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h3> <h3> 在韩城的历史上曾经有四大名镇,即县城东北方黄河岸边的昝村镇,南原上的龙亭镇,司马迁祠下的芝川镇,以及城西土门口内的薛峰镇。现今其他三镇犹在,甚至成了重点建设的乡镇,而薛峰镇已不复存在了,所以再说当年的薛峰镇,只能称之为“薛峰古镇”。不是迷失,不是湮没,而是被淹没,成了龙王水晶宫的别院!</h3> <h3></h3>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1958年拍摄的薛峰村中、西部的照片。可惜未包含薛家祠堂及以东的东畔和八完小。王敏谦保存郝佑民提供)</p> <p class="ql-block"> 薛峰古镇位于县城西部澽水河谷地的薛峰川,距城二十公里,正当关中东部与陕北黄龙、宜川的交通要道上,是县西重要的防卫门户和商业集散地及交通驿站。“薛峰”一词,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撰修的《韩城县志》中,称“薛封”。其来历,据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建平阳王庙碑记载,唐初名将薛仁贵之孙薛嵩得封于现薛峰水库所在之地,于是便将此地称为“薛封”(见《韩城市地名志》)。平王庙遗址在村北柏茂岭梁松洼峰顶,现石碑尚存。由于该地四周皆有山峰,且“峰”与“封”同音,到了清代,人们逐渐把“薛封”写为“薛峰”了。</p><p class="ql-block"> 在韩城西川澽水河流域,薛峰村是最大的村镇,所以西川也被更多人称为薛峰川,历代该区域的基层政权,也以薛峰来命名,如薛峰区、薛峰公社、薛峰乡等等。但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的二、三十年内,被“燎原”一名替代。那是因为当时在老贫农薛虎儿带领下,薛峰村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被县上命名为“燎原农业生产合作社”,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后来衍生出“燎原大队”、“燎原公社”等,直到1983年才恢复了“薛峰”的冠名。传统的“薛峰镇”或“薛峰村”包含有四个自然居民点,即牛家桥、薛峰、凿石和牛心村。其中薛峰村的人口,比其他三个村的总和还大得多,自然各基层政权组织多设在薛峰村。</p> <h3></h3> <h3> (上图是与薛峰村一桥之隔的牛家桥村,图之左上部的白线为古薛峰川的“官道”,上世纪四十年代韩宜公路通车后,只供人行,1972年修水库时被毁,其左侧金城寨曾为元朝时期韩城县治所在。)</h3> <h3></h3> <h3> (图中最高处为柏茂岭梁松洼峰,上有平王庙遗址和石碑。王林华摄)</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薛峰村地处澽水宽谷盆地中,河流从北、南、东绕村而过,岸边淤有宽广的河漫滩,早已被开垦为旱涝保收的水浇地。加上村后高坡上的旱地,总共有两千多亩耕地。</p><p class="ql-block"> 薛峰村东面,隔河相望的是牛家桥村,牛家桥村北的土塬(又叫金城寨),元朝至元二年到至元六年(1265--1269)曾为韩城县治所在,虽说为时不长,但当时筑建的土城墙遗迹,还残留了一段。当时的重要地名还流传至今,例如:这个土塬当地人叫“蛇塬”(意为筑有城墙的塬,韩城人把“城”念作“蛇”);米粮沟为当时的粮食集市;仗坪(校场坪)为当时屯兵的操练场等等。</p> <h3></h3> <h3> (这张照片是1956年拍摄的生产场景,当时的燎原高级农业社属薛峰区绿峰乡管辖。薛虎儿原存)</h3> <p class="ql-block"> 古薛峰镇有一条东西方向的主街道,长约1公里,还有五六条侧巷,西高东低,蜿蜒曲折,宛若一条游龙,顺势而上。街巷全为石板铺成,即使下雨只要不出村,脚就不沾泥。东头曾有神楼牌坊,接下来是过道戏楼。过台子里面店铺林立,有车马店、百货商店、农具日杂店、药店、饭店,还有卫生院、理发店、信用社、缝纫铺、铁匠铺、木业社、照相馆等等。平日里,往来客商络绎不绝,街市热闹繁华。薛峰村的大树很多,村西山梁上的古柏树,西场边上的大槐树,泉子崖边的大柳树……,都是有名的大树、古树。众多的大树不仅可为人们乘凉遮阴,还是鸟儿们的天堂,筑巢育雏,和鸣欢唱。最有趣的当数村中街旁的大皂荚(角)树了,主干有四五米高,根部直径一米多,满身遍布粗壮、尖利的大刺,春天一树小黄花,夏天一树小青荚,秋冬季挂满黑红色的大皂荚。那成熟的大皂荚捣碎,可作天然洗涤剂,是妇女洗衣服的好“肥皂”,里面的大豆粒大、深褐色的皂荚核(读音:胡),可是孩子们“砸皂核”、“弹皂核”游戏的好玩物,好“赌资”。古薛峰是一个文化教育发达的地方,各类人才应有尽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据《韩城市志》记载,1926年曾在这里,举办过韩城秧歌对台戏,期间集中了全县的名角,从春节唱到收麦前,方圆百里,扶老携幼,前来观看,盛况空前。薛峰敲的锣鼓很有特色,属于“西川围鼓”的一支,每有节庆就会敲起锣鼓,舞起花杆来。薛峰村的农民业余剧团,有四五十人,不仅剧装、行头齐全,生旦净末丑角色硬梆,文武场面精湛,而且自备导演、编剧、作曲、布景、幻灯等人才,排演的剧目质量好、水平高,经常受到县上表扬和奖励,还常应邀到外地演出。河边桥头的“韩城县第八完全小学”,是改造、利用了城隍庙、菩萨庙、关帝庙等建筑群为校舍,而建成的,它为山区农民子弟就读提供了方便,曾经有众多的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村中二百余户人家的房舍,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瓦房青青,栉次鳞比,分布在东畔、下院、胡同、上巷、下巷、泉子崖、寨子下、南场和西硷等多个单元。结构多为砖瓦四合院,靠村后土崖居住的,房后还有冬暖夏凉的窑洞,为前瓦房后窑洞结构。相传最早来薛峰村的是薛姓人家,他们占了好房基好耕地,随后来了范姓人家,控制了水源一一泉子崖,最后来了王姓人家,置买了村中的道路。若三姓相争,必然相互受害。古薛峰人民风淳朴,和善包容,诸姓人和睦相处,连祠堂也建在毗邻,世代共襄大业。</p> <h3></h3>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1958年薛峰水库第一次开工时,召开的移民动员大会的合影。图中的大教室是曾经的城隍庙献殿,大会主席台设在其对面的古戏台之上。请记住这些移民亲历者。王敏谦存郝佑民提供)</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闻名遐迩的薛峰一一燎原大队业余剧团的部分成员,摄于1972年水库搬迁时段。薛智峰存)</p> <p class="ql-block"> 薛峰古镇的物产十分丰富,而且很有特色,这主要得益于母亲河一一澽水。很早以前,人们就在村后高处,修建了张堰渠,拦河引水自流灌溉。使得原本肥沃平展的千亩耕地,变成旱涝保收的水地高产田。薛峰大队是韩城县交纳公购粮总量最多的大队之一,除了产量大之外,还有其特色。一,由于水源方便可靠,才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而且曾有亩产八百斤的水稻高产纪录,薛峰人栽稻子、吃大米捞饭,在以旱塬为主的韩城县,为少见的奇观。以至有“竹园的葱,土门口的蒜,要吃大米进西川”的顺口溜,广为流传。其特色二,许多地块收了麦子回茬玉米,在玉米行子中间种植叶子(一种叫靛蓝的染色植物),不仅收了玉米,还可收叶子,将叶子浸沤打靛,能染布可卖钱。</p> <h3></h3> <h3> (这张照片为1970年初的薛峰小学学校大门和当时在校的教师。 牛林虎摄 王端霄存)</h3> <h3></h3> <h3> (照片为修水库前薛峰供销社的部分员工,其后的双屋檐、铺板门是当时薛峰商店的前门脸。 牛林虎摄 王端霄存)</h3> <p class="ql-block"> 提起薛峰古镇,十里八乡的人们,立即就会想起那神奇的泉子崖。从主街寨子坡路口向南50米,有两、三米高的石崖,其下不足百米长的石缝中,有不下百眼泉水潺潺而流,那泉水又清又亮,又凉又爽,不仅喝起来象甘露,还能当药疗伤。相传宋朝杨六郎抗辽负伤后,就在薛峰用泉子崖的泉水当药引,很快就治好了他的伤。最东边的泉水口,比地面高一米,有茶杯粗细,下有圆形石砌的“水瓮”,是专供挑水饮用的“吃水泉”。其西面的“方泉子”,是专供淘洗蔬菜的“淘菜泉”。接着是放置大石槽,用来淘洗粮食的“淘麦泉”。再往西是众多泉子,其中最大的一眼泉水就有小桶粗,它们汇成的一个大池塘,是用来饮牛羊的,喝惯了泉水的牲畜,别的水是不饮的。大池塘及向东开挖的大渠周边,放置了许多洗衣石。盛夏时日,泉水清凉、杨柳遮阴,是人们纳凉、吃饭、聊天的好去处。隆冬季节,泉水暖暖、冒着白白的蒸汽,不仅是薛峰人,就连周围村庄的村妇,都会背着大包小包衣服,来这里洗涤。此时,泉子崖上下,棒棰棰衣声阵阵,洗衣妇笑语欢歌声起伏,构成了一场绝妙的交响音乐会。一大渠冒着白汽的泉水,向东流约400米,进入一座大磨房,推动着立式大水轮高速旋转,或者带动着石磨磨面,或者是带动着弹花机弹棉花。寒潮来袭时,建在河边的几座卧(平)轮水磨房,会因水结冰而停业,但是这里的磨房照常运营,水也热汽腾腾,人也热情满满。</p> <h3></h3> <h3> (薛峰水库溢洪道泄水时,飞流直下,蔚为壮观。师庆摄 )</h3>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造物主安排的恶作剧吧,大自然赋于古薛峰人的条件太好了,村处宽谷盆地、地肥水丰,澽水从村西北而来、绕个大圈向东北流出,出口峡谷为嗽叭状,宽不足50米,两岸峭壁,如斧劈刀削,生就了一个良好的筑坝蓄水的水库地形。</p><p class="ql-block"> 韩城县政府早就计划在这里修水库蓄水,再修渠引水到县城周边,灌溉旱塬地。1958年曾开工清基几个月,后因故停工。1972年又重新上马,设计坝高56.2米,坝顶高程615.2米。牛家桥村、薛峰村村庄和大部分耕地将被淹没,凿石村大部和牛心村的一部分水浇地也在水位线以下。这意味着,库区居民的大部分将要移民外迁,世代临水而居福地的人们,哪能情愿离开故土,况且当时政府给予的移民补偿是每间房90元,多数家庭总共才六七百元移民费,薛峰人个个心如刀绞。但是,在当时“舍小家、顾大家"的时代潮流下,不走也得走。先后分三批,迁走262户(内含土岭村七户),1276人。留下的就地后靠,在溢洪水位以上,另建村盖房。第二年雨季来临时,几天连阴雨下来,澽水河暴涨,水位迅速上升到溢洪道,于是一个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淹没在水下五十多米,从此永久地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从水库大坝南头到溢洪道路旁的人家,是牛家桥新村,大坝北侧304省道旁的房子是薛峰新村。土岭石寨旁的新村则是因溢洪道出水,而迁移的土岭一队新建的村庄。薛峰水库汇水面积529平方公里,最大库容4360万立方米。原设计灌溉面积1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大大缓解了韩城“十年九旱”的威胁。同时对于夏季防汛、防洪,保护下游沿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工矿和城市的发展,供水成为其平常最主要的功能。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薛峰水库,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韩城市!在人们享受今天各项发展的成果时,切勿忘记当年背井离乡、痛苦迁移的薛峰人。</p> <h3></h3> <h3> (山环水绕凿石村。王全法摄 )</h3> <h3></h3> <h3></h3> <h3> (凿石岭下的双龙洞。)</h3> <h3></h3> <h3> (高水位运行时的凿石桥)</h3> <h3></h3> <h3> (位于凿石村桥头的筒瓦沟,是一个狭窄、幽深、神秘的“幽幽谷”。)</h3> <h3></h3> <h3> (筒瓦沟峡谷里的袖珍瀑布)</h3> <h3> (牛心瀑布,相传为秦王掷金鞍于滴水渊的地方。 )</h3> <h3></h3> <p class="ql-block">(牛心村是因其背靠的山丘形似牛的心脏而得名,地质时期的澽水河是绕南湾而流,后因地壳上升和流水侵蚀,河水在牛心瀑布附近裁弯取直,形成了孤立的牛心离堆山。 郝佑民提供)</p> <h3></h3> <p class="ql-block"> (高水沟峡谷的夏天。郝佑民摄 )</p> <h3></h3> <p class="ql-block"> (国共合修的高水沟四眼桥。郝佑民摄)</p> <h3></h3> <h3> (龙饮三水的风水秘境一一赵廉坟。薛端璋摄)</h3> <h3> 西川高峡出平湖,碧波荡漾羡游鱼。</h3><h3> 玉露滋润韩塬地,桢州圣境展宏图。</h3><h3> 青瓦栉比石板途,百顷良田丰五谷。</h3><h3> 繁华古镇沉水去,谁人还知薛峰铺?</h3><h3> 这几句诗道出了,古薛峰镇移民们五味杂陈的心情。好在虽然千年古镇被淹没了,却变出了一个200万平方米的大湖,象一块巨大的弯月状碧玉,镶嵌在群山之中。平日里湖水荡漾,波光粼粼,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到了洪水期,一旦溢洪道泄水,一个高五、六十米的大瀑布骤然形成,飞流直下,水雾濛濛,如雷轰鸣,声闻数里。水库尾部凿石村的双龙洞、幽幽谷(筒瓦沟),牛心村的高水沟峡谷、瀑布及赵廉坟的传奇秘境。还有土岭石寨、二龙山白皮松林和风水龙槐等等,诸多美景都在近旁。再往西的“香山红叶”景区,晋公山滑雪场,王村的九郎庙,东北方的“猴儿山"景区,小迷川水库景区等等,相距都在10公里左右。可以说薛峰处处有美景,处处有故事,“薛峰山水”已成为韩城市旅游的一张名片。薛峰的美景等你赏,薛峰的故事等你讲!</h3><h3><br></h3><h3><br></h3> <h3></h3> <h3> (风水宝地一一二龙山。王全法摄)</h3> <h3></h3> <h3> (二龙山后的风水龙槐。)</h3> <h3></h3> <h3> (危崖临水的香炉寨一一土岭村石寨。王林华摄)</h3> <p class="ql-block"> 师远航撰文,文中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师远航提供。参考资料:范万发著《故乡的记忆》。此文是应韩城市地名办相邀而作,王林华主任陪同采访并摄影,在采访中得到牛旺旺、牛林虎、胡建军等同志热情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2017.6</p><p class="ql-block"> (2022.6.16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