<h1> 苍南现有古道52条,其中著名的有10条。梅峰古道以历史最久、古迹最多、风景最美甲冠苍南,是苍南古道之最。</h1><h1> 梅峰古道居横阳古道中段,始于金乡西门外梅岭下(脚),途经梅岭头、赤脚岩、十八步,终于大渔湾畔的小岙,全程一铺路(十里)。</h1><h1> 早在三国时期,横阳古道就开始形成。《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载:"横阳古道是一条滨海道路,自平阳越横阳江、白沙、金乡、马站,至蒲门,与福建省沙埕相接。南北朝时此路成为主要通道,浙闽之间商贩由此出入。"唐朝时,横阳古道已成浙闽交通必经要道,唐末诗人陈陶就是经此路前往福建铜山的,途中有感而发,作《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一诗,诗中有"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句,形象地描绘了横阳古道的艰难曲折。北宋时,福建省财、货均由此路的海口(舥艚、小岙)转运。为了确保财货转运安全,朝廷还专门在金乡附近设置转运官员负责财货转运。现存于金乡博物馆的《重建梅峰涌泉禅寺碑记》就有两浙转运副使彭权舍地建寺的记载:"赵宋元丰二年(1079),善诚禅师插草开山时,转运付使彭权舍地为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远道福建赴任,也曾取道于此。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也经此道南下入闽抗击倭寇,隆庆二年(1568)又由此道从闽粵回师金乡北上。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因小岙港埠是浙闽海运中转站,梅峰古道上商旅往返络绎不绝,大批货物经此北上南下,鼎盛时沿途有"一千和尚,八百尼姑"的传说。</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乾隆《平阳县志》所附地图中标有金乡至小岙道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峰古道途经线路图</h1> <h1> 从龙金大道至金乡西门右转西行,即至梅岭下,继续西行,望见梅峰公园牌坊,你已踏上著名的梅峰古道。</h1> <h1> 从梅岭下至梅岭头路段称梅岭,全程约二里,都是上山石磴。沿途山路曲折,绿树成荫,岭虽峻峭,但岭路宽阔,石磴低平,并不费力。因盘山公路建设,古道已被截成数段,时隐时现。</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梅岭,顾名思义,先前定有漫山遍野的梅花,每至寒冬,凌霜怒放,暗香浮动,沁人心脾。现梅岭山脚的梅峰公园植有各色梅花千株,“梅林云海”之美景已然再现。</span></p> <h1> 路旁有近年兴建的白马三圣庙。</h1> <h1> 行至半岭,正当你有点气喘吁吁之时,忽见路旁有一古凉亭,石墙石顶石凳,三面通风,可作短暂休憩。</h1> <h1> 短暂休息后继续上行,可远眺对面山上巨大的摩崖石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h1> <h1> 再上行半里,路旁有一宽3米高2米的岩石,上有极其珍贵的摩崖题刻。中刻"平阳千户马相公新开岭路,以便往来者。洪武十二年七月日立"25个大字,字径15×15厘米,除两字模糊难辨外,余字清晰。两旁还有"金乡监生李文缘助银"、"绍兴胡孟囗助银五钱"等众多小字,因漫漶严重,部分已无法辨认。“平阳千户马相公”,当是时任平阳千户所千户马俊,顺治《平阳县志》有“马俊高邮人洪武甲寅(洪武十年)以千户戍平阳”“辛酉(洪武十四年)……俊率军”的相关载述。其造路义举,堪为后人楷模。洪武十二年,说明金乡建卫前,这里已人口密集,往来梅峰古道的商贾行人日益增多,故才有"新修岭路,以便往来者"之义举。而旁边小字,说明梅峰古道历史上曾多次修建,有不少贤达善士为此捐资助银,可惜的是他们的英名多数已淹没在斑驳的苔痕中。</h1><p><br></p> <h1> 摩崖题刻下方有清泉涌出,岩石上有人工凿成的小窟,状如砚池,泉水充盈,俗称“檬干水”。传说若有人能喝干砚池中水,他即可得到满满一莲花缸的黄金。几百年来,数以万计的行旅尝试过喝干砚池中水,但谁也没成功过,也从未听闻有人喜得此金。个中奥秘,至今成谜。</h1><p><br></p> <h1> 临近岭头,台阶上落英缤纷,犹如下了一场红叶雨。</h1> <h1> 据说以前梅岭头还有美髯松万株,嘉木千彰,秀气氤氲,云蒸霞蔚,四季风景如画,令人叹息的是美景早已消失。</h1> <h1> 梅岭头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民国三十三年(1944)三月十九日,占领梅岭据点准备围攻大刀会的国民党自卫第一中队突遭刀会反包围,双方激战一小时,自卫队阵亡二人。</h1><h1> 站立梅岭之巅俯瞰,盘山公路宛如巨龙出山,直奔金乡,雨中的古城若隐若现,在狮山和高楼大厦的簇拥下安详且宁静。</h1> <h1> 梅岭头最有名的当属梅峰涌泉禅寺,新建的山门别具一格,俨然如城堡。涌泉寺始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曾以"一千和尚"名闻遐迩。明永乐六年(1408)毁于火,次年玉林禅师重建,浙江都指挥使许亨(正二品)前往蒲门视察路过,出资相助,寺院规模宏大,并立碑铭记,有《梅峰涌泉禅寺碑记》传世。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界时被焚,现仅遗存宋代六面六层组合式石塔一座。</h1><h1> 石塔现存玄檀庙内,残高三米,雕琢玲珑,塔身每层每面饰壶门,内雕跌坐于莲花座、双手合十佛像一尊,共残存十三尊。石塔腰檐翼角起翘,塔顶雕饰三角火焰纹,内饰一个石珠,是极其珍贵的文物。《梅峰涌泉禅寺碑记》已被金乡博物馆收藏,只有雕镂精美的石碑基座遗弃路旁。</h1><p><br></p> <h1> 清嘉庆十年(1805),有信士在旧址上重建一小寺和路亭。现小寺和建寺碑文尙存,路亭因新建大雄宝殿被拆,石柱等构件现暂存路边待建;寺内还悬挂着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钟,上铸涌泉寺三字,但不知是何年之物。</h1> <h1> 寺前基沿有镂花石条,当为旧寺之物,佛翕下方有精美的立体壁画。涌泉寺因岩隙有清泉涌出,常年不涸,故名涌泉。可涌泉在哪?众说纷纭,惟小寺前遗存的水井还依稀可见当年涌泉踪迹,令人遗憾的是涌泉早已消失,此井也弃用已久。</h1> <h1> 2002年广东南华寺方丈主持重建梅峰涌泉禅寺,再现涌泉禅寺昔日的辉煌。大雄宝殿恢宏壮丽,殿前有高达二十米的四面观音佛像,端庄慈祥。</h1> <h1> 从梅岭头至赤脚岩近三里路段,因修建公路,古道大多被毁。现公路旁建有金乡路跑俱乐部营地、玻璃凉亭、健身场所等。</h1> <h1> 赤脚岩是梅峰古道最高处,因此处有一大片光秃秃岩石而得名。梅峰古道即筑于岩石上方。站立高处,可俯瞰东括和牛卧龙,时见云海。现路旁建有爱心茶亭和单车俱乐部休息场所,免费为行人提供茶水和休憩服务。</h1> <h1> 赤脚岩至十八步约一里路,全是下山台阶。接近十八步的茶山岗紧倚绝壁,险峻异常,旧时造路,曾在十八步(旧时1步等于5尺)长的峭壁上打下十八根石桩,才筑成此段道路,故名十八步。2002年修建公路,这十八根石桩被发现,地名之谜也被解开。</h1> <h1> 十八步有古凉亭可憩,旁有古井,泉水仍清洌甘甜,但青翠碧绿的水草已被根根白色水管替代。抗战结束时,日寇曾放狼狗在梅峰古道上伤害平民,十八步有一村民被咬得面目全非。富裕起来的十八步村民,不但办起了农家乐,还住上别墅,别墅旁有一棵巨大的罗汉松,相传是别墅主人父亲所植,已有百年树龄。端坐別墅茶室,手捧热茶,抚今追昔,你定会感慨万千,倍加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h1> <h1> 从十八步至小岙都是下山道路,约四里,它是梅峰古道保持最好、风景最美、古迹最多的路段。踏上隐匿于绿草丛中的卵石小径,穿行峡谷之中,沿途溪水潺潺,瀑布成群,石桥纵横,鸟语花香,顿觉步履轻盈,心旷神怡。</h1> <h1> 云露桥,俗称第三顶桥子。清嘉庆二十年(1815)仲秋金镇(金乡)信士柴惠连建。云露桥由三块石板构成,东西走向,石桥两侧均有题刻。南边为:嘉庆二十年云露桥金镇信士柴惠连助钱七两仲秋月吉旦。北边有"廿三都"等字,但多数模糊难辩。</h1> <h1> 云露桥旁有一山谷,俗称倒轿坑。顺着山谷西行约百米,就来到了著名的师姑坪尼庵遗址。师姑坪尼庵始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鼎盛时有"八百尼姑"之传说。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界时被强行焚毁,现仅遗多处堂基,最大一处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小岙和十八步人均称其为"师姑基"。因地处偏僻,人迹罕至,灌木丛生,师姑坪尼庵已渐被世人遗忘。</h1><p class="ql-block"><br></p> <h1> 从云露桥至第二顶桥子,是峡谷中最险峻路段,此处不仅落差大,水流湍急,而且两岸都是岩壁,不易筑路。因此,最早的梅峰古道是从云露桥向西沿山谷而入,途经师姑坪尼庵,然后翻越一个山包,到达第二顶桥子。师姑坪尼庵被焚后,据说遗址过于阴森冷清,行旅大多不敢行走,故才改建现道。从云露桥的题刻推测,现有道路当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h1><p class="ql-block"><br></p> <h1> 第二顶桥子,也由三块石板构成,未见题刻,不知何时所建。此处为两条峡谷交汇处,有溪流汇入,地势较为平坦。</h1> <h1> 路旁有本世纪初修建的拦水坝,是小岙村生活用水取水处。坝内溪水碧绿,波光潋滟,坝下瀑布秀美,水声如雷。</h1> <h1> 瀑布西边尚存清代小濩(读音huò)口址遗址。据乾隆《平阳县志》载:皇清更置险要台寨汛口,右营台寨中有小濩口址,派兵驻守。口址旁有四块石柱散落在古道上,成为台阶石板,其中两块末端凿有12X20厘米方孔,有专家推测可能是师姑坪尼庵旧物。道路靠山一侧岩石下方遗有人工凿出的长方形基台,深约3厘米,长88厘米,宽45厘米,显然是以前建造口址时留下的。</h1><p class="ql-block"><br></p> <h1> 继续下行,路旁有双瀑注入深潭,潭水碧绿,可与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相媲美。</h1> <h1> 第一顶桥子位于五折岭头,仅用两条石板拼成,末端也凿有12X20厘米方孔,估计也是小濩口址或师姑坪尼庵旧物。桥下溪水直接注入东边的龙井,深不可测。</h1><p class="ql-block"><br></p> <h1> 五折岭头高悬于断崖绝壁之间,上下都是高达百米的峭壁。行走其间,顿有腿软头晕之感。极目远望,小岙村及大渔湾美景尽收眼底。</h1> <h1> 五折岭因岭路有五折而得名。现从五折岭头直线而下的道路,是民国期间陈家堡人陈倬甫老婆李氏(金乡人)捐资修建的新路。旧路从岭头下行五十米处即向东转折而下,狭窄陡峭,共有五个弯道。行走在五折岭上,你可驻足远眺飞泻而下的百米瀑布和瀑布上方的神秘龙井,还可下探瀑布底下潭边,攀黝黑溪石,观满潭碧绿,赏飞花碎玉,听潺潺水声,拍诱人美照。</h1><p><br></p> <h1> 从五折岭蜿蜒而下,沿溪南行百米,旋至小岙凉亭。凉亭后即东林庵,始建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清顺治十八年迁界时被焚,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建,解放初又毁于白蚁,1979年秋再度重建,现名东龙道观。道观四周奇峰怪石遍布,前有仰天醒狮,南有朱雀来仪,后有下山猛狮等怪石。</h1> <h1> 离开小岙凉亭南行,只见绿草如茵,野花盛放,牛羊成群,好一派田园风光。穿行于上百亩的天然草坪中,劳累顿消,不知不觉你已来到"抗倭寨堡 均瑶故里"--小岙。</h1><p><br></p> <h1> 走过草坪,沿着墙城南行百米,你就来到了龟峰堡的东城门。龟峰堡是金乡卫前哨寨堡,初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是个土堡。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曾一度占小岙为巢,出掠平阳等地。倭寇退却后,龟峰巡检司巡检王公(逸名)向巡台周斯盛、兵宪凌云翼请求修建石堡,获准后即行修建,越年堡成,有隆庆三年(1569)的《王公建堡去思碑记》遗存,现存放于王氏宗祠内。龟峰堡周长880米,其中东城墙残长255米,南残长170米,西残长75米,北残长200米。城堡建有四门,现仅遗东门。</h1><p class="ql-block"><br></p> <h1> 城堡内街巷布局及建筑格局基本完好,遗有明代水井七口,还有城隍殿、太阴宫、五显庙。</h1><p><br></p> <h1> 城堡内还保存有大量清代、民国和近代民居。其中翁家大院、官家大院值得一探。</h1> <h1> 城堡东南角还有历经三百余年的小叶榕树,虽屡遭台风、白蚁、火烛侵蚀,仍枝繁叶茂。其主干周长11.5米,是当之无愧的“苍南榕王”。</h1> <h1> 城堡东南还有东山烽堠、晏侯宫等古迹。东山烽堠雄踞东山两个山岗之巅,上为烽火台,下为堠台,是县文物保护单位。晏侯宫整体为全石建筑,俗称石宫,是"苍南一绝"。</h1> <h1> 晏公宫旁还有近年新建的吉祥桥、文辉塔、望鹤亭等现代建筑,是观赏大渔湾美景的极佳场所。</h1> <h1> 梅峰古道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作为浙闽陆路交通的主干通道,她不但见证了各色商旅、金戈铁马、沧桑巨变,也承载了太多的喜悦与痛苦,更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故事传说。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梅峰古道的功用已悄然转变,越来越多的徒步爱好者因其历史悠久、古迹众多、风景优美,而首选她作为周末旅行的健身步道。当前,梅峰古道的修复工作正在有序推进,相信若干年后,梅峰古道必将再现昔日的繁华。</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