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定风波</h3><div>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div><div>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div><div>第一次解读这首词,是在大学时,那时候是班长,在班上搞教学模拟。我所选的课题,便是苏轼这一首《定风波》。</div><div><br></div><div>当时所理解的重点,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上。此时的苏轼经历了宋代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从曾经的朝廷大员沦为了罪官,身份落差极大、心理落差更大。</div><div><br></div><div>这一首词的小序,交代了词人是准备前往沙湖买田,遇到大雨。同行的人都狼狈,不知是进是退,唯独苏轼,何妨吟啸且徐行。</div><div><br></div><div>我将这首词分为三境界,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为依托。第一境是:苏轼坦然面对着此刻的自然风雨,第二境是:苏轼借此去直面政治风雨,第三境是:千万个面对挫折的人,直面人生风雨。三重境界,依托都是苏轼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无论是自然风雨、政治风雨、还是人生风雨,词作传递给我们的,都是一种勇敢直面的勇气。</div><div><br></div><div>那个时候的我,作为一个三流大学的学生,压根不知道路在哪里,可谓是前途未卜。但是因为做了班长,倒是给自己增添了几分自信。所以虽然还不知道毕业后能做什么,但是却有了几分闯荡的勇气。不过这种勇气,在今天看来,更多的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这样的勇气是虚的,没有经过挫折的磨砺、洗礼,没有成长为真正的勇气。</div><div><br></div><div>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词,的确给了我闯荡的勇气,后来大学毕业,背包行走在黔州大地四处寻找工作时,也一度从这首词中寻得勇气。</div><h3>第三次相遇《定风波》,是2017年,我终于跨出了人生的一大步,离开了县城里高中那稳定的教师工作,离开了那一眼看得到尽头的教书生涯,来到了省城,成了一名私校的高中语文老师。</h3><div><br></div><div><br></div> <h3>第二次解到这首词,已经是工作半年后,2014年的春夏之交。带第一届学生,上高一下的语文。此时的我,成了一个县城的高中老师。这虽然并不是什么牛气的工作,但是“工作”二字,对于世代作为农民的家庭来说,已然是一个极大的跨越。</h3><div><br></div><div>所以彼时的我,一方面很想走得更远而不是困守县城中,另一方面却又满足于此刻的现状止步不前,直面内心的话,满足现状占据比例更大。所以再相遇《定风波》,仍然还是停留在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上,仍然还是三境解释。</div><div><br></div><div>可是因为对这份工作的满足,亦因为三境解释是我个人较为满意的解释。所以这第二次并未有新的拓展,彼时的我,对这首词的理解,甚至比不上大学时来得深刻。讲解这首词,更多的是作为师长寄寓学生的,那就是希望他们也能“一蓑烟雨任平生”,希望他们勇敢面对人生风雨。</div><div><br></div><div>至于我自己呢,却是陷入了迷茫困窘。我在一个小小县城里为生活奔波,才终于是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大学因为不知道前路在哪里,所以反而容易生发出豪情来;此刻真正处在了人生路上,豪情反而被逐渐磨灭了,再也无法像大学那般激情飞扬讲起“一蓑烟雨任平生”了。</div><div><br></div><div>所以那时候的我,能够用语句鼓励着学生前进,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但是同时,自己却渐渐失去了勇气,未能“一蓑烟雨任平生”。每每告诉自己,你穷得什么都没有了,为何还没有勇气走出去,却最终又失败。这一困顿就是三年。</div><div><br></div> <h3>这样的一个选择,是我从工作以来就想做的,去更大一点的地方、看更精彩一些的风景。可是我用了三年,才只是走出了一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气,我用了三年。</h3><div><br></div><div>所以,再解《定风波》,我更了解了苏轼,知道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一个大转折,在那之前,他是宋朝储备的宰相之才苏轼,在那之后,他是千古文人墨客之典范苏东坡。苏轼蜕变为东坡居士,《定风波》便是标志。</div><div><br></div><div>再解《定风波》,我更了解自己,从县城到省城,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是一小步,对于我来说,却是极大的跨越。来省城这一年,我写小说、写教学、生活的反思,我学习、阅读,开始知道我要的是什么。</div><div><br></div><div>我没有再延续曾经的三境解释,而是选择了一组诗词文章,来解读这首词。从这些诗词里,可以看到苏轼的一路蜕变。可谓是一念起,人生境界咫尺天涯。</div><div><br></div><div>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div><div><br></div><div>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div><div>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div><div><br></div><div>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div><div><br></div><div>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div><div>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div><div><br></div><div> 念奴娇·赤壁怀古</div><div><br></div><div>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iv><div>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div><div><br></div><div> 赤壁赋(节选)</div><div><br></div><div>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div><div> 望江南·超然台作</div><div><br></div><div>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div><div>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div><div><br></div><div>《卜算子》是苏轼初到黄州之作,正所谓“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整首词里寂寞、孤独、寒冷,写满了落魄,痛苦。此时的苏轼,还沉浸在乌台诗案的打击之中,难以走出。他从未想过,那么天才的他,差一点就死在了一首诗里。</div><div><br></div><div>《西江月》里,苏轼感慨“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秋凉”,虽然还是落寞,还是悲情,但已经开始学会释怀。只不过这释怀之句,这自我劝解之语,并未让心情真正平静,反而充满落寞。</div><div><br></div><div>而到了《定风波》里,苏轼的境界再度提升,不再是寂寞悲凉,不再是心中愤懑,一转为旷达乐观,你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多乐观自信的话语,即便是再大的风雨,词人都可以吟啸且徐行。</div><div><br></div><div>可是如果仅仅如此,苏轼无法成为苏东坡。这一次再解这首词,当我将目光放到了最后那两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句,才是真正的东坡境界啊!</div><div><br></div><div>回首过去的萧瑟、回首曾下雨的地方、回首那人生的挫折,苏轼瞬间大彻大悟,放下了所有的执着。人生路上,有大璀璨、大辉煌、有大失意,大痛苦,可是再度回首呢,无论是璀璨还是痛苦,都是过去,都不可能再度出现。与其沉浸在过往的辉煌或者痛楚之中,还不如放下,让心平静,做到“也无风雨也无晴”。</div><div><br></div><h3>“<b>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才是东坡居士的境界。</b></h3> <h3>这一种境界,苏轼在四十七岁的人生里,终于到达了,从此刻起,苏轼不再是大宋朝所储备的宰相之才,终于蜕变成了千古闻名的苏东坡。</h3><div><br></div><div>这种顿悟是极难的,尤其是像苏轼这样的天才级别的人物更难,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一个文章、诗词、书法、绘画,样样精通,样样都可做大家的人,一个只等政绩够了,就可以成为大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人,又怎能做到真正的放下?</div><div><br></div><div>可是苏轼做到放下了,古往今来,和苏轼一般经历不公的人太多太多,但多数人都是心中郁结,所写诗文也放不下那股郁结之气。即便是看上去洒脱,也充满一种自我劝慰的落寞。</div><div><br></div><div>唯有东坡,真正“也无风雨也无晴”。</div><div><br></div><div>“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心如死水,不是辞官归隐从此不问世事,而是学会用平静超然的心境,去面对接下来的人生。所以苏轼在《定风波》后,还会写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但不会再为之而久久走不出,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新恢复平静。虽然还会感慨“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但又能写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与天地融为一体。</div><div><br></div><div>苏轼看淡了,却更热爱生活了,他每到一处,工作更加务实,正所谓“东坡处处筑苏堤”他每到一处,以吃为乐,“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虽然还会感慨壮志未酬,虽然还会感慨人生失意,但却真正用一种平静旷达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人生的挫折。</div><div><br></div><div>这是一种大智慧、大境界,无论是怎样的挫折失意,在他的眼里,都会过去,都会变成也无风雨也无晴。而在这个过程里,他唯一要做的,也许就是他在1074年,还未经历乌台诗案这般大风雨前,所写的那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div><div><br></div><div>读懂了这种境界时,我想起了大学的某一天,那天阳光明媚撒在草坪上,青草与金光的交织,我蹲在教学楼底下,看着这阳光,突然心中平静,从小以来所经历的来自于家庭的失意、落寞、痛楚,都在那一刻全然放下。我从未感觉有那么好过,从没感觉到有那般平静过。</div><div><br></div><div>原来,这也是我的“也无风雨也无晴”。</div><div><br></div><div>只是从大学到读懂“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前,都未曾明白,那一次“顿悟”,对于我人生的意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生第三次读《定风波》,才真正读懂了这般心境。这不是大学时的无知无畏自信,也不是刚工作所寄寓的励志之语却深陷现实;这不是空谈乐观旷达,而是真正告诉我们人生需要什么?<br></h3><div><br></div><div><b>需要的是,不畏风雨,更需要的是,不念过去,不念过去的辉煌,不念过去的痛楚,以一颗平静的赤子之心,去行走在今世中。</b>人生仍旧会有苦难、会有痛楚,可是苦难痛楚,也才是真正的人生。唯有不畏风雨、不念过去,才是真正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才能真正的“诗酒趁年华”。</div><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