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我总喜欢说:我是永丰人。实际上,我的老家是甘棠。但我在永丰镇,整整生活了20个年头,中,小学时代都是在这块古老的地盘上度过,它成了我青少年时期的故乡,说我是永丰人,也算得上货真价实。</h1> <h1>永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始起于唐开元四年(716年)的关圣殿,后来,人口逐渐聚居,开店经商,形成集市,明万历年间更名为永丰镇,一直沿用至今。</h1> <h1>历史风云变幻,朝代交迭变更,永丰归属改来换去,但不管怎么变更,永丰都是当时的政治中心。1951年8月,建立双峰县,从此,这里成了县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h1> <h1>六十年代以前,永丰镇的街道格局没有变化,天,地,人,和四总,四条街道串联,一条直线,贯穿东西。那时,镇上文物古迹也保存完好,多座古塔,十九座庙宇,诉说古镇历史芲桑,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些古迹,被当作四旧,毁于一旦,荡然无存。</h1> <h1>关圣殿是永丰镇最有名气的一处古代殿宇,没有保存下来,仅其名称流传至今,文化大革命还被改为工农坪。关圣殿这处遗址解放初期,建了国有贸易公司,许多老永丰人都不清楚,错把贸易公司对面的万寿宫,当成了关圣殿。那时万寿宫有个大戏台,是永丰民立祁剧团的演岀场地,后成了粮食局的大米加工厂,六十年代初改为双峰电影院,八十年代成了歌舞厅,现在是商场。每个时期,它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人们都把它当成关圣殿的变迁。</h1> <h1>当时的永丰交通以水路为主,湄水穿镇而过,各码头停满了木船,水上运输十分繁忙。</h1> <h1>永丰河又称湄水,连接侧水,汇入涟水,进入湘江,直奔长江,是五十年代以前的主要运输通道,那时航运繁荣,古镇境内盛产的煤炭,石膏,茶叶,辣酱,都是通过这条水路运往武汉各地。</h1> <h1>古镇永丰,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公路发达之前的水运年代,它处于涟水支流可通航的最未端,成为水运最后的商贸集散地,繁荣了当地经济。</h1> <h1>五十年代未期由於河床淤积,加上陸路交通逐步发达,永丰河的航运功能也慢慢丧失。</h1> <h1>在五十年代,永丰河上仅一条木板桥,老名叫定胜桥,它连接人和两总。今天,穿过镇境内的永丰河上架起了一条石板桥,一条风雨桥,三条公路桥,结束了河道两岸互往极不方便的历史。</h1> <h1>这是六十年代中期修建的永丰新桥。在320国道上。</h1> <h1>那时古镇还有一个在河边两岸晒酱,油船的老传统,成为当地一大风俗。每到夏季,永丰河两岸,热闹起来,河滩一边是晒着一盆一盆红彤彤的辣酱,另一边是摆满了油得乌黑发亮的木船。一到傍晩,前来收酱的妇女和正在油船的匠工,隔河相对唱山歌,歌声此起彼伏,弥漫小镇上空。小时候的我们经常邀伴,来到永丰老桥,覌看这热闹场景。</h1> <h1>那时,古镇虽小,但很繁荣,元宵覌光灯,端午赛龙舟,隔三差五赶墟场,引来四面八乡的男女老少,街道上都被人流塞满。</h1> <h1>和塘街依湄水而建,数百年来与永丰河为伴,房屋大都是青砖,土砖混建。为防洪水,下半部分用青砖,为省钱,上半部分用土砖,靠河一侧是木质吊脚楼。</h1> <h1>和塘街的街道原是青石板铺成,两边是小商铺,客栈,柞房。五十年代生意还算红火,街道上经常人来人往。</h1> <h1>随着时代的发展,小镇开发的重心北移,和塘街越来越没落了,街道仍是五十年代的原貎,街上经办的小商铺,小柞房早已关门大吉。潇条,冷静成了这条街道一大特色。</h1> <h1>在永丰河的北岸,原是一大遍平坦,肥沃,水利灌溉十分方便的良田,在城镇化大潮中,它惨遭了消亡的命运,田土一片片蚕食,房屋一拣拣兴起,沿岸一溜一排排别墅,成了改革开放先富者的新住地,被当地人们戏称为腐败街富人区。</h1> <h1>我有一位中学老同学,在这富人区,建起了两拣小洋楼,想想同为少年学友的我,佩服他的能耐,感叹自己几十年来的碌碌无为,真是汗颜。</h1> <h1>九十年代未,永丰河上又架起了一条风雨桥,这是双峰一中侧门,联系城北的一条便利通道,也是湄水风光带的一大人文景观。</h1> <h1>这原是永丰镇郊区的农业大隊境坪,現在成了城区内的一个村委会。</h1> <h1>古镇卄世纪新修的公路大桥,连接城区=环线与320国道,成为新城区的主要通道。</h1> <h1>我在永丰镇居住的年代,小镇面积不大,人囗不多,仅天青,文星,人寿,和塘四个居委会,不到二万人囗,五,六平方公里的面积。今天的永丰镇发展到了11个居委会,56个行政村,89,8平方公里的面积,8,8万人囗。农业进入全市10强乡镇行列,林业成了全市千元山建设样板。</h1> <h1>在湘中地区,民间还有一传说:九九八十一峒到川贵。说的是古时候,从湘乡到四川贵州驿道,要经过八十一道关卡,据考研永丰是第一道关卡,可见永丰地理位置的特殊。</h1> <h1>五十年代,为解决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永丰镇在永丰河的上游,金井潭修起了一座水力发电站,电站修起,没运转几天,就被一场洪水,彻底冲毁,至今,金井潭还留着电站机房与大垻的遗址。</h1> <h1>永丰河下流进行了全面整治,修起了湄水沿河风光帶。</h1> <h1>湄水风光帯,成了镇上居民休闲,运动,覌光一处好场所。</h1> <h1>寸土不费,河边的空闲荒地,居民也都充分利用起来,开荒种菜。</h1> <h1>文塔是永丰镇一处赏受盛名,颇具規模的古建筑,它始建于清同治二年,七层八角,每角的飞檐下,都挂着一个精巧的铜铃,有风吹来,铃声响成一片,久久不散,成-一景覌。</h1> <h1>文塔系邑人为振兴境内文风,集资修建,与双峰书院遥相呼应,象征双峰文运昌隆。传说文塔建成当年,荷塘二十四都就岀了八个秀才,后又岀举人,进士多名。</h1> <h1>文塔毁于文革,2013年重新选址,在塔子山重建。</h1> <h1>重建后的文塔,与塔子山融为一体,成了永丰市民游玩休憩的文塔公园。</h1> <h1>登上文塔,极目新城,生机映然,心情激荡,古镇旧貌换新颜。</h1> <h1>登塔俯瞰,其乐融融,文塔今天,又成了永丰古镇一座崭新地标,带给人们许多美好的回忆。</h1> <h1>文塔公园,绿树成荫,山花烂漫,环境幽雅,风光秀丽。</h1> <h1>美中不足的是,文塔公园选建在一坐坟山上,白天,人们上山观景,仰慕文塔,从坟墓群中穿过,会心无顾虑。可一到黄昏,晚上,这一座座坟墓,就成了人们心中的阴影与压力,无人上山观景。晩上的文塔公园显得阴森,恐怖。</h1> <h1>在古镇的西面五里牌,一个新的开发区己形成規模,朝阳煤矿的棚户改造項目就落户在新开发区内。</h1> <h1>朝阳煤矿棚户改造項目是双峰县的一項民生工程,历时四年,于2016,6,8顺利峻工,极大地改善了朝阳煤矿职工,家属的居住环境。</h1> <h1>新建成的矿工居住区,叫朝阳新区,分东,南,西,北四个小区,占地35万平方米,建房60拣,解决了2200户,近万名职工家属的安居梦。</h1> <h1>老镇新城的建设正在继续快马加鞭。</h1> <h1>尽当地政府之责,进一步改善矿工小区外部环境,正在为朝阳新区完善生活配套工程。</h1> <h1>铲走的是泥土,搬来的是楼房。新城正在逐步扩大。</h1> <h1>这是古镇第一次开发建设的新区,它在古镇的绕城线上,现在落伍了。</h1> <h1>围墙之内的地盘,是永丰一完小五十年代的校址,我小学六年,就在这里度过,己物是人非。</h1> <h1>老城没进行太大的改造,仅街道扩宽了几米,青石板换成了水泥路。</h1> <h1>这些老城区内的新房,都是居民原地拆建。</h1> <h1>古镇建设重点北靠西移,老城区继续演绎它古老的传说,有人说它要是旧貌不改,定会成为人们喜欢覌光旅游的景区。</h1> <h1>双峰一中,双峰县的最高学府,有一百多年的办校历史。原址在永丰新桥桥头边。是我的母校。我的青春岁月,就在这里燃烧,三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文化大革命,整整八年,创造了中学教育史上的前所未有,后不可能有的奇迹。</h1> <h1>双峰一中的前身,是双峰书院,历史悠久,人才辈岀,办校以来为国家 ,培养了无数拣梁之才。象蔡和森,蔡畅,黄公略,宋希濓等历史名人, 都在此求过学。 </h1><h3><br></h3><h3><br></h3> <h1>双峰一中,現是湖南省的重点中学,办学規模,越来越大,办学质量,越来越高。原址占地9万平方米,200多教职员工,60个高中班,近4000学生。新校区占地850亩,90个高中班,近5000学生。高考上线率综合评价,几年来一直跃居娄底市第一,进入全省前五名。</h1> <h1>在这座古镇里,至今,还居住着我孩题时代的朋友,青少年时代的同学,我们的友谊没有被当今市场风气所污染,依然纯结,忠诚,君子之交淡于水,朋友之间没有物质与金钱的交往,只有思念与情感的牵挂。站在桥上右边的老人,是我一位挚友的父亲,九十高龄了,按一年365天计算,他在古镇己经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他是我们这辈同学中,唯一健在人世的父辈。</h1> <h1>古镇夕照好,山天融一体。文塔青山翠,湄水流不息,追风忆少年,常在梦中归。</h1> <h1>离开故乡将近半个世纪,因我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还生活在古镇这块热土上,隔三差五,我还要花过二,三天回乡探亲,访友。目暏故乡,一天一个样,感到无比欣慰。有人说如果古镇保持天,地,人,和四总格局不变,文塔`,关圣殿,惜字塔等古代文物不毁,永丰一点也不亚于湘西凤凰古城,成为旅游胜地。但历史没有如果,破旧立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覌規律,千年古镇永丰不会例外,它不可能维持原貎,它会发展,它会脱变,我深信故乡___永丰明天会更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