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谱写在壮美山河间的英雄史诗(1) 五岭逶迤腾细浪

山川行旅(陈宏光)

<h1> 在二000年,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了《人类一000年》一书,该书公布了从公元一000年至公元二000年的千年间,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共同认为,在已经过去的整整一千年中,这一百件重要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br> &nbsp;</h1><h1> 公元一000年至公元二000年间,中国的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它们分别是:一一00年<b>火药武器的发明</b>;一二一一<b>年成吉思汗的帝国</b>;一九三四年的<b>长征</b>。<br> &nbsp;</h1><h1> 可以肯定的是,来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在评选一千年间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一百件重要事件时,他们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共产党人并无共同之处,他们也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红色武装的军史角度来看待长征的。</h1><h1><br> 毛主席曾经形象地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今天我们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重要事件:<b><font color="#ed2308">长征是改变中国现代进程的远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是世界军事史中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一曲人类谋求生存的凯歌。</font></b></h1><h3><br></h3> <h3></h3><h3><br></h3><h1>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坐落在四川松潘川主寺松南松红和松潘至黄龙公路的交叉口,元宝山顶。邓小平题写了“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的园名,1989年10月落成,是一座纪念红军长征的“总碑”。(摄于2010年7月)<br><br></h1><h1><b>注:</b>本帖涉及到的红军长征纪念地和遗址仅限于本人曾经到过的地方。文字部分主要参考资料为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红军长征史》、王树增长篇纪实文学《长征》,以及网络上有关资料。</h1><h3><br></h3> <h3></h3> <h3></h3> <h1><br></h1><h1> 从地图上看,红军长征的路线像一条捆绑松散的麻绳,在大地上盘旋扭动。而以中央红军的行走路线为主脉络,它在地图上大致呈“L”形铺开,先是沿着五岭(南岭)山脉从东向西行进,然后穿越云贵高原,到了四川突然掉头向北,一路从川西山地行进,跨越岷山,最终奔向陕甘红色根据地所在的黄土高原。这条大尺度路线东西一横,南北一纵,先后穿越五岭山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川西山地和黄土高原——它们跨东西、贯南北,几乎浓缩了中国大地上的各类景观,包含了大江南北的各种风情,它无意中把中国最瑰丽的风光给串联起来了。<font color="#ed2308"><b>长征是谱写在壮丽山河间的英雄史诗,壮美的山河因为有了长征的足迹而有了人文的痕迹和厚重的历史,瑰丽的风光则更加丰富多彩。</b></font></h1>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红军不怕远征难,<br>万水千山只等闲。<br>五岭逶迤腾细浪,<br>乌蒙磅礴走泥丸。<br>金沙水拍云崖暖,<br>大渡桥横铁索寒。<br>更喜岷山千里雪,<br>三军过后尽开颜。</font><font color="#ff8a00"></font><br>毛泽东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和感受,浓缩了整个长征所经过的景观。</h1><h3></h3><h3>(此图来自网络)</h3><h3><br></h3> <h3></h3> <h3></h3><h3><br></h3><h1><b>一、序幕</b></h1><h1><br>一九三四年七月,中央红军长征的前夕,为调动钳制国民党军,减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使中央主力红军安全转移,中央派出一支部队(红7军团)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动,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11月初,与新红10军会师,组建红十军团及浙闽边根据地,此次行动拉开了长征的序幕。<br><br>11月下旬,红10军团主力向浙皖边前进。12月14日红10军团在谭家桥(在没有高速公路的时期,我们去黄山都会经过这个地方)伏击战中失利,为了摆脱敌人,红十军团经泾县、太平、青阳等县境,与12月20日进入皖南苏区的柯村地区,35年1月10日撤离柯村,返回闽浙赣苏区。返回途中红军主力2000余人,被敌20个团的兵力合围于怀玉山区。经7昼夜激战,指战员大部牺牲,方志敏被俘。<br><br>黟县柯村距黟县城50余公里,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里居然是原“皖南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至今还保存有当年方志敏居住过的旧居。由于柯村古村落坐落于山高林密的清溪河与东坑河交汇的深山盆地。每年春天油菜花盛开时节,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往下望,乡间田野,阡陌交通,金黄色的油菜花漫山遍野,粉墙黛瓦的徽派古民居掩映其中,星罗棋布,村在花中,人行画里,所以春天的柯村是“皖南最大的油菜花盆地”,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摄于2011年3月) </h1><h3><br></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b>二、突破四道封锁线</b></h1><h3><br></h3><h3></h3><h1>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在茫茫的夜色掩护下,千军万马离开了生活、战斗的中央苏区,告别了送别的亲人,踏上了万里长征之路。</h1><h1><br> 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赣南从王母渡、新田之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11月15日,红军主力先后从湖南省汝城以南的天马山至广东省的城口间、湖南省的良田至宜章间通过第二、第三道封锁线。11月25日,中央红军打响了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并最终以惨痛的代价突破了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h1><h1><br> 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的行走路线基本上是由东向西穿越五岭(南岭)山地。五岭即南岭,这是相对于秦岭来讲的。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秦岭被称为“北岭”, 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而五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界线。在唐代,“岭南道”是当时全国十“道”之一, 管辖“南岭”之南的两广区域。迄今为止,“岭南”依然代表着这片土地,并滋生出别具一格的岭南文化。另外,五岭不是山脉,它没有统一的走向,只是一片“破碎的山地”。<br></h1><h3><br></h3><h3>此图拍摄于湘江战役纪念馆</h3><h3><br></h3> <h3></h3> <h1><br></h1><h1> 五岭从东向西依次是大庾岭(赣粤间,腹地在江西大庾县,横亘在湖南、两广、江西之间)、骑田岭(湘南)、萌渚岭(湘桂间)、都庞岭(湘桂间)、越城岭(湘桂间)。“五岭逶迤腾细浪”是毛泽东对五岭山地形象的写照。红军长征开始时利用了国民党军阀内部矛盾,轻松的逾越大庚岭、骑田岭和萌渚岭后,在都庞岭和越城岭之间的湘桂走廊,他们也遭遇了一场本该避免的惊涛骇浪。<br><br> 湘水无语,魂兮归来。湘江水依然静静地流淌,似乎在静静诉说80多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h1><h3><br></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界首渡口</h1><h1></h1><h3></h3><h1> &nbsp;</h1><h1> 红军突破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转移的战略意图,遂在湘桂走廊部署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中央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从全州、兴安间大坪渡、凤凰嘴、界首三个渡口西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地区。</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 界首红军堂位于广西兴安县界首镇,原名三官堂,据史料记载建于1912年,因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得名三官堂。三官堂坐西面东,门前临湘江,距离界首渡口不到100米。红军长征时,两个中央纵队就是从这里通过浮桥渡过湘江的。“三官堂”是当年朱德、彭德怀指挥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指挥所旧址,又是红军在门前架设浮桥渡河的主道。当地人为表示对红军的怀念,把其改名为“红军堂”。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 界首自古就是湘桂走廊咽喉要津,连接湘桂两省和桂北四县的水陆交通枢纽,是广西与中原地区往来的要塞,是桂北四县的区域性商贸中心。现在老街上的古骑楼大都保存完好,许多传统风格的药店、杂货铺、旅社、裁缝铺、榨油坊、土法酿酒厂等也随处可见。</h1> <h3></h3> <h3></h3><h3><br></h3><h1>生死抢渡&nbsp;</h1><h1> <br> 画家艺术地再现了当年抢渡湘江那惨烈、悲壮的画面。</h1><h1><br> 从十一月二十七日起,红一军团一师、二师、红三军团四师相继渡过湘江,三十日深夜,军委纵队和红三军团五师先后渡过湘江,到十二月一日凌晨,战斗部队尚有8个师仍滞留在湘江东岸。国民党中央军、湘军、桂军在蒋介石的严令下,陆空并进,中央红军冒着敌机的轰炸、沿途的袭击,日夜兼程赶往湘江各渡口,抢渡湘江。渡过湘江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br><br> 湘江战役极其惨烈,之后几年时间里,这里的村民不喝湘江里的水,也不吃湘江里的鱼,故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之说。</h1><h3><br></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光华浦阻击战旧址<br><br> 湘江战场主要由“四大阻击场”——脚山铺、光华铺、新圩、后卫阻击场以及湘江渡场构成。光华铺阻击战主要是阻止桂军北上,以保证相距仅仅5公里的界首镇三官堂渡口安全。</h1><h3></h3><h3><br></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 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座落于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的狮子山,占地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湘江战役纪念馆</h1>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三、翻越“老山界”<br><br></h1><h1> 惨烈的湘江战役后,仅剩3万余人的中央红军进入越城岭西延地区,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三日,军委纵队抵达西延油榨坪(今资源县中峰),准备休整一、 二天,集结部队,从大埠头(今资源县城)北去湖南城步,与红二、六军团会和。但国民党军已在梅溪一带构筑阻击工事,不得已,中央军委作出了继续西进的决定,从油榨坪折回,翻越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进入越城岭腹地。</h1><h3></h3><h3>此图拍摄于湘江战役纪念馆</h3><h3><br></h3> <h3></h3> <h3></h3><h3><br></h3><h1>资源县城(大埠头)</h1> <h3></h3> <h3></h3><h3><br></h3><h1> 资源县中峰镇(油榨坪)。省道S202向南兴安县方向,距资源县城约14公里。</h1> <h3></h3> <h3></h3><h3><br></h3><h1>省道S202与通向华江乡的县道X134路口。</h1> <h3></h3> <h3></h3><h3><br></h3><h1> 沿X134县道向西北方向行驶6公里至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公路在一条清澈见底、流水哗哗的山沟边向前延伸,不时可以见到古老的瑶族村寨。这样的风景给人以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h1><h1><br> 华江瑶族乡是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路过的第一个少数民族乡,位于老山界山脚。中央红军第三、五、八军团与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在突破国民党湘江第四道封锁线后都经过此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领导人均曾驻留华江。</h1><h1><br> 华江最有名的红军长征遗迹就是红军标语楼了。此楼位于X134县道200多米,由于事前功课没有做足,错过了这一景点。</h1><h3><br></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从华江继续沿X134向西北方向行驶,约15公里至华江乡高寨村。</h1>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 从12月4日至8日,中央红军3万余人分三路翻越了老山界,其中中央纵队从山脚下的华江乡高寨村翻越老山界。现猫儿山国家级风景区游客中心设在高寨村,从这里开始,必须换乘景区游览车才能登上猫儿山。</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 “老山界”——越城岭,又名瑶山,古称始安岭、临源岭、全义岭,当地俗称“老山界”,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资源县、兴安县、龙胜县、灵川县交界之地和湖南省交界处,属南岭之一,与湖南城步县的南山交叠,延伸至贵州省通道县境。山脉长约200千米,呈东北-西南走向,为花岗岩断块山;南面主峰猫儿山,号称华南第一峰。越城岭山脉是浔江、漓江、资江、三江的发源地。</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六字令三首</b><br>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b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br>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br>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font><br> &nbs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这三首小令是毛泽东在翻越老山界后而作,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尽显山之体势、风骨,抒发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b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猫儿山山顶山脚垂直高差1861.5米,山体巨大,群峰起伏,巍峨屹立,气势恢宏,大自然亿万年的风化雕琢,山上有石峰峥嵘,峭壁林立,悬崖万丈,有奇峰、断崖、巨石等地质地貌景观数十处。山上气象瞬息万变,幻化莫测,岭谷间常常烟雾缭绕,风起云涌,气象万千。</h1><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森林王国<br><br></h1><h1>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海茫茫,森林覆盖率达96.5%。区内远离村庄,没有耕地,人迹罕至,绝大多数山地保存着原始风貌,是广西面积最大,原生性最强的原始林区之一。林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幽寂阴静,枯木朽树遍布,落叶如毡,原始荒野。</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 猫儿山野生杜鹃资源丰富,有38种,约占广西杜鹃种类的一半。我们来到时间晚了,只是在山顶还有少许盛开的杜鹃。</h1> <h3></h3> <h3></h3><h3><br></h3><h1>“老山界”界碑</h1><h1><br> 陆定一写的《老山界》,建国以来一直作为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传遍了神州大地,凡读过初中的人,没有不知道老山界的。</h1><h1><br> 人们往往误以为老山界就是五岭的最高峰,其实猫儿山才是越城岭的主峰,老山界只是人们翻越猫儿山的垭口,海拔1860米。</h1><h1><br> 《红军长征史》(中共党史出版社)载,红军经过的老山界“山路险陡,很多悬崖峭壁,靠几根圆木架成的栈道通过。这种栈道没有栏杆,长满青苔,走在上面又滑又晃,使人头晕目眩,胆战心惊。除栈道外,还有很多险道,伤病员们都下了担架,由其他的同志背着或搀扶着走。有几匹马踏空了脚,摔下了万丈深渊。”景区内当年红军过山的三条小路由于太险(其中最艰难的是雷公岩、百步陡又名一百零八步,近80度的108级石台阶,旁边就是百多米深的悬崖),己封堵了。</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 现在猫儿山已修通了景区公路,从高寨村(游客中心)至主峰附近约32公里,山顶上甚至建有直升机停机坪。</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 站在山峰之巅向西眺望,只见群山连绵,逶迤的山峰像大海中的波浪。这只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高山,万里征程上还有更险峻的山峰在等待着年轻的红军将士。</h1> <h3></h3> <h3></h3><h3><br></h3><h1><b>四、转战资源、龙胜</b><br><br></h1><h1> 从1934年12月4日至8日,中央红军3万余人从兴安、资源及湖南城步分三路分别翻越了老山界,进入资源县、龙胜县越城岭腹地车田、两水、江底、泗水、马堤、芙蓉、广南、龙坪等地,至12月14日全部进入湖南通道县境。<br> &nbsp;</h1><h1> 此图拍摄于湘江战役纪念馆。从这张敌我态势图上,我们可以明白的看出红军翻越老山界后必须向西进入贵州。</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现居境内有瑶、苗、侗、壮等民族达10种之多,少数民族人口占75%以上。</h1><h1><br> 当年红军并没有占领龙胜县城,只是到了龙胜县城东面约12公里处的泗水乡,然后向西北方向进入湖南通道县境。<br><br>龙胜县城</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 龙胜的龙脊梯田与云南哈尼梯田,并称中国最美的梯田。龙脊梯田地处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岭深处,梯田海拔最高处1180米,最低处380米,面积70平方公里,她以磅礴的气势、流动的线条、变幻的神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享誉中外。她是广西二十个一级景点之一,广西一百个最美摄影点之一。龙脊梯田位于龙胜县城南部十多公里处,人们到龙胜旅游基本上是奔着龙脊梯田来的。</h1>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 <font color="#ed2308">从龙胜县城至资源县城的X144县道约110公里,公路蜿蜒穿行在越城岭腹地。沿途风光旖旎、山辉川媚,山间坐落着一座座瑶寨、苗寨和壮寨,堪称百里山水画廊,民族风情大道。</font><br><br></h1><h1> X144县道沿途的龙胜泗水乡、江底乡和资源县的河口瑶族乡、两水苗族乡和车田苗族乡均是当年红军翻越老山界后向西进军经过的地方。可是长征中的红军无暇欣赏路上的美景。<br><br></h1><h1> 龙胜泗水乡,位于龙胜县城东约12公里,此处距龙脊风景区仅十多公里。红军在此没有继续向西行进,而是向西北方向,经马堤、平等进入湖南通道县。泗水乡沿公路打造的生态乡村旅游区,是一个以梯田稻作文化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为主体,集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区。旅游区内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大唐湾民俗风情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特色旅游名村、广西旅游扶贫示范点——周家村白面瑶寨;广西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里排壮寨等景点。</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发源于猫儿山的浔江,一直与公路相伴40余公里。</h1>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白面瑶寨</h1><h1><br> 白面瑶寨位于离龙胜温泉六公里处的公路边,35户红瑶村民居住在这里。</h1><h3><br></h3> <h3></h3> <h3></h3><h3><br></h3><h1>红军岩位于距龙胜温泉核心区6公里的白面红瑶寨下面。<br><br></h1><h1>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六日,红三军团第四师首长在此崖下会见参加桂北瑶民起义的瑶老,向他们指出革命的道路,在石壁上书写“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瑶民很感动,当下顺着笔迹原样雕刻成石刻,至今清晰可见。为了纪念此次会见,瑶民将龙舌岩易名为“光明岩”,现叫“红军岩”。</h1><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 大唐湾民族山寨,距温泉景区一公里,汇集了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民俗风物以及饮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游览场所。一座座杆栏家居式建筑,与青山绿水相映、与蓝天白云交辉,构成一幅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美景。</h1>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龙胜县江底乡,一处标注在红军长征线路图上的地名。</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资源县河口瑶族乡境界内的风光。</h1> <h3></h3> <h1><br></h1><h1> 公路边这处不知名的梯田同样有流畅的线条,婀娜身姿。</h1>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1>资源县车田乡,红一、九军团长征途经的地方。</h1> <h3></h3> <h3></h3> <h3></h3><h3><br></h3><h1>五岭逶迤</h1>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