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子博育幼儿园》端午特别活动

李老师

<h3>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h3><div>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div><div>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div><div>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div> <h3>端午节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广泛性的民间活动,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活动。这天上午,个个头面一新,衣著入时,小孩的胸前,有的挂着香囊,有的悬着“ 艾虎”或小猴儿。人们三五成群,呼朋引伴,或结伴而行,或驱车前往,万人空巷,车水马龙,蜂拥到龙舟竞渡的河岸。参加竞渡的龙舟,也都装饰一新,船头扎一个大龙头,船前竖彩旗,旗后一人擂船鼓助阵,船尾一人撑大桨担任竞渡指挥,两边各10人划桨,也有各12人、13人甚至20人的,要看船的和长短大小而定。一旦竞渡令下达,鼓声雷动,龙舟竞发,划船手使劲划船,誓与对手一争高下,奋力争先,夺取标牌。此时,两岸人山人海,笑语欢声,呐喊声、喝彩声、歌声、桨声、水波声连成一片,合奏出一曲壮阔的交响乐。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对此有生动的描述:<br></h3><div><br></div><div>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div><div><br></div><div>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div><div><br></div><div>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div><div><br></div><div>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挂影虹霓晕。</div> <h3>老师和孩子们废品利用做的小龙舟,超赞吧!😊</h3> <h3>小龙舟赛起来😊😊😊</h3> <h3>画龙舟</h3> <h3>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h3><div><br></div><div>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div><div><br></div><div>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div><div><br></div><div>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div><div><br></div><div>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div> <h3>小朋友们画粽子</h3> <h3>橡皮泥捏粽子</h3> <h3>用纸折粽子</h3> <h3>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h3><div>  古语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div> <h3>小朋友们在自己制作香包</h3> <h3>香包做好了,超萌,小朋友们棒棒的!!!</h3> <h3>挂菖蒲<br></h3><div>汉族端午节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清代已有此俗。这天,人们将菖蒲(或艾叶扎在一起)挂于门户,也有将菖蒲与艾叶倚在或插在门帝的。民间有用它来驱邪。挂菖蒲,艾蒿这已是南北城乡的习俗,可在江西,安徽的部分地方端午节这天家家门前悬挂蒜头,有的挂石榴花.蒜的气味辛烈,石榴花五月盛开,是"天中五端"之一,以期"赶鬼除菌".  在端午节,人们还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有的还用菖蒲根泡酒,以为喝了能健康长寿。  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菖蒲身上这层驱邪避害的文化含义使它成了人们过端午节时必不可少的一件物品。</div> <h3>“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h3> <h3>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讲解艾草的功效和认识艾草特征</h3> <h3>为孩子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古人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h3><div><br></div><div>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div> <h3>园长妈妈和老师教孩子们编织五彩绳,并给每个小朋友系上,保佑每个小朋友健健康康,平平安安</h3> <h3>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屈原挨饿,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希望屈原能够吃到,但是后来某一天,一位家乡被屈原托梦告知:抛入江中的食物都被蛟龙给抢去吃了。</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于是,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蛟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据说这就是端午节喝雄黄酒的来历。</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在这里我不得不提醒大家,传说是美好的,但传说也毕竟只是传说。现在科学证明,雄黄酒有剧毒,不可以饮用,也不可以随意涂在身体上。</div> <h3>我们的端午节是不是很有意义呢</h3> <h3>富平县觅子乡《博育幼儿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