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青青河边草,藏着两只鸟;时而探出头,时而上树梢</h3> <h3> 全世界的8条重要候鸟迁徙路线中有3条穿越中国,山东半岛是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青岛正好位于沿海迁徙的这条路线上。</h3> <h3> 春天有一大波候鸟正在或已经来到青岛,有的准备在青岛度个假继续南飞,有的喜欢上青岛的山山水水,计划"赖"在这里。每年过境青岛的候鸟多达数百万,超过300个种类。</h3> <h3>5月份鸟类的春季迁徙已经接近尾声,但有不少因为年龄太小不参与繁殖的候鸟群体,将留在青岛胶州湾度过整个夏天。因此,中山公园也会经常发现,白鹭、池鹭、牛背鹭、等不常见的鸟儿</h3> <h3>绣眼(White-eye)是雀形目一些体形小的鸟类,俗称相思、白眼圈。体长90~122毫米;嘴小,为头长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弯;鼻孔为薄膜所掩盖;舌能伸缩,先端具有角质硬性的纤维簇;翅圆长;尾短;跗蹠长而健。雌雄相似。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绣眼鸟性情活跃,高度群集。</h3> <h3>自满清以在江浙沪一带广为饲养。 中山公园多处常发现绣眼,秋天柿子熟的时候,成群,其它季节不常见。</h3><h3>这是两只,在棕榈树上啄棕榈树毛,应该是做巢用</h3> <h3>白鹭(学名:Egretta)是白鹭属鸟类的统称。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黄嘴白鹭和雪鹭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大白鹭体型大,既无羽冠,也无胸饰羽,中白鹭体型中等,无羽冠但有胸饰羽;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h3><h3>候鸟迁徙月份,中山公园常发现此鸟,水域面积少,人多,逗留几天,就走了。不常见</h3> <h3>牛背鹭(学名:Bubulcus coromandus,英文名:Eastern Cattle Egret)是鹭科牛背鹭属的鸟类,别名黄头鹭、畜鹭、放牛郎等。繁殖羽头、颈、背变黄,与其他白鹭的区别在于颈短、头圆、嘴短厚。牛背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不以食鱼为主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在湿地中较干的地方出现,往往跟水牛在一起。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因而得了个"牛背鹭"的名字。牛背鹭栖息于平原草地、牧场、湖泊、水库、山脚平原和低山水田、池塘、旱田和沼泽地上。常成对或3-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单独活动或集成数十只的大群。</h3><h3>迁徙在公园水域区域逗留觅食,不常见</h3> <h3>体较肥胖,喙和颈较短粗,中国长江以南繁殖的种群多数为留鸟,长江以北多为夏候鸟。每年4月初到4月中旬迁到北方繁殖地,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到南方越冬地。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h3> <h3>池鹭(学名:Ardeola bacchus)系典型涉禽类,体长约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栖息于稻田、池塘、沼泽、喜单只或3-5只结小群在水田或沼泽地中觅食,性不甚畏人。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幼雏与成鸟的食物成分相类似。繁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5月上、中旬产卵,每窝产卵3-6枚。分布于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h3><h3>迁徙鸟,中山公园不多见</h3> <h3>伯劳鸟是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又名:百罗鸟、伯劳头,生性凶猛,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伯劳鸟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h3> <h3>伯劳科鸟类性情凶猛,有"雀中猛禽"之称。常立于高处俯视,伺机而动,捕捉昆虫、蛙、蜥蜴、小鸟和鼠类等,有把尸体插在棘刺上撕食的习性,有时不全吃掉,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h3> <h3>中山公园桃园里,每年这个季节都能发现,捕捉桃园里的飞虫</h3> <h3>白头鹎(音:bēi)俗称:白头翁,(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h3><h3><br /></h3> <h3>白头翁和麻雀、绿绣眼合称"城市三宝",常成群出现在平原区灌木丛,丘陵树林地带,以及校园,公园,庭院,行道中的各种高高的电线与树上。</h3><h3>中山公园常见,这是一对母子</h3> <h3>北灰翁,体型略小(13厘米)的灰褐色鹟。上体灰褐,下体偏白,胸侧及两胁褐灰,眼圈白色,冬季眼先偏白色。亚种cinereoalba多灰色,嘴比乌鹟或棕尾褐鹟长且无半颈环。新羽的鸟具狭窄白色翼斑,翼尖延至尾的中部。</h3><h3>它的眼睛特漂亮</h3> <h3>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 <h3>戴胜(学名:Upupa epops)共有9个亚种。头顶具凤冠状羽冠;嘴形细长,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每年5、6月份繁殖,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每窝产卵7-9枚。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是以色列国鸟。</h3> <h3>戴胜鸟头上有羽冠,就像戴着华胜一样,所以古人给它取名"戴胜"。</h3> <h3>生活习性,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地面上慢步行走,边走边觅食,受惊时飞上树枝或飞一段距离后又落地,飞行时两翅扇动缓慢,成一起一伏的波浪式前进。停歇或在地上觅食时,羽冠张开,形如一把扇,遇惊后则立即收贴于头上。性情较为驯善,不太怕人。鸣声似‘扑-扑-扑’,粗壮而低沉。鸣叫时冠羽耸起,旋又伏下,随着叫声,羽冠一起一伏,鸣叫时喉颈部伸长而鼓起,头前伸,并一边行走一边不断点头。</h3> <h3>戴胜鸟的外形极其独特,头顶五彩羽毛,尖长细窄的小嘴,错落有致的羽纹、机警耿直的禀性,忠贞不渝的习性,使得它自古以来就成为了宗教和传说中的象征物之一。 在中国,戴胜鸟象征着祥和、美满、快乐。中国古代有许多赞美戴胜鸟的诗。</h3> <h3> 唐·贾岛《题戴胜》:"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能传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在这首诗中,戴胜则是美丽的化身、祥和的代名词。</h3> <h3>元·僧守仁《戴胜》:"青林暖雨饱桑虫,胜雨离披湿翠红。亦有春思禁不得,舜花枝上诉春风。"在这首诗中,戴胜又成了春归大地的象征。</h3> <h3>在我国的国画艺术中,戴胜是重要的表现形象之一,常常配以萱草,作为母爱的象征;在民间,则有着各种有关戴胜的美丽传说。在这些民间传说中,戴胜具有机警耿直的禀性、忠贞不渝的习性;就是现在,市面上还有许多以戴胜为题材的工艺品。</h3> <h3>戴胜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鸟,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它象征着美丽、智慧、祥和、正直、忠贞和母爱。</h3> <h3>中山公园常见,一般是单独觅食,这些是在会前村发现的,一共八折,还是第一次发现这么多,很幸运</h3> <h3>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旧大陆的雀形目、鸫科、红尾鸲属约11种鸟类的通称。体长约14-16厘米,因尾红色而得名,经常摆动尾部。习性似鹟。代表物种欧亚红尾鸲和北红尾鸲。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善于鸣叫。<br /></h3> <h3>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尤以居民点和附近的丛林、花园、地边树丛较常见,有时也沿公路、河谷伸入到大的森林中,但亦多在路边林缘地带活动,很少进入茂密的原始大森林内。</h3> <h3>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频繁地在地上和灌丛间跳来跳去啄食虫子,偶尔也在空中飞翔捕食。有时还长时间地站在小树枝头或电线上观望,发现地面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才立刻疾速飞去捕之,然后又返回原处。繁殖期间活动范围不大,不喜欢高空飞翔。每次飞翔距离都不远,一般是在林间短距离地逐段飞翔前进。性胆怯,见人即藏匿于丛林内。</h3> <h3>中山公园常见,一般都成对出现。</h3> <h3>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体长23-28cm。通体黑色,前额有长而竖直的羽簇,有如冠状,翅具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黄色,脚黄色。</h3> <h3>八哥在中国南方的种群数量较普遍,既是重要的农林益鸟,也是颇受欢迎的笼养鸟。它能模仿其他鸟的鸣叫,也能模仿简单的人语,在国内广被人们笼养,而且被引种到菲律宾和加拿大等地。</h3> <h3>独来独往,脚印两行</h3><h3>飞来飞去,倒影成双</h3><h3>一人一鸟一乐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