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上人来车往,落满灰尘的木阁楼寂寂无声,破旧不堪的青砖灰瓦伴着马头墙,几进几出的院落阴暗幽深,如蜘蛛网般的电线横七竖八,历经岁月沧桑的断壁残垣长满青苔,隐身小巷的昏暗的麻将馆人声喧哗,巷子深处的老人摇着蒲扇生炉子眼神漠然……这就是如今的胜利街。这条贯穿历史、聚集无数商贾,曾经热闹非凡、无限风光的老街,已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风尘里,成为老沙市人心中无法磨灭的记忆。</h3> <h3>初次听说胜利街这个街名是在儿时,我的舅爷爷和舅奶奶就住在胜利街,舅爷爷姓周,解放前是一名国民党高级军医,曾经在战场上救死扶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胜利街开诊所行医,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被打成国民党反动派,多次被关牛棚、挨批斗,一身正气的舅爷爷不堪受辱,在胜利街的老宅喝药自杀。</h3><h3><br></h3> <h3></h3><h3>我奶奶多年以前还健在的时候,每次跟我谈到含冤而死的舅爷爷都忍不住抹泪,舅爷爷是她最疼爱的弟弟,也是他们家族中最有风骨、最有气魄的人。当年奶奶的家族势力庞大,太爷爷解放前是荆州有名的资本家,可惜后来家道中落,周氏家族的辉煌成为永远的历史。</h3> <h3></h3><h3>儿时的我对胜利街和当过国民党军医的舅爷爷充满了好奇,从奶奶口中,我得知胜利街曾是沙市最繁华最兴旺的老街,胜利街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街?这条街上都住着一些什么人?它有着怎样的传说和故事?直到后来我终于踏上了这条闻名遐迩的老街,才总算管中窥豹,对这条老街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h3> <h3>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少女时代的我第一次到舅奶奶家走亲戚,从红门南路往上走,经过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可直达胜利街,那时小,没能领会青石板路的美感,只觉得那条街路面凹凸不平,街道又小又窄,街道两边的房子既低矮又破烂,房子的周围是蜘蛛网般的电线,有的上面还挂着居民晾晒的衣服,老房子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有老人佝偻着背,夹着火钳,摇着蒲扇在门口的石凳上生煤炉,弄得街上浓烟缭绕。</h3> <h3>舅奶奶的家,就在胜利街一个古老的院落里,那个院落几进几出,阴暗幽深,四四方方的天井下还有一口长满青苔的古井。说实话,我对胜利街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它太老了,太破了,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苟延残喘,根本就看不出哪里繁华,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舅奶奶家的古井里打上来的水是甘甜的,清冽的。尤其是用井水泡过的西瓜,格外清甜。</h3><h3><br></h3> <h3></h3><h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胜利街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胜利街原名九十埠街,俗称“九十埠”。东起青龙观,西至便河广场(今沙隆达广场)。早年,此街建筑在靠近长江的古寸金堤上,因岸边多埠头而得名。在清末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街道。后因商店铺面日多,名称遂演变为“九十铺”。日伪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将之更名为兴亚街,意为“振兴亚洲”,含“大东亚共荣圈”之意。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用蒋介石的名字更名为中正一、二、三街。解放后,人民欢庆胜利,遂有胜利街其名。作为百年商埠地的中心,胜利街在荆州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人文价值。</h3><h3> </h3> <h3> 胜利街东段有一栋灰色的建筑,名青龙观,如今保存得较为完善。在青龙观附近居住的老人还能津津乐道关于青龙观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沙市境内有一条河,叫龙门河。河里有一条青龙,经常兴风作浪, 祸害生灵。龙门河与长江相通,每逢洪水季节,长江水涨,河水倒灌,龙借水势,水助龙威, 闹得整个江汉平原都不得安宁。当地老百姓害怕青龙发怒,在龙门河口筑起了“青龙台”,台上修了个“青龙观”。这就是青龙观的由来。只是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我们现在所见的青龙观和青龙台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h3> <h3>说到胜利街,不少老沙市人都会骄傲地提到沙市以前最大的中药铺——“恒春茂”,恒春茂可以说是胜利街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它创办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算起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比周边的铺面要大、要气派,生意红火。上世纪30年代前后,“恒春茂”几乎垄断了湘鄂西一带所有的中药业务,那时不仅是本地人、连许多周边县市的人都纷纷慕名而来,每天都是排队才能买到药,在荆州一带更有“抓不到药就到恒春茂去抓”之说。遗憾的是恒春茂早已被拆毁,如今胜利街上的这家恒春茂,已今非昔比。这座百年老店连同曾名遐荆楚的“九十铺”旺街就这样消失在沙市的版图中。</h3> <h3>不过胜利街还真是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过去曾有许多望族宅第、名人故居。曾经在胜利街及其小巷居住过的历代名人就有杜甫、陆游、袁宏道、杨守敬、张大千和张善子。近代地方名流李宝常、朱畅久、黄兴阶、向笙阶的住宅都坐落在胜利街。还有几位闻名海内外的沙市籍人氏也出生并曾居住在这条老街,如文化名人余上沅、社会活动家邓裕志、医界名家邓述微的“邓家老屋”等等。 </h3> <h3>先说说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胜利街与中山路之间有条小巷子,原名杜工部巷,自清代更名为杜甫巷,相传杜甫曾寓居此巷,因杜甫曾充当过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府参谋校检工部外郎,人们尊称他为杜工部,故有此巷名。后讹称都府巷、豆腐巷。《沙市志略》称:“杜工部巷在三府街。旧名杜甫巷,今更正。按工部《年谱》: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戊申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流寓旧迹门巷以名,俗讹称都府巷”。1967年曾更名为立新巷。1980年11月复名。”</h3><h3></h3><h3><br></h3> <h3>据《杜甫年谱》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戊申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流寓旧迹门巷以名,俗讹称都府巷”。闻一多《唐诗人研究》亦说,大历年间“公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时卫伯玉为节度使,杜位在幕中。李之芳、郑审并在江陵,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有《乘雨入行军六弟宅》一诗可证,六弟即杜位。杜诗《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云:“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也是在这里写的。</h3><h3></h3><h3>在《沙市志》上,还可查到杜甫所写游沙市白小潭的诗:“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入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拾卵,尽取义如何。”</h3> <h3>由此可见,杜甫在这条简陋的巷子居住了约小半年时间,他当时来投奔六弟杜位,但杜位对他的帮助很有限。因家景清贫,杜甫为了生计,便让家人在巷子口摆了一个小吃摊,专卖米元子,这种米元子的做饭很简单,就是将米磨成浆,利用石膏的功用让加热后的米浆落水凝固成团状,加上各种调料及小银鱼做成风味小吃,后来人们就把米元子叫作杜甫元子,久而久之,就叫成豆腐元子。</h3><h3></h3><h3>杜甫在荆州旅居半年后带着全家又踏上颠沛流离、作客他乡的行程。虽然离开了沙市,但他制作的这道美食却流传下来,如今豆腐元子已经成为沙市的传统小吃,因其味道鲜美还曾被2012年央视节目----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第55集播出。</h3><h3> </h3><h3>杜甫旅居的这条巷子还在,但他旅居过的旧址已无从考察,记得有一次我和先生踏着夜色去杜工巷买田螺,卖田螺的老板指着自己身后一栋破败的木楼,很认真地说:“这就是杜甫当年住过的宅楼”,我不尽莞尔一笑。沧海桑田一千多年,杜甫的旧居早就灰飞烟灭,哪能考证?</h3> <h3>胜利街是一条有故事的老街。它的每一栋老宅,每一扇雕花门窗,每一扇木门,都有古老的故事;那地上的每一块青石板,屋脊上的每一片青砖灰瓦都刻着历史的痕迹,还有那长在墙角的每一处苔藓,那挂着窗棂上的蛛网,都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h3> <h3>几年前,胜利街在旧城改造中,被发现有一座青石质古建牌坊,该牌坊位于胜利街东段,由四根柱子,三道横梁构成。牌坊的朝向系座南朝北,东西长约4 .8米,通高约4米,顶部有残缺痕迹,厚度约0 .35米。牌坊中间有一扇大门,内空宽1.85米,高2.25米。牌坊左边石联落款处有“XXXXX荆州府监利县XXXX”等字样。</h3><h3><br></h3><h3>这座牌坊造型精致,上横梁有火凤凰浮雕图腾,下横梁“二龙戏珠”浮雕图腾。中间为横幅匾额,匾额上的文字和石柱上的文字,由于年代久远,均已风化,难以辨认。</h3> <h3></h3><h3>这座牌坊的主人到底是谁?建于何年何月?它的背后到底有些怎样的故事?据专家考证,此处牌坊名为“贞媛坊”,该牌坊墓主姓胡,名秀温,又名贞媛。牌坊名为“贞媛坊”。牌坊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h3><h3></h3> <h3>据文献记载,“贞媛坊”的建立,也有一段凄美的故事。贞媛自幼聪敏、贞静、不妄言笑。读《内则》、《烈女》诸书。一日,其父亲至京师会见荆州人氏兵部左侍郎张可前,并看上了张可前幼子张毓,并议定三年后准备完婚。然而,在此期间,张毓得病而亡。当时,贞媛刚好18岁,她得知张毓病亡,悲痛万分,曾四次上吊,绝食“十有一日,誓以死殉”。由于家人时时防卫,贞媛寻死未成。其父曾多次劝她另找他人,而贞媛誓死不从。</h3> <h3>一晃,贞媛年满30岁了,张、胡两家非常心疼这个女儿,经过合计,于康熙戌寅冬十一月贞媛归张氏。从此贞媛这才正式成为张可前的儿媳妇,并获得“张氏”称谓。此牌坊南侧约15米处有一墓冢(早年已平,现为民宅区),文献称为“贞媛张、胡氏墓”,指的就是她。她在世时,曾著有《筠心阁诗集》一部。</h3> <h3>张可前系清顺治戊戌进士,历任兵部左侍郎。其祖墓祠堂在现在的便河沙石北岸附近。今沙市胜利街张家二巷为张可前的故居地。“贞媛坊”在张家二巷东、张家横巷以南的出现,不仅印证了文献所记载的“贞媛坊在九十铺及张家巷墓前坊二”的说法,而且反映了该牌坊的墓主人与张可前家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h3> <h3>再说说曾在胜利街居住过的女性名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清代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裕德龄也曾居住在沙市胜利街。裕德龄是一位中法混血儿,其父裕庚为满清贵族、外交官,是光绪优贡生,也就是现在的学霸级的人物,被人称八旗才子;其母是法国人。裕德龄本人也精通法语、德语和日语等多国语言,并擅长西洋艺术,弹得一手好钢琴,巴蕾舞也跳得很有水平。因其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她和妹妹容龄一同被慈禧招入宫中,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兼做慈禧传译(翻译),并被封为和硕格格。 </h3><h3><br></h3> <h3>裕德龄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出生地是武昌。其父裕庚因其出色的外交才能,倍受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被委派来到商贸重镇沙市,主持沙市的厘税榷关,兼办洋务、教案。相当于现在荆州市负责税务、海关和对外贸易的副市长。年仅4岁是裕德龄和兄弟姐妹一起随着父母来到沙市,居住在胜利街63号。</h3><h3></h3><h3><br></h3> <h3>裕德龄还是首次用英文写作的华人女作家,她在著作《清末政局回忆录》一书中,以卷首七章的篇幅,以一个6岁女孩子的记忆,记叙了19世纪末期沙市的市井民生,以及官府署衙的日常生活。</h3><h3></h3><h3>《记忆中的沙市》、《父亲非凡之爱》、《洋娃娃的纷争》、《穿过屏门的眼》、《满洲人的故事》、《绿绒帏的轿子》、《再见了,沙市》,从这些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德龄详细描述了在胜利街府邸花园和兄弟姊妹嬉戏游玩的场景,与婢女斗智斗勇的经历,躲在门后偷听父亲和同僚商议政务的故事,以及坐在父亲绿绒帏的官轿内,穿梭在沙市大街小巷,看遍沙市风光和市民的生活场景。</h3><h3></h3><h3>德龄在书中描述,在沙市的儿童和少年时光,让她和兄弟姊妹们接受了荆楚文化的熏陶,沙市严厉的私塾先生成为他们的启蒙之师。而父亲的教诲,让他们感受了汉满文化的差异与融合。</h3><h3><br></h3> <h3> 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在日本马关正式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针对对日之间的关系,清廷决定启用有外交经验的裕庚出使日本。也就是这一年,年仅9岁的裕德龄,随父亲离开了沙市,踏上了异国的土地。</h3><h3> </h3><h3>尽管裕德龄离开了荆州,但她在胜利街生活成长的经历随着她的文字成为永远不可磨灭的历史。她的故居已经勘定为胜利西街中断南侧的胜利街63号,目前已经化为城市紫线,作为历史建筑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胜利街也因为一代才女裕德龄的故事更增一分神秘的传奇色彩。</h3> <h3>尽管裕德龄离开了荆州,但她在胜利街生活成长的经历随着她的文字成为永远不可磨灭的历史。她的故居已经勘定为胜利西街中断南侧的胜利街63号,目前已经化为城市紫线,作为历史建筑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胜利街也因为一代才女裕德龄的故事更增一分神秘的传奇色彩</h3> <h3>时光荏苒,胜利街浸透岁月的风尘,如今它已沦为棚户区,即将面临改造。作为荆州著名的老街,它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去寻幽思古。 </h3><h3></h3><h3>走在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上,看街道两旁,陈旧破败的木质老房和清冷萧条的店铺,以及屋顶蜘蛛网式的电线,顿觉时光倒流,恍如隔世。与毗邻的北京路的高楼大厦以及热闹繁华的氛围相比,这里显然破败荒凉,仿佛被人遗忘的角落。</h3> <h3>可是历史不曾忘记,这里曾是商贾云集之地,生意无比兴隆。曾经的胜利街,到处都是灌斗墙、模壁板、小布瓦翘屋脊、滴水檐边木厢房、小天井、异花、大鱼缸等明清典型的江南风格建筑,人们以长居这里为荣。如今,走进胜利街的老房子,胡同犹在,天井犹在,老房子的青砖灰瓦、雕花窗棂、木质阁楼犹在,但我却只能看着褪色斑驳、残旧不堪的老物件一声叹息!</h3><h3></h3> <h3>那木门紧闭的厢房,可曾讲述才子佳人的浪漫情缘?那咯吱作响的楼梯,可曾留下旧时美人的足音?那雕栏画凤的窗棂,可曾有大家闺秀卷起的珠帘?</h3><h3><br></h3> <h3>我在这里驻足,我在这里寻找。可是,那幽深院落里的老井,再也冒不出清冽甘甜的泉水;那曾经满堂喝彩的戏台,再也听不到字正腔圆的荆戏;那浓荫蔽日的院落里,再也闻不到少女德龄银铃般的笑声。只有那墙皮剥落的断壁残垣,那锈迹斑斑的铁门环,那落满灰尘的牌匾窗棂,还有石阶上那密密麻麻的青苔,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风尘。</h3> <h3>悠悠岁月,带走多少尘封的往事;城市变迁,徒留一地繁华落幕的虚无。我仿佛听到,胜利街无声的哭泣。它是如此衰败萧条,乱象丛生,如同风烛残年、被人遗忘的老人,湮没在历史的角落。令人扼腕,倍感无奈。这是谁之过?又是谁之殇?古老的胜利街,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如何改造?其改造方案是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给予保留,还是将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腾地改造?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案。但我真的期待,这条写尽沧桑、牵动无数老沙市人情怀的历史名街,能早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再现昔日的辉煌!</h3><h3><br></h3> <h3></h3><h3>作者简介:</h3><h3>伍美菱,女,1974年3月生, 湖北省荆州市人。《江汉商报》编辑,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闻作品曾获湖北省地市州好新闻一等奖,发表文字约300万字。代表作长篇小说《荆州女人》、《你的一生,我只借一程》。</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