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筑,百年沧桑

翘楚

<h3>也许因为我是文科女的原因,总对一些有历史的东西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老房子老建筑,总是吸引我的目光,让我趋之若鹜,流连忘返。</h3><h3><br></h3><h3>继拍了哈尔滨联发街上的老建筑后,择日又去拍了些老建筑,今天整理出来,以飨自己。</h3> <h3>这是意大利领事馆原址,位于红军街63号,就是博物馆转盘红军街和东大直街的交叉口,曾是意大利人吉别洛索科的私人别墅,巴洛克风格,是哈尔滨市规划局确定的三类保护建筑。</h3><h3>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领事馆,吉别洛索科被任命为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他的私邸也就成了意大利领事馆的所在地。</h3><h3>上世纪70年代后,这栋“洋房”由省电力公司使用。</h3> <h3>记得在前几年的新闻里,看到政府要对这里重新规划,形成一个以意大利领事馆为主体的欧式风格的广场,多年过去了,这里还是乱糟糟一片,领事馆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蓬头垢面,可怜兮兮。</h3> <h3>我去拍照时,屋里有几个人,应该是修建地铁的工作人员。可能我的气质让他们觉得我不是一般人,一再问我是干什么的,还看了我的身份证,说什么要警惕一切可疑分子,我的潜台词是“如果真是可疑的人,你们是查不出来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恐怖事件了”。</h3><h3>不把精力用在该用的地方,总是把老百姓放在对立面,是很多中国有关人员的习惯。</h3> <h3>一楼没什么好拍的,快步跑到二楼,不出所料,刚到二楼就被叫了下来,说不让拍照。这都破成啥样了还不让拍照,我一个弱女子能作出多大的妖啊?咋就不让人痛快呢!</h3><h3><br></h3><h3>说不让拍照,我还是抓紧时间拍了两张。</h3> <h3>原图破旧不堪,调成黑白的还有些看头。</h3> <h3>二层门的玻璃,多好看啊!</h3> <h3>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有粉刷了,墙皮脱落斑驳,好可怜。</h3> <h3>天使中间的数字是1917,也就是说,这座建筑建于1917年,已经整整100岁了。</h3> <h3>破败的墙体和紧挨着的松雷商厦的光鲜亮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h3> <h3>大家是不是很熟悉这个围栏?经过博物馆的时候司空见惯,可是,现在没有了。</h3> <h3>"这些围栏是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距今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被哈市规划局确定为二类保护建筑,是用钢筋混凝土制造的,每组围栏像一片植物的叶子,每个柱子上有自然开放的花瓣,中间是一个小天使雕刻,非常特别。可以说,这个围栏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h3><h3>2014年,却发生了意大利领事馆独一无二的院墙围栏(具有不可移动文物、市二级保护建筑身份)被全部拆除的恶性事件。尽管文物保护专家、建筑专家及包括本报和省电视台在内的诸多媒体呼吁查明真相,找回文物,然而施工单位却坚决不说是谁批准和授意的,均称“不知道”。这个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价值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就这样在城市的中心区不翼而飞,至今没有下落。"</h3> <h3>这些全国绝无仅有的美丽的围栏就这么消失了。</h3><h3>监控呢?拍车辆违章清楚到能看到发动机号的摄像头呢?</h3><h3>非不能也,是不为也。</h3> <h3>这是在网上找的意大利领事馆早期的照片,想象一下领事馆曾经的辉煌。</h3> <h3>这座无论在建筑学上还是从历史角度都应该被好好保护的小洋楼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待遇,一直尴尬地存在着</h3><div>1987年,在众多城市规划专家的反对声中,电力大厦在博物馆转盘拔地而起,将意大利领事馆挡得严严实实。</div><div>从此,这座精美的小洋楼就像一块被石头包裹的美玉,静静地立在那里,等待着一双识珠的慧眼来让她重见天日。</div><div><br></div><div>2011年10月,因修建地铁一号线,电力大厦被彻底拆除,寂寞了二十四年的意大利领事馆终于羞答答地重现在人们面前。</div><div><br></div><div>可是,规划中的欧式风格的广场不见踪影,旁边却很煞风景地建起了松雷商厦,和当初以领事馆为主题景观的规划背道而驰,反倒让松雷商厦成了主角,意大利领事馆再次沦为寂寞。</div><div>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座百年建筑始终处于待维修状态,因处在地铁出站口旁,这里就变成了工地,到处是沙子水泥,印象里的领事馆可能不是很精美,但至少是干净整洁的,可是这个领事馆却是破败不堪,路过的人几乎不知道这个看起来很破的地方竟然曾经是个领事馆。</div><div><br></div><div>虽说是三类保护建筑,可是,我没看到保护,我只看到了有关部门的短视和逐利,宁愿花重金打造可有可无的商厦,也不愿花点钱来维修和保护对提升哈尔滨形象有积极作用的历史建筑。</div><div>还好,意大利领事馆没有被“保护性拆除”,起码,还在。</div> <h3>南岗区少年宫,位于民益街85号,建于1908年,砖木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h3><h3>1908年11月1日,中东铁路在此设立警察管理局,1922年成为东省特别行政长官公署,该公署是1922年北京政府在哈尔滨设立的管辖中东铁路沿线的行政机构,是中国政府在中东铁路沿线行使主权的见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h3> <h3>五彩玻璃没有了,贴上窗花纸。</h3> <h3>想进去拍照,遭到拒绝。</h3><h3>少年宫本就是个开放的地方,我就想问门卫的大爷,你怕啥?<br></h3> <h3>百度了一下折中主义:</h3><h3>折中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中主义越过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把它们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故有“集仿主义”之称。他们没有固定的风格,语言混杂,但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h3><h3><br></h3><h3>两个字:混搭。</h3> <h3>这是吉黑邮务管理局旧址,意外的收获,事先并不知道这座建筑,偶遇的,位于民益街100号,砖混结构,始建于1922年,兼有法国古典主义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h3><h3><br></h3><h3>看了哈尔滨很多的老建筑,可以说已经有了免疫力,可是看到这座建筑时,还是禁不住发出惊叹,已经不能用“漂亮”来形容了,只想到一个词:华丽,豪华美丽的华丽。但见丰富的造型,细腻的装饰,大气的颜色,无论是平房居多的当时,还是楼房居多的现在,都难掩其从容的大将风范。</h3> <h3>为了这组装饰,专门在墙上挖个洞,就是为了让整体风格更和谐统一,匠人的匠心,独具。</h3> <h3>侧面</h3> <h3>这座建筑现在是黑龙江省邮电局,所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从细节就能看出来。虽有墙皮脱落现象,但是整体很干净整洁,就像家养的宠物,体面干净,想起了可怜的意大利领事馆,啥时候能有人收养你?</h3> <h3>颐园街3号,原为犹太商人斯基德尔斯基的私邸,建于1914年,砖混结构,具有仿古典复兴式的建筑风格,一类保护建筑,现在是黑龙江省老干部活动中心。</h3> <h3>裙房的侧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h3> <h3>想进去拍照,再次遭到门卫拒绝,只好在院子里拍了几张,门卫一直警惕地看着我,可能担心我会拿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h3><h3><br></h3><h3>想起我在大理时,即便是私宅的主人都会主动热情地让我拍照,并感谢我们这些游客对他们的老宅不遗余力地免费宣传,正是因为大理人民的大度,大理才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地之一。反观我们哈尔滨的有关人员,貌似忠心值守,其实适得其反,因为他们自认为负责的一句话,把很多人挡在了外面,从而失去了宣传哈尔滨的机会。正因为这种原因,哈尔滨的很多有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建筑还不广为人知,就像养在深闺的美女,只是能养到什么时候?等到美人迟暮了,还好看吗?</h3><div><br></div><div>哈尔滨想进一步地成为更好的旅游城市,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div> <h3>中东铁路的修建让大批的外侨涌入,各具特色的私宅无计其数,让哈尔滨的建筑有了与众不同的风格,颐园街一号就是其中的翘楚。</h3><h3><br></h3><h3>这是我今天要拍的主角,其它的都是顺便。因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建筑。</h3> <h3>颐园街一号原是波兰籍犹太人葛瓦里斯基的私人住宅,始建于1916年,采用了古典主义建筑和巴洛克建筑的要素,曾做为日本朝鲜银行哈尔滨分行旧址,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现为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每天限人数参观。</h3><h3><br></h3><h3>瓦里斯基在修建中东铁路时,通过供应枕木而发了横财。他十分热爱哈尔滨,决定在此修建一栋特别的楼房。当时,他从波兰运来了大量昂贵的木材,同时从俄罗斯请来了设计师进行设计。整座楼用水刷石仿石分块与瓶式栏杆装饰。这座建筑的修建,当初可是让葛瓦里斯基费尽心思。据葛瓦里斯基的女儿维基·葛瓦里斯卡回忆:为建这座房子,他的父亲找了很多朋友参谋,还请了三位中国的风水先生来选址。</h3><div><br></div><div>1934年,日本关东军强行买下此楼,作为关东军特务机构的办公场所,维基·葛瓦里斯卡和家人也不得不回到了俄罗斯。后来颐园街一号被作为敌伪财产没收,归为国有。苏联红军的司令部、林彪的四野指挥部都先后设立在此处,也曾为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住宅。</div><div><br></div><div>这座私人住宅,在日伪时期曾做了满铁理事会公馆。日本昭和十年(1935年)昭和天皇的胞弟三签宫崇仁亲王来哈时,曾于此楼“御临幸”。伪康德八年(1941年),伪满皇帝溥仪在北满巡狩时,也曾在此楼下榻。</div><div>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从莫斯科回国去哈尔滨视察,曾居住在此,并在二楼欣然为省、市委题词,从那时起,颐园街一号楼便辟为毛泽东主席视察黑龙江省纪念馆,这也是毛泽东一生当中唯一一次去哈尔滨。</div><div>此外,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下榻于此。</div> <h3>脑袋里已经没有词了,自己看吧。</h3> <h3>这样美丽的一座建筑,静静地站在城市的一隅,你能想到它竟然有这么或精彩或沧桑的过去吗?</h3><h3>维基•格瓦里斯卡曾在这里居住了十二年,对这里有很深厚的感情,曾经三次回到哈尔滨来看这栋老房子。她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房子附近立一个碑文,说明这个房子是她父亲建的,但是不知何因,没有得到允许。</h3><h3>立不立碑文已经无所谓了,只要上网一搜,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都知道了。</h3><h3><br></h3><h3>维基•格瓦里斯卡,请放心,百度已经给你的父亲正名了。</h3> <h3>这几张是在网上找的,这就是哈尔滨一百年前的建筑,即便是现在,也没有出其右的吧?</h3><div><br></div><div>有的时候,真不是钱的事。</div> <h3>有的资料说,颐园街三号就已经非常漂亮了,可是因为旁边的一号,让三号不得不屈尊第二,就像周瑜和诸葛亮,张怡宁和李佳薇。</h3><h3><br></h3><h3>也好,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h3> <h3>地段街91号,建于1916年,日本朝鲜银行哈尔滨分行旧址,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哈尔滨不可移动文物,现为哈尔滨市地段小学。</h3><h3><br></h3><h3>旁边正在建一座高楼。</h3><h3>看过相关新闻,有百姓反映旁边的高楼挡住了学校的采光,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可是没有结果,高楼依旧在建。</h3><h3>花朵是需要阳光的,没有了阳光,花朵还能健康地成长吗?</h3><h3>在花朵和利益面前,花朵完败。</h3> <h3>曾经是蔷薇画室,我还在那里买过相框。</h3> <h3>地段小学旁边,地段街和田地街路口,原址是哈尔滨新闻时报报社,建于民国时期,砖木结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h3><h3>这里曾经有一个国营的孔雀美发厅,一直坚持用手工推子理发,还能用剃刀刮脸,我记得曾经带儿子去过,好像是2003年或者是2004年的二月二,里面的陈设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样子,很旧,但是很舒服,师傅们年纪都很大,没有让人心烦意乱的音乐,没有洗头小哥和洗头妹,也没有凯文和丽莎,就是剪头、理发、烫发。因为周边改造,不知道搬到哪了。</h3> <h3>城市化的代价就是老的东西越来越少,直至消失。</h3><h3>哈尔滨作为一个历史很短的城市,真应该珍惜这些老建筑。</h3> <h3> 百年之身,百年沧桑</h3><h3> 百年雨雪,百年风霜</h3><h3> 百年难遇,百年一遇</h3><h3> 百年之后,百年风光</h3>

领事馆

建筑

哈尔滨

瓦里斯

折中主义

意大利

颐园

这座

建筑风格

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