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时候,在乡村小学,教我们的是下乡知青。春天来临的时候,每个早晨,一个个小脑袋像钻出地面的嫩芽,跟着老师摇头晃脑的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起起落落清清脆脆的背诗声像啼鸟一样,啄开了幼小心灵中文学的壳,让我们在不知不觉完成了生命的成长。可是年龄越大,我们远离文学的脚步却越走越远。在今天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获得了发达的科技,却失去了诗意的情怀。纯粹的欢乐不多,有品质的忧伤更少。<br></h3><div>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感觉现在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了。有人抱怨现在的学生缺乏形象思维、文学素养,有人归咎于高考试题如何不讲科学不尽人意,但很少有人能反躬自问,到底是谁剥夺了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其实就是我们教师自己。</div><div> 语文课是什么?它应该是一次芳香的精神之旅。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越诗经的蒹葭苍苍,聆听先贤的仁义礼智,吟咏唐诗宋词的刻骨风华,领略三国风云变幻的刀光剑影。当我们打开课本的时候,那些优美深邃的文字,像一泓清泉,汩汩流淌在我们日益干涸的心灵。但为什么那些优美的文字难以进入学生表达语汇的仓库中去?为什么学生阅读的目光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无法穿越文字符号的外衣抚摸生命精神的内核?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忽略了文本作为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精神载体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的精神享受,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一味照本宣科,过于循规蹈矩,世俗化功利化的教育思想抹杀了孩子们亲近文本的强烈欲望,那些鲜活灵动的文字,被教师按照高考大纲的要求肢解的血肉模糊支离破碎,在孩子们的眼里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教。长此以往,学生语感意识欠缺,阅读理解能力随之降低。再加上有些教师不注意授课基本功的培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一堂课下来,身心疲惫,还谈何美感而言?</div><div> 语文老师是什么?语文老师应该有诗人的激情,杂家的学识,哲学家的思辨力,小说家的想象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像诗一样的激情飞扬,像散文一样的意蕴丰富,像小说一样跌宕起伏、充满想象和创造。比如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高中阶段文言作品的教学应着眼于对作品的解读鉴赏,而不应只局限在疏通词法句法、传授文言知识,把文言作品鉴赏课上成古汉语知识课。文本中的重点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舍本逐末。试想我国古代文言精品浩如烟海,如果文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译全文疏通词句的话,那么最有价值的应该是作品的译文了,可是为什么真正流传的却是原作呢?一篇《寡人之于国也》只有三百多字,却阐释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尊重自然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教化振兴教育的思想,这些古人的智慧穿越千年的风沙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即使在今天对促进我们建立和谐社会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代人面对喧嚣巨变的时代生活,非常需要这样的深厚智慧和精神力量,用以安定身心,奋发向上。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就肩负着这样的责任和使命。韩愈在《师说》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教师是什么,就是要用你的知识去启迪孩子的知识,用你的感情去感染孩子的感情,用你的思想去沟通孩子的思想,用你的灵魂去触及孩子的灵魂。这才是为人师的最高境界。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div><div> 因此教师的思想境界和思想高度,决定着课堂的境界和高度。努力创造和谐、高效、富有诗意和创造力的生命课堂,一直以来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们教师不是去充当挖井人,把甘冽的清泉捧出来,端到孩子们的嘴边,而是要给他们每人一把铁锹,教会他们寻找水源,挖掘清流。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深入文本,读懂语言,读出语言规律,与文本展开情感的对话,生命的对话,文化性的对话。在这种深度对话中,我想肯定有一种东西像春风融化了冰冻的情感,像细雨润泽了干涸的心灵,像明月照亮了思乡的路途,像红烛温暖了牵挂的目光。总有一种东西会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扎根,总有一种东西会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东西会让我们精神抖擞去寻找“正义、爱心和良知”,总有一种东西会给予我们民族永恒支撑的坚定力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