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彝族聚居地区,坨坨肉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道传统美食,因其块大,形若砣状,又因食用时要用一只手托着,故称为坨坨肉。在彝人看来,大块的肉就是对客人最大的尊敬和最热烈的欢迎。彝族人以坨坨肉让人感到了他们待客的热情和大方,也看到他们粗犷豪放的一面。</h3> <h3>制作坨坨肉在彝族地区并无固定的时间,凡重大节日或聚会上,或婚丧嫁娶等众多礼仪中,以及贵客到来的日子里,彝族人就会杀猪做坨坨肉。彝族有两个重大节日:火把节和彝族年。但是,火把节重在娱乐,许多都杀鸡以示庆贺,坨坨猪肉少。而彝族年则不同了,彝族年是其传统节日,按照彝历,在每年的"蛇月"前后内选择吉日过年,过年日期不统一,而在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个乡内是完全一致的。过年从杀过年猪之日起算为 3天,但过年活动至少有7天以上。彝族人民认为,通过过年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能够达到人寿年丰的目的,过年期间要制各种美味佳肴,尽情享受辛苦一年所得的丰收成果。同时还要开展各种与饮食文化相关的娱乐和走亲访友等活动,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过年饮食礼俗。在这个时间走入彝区,就会发现家家户户都在吃坨坨肉。 </h3> <h3>制作坨坨肉的工艺并不复杂,原材料一般为家养的猪、牛、羊、鸡等,当然最好吃的还是用猪肉做成的坨坨肉。首先准备一条肥嫩的仔猪,彝族人家比较讲究,要求仔猪必须是放养的乌金猪,因为这种猪的肉质本身就比其他猪要好,再加上是放养,以高寒植物为食,肌肉格外紧密结实,还带有一种高山上的醇香。彝人杀生的方式十分特别,他们一般不用刀具,而是直接用钝器捶击牲畜的头部,俗称打牲,或叫打羊、打猪。他们打牲的手法极为敏捷,往往牲畜尚未死透,而皮毛已剥。据说,这样宰杀的牲畜,肉质最为鲜嫩。更为有趣的是,彝人在打牲前,还要先将猪羊牵到客人的跟前,让客人亲自查看和验收。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达主人的诚意和对客人的尊敬,消除客人的顾忌,让客人能够放心吃肉。</h3> <h3>彝人去猪毛的方式也与众不同,他们采用的不是开水脱毛的方式,而是用火烧。当打牲完成后,直接将仔猪放在地上,然后在其身上堆些干柴,火燃尽时,猪毛也烧得差不多了。用刀子将猪身上的余毛刮干净,此时可以看见猪皮呈黄褐色,并且能闻到一股诱人的烤肉香。接着,用清水将猪身洗净,去其内脏,然后将整只猪和着骨头砍成几大块,再将其中最好的肉斩成扁方形的肉坨坨,再将准备好的猪肉倒入清水锅里煮,为了保持猪肉的原汁原味,彝家人通常不用任何香料。当猪肉煮至六成熟时,将其从锅中捞出,放入筛簸中,然后洒上适量的盐花。正宗的坨坨肉除盐外,基本上不用其他调味品,但现在许多地方为了增加其口感,往往会添加辣椒、花椒、味精等调料,并在热锅中炒上一会儿。</h3> <h3>彝人吃肉从来离不开酒,他们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并且习惯喝转转酒,即先将酒倒进一个大碗里,然后从首座的客人开始,依次顺延,每人喝一口,直到将碗中的酒喝完。看看桌上的坨坨肉,小者如拳、大者如碗,每块大约有二三两重,一如彝族人民的热情与豪迈。彝人待客往往以大为敬,他们会将最大、最好的肉分开客人,而将稍小、稍次一点的肉留给自己。抓起一块坨坨肉送到嘴里,再喝上一口美酒,这时你会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当然,吃坨坨肉时,最好先蘸一下小凉山特制的干酸菜汤,这样会更加美味,越嚼越香,越吃越想吃。</h3> <h3>在讲究吃的今天,坨坨肉显现出猪肉的原汁原味,体现了彝族传统的饮食文化,这在中华民族的烹饪百花园里如一缕清风,一朵奇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