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年

鸿雁

<h3><br></h3><h3>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太和杭山那偏僻的小山村里,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里,一个不寻常的男孩来到了世间。那天是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男孩取名为盛桂,是我的父亲。</h3><h3> 山河破碎,家庭贫困。父亲在艰苦的生活里渐渐长大。到了入学的年纪,他也如愿上了小学。聪明的他只读了六年小学便辍学在家。几年农耕后,父亲长大了,成长为一名青春有力的小伙子。就在他19岁那年,被贵人看中赏识。父亲被聘请去了镇养猪厂当会计员。从此便开始了“会计”人生。起先在太和养猪厂工作,然后在樟坊信用社当了几年会计员。由于一大家子人吃饭,工资不够补贴家用,只好写申请辞职。听母亲说:当年,吃饭的人多,老得老,小的小,母亲自己又要养育孩子,柴火都要买,一元一捆的竹子柴,贵呀,没办法呀!母亲的话语里分明有几分无奈。之后,便又在自己家乡太和镇杭山村当村委会计,一当就是19年。</h3><h3> 父亲,算盘打得好,加减乘除都行。只听见“啦啦啦啦”几声,父亲计算的结果就出来了。记得小时候,我们用笔算与父亲比赛,速度差远了。在我心里爸爸真是了不起。(这是父亲所有照片中最年轻的一张)</h3> <h3>1960年,灾荒、饥饿。二十二岁的父亲以最简单的方式迎娶了十八岁的母亲。因为粮食极其紧张,喜宴从简,喝喜酒的亲人还得自带粮米。</h3> <h3>我的父亲是个聪明能干的男子汉。书读得不多,却能识文断字。看《半月淡》和报纸是我记忆中父亲的最爱,是父亲忙碌之余的闲情逸致。也许就因为这些爱好,父亲就不普通了。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们上学。旁人常劝父亲说:小女子不要读书,别浪费钱。但父亲从没动摇内心的信念,他不但让孩子们读,还严格要求我们读好,耐心教导我们读好书就能有出息。</h3><h3>那些年月,过年贴的对联,难得。不知是没哪买去,还是没钱买,我家的都是父亲自己写。磨墨、折纸、握笔父亲都很讲究,一切准备妥当,才开始认真书写。每次写完,都得端详好一会儿,还要请孩子们过目检测,稍有不妥便得重写。我上师范时,有书法课,我对写毛笔字的极大兴趣应是受父亲的影响,潜移默化了。</h3><h3>贫困的生活极大地开启了父亲的智慧。家用的篾箩,篾筐等都是自己编制;家用的桌凳门窗等木制用品也是自己做,并且榫卯紧密,结实牢固;门前屋后的水泥地、排水沟、石墙都自己抹造。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无所不能。</h3> <h3> 父亲生活在封建思想极其严重的时代,却有着超时代的开明理念。生了八个女儿,却从不怨天怨命。1962年11月13日,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大姐出生了。64年8月23日二姐出生,66年闰3月20三姐出生,68年11月15日四姐出生,73年2月11日五姐出生。(五姐的命运是复杂的,她一出生与我哥来了个“狸猫换太子”的戏法。这样哥就是我家娃了,姐便在邹家成长。五姐一出生离开了亲生父母的怀抱,幸运的是20年后父母又将五姐取回当哥哥的媳妇,再与父母相聚相伴。)75年11月21日六姐出生,77年12月22日我出生了。孩子们一个又一个诞生,大姐十七岁时,家里就有七个儿女了。哥是唯一的男儿,自然是家里的宝贝。他的到来给家增添了更多的快乐和希望。</h3><h3>在那个物质匮泛的年代,养育实在不易,生活自然贫苦。再加上生得都是女儿,别人的酸言酸语,父母精神上难免受些苦累。可父母从不嫌弃女儿们,不仅让孩子们读书识字,还常给我们的讲故事,陪我们玩游戏……</h3><h3>一大家子的物质生活是困苦的,但却很幸福。</h3><h3>(下图是我们七姐兄妹的照片,大姐抱着的是我。姐姐们的灿烂的笑容足见幸福。)</h3> <h3>我的母亲,是贤妻良母。在母亲心里,父亲是高大的、了不起的。父亲喜欢喝酒,除了早餐一顿,中午晚上必须得喝二两。喝酒是要下酒菜的,可那年月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母亲就养了好多禽畜: 鸡、鸭、猪等。过年了杀头猪,杀好些鸭子,腌制好腊猪肉、腊鸭肉。这样来年有好几个月,不愁待客与父亲的下酒菜了。桌上的好菜母亲从来都不是为自己做的,她一口都舍不得吃。</h3><h3>孩子多吃饭人多,鸡蛋、鸭蛋母亲总变着花样做菜。蒸蛋做得多,打两个大鸭蛋,加上一大瓢水,可蒸出一大盆、一大桌子人都有吃,耐吃。荷包蛋做得少,母亲就想了个办法,把两个蛋打碎、加水、加红薯粉,拌匀,用细火煎蛋饼,然后加辣椒抄。这样做两个蛋一大家子都能吃上,耐吃。母亲就这样花心思把日子过活了。</h3><h3>人多,吃的要多,穿的自然也要多。除了父亲的衣服拿给专业裁缝做,大家的衣服大多是母亲用手一针一线缝制。可她从没学过裁缝,她就拆衣服琢磨,用报纸剪样。白天忙一大家人的饭食,还得饲养鸡、鸭、猪、狗、猫。事情多如麻,连吃饭的时候屁股都搭不上凳。晚上就做手上细活,不是缝就是补。深更半夜那盏昏黄的煤油灯便成了母亲最亲密的伙伴。</h3><h3>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劳心劳力的母亲却从没怨言。生养八个孩子,母亲从没打骂过我们,当人夸赞母亲时,母亲总笑着说,孩子们自己懂事。母亲就这样默默地爱着我们,温暖着家。</h3><h3>下面这张照片是母亲、我和六姐的合影</h3><h3>妈说,那次照相时,六姐刚从外面玩耍回来,没梳辫子,打一赤脚,吵着也要一起拍照。当时妈不让照,她就生大气了,妈只好依了她。看,六姐那噘起的小嘴,很不开心的样子。六姐执拗有主见,善于抓住时机,争取机会。俗话说“三岁见大”。一点不假,六姐凭着一股韧劲,一路努力、一路收获。91年以全校第三名考上了抚州中医学院。工作几年,她自考了大专、本科,并以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进了县中医院。她工作一丝不苟,因工作出色,又选拔为总护士长。</h3> <h3>1984年,父亲筹备好了一切,开始造房子。父亲是整个房屋的设计者,大到整栋式样,小到一个壁柜。备材料,请小工……起早贪黑,夜晚还得计划。几个月下来,房子终于造好了,父亲瘦了,母亲头发斑白了,姐姐们也黑了一圈。付出总有回报,房子造型漂亮,设计合理。特别是二楼阳台外造了两花池,后来种了牵牛花,花顺着阳台向中间漫爬,两边的牵牛花总能牵上手,花开时节,一个个淡紫的小喇叭吹起来了,长长的阳台成了牵牛花的世界,不知引来多少羡慕的目光。得到众人好评时,父亲总是笑眯眯的。</h3> <h3>也就在这年(1984),父亲得到了公费旅游的好机会。他和其他三个村委会计一起走出了大山。杭州、南京、北京一路北上。亲眼欣赏到了天安门、故宫、长城、南京长江大桥、西湖……</h3><h3>父亲回来时,带了各地留影照片,我们是看了又看,爱不释手。我总爱听父亲讲述一路上的见闻,听着听着,心也飘去了远方。</h3> <h3>[下图为大姐(右一)和村里两姑娘照片]大姐,是一个勤劳美丽善良的女子,是一个宽容大度的妻子,是一个任劳任怨的母亲。她还是一个热情大方的女人,亲人朋友,左邻右舍常常得到她热情款待,酒菜、擂茶、点心,就连陌生路人也能随时借宿大姐家。她不嫌穷人、不嫌老人,在大姐眼里心里来者都是客。四姐夫常说,舍得、舍得,有舍便有得。的确如此,大姐仁德大爱,她的孩子们也就自有福气,如今事业兴旺,生活幸福。大姐永远是我们姐妹学习的榜样,我们都敬爱她。</h3><div><br></div> <h3>二姐,高中毕业了。因在家乡山里读高中,时事政治没考好,二姐和大学无缘了,便在家乡当了一名代课教师。为了能荣耀成为一名公办教师,白天工作,晚上自学教育学大专。挑灯夜读,多年下来,一扇白墙壁已然变成灰黑色。可换来的结果是80年以后的代课教师没转正资格。</h3><h3><br></h3> <h3>照片已经斑驳,模糊不清,可我依然感受到二姐的气质、青春和美丽。</h3> <h3>工作期间,二姐在各代课点收获了教育工作的成就感,也收获了真挚的友谊。</h3> <h3>这是在家乡杭山大礼堂门前拍得一张青年团合影。在记忆中,大礼堂就是家乡的神圣殿堂。漂亮、气派、实用。是家乡人开会、看电影、看戏剧的活动中心,也是父亲多年工作的地方。</h3> <h3>三姐是个聪慧无私灵动的女子。她上初一时,英语班上第一,老师很看好她。可是那年,母亲得了急性肝炎,人瘦脸黄。医生嘱咐不能使用冷水,要好好休养。就在那时那刻,为了母亲,为了二姐,为了弟妹,为了整个家三姐决定不上学了。至今年过古稀的母亲也常叹惜:要是当年我不生病,我三㚢也能上大学。</h3> <h3>三姐随父第一次进省城,在南昌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留影。甘于吃苦、无私奉献的她也成了我们家的英雄。</h3>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四姐还能有这么时尚的发型,山里的姑娘眼光挺不错。因为聪明、眼光独到,曾经做裁缝师傅的她常自己设计新款。记得读初中时,四姐给我设计的一件衣服,衣领很有特色,新颖、漂亮。我穿在身上,投来的尽是惊叹与羡慕。着实让我这山里的丑小鸭做了回白天鹅。</p> <h3>四姐结婚后的第一次远足。姐夫带着她到浙江老家走亲戚,这匹俊马幸福地感受了他们的情真意切,也决意要带着他们远走高飞。他们从最偏僻的小山村走到镇上,再到县城,再走出江西安定广东。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路收获。如今事业发达,亲人、朋友、乡里乡亲都聚其门下,富了一大家。家乡的多条公路都有他们的爱心捐款。他们爱家乡,家乡爱他们。</h3> <h3>哥风度翩翩,着实一美男,加上性格平静少言,心胸豁达,可谓人见人爱。不管是在生活里还是工作中,哥从不计较,从不因得失或喜或悲,都处之淡然。</h3><h3>父母姐妹爱他,疼他。他也爱父母、爱家。</h3> <h3>五姐,出生便离开了父母,在邹氏家中长大。听她村里的邻人说,五姐从小聪明勤劳肯干。邹家是一个大家庭,吃饭人多,生活贫困。五姐从小就要上山砍柴、下田种禾。一年到头,天一亮就要到小河边洗一家老小十多口人的衣服。</h3><h3>五姐青春又美丽,哥也是一帅小伙,两人相爱了。父母又把她娶回了家。这样五姐又能幸福地陪伴父母左右。母亲常说,对不住她。我便会对母亲说: 姐从不怪你,世间事总被上帝安排妥当了,有聚便有散、有散才有聚。只要以后的生活里,彼此多些关爱,理解,宽容就行了。父亲的同事常夸赞父亲:你这一步棋下绝了,女婿是儿子,儿媳是女儿,亲上亲。</h3> <h3>要把这花尽半生心血的房子拆掉,母亲不舍,父亲不言。</h3> <h3>重建新屋,五姐和哥哥毅然决定了。</h3><h3>拆老房、造新屋,所有的事情都五姐一人担当。哥远在东莞上班,别说帮忙,看看的空闲都没有。几年下来,五姐忙里忙外,头发稀疏了,皱纹更深了,人也瘦了一圈。造房大事呀!她独自做了,做得出色!我打心里佩服她,真能干!</h3> <h3>漂亮新房造好了!看着新房,父亲喜上眉稍,不住地说: 新房好,新房好!</h3> <h3>六姐,有爱心、有强烈责任心,会工作懂生活。就拿生活来说,她的办公室,她的家,养了各种花,打理得整洁,布置得漂亮,有诗情画意。经常练习瑜咖,都是瑜咖达人了。</h3><h3>她继承了父母很多优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她像父亲一样总要把每件事都做到极至,从不马虎,从不任意妄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她大度、宽容。遇到再多委屈,受了再多伤害,她都默默承受、自己疗伤。之后还不计较。</h3> <h3>多年来,她一直是父母的保健医生,是父母的专人理发师。看,父亲多开心呀!</h3> <h3>我呢,从来不曾为他们理发,但理完发洗头定是我最乐意的事情。平日里,只要有空,就喜欢给父母洗头发。</h3><h3>我只要一开口 “爸,我为你洗头,好么?”&nbsp;</h3><h3>&nbsp;“好咧”爸便立刻喜笑颜开地回答。</h3><h3>有时碰上他刚洗过,我便要走进他,并嗅嗅他的头,“还是有油味,你没加洗发液洗,对么?”我半疑地问。</h3><h3>父亲总是笑眯眯,这时父亲就像个孩子被人揭秘时那般的憨实可爱。每次洗完头,我又要闻闻他的头,说声 “真香哪!” 父亲便高兴地合不拢嘴。!</h3> <h3>1989年,小学毕业照片。一排右一就是小小的我。三排右二是二姐,当年她是我的老师。记得小时候,家中一面墙壁上贴满了奖状,其中也有多张二姐当老师时获得的优秀铺导员称号奖。</h3> <h3>1993年,崇仁师范留影。青春岁月里青涩的我。</h3><h3>三年的师范学习生活成长了我。去时只是懵懂少年,回时已成人民教师。三年里,我学习了识谱、弹风琴、拉小提琴、还涉猎了月琴;学习了唱歌、跳舞、写字、画画……</h3><h3>收获还不小,音乐、写字还真给我的生活带来别样的滋味。</h3> <h3>1997年,五十九岁的父亲病了,如晴天霹雳。父亲得严重的脑血栓,昏迷整整一个星期。当父亲清醒过来,知道自己不能说话,右边不能动弹时,那无奈的眼神和滚落的泪水告诉了我们父亲的悲痛。好长的一段时间,父亲不能面对自己,没勇气回家。结婚以来,母亲对聪明能干的父亲总是敬仰着、深爱着,那些贫穷岁月里,好食物母亲总省给父亲吃,也只有父亲的衣服拿给裁缝做。父亲病后,日夜陪伴父亲的是母亲。她是父亲病后生活中最温暖、最美丽的拐杖。</h3> <h3>小妹,小我十岁,1987年生,当时母亲意外所得之子。我们家也就从七仙女下凡演绎成八仙过海了。</h3><h3>她聪明又活泼。</h3><h3>初中毕业时,她数学考了112分,很不错,英语拖了后腿。中考500多分,因几分之差没能考上高中。<br></h3><h3>后来去职高上学,读幼师专业。在职高几年里,她刻苦努力,画画、舞蹈、广播主持……全面发展。学校大多活动她都是主角,老师们心中最棒的学生。</h3><h3>一次酒宴上,我与职高校长一桌,我便向校长说起我妹。他顿然大赞说:姜红莲,好优秀,我们学校的骄傲。班级、学校很多活动都由她去安排完成。</h3><h3>只可惜毕业后,学校没组织学生考教师资格证,之后便去了私立幼儿园任教。</h3><h3>就这事,我后悔当初没让她去读崇仁师范幼师专业。</h3><h3><br></h3> <h3>老母亲小女儿幸福地眺望。</h3> <h3>2012年,四姐乔迁新居,我们都到东莞喝喜酒,这是当年在四姐家的留影。岁月不饶人,苍老了父母,也成熟了孩子。唯有不变的是会心的笑颜和浓浓的亲情。</h3>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处事严谨,热爱生活。每一件事不论大小、轻重都一丝不苟,要求极致完美。有一次,家里得到一只漂亮的小鸟,父亲就立刻动手制作鸟笼。鸟笼顶、底用了两块正方形木板,然后在木板四周整齐地凿上许多眼,再把细小匀称的竹子装上去,透气又美观的四壁做好了。鸟笼做好了,他左看右看,逮住一点不尽意的便要修善。最终成就了精致漂亮。</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向严谨务实。他总是教导我们:穿鞋不能踢踢踏踏,吃饭不能吧唧吧唧,坐要有坐像、站要有站像,日常用品和农具用品使用后要归位、不能随手乱放。他说:养成物品归位的好习惯,方便取用。</p><p class="ql-block">82年农村分田到户,父亲的会计工作繁忙,各家各户的公粮,积累粮,都要按田亩计算出来。父亲在那年月常常白天干农活,晚上加班到深更半夜。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懂事姐姐们早早地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上山砍柴、下田栽禾、还得拼命挑水担谷,一个个都成花木兰了。</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个正直的人。父亲在我们村的做会计员时,一次,父亲一个屠夫朋友来到我们家,他对父亲说,他杀两头猪,让父亲只开一张票,省到一张发票的三元钱,就给父亲。不管朋友如何说,父亲就是不答应。(当时村里杀一头猪得交纳3元税费)。</p> <h3>父亲时间观念强。记得儿时,农忙季节,说好几点出发就得几点,谁磨唧了就要受批评。他一直教导我们:“要守时,不管去干什么,都不能让别人等我们”。</h3><h3>父亲这一生,从没辜负过一刻时光,真正做了时间的主人。</h3> <h3>父亲乐观、懂生活。记得小时候农闲时的夜晚,父母亲总爱唱歌,一首接一首《洪湖水》、《北京的金山上》、《打靶归来》、《我爱北京天安门》……</h3><h3>我们常常是枕着快乐入眠。为了给生活再添乐趣,父亲常陪我们玩游戏:什么桌子神、扁担神、智力牌……</h3><h3>乡村的夜,因为有了我们欢声笑语更加多姿多彩!</h3><h3>父亲也给我们讲故事,述见闻?久而久之我们便向往着山外的世界,慢慢地这份向往也就化成了羽翅,带着我们不断奋飞起来。</h3> <h3>孩子小,父母辛苦,但不寂寞; 孩子大了,山高水远他乡流,父母俩只能守着大山、守着家,抽闷烟、数星斗,把思念深藏。<br></h3><h3><br></h3> <h3>一辈子,几十年,就这么匆匆而过。多想让时光停下匆忙的脚步,让我们久久地陪伴父母左右,再去回味人生路上的每一次感动。</h3> <h3>如今,父母年过古稀,儿孙满堂。岁月流年,带走了父母的青春、花白了父母的鬓发、苍老父母的容颜,却也细数了每个瞬间,铭记了每次喜悦,留住了无数感动。</h3> <h3>我们最亲爱的父母,这辈子做您们的儿女还没做够,如果有来生,还想再做您们的孩子。</h3> <h3>最后,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