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我家老辈人说,我乡下老家在山西省崞县的白石村。自打爷爷奶奶去世,我就很少踏上那片故土。如今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那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感觉,让我那飘逝的往事,像洪水般冲击着我的心灵,激发出我对往事的回忆。</h1><p><br></p><h1> 儿时常随奶奶回乡下老家,但记忆是朦胧的,直到我具备了判断和认知的年龄,乡下老家的整体印象才逐渐清晰起来。</h1><p><br></p><h1> 记的一次暑假回乡, 随奶奶在原平火车站候车。突然发现,一群人正围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年青人吵架,奶奶见状,急忙分开人群,不由分说地将年青人护在身后,平息了争吵。原来,年青人名叫苦君,是奶奶的同乡。奶奶见到同乡高兴,赶忙拿出好吃的给他,又家长里短的问个不停。对话中,一句"撇社儿"引起我的疑惑,奶奶见我皱着眉头,得意的笑着说,"撇社儿"是我们乡下老家白石村那一带的方言。村里的老辈人念白石这个村名,都读成撇社儿。外地人不这么念,只有我们本地人才这么读,我们听着这样的乡音,就感觉亲切自然,就感觉像自家人。见我认同的点头,奶奶接着又给我"道拉"起了白石村得名的传说。</h1><p><br></p><h1> 据传,白石村毗邻西江,过去,西江每年都要发洪水,因此,村里筑起了一道堤围用来抵御洪水。有一年,西江上游豪雨连日,洪水暴涨,用土构筑的堤围岌岌可危,正在紧急关头,有村民发现堤围边经雨水连日冲刷,露出了三块巨大的白色石头,连忙抬去将快要倒塌的堤围堵住。冥冥中如有神助,三块白石真的稳住了即将倒塌的堤围,使村民的生命财产得以保护。为纪念三块白石,村民将村子改名为白石村。如今,三块白石就像三位保护神,历经千百年风吹雨打,依然守护着白石村,见证着白石村的兴衰荣辱。 </h1><p><br></p><h1> 奶奶在回乡的路上兴奋地讲个不停。说话间,我俩来到了白石村。进村口,见村边的地标建筑兰家祠堂。奶奶见到兰家祠堂,又自豪的告诉我,这是她们老兰家的 宗祠”,是兰家祖先留下的遗产。</h1><p><br></p> <h1> “宗祠”是汉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与影响力。而此时的兰家祠堂,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已经破败不堪。然而,祠堂石碹楼洞顶,镌刻的“安澜”二字,仍然挺拔秀丽,光彩照人。</h1><p><br></p><h1> “澜”意即大波浪,如狂澜,推波助澜。《孟子·尽心上》云:“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而此“安澜”应该指波澜平静,可比喻时世太平的意思吧。</h1><p><br></p><h1> 如果咱们再往深了”道拉”。王褒在《四子讲德论》一书中曾提到“天下安澜,比屋可封”,这里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天下太平了,才能教化成功,世风高尚,德才兼备,功绩卓著。由此,我推测,题此二字的那年月,应该是鸦片战争或者是太平天国运动乱世后的那些年。它不仅表达了刻字者希冀汛期洪水暴涨而堤坝无溃决,生命财产安适如常,更祝愿太平盛世物阜民安,家族人才辈出,一代胜似一代的美好愿望吧。</h1><p><br></p><h1> 另外“澜”即是“兰”的谐音,“安澜”显然是旨“安兰”,殷切期望子孙永远安定团结,本支百世,施仁布泽,厚德流光。事实上,兰家历代祖宗,早已以自己的行为垂范于后世。他们一贯奉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哲理,舍已为人,扶弱济厄的事迹不胜枚举。诸如十九世治均曾出售田亩资助抗日志士;二十世存礼唯乡亲期盼为念,率崞阳人民修建滹沱河大桥,为两岸群众致富开辟通途,皆为“安澜”精神的继续和发扬光大,其义举永垂青史。</h1><p><br></p><h1> “安澜”并启迪警示晚辈,在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大风大浪中要安之若素,经得起严峻考验。其实,我奶奶的兰姓,是野庄兰,并不是白石兰。她能这么热爱白石这片热土,也得意于白石兰姓的博大胸怀和宽厚待人的纯朴民风不无联系。</h1><p><br></p><h1> “道拉”完兰家祠堂,我俩已经走到了小山梁角下。</h1><p><br></p> <h1> 白石村位于崞县正南方向,属山区丘陵地带。小山梁是村里的最高海拔,虽然它很贫瘠,既无经常价值,又无政治价值。可在抗日战争时期,它可是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h1><p><br></p><h1> 占领小山梁制高点,就可俯瞰故乡数十公里,如果在山顶构筑军事工程,对北方向可以控制整个村庄,对南方向,就能切断崞县通往邻县五台山的公路联系。小山梁的军事价值,就像一把楔子那样重要。因此,从1935年—1945年的抗战时期,小山梁一直是日本鬼子的据点。由此也演义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和英雄人物。</h1><p><br></p><h1> 儿时,我和老表宝生二哥爬小山梁,到日本鬼子遗留的据点拾洋落。老表宝生二哥那天运气非常好,他捡了一把日本军刺,可我什么也没捡到。这下老表宝生二哥嘚瑟的,连我摸一下军刺的权力都不给,只让看,不让我动手。可惜,他也没高兴多长时间,就让军代表给没收了,气的老表宝生二哥抱着我大哭了一场,才算了事。</h1><p><br></p><h1> 我和奶奶那天回到祖屋时分,二姑姑已经给我们做好了晚饭,豆面汤就窝窝头。豆面汤里放了我喜欢吃的麻麻花提味,让汤的味道香气扑鼻,十分诱人。</h1><h1> 麻麻花是老家小山梁上生长的植物,她的学名词典里查不出来。</h1><p><br></p><h1> 夏天,零星点缀着老家窑洞旁的麻麻花,那白色或浅黄色,就像一层小雪,一层白霜,清香幽幽。她有时袅娜开放,有时羞涩的闭着花朵。</h1><p><br></p><h1> 我观赏她,是奶奶说:“七月二十八,麻麻花开赛菊花。”麻麻花为什么和菊花比,我不懂,反正我知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h1><p><br></p><h1> 我赞美她,是奶奶说:“麻麻花耐旱耐风,生命力极强。”麻麻花的生命力如此强,我不明白。反正我知道“宝剑锋从磨砺出,麻麻花香苦寒来。”</h1><p><br></p><h1> 我关爱她,是我将麻麻花比作我乡下老家的乡味。是她的柔美和纯洁,让我无比欣慰与自豪。</h1><p><br></p><h1> 如今,我时常想起老家的乡音,乡情和乡味,因为,那都是我生命中很留恋的东西,我把最美好的儿童和少儿时光留在了故乡,留在了小山梁,留在了老家的窑洞旁。想念故乡,是因为那儿的山泉滋养了我,那儿有我的欢乐和眼泪,那儿有我的亲人,有我家的老宅和祖坟,有我的记忆,更因为那儿是我生命的根,是我生命的源泉和动力。每当我独在异乡为异客时,每当失意伤心时,更会特别思恋故乡,听听乡音,叙叙乡情,品品乡味,足可以疗伤,它给我疲惫的心田注入一股清泉,让我吸入能量,然后提起精神,在充满荆棘的人生路上,继续前行。</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