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写律诗和绝句的要点 </h3><h3> 一、律诗 </h3><h3> 律诗有五律和七律之分,每句五个字叫五律,每句七个字叫七律。有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等四种类型。如何区分平起和仄起呢?以每句的第二个字为标准。律诗共八句,前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和颈联要对仗,前者可宽对,后者必工对。词法对仗,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再分细一点,就是色词对色词,人体部位词对人体部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平仄对仗,就是平对仄,仄对平。还有就是分正对和反对,正对就是同一类的词如春对夏、雨对风。反对就是天对地、女对男等。</h3> <h3>注意事项: </h3><h3> (一)在格律上,要求不出律,不犯孤平,不失粘,不犯三平尾和三仄尾。 </h3><h3> (二)在韵律上,要押韵、不撞韵、不挤韵、不重韵、不连韵、不复韵、不倒韵、不凑韵。 </h3><h3> (三)在对偶上,要做到对联的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h3><h3>另外,还要忌不规则的重复字、合掌和摞眼。 </h3><h3> 二、绝句 </h3><h3> 绝句也有五绝和七绝之分,格律和韵律与律诗一样,只是不要求对仗,在韵律上要多忌一个三阴平。 </h3><h3> 三、名词术语解释 </h3><h3> 出律: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声字,而该仄的地方又用了平声字,这叫出律。一般原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这又不是绝对的,要看情况而论,如果死搬硬套,不犯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才怪。格律分正格和变格两种,变格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在不犯以上这些错的前提下所形成的格调。正格就是马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两两交错,就像马儿奔跑时,后脚盖前脚的马蹄声,嗒嗒~嗒嗒~很整齐。</h3> <h3> 孤平:五律和五绝的第二字被前后两个仄声字所夹,七律和七绝的第四字被前后两个仄声字所夹,这就叫犯孤平。 </h3><h3> 失粘:后面出句中的第二字和第四字与前面对句中的第二字和第四字没有粘在一起,这就叫失粘。(平粘平、仄粘仄) </h3><h3> 三平尾:三个平声字收尾。 </h3><h3> 三仄尾:三个仄声字收尾。 </h3><h3> 三阴平:三个韵脚字的读音全部读阴平。 </h3><h3> 撞韵:白脚句的字与韵脚句的字韵母相同的。 </h3><h3> 挤韵:句子中用了与韵脚字韵母相同的字词。 </h3><h3> 重韵:韵脚字用了相同的两个或以上的字词。 </h3><h3> 连韵:相邻两个韵脚字用了同音又同调的字词。 </h3><h3> 复韵:前面的韵脚字与后面的韵脚字意思相同或相近。 </h3><h3> 倒韵:为了使押韵,把一个并列词组颠倒用。 </h3><h3> 僻韵:就是用不常见的生僻字押韵。 </h3><h3> 凑韵:为了押韵,把一个字与全句的内容毫不相干的字生拉活扯地扯在一起。 </h3><h3> 重字:不允许没有规律的字重复出现。 </h3><h3> 合掌:上下联在相应地方用词意思相同或相近。比如,上联用了“母”下联用“娘”去对,或上联用了“四川”下联又用“巴蜀”去对,因巴蜀是四川的别称,说去说来还是一码事。凡是指同一人物或同一事件都叫做合掌,当然,把事情太扯远了也不行,那叫相隔。 </h3><h3> 摞眼:中二联两个对仗句的词性结构和句式结构不能相同。 </h3><h3> 拗句:指诗句中某一字该平用了仄,该仄用了平,但为了意境要达到满意效果而用了平声或仄声,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在相应的地方进行补救。 </h3><h3> 孤雁出群格:第一个韵脚字用了相邻的韵脚字。 </h3><h3> 孤雁入群格:最末一个韵脚字用了相邻的韵脚字。</h3> <h3> 什么叫做格律?格是指平仄、字数、对、粘、对仗、押韵、起、承、转、合,合称为“格”。律是指音律、声律、韵律,合称为“律”。那这三种情况又如何区分呢?“音律”是指轻重缓急,读的时候哪个字读重,哪个字读轻,是一种语气感;“声律”是指声调的平仄,古音的平上去入,今音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韵律”是指押韵。</h3><h3> 学诗如何走捷径 ?初学者一般先从中华新韵入手,平仄声律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标准,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比平水韵就简单很多。说起平水韵,许多人都感到搔首头疼,共一百零六个韵,有很多今平古仄,今仄古平的字涵盖其中。另有上千个入声字,你要全部记下来并非轻而易举。</h3> <h3> 表示看、听、说的词语 </h3><h3> 一、表示看的词语:看、观、瞅、窥、瞄、望、瞧、眺、瞪、瞥、盯、睹、阅、鸟瞰、俯视、环顾、仰望、远眺、瞻仰、注视、端详、浏览、看护、视察、回眸、打量、欣赏、横目、顾盼、回首、青眼、白眼、张目、目击、目测等。 </h3><h3> 二、表示听的词语:听、耳闻、倾听、窃听、旁听、聆听、恭听等。 </h3><h3> 三、表示说的词语:说、讲、喊、叫、呼、吟、读、问、答、曰、训、骂、吼、劝、告、话、赞、言、论、述、夸、辩、叙、颂、谈、申明、评议、讨论、商谈、商量、呓语、梦话、谣言、傻话、胡言、驳斥、辱骂、诅咒等。</h3> <h3> 诗与词的区别, 笼统而言,“诗”可以说是所有韵文的总称,其中也包含了“词”。但严格说来,“诗”与“词”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从时间上: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极盛于宋代。诗可以从《诗经》追溯起。 二、从题目方面:诗是自由取题,词必须有词牌。 三、从和音乐的关系方面: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統称为诗歌。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分离以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 四、从形式方面:主要是句式不同,格律诗句整齐划一,有七言和五言之分。词,大致可分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和长调(九十一字以上,据说最长的词达二百四十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为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并且有词牌,词在每种词牌名下有固定格式,每句几个字都有严格的要求。词牌一共有一千多种,常用的热门词牌都有一百多种。字数最少的词是《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字数最多的词是《六洲歌头》共有143个字。词也分新韵和古韵,古韵不像诗那样称呼叫“平水韵”,而是称“词林正韵”、“钦定词谱”。 有些词和七律诗一样在某个地方要求对仗,如沁园春、鹧鸪天、西江月等。其中的“沁园春”不好写,因为词中有六个地方要对仗,而且是扇形对,并不是随便找一个字、词安放在那里就算数的问题。</h3> <h3> 一、意境:诗情画意 </h3><h3>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品画先神韵, 论诗重性情。性情何处来?触景生情也。画面要优美,宛如一副动态的3D视频画面,让人陶醉,美不胜收。 </h3><h3> 二、运用艺术手法 </h3><h3> 1、表达方式: </h3><h3> 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h3><h3> 描写:动静、乐哀、远近、上下、白描、细描。 </h3><h3> 2、表现手法: </h3><h3> 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正侧、欲抑、点面、象征、联想、想象、起兴、用典。 </h3><h3> 3、修辞手法: </h3><h3>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 </h3><h3> 三、语音:用词精炼,通俗易懂。 </h3><h3> 用词精炼,不造词凑句,语言通俗易懂,但不能太白话,不通俗不足以流传千古。 四、真情实感:有乐趣、有哲理、有启发。 诗文乃抽象的文字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并且是唯一的源泉。有风趣、有哲理、有启发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心,才是我们想要的文字艺术。</h3> <h3>说说诗词中的飞雁格<br></h3> <h3> 对诗词界用韵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清楚,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说,当下来讨论格律诗(指绝句、律诗)用韵用什么格,其实是个十分多余的事情。格律诗用韵用什么格,无非是诗人或诗词理论家,根据古人的诗歌例子所提出来的。事实上,是古人对格律诗用韵放宽的直接体现。诗歌的压韵,从初衷来看,无外乎读来顺口,有利于记忆,有利于传诵而已。对诗词的发展历程有所研究的人都应该知道,我们所说的平水韵,虽然是依据唐人用韵总结而来的,但并非产生在唐朝,而是宋朝。词林正韵,也并非产生在宋朝,而是清朝。可见,在唐朝,并不存在什么平水韵,同理,在宋朝也不存在什么词林正韵。古体(在此指古风)是可以有规律换韵的,用韵比较宽,因此不存在什么格不格的。词,邻韵、近韵是可以通压的。因此,所谓什么格,主要体现在绝句和律诗上。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谓的什么格,主要是针对律诗和绝句的。当然,此处所说的什么格,也只站在古声韵体系来说的,如果是新声韵创作,则不存在了邻韵、近韵,就不存在什么格不格的了。因此,什么格不格的,只针对古声韵体系,严格来说,是针对平水韵来说的。无论是用平水韵,还是用词林正韵创作格律诗,都属于古声韵体系,属于切韵,唐韵体系。当然,在此我们不管他分韵是不是合理。新旧韵最大的区别,是在入声字上。或许说,是否保留入声字,是判断新旧韵的分水岭。 观当今诗词界的作者,用韵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严格按平水韵压的;第二,以词韵(词林正韵)替代诗韵的,用韵相对较宽;第三,用中华新韵的;第四,多栖诗人,即新、旧韵皆用,和什么就用什么。第五,用地方韵的,这部分人大多不懂诗,写诗完全靠感觉,也是大言突破的人。前面两种,属于古声韵唐韵体系,保留了入声字。就目前诗词界用韵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哪一种诗人,都不在少数。尤其是用古声放宽到词林正韵的,大有人在。而用词林正韵写出来的格律诗,我们读来并没有不压韵的感觉。如果我们不去查软件,不去查韵书,很多用词林正韵写的格律诗,根本就读不出,也看不出用了邻韵近韵。既然那么多人在用词林正韵创作,同时用词林正韵创作的格律诗让人认可,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死死抓住平水韵不放呢?因此,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说,当下讨论什么格不格的,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知道,任何艺术,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诗词也不例外,读来已经不压韵的,在创作中就应该避免,要知道我们不是古人,没有几人读诗还用古音的。很多作者,自己在创作,只知道能压韵,却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读。更有甚者,以那样读音变化了的字压韵,以之标榜自己“精通”、“懂”古声韵。面对这样的作者,真让人无言。要知道,判断诗的好坏,并不是看你用的平水韵,词林正韵,还是新声韵,而是看你的作品有没有让人称道的地方。 </h3><h3> 言归正传,还是来说说“飞雁格”吧。飞雁格、进退格、辘轳格,以及邻韵近韵通压,其实是古人对韵的放宽而已,是站在平水韵的基础上来说的,如果是用的新声韵,词林正韵,则不存在什么格不格的。我们平时所说的飞雁格,一般包含飞雁入群格(也称孤鹤入群、孤雁入群),和飞雁出群格(也称孤鹤出群、孤雁出群)。我觉得有入有出,当然就应该有入了又出,即飞雁入群出群格,简称飞雁出入格。从美学对称与平衡的观点来说,飞雁出群入群格,是十分合理的。当然,此格应在律诗中来说,如果是绝句,本身最多只有三个韵脚,一出一入,实际上就是邻近韵通压了。绝句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李白的《永王东巡歌》: </h3><h3>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湾阳空射蛟。 </h3><h3>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h3><h3> 这是一首平起首句压韵的七绝,韵脚桥、辽,属于下平二萧韵,蛟属于下平三肴韵。</h3> <h3> 飞雁出群格,说简单点,就是末句押邻近韵的诗格律诗。所谓出群,就是象一只大雁,飞离了雁群,因此叫出群。显然,飞雁出群,是人们根据飞雁入群而来的,这可能就是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的思维,有入,必然有出。入群可以,出群为什么不可以呢?因此就有了飞雁出群格。如元稹《故行宫》: 寥落故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压韵的五绝,韵脚宫、红属于上平一东韵,韵脚宗属于上平二冬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飞雁出群。又如,黄景仁《言怀》: 听雨看云暮复朝,谁于笼鹤采丰标。 不禁多病聪明减,讵惯长闲意气销。 静里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 可知战胜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浊醪。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压韵的七律,韵脚朝、标、销、潮为下平二萧韵,韵脚醪下平四豪韵。即为我们说的飞雁出群。 既然有飞雁入群和飞雁出群,那么,有没有飞雁入群出群格(简称飞雁出入格)呢?我觉得是可以的。从美学对称与平衡的观点来看,一入一出,更加平衡,也更加合理。当然,飞雁出入格,如前所述,宜用在律诗中。绝句只有最多三个韵脚,一出一入一韵,彼此都是孤,谁是群,难以定论。尤其有的韵部,邻近韵比较多,必然会导致三个韵脚,为三个韵部的情况。如苏轼《次韵答宝觉》: 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又万山。 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 此诗是平起首句押的七绝,首句用一先韵,次句用十五删韵,末句用十四寒韵。谁是群呢?谁都不是群,都是孤。因此,飞雁出入格,宜用在律诗中,律诗首句压韵,有1、2、4、6、8句脚上的五个韵脚,除了首句和尾句,至少还有两到三联,可为群。如笔者写的《秋山漫兴》: 最是秋来意兴高,直登绝顶九重霄。 客心更比天心阔,豪气不随云气消。 似画远山何处墨?如诗红叶境中娇。 未曾畅饮身先醉,独立峰头引楚骚。 这是一首按照平水韵写的诗,属于仄起首句压韵的七律。韵脚高、骚,属于下平四豪韵,霄、消、娇属于下平二箫韵。又如,聂绀弩的《放牛》: 千里青青百草齐,牛官草上替牛饥。 一鞭在手矜天下,万物归心吻地皮。 大野人稀空草媚,江山客老幸牛骑。 无书挂角眠茵好,又恐奔牛奋马蹄。 韵脚齐、蹄为上平八齐韵,韵脚饥、皮、骑为上平四支韵。即飞雁出入格。 当然,有的读者肯定会说,什么飞雁出入格,是你提出的,谁来认可呢?是的,什么理论,都是人提出的,至于是否有人认可,那都不重要。笔者研究诗词理论多年,也提出过不少新的诗词名词。比如换韵格律诗,三绝半,打包对,拆包对,省字对,偏意对,同质体诗,以及新三应诗等等。不管有没有人认可,反正是提出来了。 什么飞雁入群,飞雁出群,飞雁出群入群的,很难记住。是的,求繁不如求简,以上三格,可以统一为飞雁格。所谓飞雁格,就是在首句和尾句可以用邻近韵的诗,这样更加简单明了。一句话,首句尾句用邻近韵是可以的。如此而已。而至于用词林正韵以及新韵创作的,就别管什么飞不飞的了。飞与不飞,无非韵脚的放宽而已。用词林正韵替代诗韵,韵脚已经放宽,自然也就不存在飞雁了。用韵的放宽,不是今人的专利,早在唐宋就已经有了。至于新韵,本无邻近韵之说,更不存在飞了。要知道,我们是新时期的现代人,任何艺术,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拘泥于平水,死死咬住平水韵不放,是历史的倒退,也是诗词学的倒退。比如,下岗,是个新词,“岗”在古声韵中我们怎么去判断平仄,怎么去读?是值得每个人去思考的问题。难道我们写了,要求人去读一声不成?再如,荫字,谁都知道在古声韵中为仄声,可在宋人作品中,就出现在压平声的诗歌的韵脚上,明清也出现过。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活学活用,别学死。若是诗歌以意境取胜,别说个别字出律什么的,就是古风又有何妨?</h3> <h3>什么叫临近韵</h3> <h3> 1、邻韵是什么? </h3><h3> 王力先生认为,邻韵指韵音相近者。因其在韵书上排列位置相邻,故名“邻韵”,但实际上是因为韵音相近而为邻韵,并非排列比邻而为邻韵。即便排列相邻,也是因为韵音相近。比如上平三江、下平七阳互为邻韵,位置却相差甚远。十三元在唐宋韵部里分属3韵部:元、魂、痕。元韵可与寒、删通,而魂、痕可与真、文通。所以有元半为真文邻韵、半为寒删先邻韵之说。 </h3><h3> 所谓邻韵,大约是依诗韵次序,以排列相近、音相似的韵而得名。上平声和下平声是因平声韵字较多而分为上下两部分,所以邻韵不受上、下平声的限制。邻韵依王力说大致有八组:一东二冬;四支五微八齐;六鱼七虞;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一先;二萧三肴四豪;八庚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三江七阳、九佳六麻、十蒸十二侵可视为邻韵的特例。</h3><h3> 2、如何使用邻韵? </h3><h3> 一首格律诗一般只押一个韵。唐中期以后有些松动,可押“邻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近似,可作为“邻韵”。这时期出现了“辘轳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用韵方式,不过不是正体,算“变体”,应用不多。宋出现“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等),即律诗、绝句第一句若用韵,可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这种方式仅限于第一句,后被接受并流行,成为一种正体,沿用至今。如苏轼的《题西林寺壁》,首句韵脚“峰”是二冬韵,二四句韵脚“同”和“中”是一东韵。</h3> <h3><br><br>走进俱乐部</h3> <h3> 魔术师玩“魔术诗”<br> 本人喜欢魔术,可以玩几个小魔术。 <br> 一、板凳打架:怂恿两条板凳闹纠纷,互相打架、碰撞,有时候板凳脚都要碰断,十分惊险! <br> 二、隔壁穿衣:可以把内衣变成外衣,外衣变成内衣。 <br> 三、鸡蛋跳舞:在桌子上放一枚鸡蛋,不用遥控器也能指挥它跳舞,任其摆弄。 <br> 四、纽洞过酒杯:众所周知,一个纽洞(衣服扣眼)只有小指头那么大一点儿,要把拳头大的杯子从中钻过,可想而知…… 五、空杯来酒:就是用一个空杯子,通过一定的戏法招数,变成满满的一杯酒,还让你亲自品尝,这可不是夸海口、吹牛皮,胡言乱语冲壳子的事。说到这里,干脆就多啰嗦两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在原罗碾乡搞计划生育工作时,每天下乡,计生分管领导陈书记一走累了,就说:“小张,来一杯酒”?后来,次数多了,有一次,呼来的竟然是一杯尿。我还开玩笑地对他说:“陈书记,呼来啥子你就吃啥子,否则,我这法术就不灵了,今天,你就是无论如何,也得咬紧牙巴喝下去”?结果他没有喝。从此,就再也不叫我给他呼酒了。 <br> 魔术,实际上是假的,全靠借助各种道具或者是某些化学药物起化学反应来完成。下棋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耍魔术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 <br> 好了,我这又不是说评书,卖关子,还留点什么悬念,吊一下胃口?与其闲话少说,不如书归正转。 <br> 所谓魔术师玩“魔术诗”。就是诗词像魔术一样要发生变化,即诗中有词,词中有诗,实际上就是把诗变成词,把词又变成诗,就是先写一首诗,再变成另外一首诗,那就是回文体,然后呢?只移动标点符号,重新断句,又变成一首《虞美人》词牌的词,再然后呢?再把这首词倒转来读,又变成另外一首词,变来又变去,变去又变来,就只有这五十六个字打转转! </h3><h3> 此诗的特点在于:七律诗和虞美人的词,它们的字数正好相等,都是五十六个字,所以,不加字、不减字、不改字,只移动标点符号就行了。前提条件:必须是七律平起仄收式才行,因为虞美人的首句押的是仄韵。其次,在构思上,就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了,本人的体会是:<br> 一要考虑诗中的平仄关系,新韵和古韵不得混用,要经得起在线软件工具的检测,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br> 二要考虑顺读和倒读颔联、颈联的对仗问题; </h3><h3> 三要考虑顺读和倒读的字要组得起词,连得起句; <br> 四要考虑诗和词的韵脚问题,这个就有点麻烦了,而且难度比较大,因为,诗和词的韵脚不一样,特别是虞美人的词,又是混合韵,词中有仄韵、有平韵,而且顺读和倒读所处的位置也不同,所以,词中的韵脚,在写诗时就要作好铺垫,事先要作好周密安排。君不知,一共才五十六个字,其中,韵脚字就占了二十四个。 <br></h3> <h3><div><b>七律 · 山村月夜</b></div><div><b>(平水韵)下平十一尤</b></div><div><b>天边一片白云浮,遥望星空挂月勾。</b></div><div><b>烟锁寒山丘竹翠,雾蒙野陌谷兰幽。</b></div><div><b>荷苞绽蕊深塘满,柳线垂条古木柔。</b></div><b>远处溪流归北去,江中渔火伴孤舟。</b> 这是一首普通七律,无法变身,还需进一步修改。</h3><h3><div></div></h3><h3><br>七律回文 . 山村月夜<br>顺读(平水韵)<br>园林半夜寒霜染,眨眼星空灿小楼。<br>烟锁壑山秋竹翠,雾蒙峰岭夏兰幽。<br>天蓝映水枯塘浅,柳绿垂枝乱石柔。<br>田满谷溪流北岸,泉清浪涌泛轻舟。<br>倒读(孤雁入群格)<br>舟轻泛浪涌清泉,岸北流溪谷满田。<br>柔石乱枝垂绿柳,浅塘枯水映蓝天。<br>幽兰夏岭峰蒙雾,翠竹秋山壑锁烟。<br>楼小灿空星眼眨,染霜寒夜半林园。<br><br>现在把它变成一首词<br><br>虞美人 . 山村月夜<br>(中华新韵)<br>园林半夜寒霜染,眨眼星空灿。<br>小楼烟锁壑山秋,竹岭雾蒙峰岭夏兰幽。天蓝映水枯塘浅,柳绿垂枝乱。<br>石柔田满谷溪流,北岸泉清涌浪泛轻舟。<br><br>诗可以倒读,但词不能倒读,再改!<br><br>七律回文 . 秋天的原野<br>顺读(平水韵)十一尤<br>泉清出洞寒霜断,夜月悬空叹小楼。<br>烟绕桂花秋菊瘦,荔栽山草夏兰幽。<br>天蓝映水枯塘浅,柳绿牵丝卷柏柔。<br>田满穗溪流北岸,翠莲荷浪涌轻舟。<br>倒读(平水韵)一先<br>舟轻涌浪荷莲翠,岸北流溪穗满田。<br>柔柏卷丝牵绿柳,浅塘枯水映蓝天。<br>幽兰夏草山栽荔,瘦菊秋花桂绕烟。<br>楼小叹空悬月夜,断霜寒洞出清泉。<br><br>转回文词<br><br>回文词虞美人 . 秋天的原野顺读<br>( 词林正韵)<br>泉清出洞寒霜断,夜月悬空叹。<br>小楼烟绕桂花秋,菊瘦荔栽山草夏兰幽。<br>天蓝映水枯塘浅,柳绿牵丝卷。<br>柏柔田满穗溪流,北岸翠莲荷浪涌轻舟。<br>倒读(词林正韵)<br>舟轻涌浪荷莲翠,岸北流溪穗。<br>满田柔柏卷丝牵,绿柳浅塘枯水映蓝天。幽兰夏草山栽荔,瘦菊秋花桂。<br>绕烟楼小叹空悬,月夜断霜寒洞出清泉。<br>紧转下一版</h3> <h3>回文拆字诗<br>顺读<br>悬崖壁石落山前,大雨雷声吼宅田。<br>泉水清溪云雾白,天晴小土卷尘烟。<br>倒读<br>烟尘卷土小晴天,白雾云溪清水泉。<br>宅田吼声雷雨大,前山落石壁崖悬。<br><br>诗中拆开四个字: <br><br>“岩”字拆开山和石 “雷”字拆开雨和田“泉”字拆开白和水 “尘”字拆开小和土</h3> <h3>吟诗作赋新花样</h3> <h3> 下面分别用四个词牌《忆江南》《相见欢》《春晓曲》《夜行船》各写一首词,然后又把这四个词牌组成一首七绝诗。<br></h3> <h3>忆江南 . 江南水乡<br>江南美,亭榭阁台多。古镇清风吹岸柳,小桥流水映池荷,如画又如歌。<br><br>相见欢 . 旧友重逢<br>相逢今日还乡,拉家常。手捧双杯陪客饮琼浆。秋花放,心欢畅,醉风光。伏案挑灯蘸墨写华章。<br><br>春晓曲 . 春天的原野<br>春风和煦阳光爽,野陌桃花绽放,岸边绿柳站成行,淅沥雨酥苗圃壮。<br><br>夜行船 . 无题<br>晚照秋堤三里半,清风一缕吹南岸,万里苍穹色斑斓,月钩上挂星空灿。远笛传来声浪漫,夜行八百冲霄汉,船至江心波涛急,不觉仰首朝天叹!<br><br>七绝 . 词牌名组诗<br>【中华新韵】<br>烟花三月《忆江南》,千载难逢《相见欢》。异口同吟《春晓曲》,鸡鸣赶早《夜行船》。</h3> <h3>七绝 . 春游<br>春日郊游乐趣多,溪河鱼跃水翻波。<br>林间野雀枝头唱,彩蝶邀来舞伴歌。<br><br>(一个唱一个舞)这首诗就是我以上讲的三阴平,三个韵脚字都读阴平,即普通话的一声。<br>只有李永清抬酒……又重来!<br><br>七绝 . 春游<br>春日郊游乐趣多,柳丝垂线钓溪河。<br>花开陌上芳菲尽,无事林间听鸟歌。<br><br>回过头来再说李永清抬酒一事,这是家乡歇后语。 出处是这样的:我们生产队有一人结婚办酒宴,李永清抬一缸烧酒前去赶人情祝贺,结果抬到半路拱桥儿路段,绳子就断了,酒坛子打翻在地,这就只好重新来过。从此,这个歇后语广泛用在我们的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比喻对某件事情不如意,再来一次的意思:<br></h3> <h3>七绝 . 金黄稻谷香<br>放眼田间一片黄,秋来无处不飘香。<br>风吹稻浪银镰舞,更有农夫收割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