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一行九人,分乘两部车,于2017年5月29日,回到阳朔福利,重访当年我们16、7岁时即来插队的乡村,追寻逝去的青春岁月。</h3> <h3>汽车从车田村进入乡村公路,途径马鞍村,再经过沅头厄翻过山坳,又驶过5~6里还没铺水泥的小路,朝着第一站白山底村进发。</h3> <h3>过了这段难行的小路,我们才终于到达了村里。</h3> <h3>一进村里,就遇到几个热情的村民。由于已离开多年,互相都已不认识,经过询问,就又勾起了当年的记忆。</h3> <h3>村里的老人,也还留有我们当年的印象。</h3> <h3>这是与我们同龄,当年经常到我们住屋玩耍的连友。</h3> <h3>我又回来了!虽然鬓发已斑白,青春已不在。</h3> <h3>由于村里已完全变样,连友给我们介绍了村里的一些变化。</h3> <h3>这在当年村里还算好的泥砖房屋,现也满目疮痍。</h3> <h3>我们当年居住的那间泥夯的房屋,多年前已在一场山洪中倒塌。在我们当年住屋的旧址旁,村民们已建起了一栋栋楼房。<br></h3><h3><br></h3> <h3>当年这个出门靠步行,晚上煤油灯,非常闭塞的贫穷小山村,现在村民大多也住上了砖瓦房。</h3> <h3>现在村里已通了电,汽车也能开进了村里。村民都不用再上山砍柴,很多家庭还用上了液化气,家家都能看上了电视。而当年,全村就我有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山里信号差,仅能收听到几个短波台。</h3> <h3>每家的屋顶上都装了一个大水箱,用上了自用的自来水,结束了以前要到一里多外的水井去挑水吃的历史。</h3> <h3>由于还有多个村庄要去,我们只能匆匆离别。临离开时,我们在白山底村集体留影纪念。随后,我们就沿着连友推荐的一条近路,向下一站龙尾瑶进发。</h3> <h3>这是一条还在修建中的乡间小路,有一段路凹凸不平非常难行 ,汽车不时还被擦碰底盘。幸好是天晴,如是雨天,泥泞路则会更难行。</h3> <h3>为了减轻车的负载,我们在这段路下来步行。</h3> <h3>过了马山脚村,又即将驶上水泥路,两部车再次集结。</h3> <p>路口有马山脚村的界碑。看到界碑,才知道马山脚村是顺梅水库移民的新村。难怪不得我们当年经常从附近路过,都不知道这里还有个叫马山脚的村庄。在此也留个影做纪念。</p> <p>想不到这里也已成为漓江风景名胜区,虽然离漓江还有20~30里路。</p> <h3>过了顺梅水库,车开始驶上瑶山,离我们的第二站——龙尾钟家村已不太远。沿路的植物也更加茂密和奇特。</h3> <h3>热带的香蕉树在这里也能结果。</h3> <h3>终于到达钟家村。由于政府的资助,这里已蔚然一个大山上的新农庄。</h3> <h3>我们原来居住的旧村寨,由于06年山体滑坡,大多房屋受损。在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援助下,现在家家户户都搬进了在老村旁新建的住房。</h3> <h3>村民正在做饭,各种菜肴非常丰盛。</h3> <h3>据说政府已在考虑,要把龙尾瑶开发为旅游区,届时这里又将是另一番天地。</h3> <h3>一行人在瑶山合影,回忆当年艰辛的历程,纪念这次集体重访旧地。</h3> <h3>龙尾瑶已今非昔比,我们也为你感到自豪。</h3> <h3>即将返程,糟糕!车钥匙忘了拔下来,被锁在了车内。</h3> <h3>这时,砸车窗开门就是唯一的选择了。经过向4S店询问,我们决定敲碎左侧后车窗玻璃。</h3> <h3>好不容易终于把车门打开,我们又向第三站老梧村出发。</h3> <h3>当年的生产队会计七四,早已在上山村的家里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h3> <h3>吃过饭,进到老梧村里,这个莫氏宗祠保存得还是很好的。</h3> <h3>克实和昌盛当年居住的房屋,因多年无人居住,已成残垣断壁。</h3> <h3>去喷农药的村民,也认出了我们。</h3> <h3>在村里遇到村民赶着牛,不由得回想起当年我们也曾经赶着牛去犁地耙田的情景。</h3> <h3>村里原来的水井还在,但久已无人使用,水面浮满青萍。</h3> <h3>离开老梧村,我们又转到了第四站路步村,原来我们的住房就在田边的,现已看不到踪迹。</h3> <h3>在村口寻找村人询问。年轻的大嫂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警惕性很高,不让我们进她家门。</h3> <h3>由于时间紧,正午又炎热,不便在这里多停留,我们就又转到了第五站上坪塘村。</h3> <h3>这是村里的年轻人。当年的物景,他们是一问三不知。对他们这一代,“知识青年”只是一个传说了。</h3> <h3>村里变化太大,老一点的村民,也不能说出我们当年居住的具体位置了。</h3> <h3>整个村子已完全变样,我们放弃了再去寻找原来住址的想法,休息了一下,又开始向白面村出发。</h3> <h3>到了第六站白面村,当年唐振秋居住管理的打米厂还保留得很好,然而,早已物是人非了。</h3> <h3>对我们以前的往事,村里老人已记不清楚。</h3> <h3>白面村位于漓江边,这里的景色也很不错。</h3> <h3>回到福利,我们在福利粮所码头再次集体留影。</h3> <h3>这是当年公社的招待所旧址。我们刚分到福利时,都是先在这里住两天,才被分配到各个村和生产队。</h3> <h3>招待所的水井,井口在水里的倒影,好像一轮明月藏在了井底。这是一口古井,原来吃、用都是从这里打水。不过,现在还用桶从井里打水的人已很少见。</h3> <p>这是当年公社的大礼堂 ,每当办知青学习班时,我们活动和住宿都在这里。现在礼堂已基本荒废,门窗紧锁。</p> <h3>从窗口还可以看到里面当年表演的舞台,当年扮演金勋华的姿势又引来大家一阵笑声。</h3> <h3>这一天,我们几个人都回到了曾经插队的村庄。这里的山坡田野,都曾经流有我们的汗水,这里的每一条田埂小道,也都曾经留有我们的足迹。我们的青春,已随时光一去不复返,但福利,已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br></h3> <h3>再见了,福利,我们还会再回来看望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