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记忆之山城巷

刘薇

<h1>记忆中曾经有若干条小巷纵横于这座母城之中。它们是纽带,串起了这座两条大河环绕的山城。</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江与嘉陵江,给予了山城人民生命的大河与小河,低调的绕城而过,在朝天门码头汇合成一条更大的河,滚滚东去不再回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流过的这座城,从低洼的河街一层一层的向上,称谓山城,实为三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人们习惯将靠近江边的区域称为下半城,上面的区域称为上半城。母城的文化经济源于江边码头的下半城,发育进化在上半城。上半城的解放碑曾经是母城最闹热的地方,那时,老重庆人将去解放碑称为“进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连接上下半城最原始的交通枢纽就是那些埋藏在坡坡坎坎之间的小巷,这些小巷里的市井生活给予了母城的鲜活与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一条条大马路贯穿于山城之间,那些爬坡上坎的小巷已不再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须,被人渐渐遗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城巷就是这样一条几乎被遗忘的僻街小巷。</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将下半城的南纪门与上半城的七星岗连接。从江边马路的南纪门往上爬是第一道坡,到达中兴路后再爬山城巷是第二道坡。在石板坡上走过领事巷,金汤街,最后穿过通远城门到达七星岗。亦被称为最具老重庆历史风貌的"山城第三步道"中的一段精华。</span></h1> <h1>梯坎重庆</h1> <h1>从小练脚劲</h1> <p class="ql-block">出门就爬坡</p> <h1>厉害了,美女!边耍手机边下坡,莫非不怕摔跟头?</h1> <h1>小巷两边虽说是百姓陋室,但,有烟火就有家的感觉。</h1> <h1>白色的现代落水管与黄桷树纠缠,和谐共生让人分不清先后。</h1> <h1>即使面临搬迁,一坡的梯坎也要扫得干干净净。</h1> <h1>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一大批达官贵人云集陪都大肆修建公舘。矗立于普通民居之间的老宅,虽旧,却风韵犹存的藏在小巷深处,充满了与众的不同。</h1> <h1>这栋有上海石库门建筑特点的老宅名为"厚庐"。是四川大军阀刘湘属下一兰姓师长的官邸。</h1> <h1>老宅建在半坡上,许是取其面对长江的风水。</h1> <h1>等待撤迁的望江楼</h1> <h1>由法国天主教会修建,集教堂,神父楼,修女楼,医院,教会学校为一体的仁爱堂于1902年建成使用。这座近120年标识着西方文明传入的历史遗迹早己被肢解得四分五裂。此处原为仁爱堂教会医院的旧址,己荒芜废弃多年,杂草丛生的空地,落寞的牌匾,唯有文字追叙着这段百年历史。</h1> <h1>山城巷80号。原为仁爱堂的经堂,后为仁爱堂养老院。现在是一家儿童发展中心。</h1> <h1>小巷深处,犹如一枝红杏出墙头的百年老宅,它是仁爱堂的神父楼,当年的华丽和法式建筑的烂漫仍依稀可见。</h1> <h1>循小巷上行,路过原四川省重庆中医学校旧址。</h1> <h1>学校早己搬迁,留下破壁残垣上刻的牌匾:"四川省重庆中医学校门诊部“。记下了一段当年重庆城隶属于四川省的历史。</h1> <h1>当年的校址己成废墟。围墙里面莘莘学子的人与事己是过往,他们曾经飞扬在这里的青春,终成最美年月里难忘的一段记忆。</h1> <h1>踩着步道爬坡上坎继续走</h1> <h1>位于百米悬崖上的观光栈道全长308米,是“山城第三步道"上最美的风景。</h1> <h1>城市阳台上,站陡壁,扶凭栏,望长江,南岸风光尽收眼底。</h1> <h1>观长江两岸和一条大河,此时你才能够体会“一半山水一半城”的风光赋予了山城重庆的恰好。</h1> <h1>而那些架于两江之上的大桥便成了一条大河上恰恰好的点缀。</h1> <h1>建于1980年的重庆长江大桥是主城区建在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城市的地标也是连接渝中至南岸的枢纽,每曰里车辆川流不息。</h1> <h1>建于2007年的菜园坝长江大桥,世界首座国内最大的公路轻轨两用城市大桥,形如飞虹为山城的美格外添色。城市里轨道交通网中最繁忙的轻轨三号线从桥上飞过,将江北机场至巴南渔洞连接。</h1> <h1>风光无限,令观者心旷神怡手舞足蹈。</h1> <h1>拾阶而上下,饱收远近美景。</h1> <h1>错落有致一座站立的城</h1> <h1>坡上高楼如林,坡下马路纵横。</h1> <h1>掩映于小路尽头,有一段布满青苔的古城墙。</h1> <h1>一段古城墙记录了一段历史:建于明代,重庆九开八闭十七座城门之金汤门的一段。</h1> <h1>观山看水之时勾起了一段记忆:</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江的枯水季节,露出了桥下这片小岛——"珊瑚坝"。这 是由长江河道淤积而形成的砂州坝,1933年建成为民用机场。抗战时期中国空军曾由此起飞迎战日本轰炸机以保卫重庆市区,执行任务的盟军轰炸机也在此降落。记忆里童年时暑假里与小伙伴们到此耍水游泳是一件极快乐的事情,还记得穿一身花衣裤在河水中浸泡后完全败了色洗不干净。这里还是市民放风筝的好地方,平坦开阔,江风阵阵把风筝鼓吹至好高好高让人喜悦。文革时期,这里还有一段老重庆人的记忆:这里离大田湾体育场不远,一般是在体育场开万人公审大会后,直接将犯人拉到珊瑚坝解决了。记得当时对这种事情是好奇心战胜了恐惧感。时逢一次公审,一群女同学相约一定要去看看热闹,但一般人无法近距离观看只能遥遥相望那个小岛,所以那些高处的坡坡上早己挤满了人。有人提出在缆车上是观看的好位置又不拥挤,正好有位同学的亲戚在两路口缆车站工作,我们居然买了票进去。那时览车上下是一边门进另边门出,也无人监督,所以我们在缆车上上下下的运行中伸长脖子睁大眼睛看看看,结果还是看不明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月,不冷不热的好季节。吹着江边送过来的微风,即使一路的爬坡上坎也不感觉闷热,所以游者和摄者都兴致极高纷纷拍照留影。</span></p> <h1>温馨父子手牵手</h1> <h1>摆龙门阵的老人与🐶</h1> <h1>今天,当那些渐行渐远的历史几乎完全被城市的浮华与喧嚣淹没或损毁时,人们才发现了这座城历史印迹的珍贵,陡然意识到了它的价值。为了充分传承"母城”城市历史文脉,让这些看得见的历史留得住记忆,渝中区政府打造开发了一批彰显山城特色的"母城记忆”系列项目。山城巷作为母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将重新打造与包装。原住户整体搬迁于去年开始进行,那些墙壁上粉刷的标语口号为今天的山城巷又添加了一番特色。</h1> <h1>“高高兴兴离旧家,欢欢喜喜住新居“——安逸!</h1> <h1>简单易懂说政策——明白!</h1> <h1>研究搬迁的心理战术——有效!</h1> <h1>即将搬迁的老住户,或许不舍,静静感受这里的时光。</h1> <h1>住户基本搬迁,小巷己无商家。唯一的小吃摊也是原住户,仅经营白天。</h1> <h1>油炸鲜🐟10元一份,记住了山城巷的美味。</h1> <h1>从山城巷爬坡至通远门,全程三公里。途中经领事巷到金汤街。</h1> <h1>金汤街是通远门内的一条小街,因通远门是军事要塞,则这条城门内的小街取其固若金汤,象征安稳生活之意。</h1> <h1>金汤街上最有名的重庆妇产科医院,伴随山城娃们第一声的啼哭,成为了许多家庭的记忆。现在医院外墙上刻录的碑文"领事巷”赋,又记下了此处另段历史记忆。</h1> <h1>领事巷在山城巷的上半段。当年重庆开放成为商埠后,清政府将此地划给了各国领事馆而得名。可惜这一带原有的领事馆老建筑没有得到丝毫保护而消失殆尽在历史的风雨中。至今万分惋惜也无济无事,只有在此作赋以期记录下那段"西方使馆相继入住,各国使节频繁往来,西式建筑林立,异国语言交汇"的风光历史。感觉既无灵魂也无躯壳,连皮毛也焉存,只剩个空洞!</h1> <h1>建于明代的通远门,意为一座通向远方的城门,从陆路可通往成都和外省。在重庆城十七座城门中唯一不面水,也是保留得最好故事最多的老城门,是从陆路入城的最后一道关隘。</h1><p class="ql-block"><br></p> <h1>这道关隘城墙易守难攻,一旦破关,将长驱直入老城的腹地,所以自古以来,与佛图关同样贵为重庆城的军事要塞。</h1><p class="ql-block"><br></p> <h1>这是老重庆人熟悉的城门洞。当年钻通远门洞子,经和平路到较场口去解放碑,一定是许多人的记忆。从观音岩开始,街道两边小商铺连成一片欣欣向荣热闹无比,这也是当年人们喜欢走路"进城"的乐趣。</h1> <h1>通远门古城墙之内外,现代的高楼古代的战场。</h1> <h1>金汤街为人所熟知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因这里是重庆市老川剧院所在之地,川剧戏迷们常常光顾此处。</h1> <h1>重庆川剧院的新剧场现己搬至江北。但这里依旧会每周上演川剧好戏。走完步道时间正巧合,于是观看了一场经典川剧折子戏,完美结束了山城巷的步量之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