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为期一个月的《曹全碑隶书体验班》就要结束了,回想起这一个月的学书历程,忙碌而又快乐着!想起陪伴一个月的老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友,还有几分不舍……</h3><h3> 一个月前,信心满满地申报了伏羲云书院举办的《曹全碑云书院体验班》,有幸被编在了由范志成老师点评,连益荷老师任管理员的21班这个大家庭,与来自不同地域的30位学友一道学习隶书,感到很欣慰。</h3><h3> 这一个月,吴教授和云书院的老师给大家安排得满满当当,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还有细致入微的方法指导,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循序渐进地掌握了隶书的一般特点及一些重点笔法,在描摹中渐渐学会临写作品。</h3> <h3> 从进隶书班的第一天起,云书院就要求大家诵读蔡邕的《笔论》并上传语音。</h3><h3> 第一天,我朗读几遍后,便开始练习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第二天,第三天……都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着。</h3><h3> 不知从哪天起,读《笔论》时,我的心情便一下子平静下来了。语气也渐渐趋于平缓,语速也自然放慢了下来,完全是一种静气凝神,舒缓愉悦的状态。这大概便是教授的良苦用心吧?</h3><h3> 值得高兴的是在最后几天,在不经意间已将它熟记于心,继续读便觉有点儿无趣了,忽然发现其他群里的一位老师吟诵得特别好听,有唱豫剧的味道,于是开始学习尝试,感觉很不错哦!</h3> <h3> 在学习途中,大家每天都要认真学习教授的教学视频,做听课笔记,复讲主要内容。一个月下来,做了近三十页读书笔记,并且在反复复讲中掌握了横、竖、撇、捺、折等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和注意事项。</h3> <h3> 这次学习用了近一周时间,练习基本笔画。看教授视频,感觉很简单,每一笔都是信手拈来。可到练写时,却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回锋太近了,便成大头宝宝了;太远了,描的痕迹太多,缺乏写的味道。涩势战行也是忽快忽慢,完全没有节奏感。长横和撇捺更是难上加难,形态的掌握都成问题,出峰更是不得要领……真应了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h3> <h3> 到了第二周,终于开始描作品了!同样也是教授先示范,学员照猫画虎。先一句一句描红,最后完成整幅作品。为了熟练用笔方法,我先认真观看了教授视频,然后逐字描红。随着描红遍数的递加,不仅记住了这些字每一笔的运笔方法,而且书写速度也越来越快了。这时候,落款又成了整幅作品的败笔,同样临了几遍,稍有好转。也曾试着写行书,但真在短时间拿不下来,只好作罢。越学越觉自己差得太远,可学的东西很多啊!急不得,慢慢一步一步来吧!</h3> <h3> 在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周,开始尝试对临作品。同样先一句句来,最后完成整幅作品。我深知天分不足,需要用勤来补拙。对临前先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乾宫格的位置,然后以此来安排布局这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字对临一遍,趁热打铁再背临一遍,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嘻嘻!窃喜! 可到了对临整幅作品时,一下子又懵了。还是没熟记于心啊!只好再一遍遍对临,但由于考虑字形的准确性,实在无暇顾及书写的流畅度,导致书写速度奇慢,根本没有节奏可言。在最后交作品时更是战战兢兢,一口气临了两幅,还有很多问题。勉强充数吧。什么时候能做到心手双畅呢?任重道远啊!</h3> <h3> 一个月的时间是短暂的,我们在这里以书会友,谈书论道,不知不觉中该说再见了!在这里要感谢吴教授和伏羲云书院的老师们,是他们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在闲暇之余培养爱好,为生活增添情趣;同时感谢范志成、连益荷老师的专业指导和耐心帮助,是他们为我们的学习保驾护航!最后感谢21班的所有学习伙伴,有各位的陪伴,学书路上不孤单……</h3><h3> 说声再见,道声珍重,愿我们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携手共进,一路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