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粽籺,是籺的一种,俗称“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亦传播甚远。日本、越南以及华人聚居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习俗。</h3> <h3>历史发展 </h3><div>粽籺是一种粽叶包裹糯米蒸煮食品,起自南方古百越俚人时代,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自古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的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div><div>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div> <h3>形态样式 </h3><div>综述</div><div>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div> <h3>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h3> <h3>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史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h3><div>“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div><div>“松仁粽”:“去皮包小粽”。</div><div>“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div><div>“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div> <h3>“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br></h3><div>“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div><div>“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div><div>“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div><div>“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div> <h3>国内</h3><div>南方粽</div><div>南方粽咸甜口味都有,但大都以咸的为主,较广为人知的有下列四种:广东粽、浙江嘉兴粽、四川椒盐豆粽、闽南粽。</div> <h3>北方粽</h3><div>北方粽以甜味为主,特别喜好甜而不喜咸。北方粽子各地都一样以甜粽为口味,代表地区为北京,北京的粽子可分四种:</div><div>第一种是纯糯米制成无味的白粽子,蒸熟以后沾糖吃;</div><div>第二种是小米粽,就是沾糖吃的红豆粽、红枣粽;</div><div>第三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div><div>第四种则为豆沙粽,馅心用豆沙,比较少见。</div> <h3>国外</h3><div>除了中国人吃粽子外,世界上还有许多民族也有类似的食品。日本粽、越南粽、泰国粽、墨西哥粽、</div> <h3>文化习俗 </h3><div>国内</div><div>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柊叶蛋黄肉粽(海南)、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div> <h3>制作方法 </h3><div>古代</div><div>汉代,粽子是“芦叶裹米”;到了西晋,变成了“菰叶裹黏米,杂以粟”。</div><div>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更为详细:</div><div>《食经》曰:“粟黍法:先取稻,渍之使释。计二升米,以成粟一斗,着竹内,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绳缚。其绳相去寸所一行。须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间,黍熟。”</div><div>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像粽子。</div><div>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div><div>“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榈叶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div><div>可见,明朝的时候,糯米已经成为粽子的主要原料。</div> <h3>现代</h3><div>粽馅的调味:咸肉粽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再包。</div><div>粽子的捆扎: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如果煮不透会出现夹生现象。咸肉粽如果用肥猪肉不宜扎紧、松紧适度即可。如果用瘦猪肉就要扎紧,因为瘦肉熟了以后会收缩,粽馅的肥汁会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div><div>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要留意枧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煮好以后趁热取出。吃时打开粽叶,粽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是为上品。</div><div>粽的选材:粽叶包粽子的叶子在不同地区,有着地域差距因地而异,南方多用箬叶竹,或者苇叶,我国海南岛地区还会使用一种岭南特有的植物“柊叶”作为裹粽的粽叶,形状通常是三角形,呈角锥状或方锥状。在中原地区包粽子的叶子多为槲叶,包出来呈长方体。</div> <h3>饮食风味 </h3><div>香糯肉味</div><div>材料:粽叶五花肉糯米</div><div>辅料:酱油 食盐</div><div>烹饪方法:</div><div>提前将粽子叶擦洗干净,剪去根部后放入水中,煮软备用。</div><div>五花肉切长条,加酱油食盐腌制一晚。</div><div>糯米洗净后拌入盐和酱油,沥干水分。</div><div>粽叶折成一个小碗状,先加入少许糯米,放一块五花肉,包好再用棉线扎紧。</div><div>锅中用粽叶垫底,放入肉粽,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4个小时。</div> <h3>八宝粽子</h3><div>原料:苇叶500克,糯米1000克,小枣50克,薏仁50克,红豆50克,绿豆50克,金橘75克,青梅50克。</div><div>烹饪方法:</div><div>苇叶用开水焯一下冷却待用,糯米洗净用冷水泡24小时后待用。</div><div>将小枣、薏仁、红豆、绿豆用水泡开;金橘、青梅切成粒。</div><div>糯米和加工好的配料混合包入苇叶中,用水煮2小时即可食用。</div> <h3>史籍记载 </h3><div>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div><div>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div><div>西晋周处称呼粽子为“角黍”,《风土记》中有“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div> <h3>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h3><div>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另有民间传说:包粽子其实是暗示屈原是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并不是自杀的。</div> <h3>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却说:“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h3><div>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div> <h3>谢谢您的欣赏!只有下载‘’美篇‘’,手机免费注册,才能更多欣赏我的‘’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等系列美篇!宣传和保护‘’济南历史文化名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