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之夏再临苏轼尺牍

南元书院 李今栋

<h3>苏东坡手札临习感受 </h3><h3>李今栋</h3><h3><br /></h3><h3>近年来有朋友建议写写《苏东坡手札》,没想到一入便不能自拔。现在我就将自己对苏东坡手札临习的一点体会分享给大家。</h3><h3> 一、 东坡其人</h3><h3>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其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到徽宗五朝,坎坷经历。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quot;乌台诗案&quot;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quot;文忠&quot;,主千秋翰墨一代文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散文列入唐宋八大家,词章开创了&quot;豪放派&quot;先河,其书法一变唐&quot;尚法&quot;传统,追求个性 解放的&quot;尚意&quot;,与黄、米、蔡,并列宋四家。</h3><h3> 二、苏轼手札艺术特点</h3><h3>苏东坡喜用卧笔,字势往往偃仰倾仄,故能给人圆劲宽博,意忘工拙的痛快感觉。加之学问、胸襟、见识处处过人,而一生又经历丰富,所以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翰,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是中国少有的艺术奇材和天才。</h3><h3>苏东坡手札流传数量较多,从《新岁展庆帖》 、《人来得书帖》、 《渡海帖》 、《李白仙诗贴》、《春中帖》和位居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等等,不论是篇幅多大,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每字各具姿态,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多变无常,神采飞扬,行间气脉贯穿,全篇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作;一切均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h3><h3> 三、学习要点</h3><h3>东坡手札的基本笔法训练要点,一是蓄势发力训练,也就是控锋能力的训练,要始终把笔锋调整最佳状态,尤其是写完上一笔后必须把调整好的笔锋状态带到下一笔画里去。充分体现出节奏变化和力量感,该厚实的笔划一定要更加厚实;二是使转训练,使转是指行笔的转折呼应,凡字的转折处均用之,上笔是使的开始,下笔是转的结束,中间的打接处为转。苏轼使转法有两种即变锋法和捻管法,苏轼手札主要用的是变锋法:侧锋引入,中锋行笔,侧锋转折,中锋收笔。也有用捻管法,即通过手法捻转笔管来实现,使线条更加流利饱满。三是节奏感的训练,临习过程中要认真琢磨和体会快与慢,轻与重,提与按,注意&quot;沉着 &quot;与&quot;痛快&quot;的不同感受。通过对毛笔施加不同的力度,使笔划的粗细产生丰富变化,对比愈强烈,节奏感也就愈明显。强烈的节奏感主要是由笔画的粗细和书写速度的变化来实现的。同时也要关注留白。留白,是指单个汉字之内和字与字的空间,这种空间时密时疏不断交替变换,大小空间就会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就会使整幅作品的层次变化丰富,节奏感自然强烈,更容易产生视觉冲击力。</h3><h3>通过以上几点的反复综合训练,就能将苏东坡用墨丰腴、结体扁平、气象雍裕的艺术特点得以展现。</h3><h3> </h3><h3>2017年7月23日于南元书院窗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