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三国行----浪漫法国(一)

壮志凌云

<h1> 离开比利时的根特,我们将进入法国东北部的小城--兰斯。<br>  车辆进入法国,我略显兴奋。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法国。上一次的法国之旅,主要游览的区域是巴黎和法国的南部地区。而这次我们是从法国的北部进入,重点游览的区域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这样下来,法国的全境我算是基本都到了。</h1> <h1> (一)“王者之城”----兰斯</h1><h1></h1><h1><br></h1><h1> 兰斯,位于法国东北部,是香槟-阿登大区马恩省的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香槟城。<br> 同时,兰斯还是法国著名的宗教文化中心,被称为“王者之城”。自11世纪起,法国国王都必须到这个“加冕之都”受冕登基。在法国历史上,共有25位国王在兰斯圣母大教堂加冕。纳粹德国于1945年5月7日签署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书,也是在这座圣城签署的,从此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h1> <h1> 第一眼看见兰斯大教堂,就感觉到特别的熟悉,这和巴黎圣母院几乎一模一样。虽然名气不及巴黎圣母院,但兰斯大教堂在法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重要程度绝不亚于巴黎圣母院。<br> 兰斯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同属哥特式教堂建筑,但其雄浑的建筑形态和建筑尺度都在巴黎圣母院之上。大教堂既是兰斯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法国最美丽壮观的教堂之一。</h1> <h1>  哥特式的建筑风格,在兰斯大教堂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br>  在夕阳的照射下 ,整个教堂变成了金黄色。遗憾的是没有带上大广角的镜头,无法将整幅画面收入镜头,但结果还算满意。</h1> <h1>  一路走来,看了不少教堂。但兰斯大教堂的壮美还是让我颇感惊叹!</h1> <h1> (二)香槟之都----埃佩尔内</h1><h1></h1><h1><br></h1><h1>  说起埃佩尔内,也许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香槟王,说起酩悦酒庄,喜欢香槟酒的人就一定不会陌生。大名鼎鼎的酩悦酒庄(Moet Chandon)就坐落在这座小镇的中央,</h1> <h1>  参观酒庄,对我不喜欢饮酒的人来说热情不大,还不如让我在外面转转拍拍美景,但集体活动一个都不能少。<br>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在酩悦酒庄工作多年的华人女士,她优雅的谈吐把我们带进了酒庄的历史……。<br>  说到香槟,就一定会想到拿破仑,毕竟他可是香槟的大粉丝,一生与酩悦酒庄、与香槟酒都有不解之缘。他曾说过:香槟是我胜利时赢得的奖赏,失败时寻求的慰藉。</h1> <h1>  参观酒庄,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不是酒庄的品牌和发展历史,而是香槟酒从采摘、酿造、储存、装瓶上市等一个完整的流程以及购买品尝,还有它长达28公里的地下酒窖。真是大开眼界,收获颇丰。</h1> <h1> 酩悦香槟拥有270的历史和664公顷的葡萄园,所有的葡萄采摘都是采用手工方法,先通过第一次发酵生产出优质的白葡萄酒,然后在白葡萄酒中再添加一定比例的糖度和酵母,装瓶放入酒窖储存并进行第二次发酵,使其产生二氧化碳的气泡。存储的时间视品质决定,一般都需要5-8年,其间还要对每瓶酒进行转瓶。<br>  特别惊叹的是,对酒瓶中残留的葡萄渣和混浊物,他们采用现代低温技术,对瓶塞位置实施快速低温冷冻,同时将瓶塞及附近形成的冰块快速拨出,这样就将能残留物一并带出,然后再重新装瓶进入市场,确保每瓶香槟酒清澈透明,口感不变。</h1> <h1>酩悦酒庄的地下酒窖<br>  特殊的地质结构和土壤,保证了酒窖的恒温和湿度。28公里长的地下酒窖,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酒窖里的搬运和运输全靠机器设备和车辆来进行。</h1> <h1>  侧耳室内存储都是香槟酒。每个堆垛都存有3万至10万瓶不等,堆垛上有详细的记录,还有一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酒的品质,只有酿酒师知道。</h1> <h1>  存储和发酵一定的年份后,就要将瓶塞向下成一定倾斜角度,定期进行转瓶。</h1> <h1>  好客的法国人,为我们准备了优质的年份香槟酒。<br>  为保持酒品的口感,尽量减少人体的体温与酒瓶接触,法国美女用五个手指为我们演绎了倒酒的手法。原来倒酒还是一个技术活。</h1> <h1>  严格的质量管理,科学的工艺方法,保证了香槟酒的品质。酩悦酒庄生产的香槟王酒已成为香槟酒的奢侈品牌,誉满全球。<br>  酩悦香槟隶属的法国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除了酩悦香槟这个品牌外,还经营着轩尼诗白兰地(Hennessy)、路易•威登皮具(LV)和迪奥香水(Christian Dior)等,都是国际顶级品牌。<br>  下次如果有人请我喝香槟酒,我一定会点酩悦酒庄的香槟王,否则勿请!</h1> <h1> (三)莫奈花园</h1><h1></h1><h1><br></h1><h1>  在荷兰参观了梵高艺术馆,对梵高的生平、创作源泉,特别是后印象派绘画风格及作品赏析,有了一点初浅的认识。而莫奈,这位绘画大师、印象派的创始人,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兴趣。</h1> <h1> 莫奈花园位于法国巴黎以西约80公里的吉维尼小镇,属上诺曼底大区的厄尔省。因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的花园而知名,是法国最受喜爱的小镇之一。<br>  莫奈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这座美丽的园子里,直至1926年86岁高龄去世。园中的花草树木不刻意修剪,任其自由生长。莫奈认为这个花园是他最好的作品。<br>(莫奈花园周边小景)</h1> <h1>  相对于梵高的孤独和忧伤,莫奈的一生却很阳光充实。5岁时就对绘画充满着喜爱,从素描开始就不断的进行学习、交流、总结和创造。相对于传统的学院派绘画风格,莫奈等一批年轻的画家却背起画板走出室外,融入大自然,用鲜艳的色彩将客观现实再现。<br>(莫奈故居一)</h1> <h1> 随着照相机技术的出现,人们发现在自然界中,光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不同的时间发出的颜色不尽相同。莫奈正是运用了光的特性,在绘画的实践中。用丰富鲜艳的色彩将客观世界真实的再现在人们的面前,堪称光影应用大师。<br>(莫奈故居二)</h1> <h1>  作品《日出.印象》,一经展出,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学院派指责这种绘画风格,粗糙,凭印象绘画。而正是这种指责,产生了一种印象主义的绘画风格,这就是印象派的来历。<br>  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与现代摄影有些相近,都是用记录的方法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摄影师充分运用光和影的特性,再辅助各种不同的滤光镜头,增强色彩,通过不同的角度,将真实世界反映出来。<br>  这就是我对印象派绘画风格的理解。</h1> <h1>莫奈花园一角</h1> <h1>花园中的各种小花</h1> <h1>莫奈花园周边小屋</h1> <h1> (四)“王”的城堡----香波堡</h1><h1></h1><h1><br></h1><h1>  当我们穿行一片风景如画的小树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城堡,仿佛来到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就是卢瓦河谷地区丛林中,耸立着全法兰西最恢弘的城堡---香波堡。</h1> <h1>  这座已有500年历史城堡,要归功于文艺复兴时期至高无上的显赫君主----弗朗索瓦一世,他从意大利请来了艺术大师达.芬奇等人,不遗余力地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艺术和建筑风格移植到法国,为法兰西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香波堡被法国人视为国宝,198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1><h3><br></h3> <h1>  作为皇家的狩猎行宫,香波堡有着众多超大的记录:长156米,高56米,77座楼梯,282个烟囱和426个房间。中间是正方形的主堡,两侧为六个圆锥形的巨大角楼。城河环绕四周,背靠大森林,面倚大花园,绿树、鲜花、雕塑和清澈的湖水,给人以极佳的视觉享受。与我国古代皇家园林相似,宫堡是王权的象征,它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炫耀和享受,它体现的是华丽夸张的皇家园林风格,是皇权和艺术的完美结合。</h1> <h1>  除了城堡的圆形尖顶之外,还可以看到好多精美雕刻的小屋顶,那是取暖炉的烟囱。远远望去,整个城堡就像一个插满蜡烛的大蛋糕,犹如童话般美丽。</h1> <h1>  这就是达.芬奇的杰作“双旋梯”。两组独立的楼梯相互交错地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轴心,螺旋式地盘旋而上,同时上下楼梯的人,可以相互看见,而不会碰面。据说,这是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为避免王后和他的情妇正面相遇时引起尴尬和纠纷,特地请达·芬奇设计的,堪称建筑史上一绝。</h1> <h1>香波堡全景图 <br> 有人说过“香波堡真正具有王者风范,不仅在于其宏伟的规模和尊贵的气势,而因为他卓然不群,傲然于窠臼之外”。香波堡是法国贵族生活气味最浓厚的地区,历代的国王、贵族在此打建一座又一座的度假用的狩猎宫殿,甚至还不时举朝迁移至此悉问国政。这与清朝政府举国力,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和圆明园如出一辙。</h1> <h1> (五)卢瓦尔河谷的小城----布卢瓦<br> 位于卢瓦尔河谷岸边的小城布卢瓦,不是我们游览的目标地,只是我们途经时的一个就餐点。之所以介绍是因为卢瓦尔河谷和这个小城宁静美丽。</h1> <h1>  卢瓦尔河谷是位于法国中部、卢瓦尔河中游的平原流域,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属于法国的心脏地位。她是法国最大的风景区,这里盛产葡萄,也是葡萄酒的重要产区。</h1> <h1>  要完整领略法国风情,只需要去两个地方,一是巴黎,二是卢瓦尔河谷。如果说多元文化汇聚的巴黎代表法国浪漫而前卫的一面,那么卢瓦尔河谷则是法国恬静古典的后花园。巴黎的美,美在各种文化风格的撞击和矛盾之间;而卢瓦尔河谷则美在她甜美纯粹的法兰西风情。无论是建筑在河流上的城堡,还是躲藏在深林中的花园,人文风光与大自然在卢瓦河沿岸得到了完美地结合。</h1> <h1>  布卢瓦是一个只有4万人口的一个小城,但在历史上几次成为法国的第二都市。在百年英法战争时期,圣女贞德曾将布卢瓦作为她率军解救奥尔良之围的基地。1440年,奥尔良公爵查理在结束了人质生涯返回法国后定居于布卢瓦城堡。他的儿子、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就出生在布卢瓦城堡中。</h1> <h1>  将台阶涂染成蓝天白云,天地合一。法兰西的浪漫艺术无处不在。</h1> <h1>  中世纪的教堂与古堡</h1> <h1>  街区宁静而美丽。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曾于1940年占领布卢瓦。诺曼底登陆战役,德军G集团军群司令部就设在这里。登陆美军与德军曾在此进行激烈的交战,城中的建筑大多被毁。<br>  站在桥头,凝视小城。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登陆美军与德军在小城的惨烈激战,仿佛就在眼前,画面感特别强。</h1> <h1> (六)“后”的城堡----舍农索</h1><h1></h1><h1><br></h1><h1> 就法国古堡而言,如果香波堡被称为“王”话,那么舍农索就一定为“后”,因为这个城堡的一切都和女人有关。</h1> <h1> 舍农索城堡,位于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卢瓦尔河流域,靠近舍农索小村落,依势横跨在谢尔河上。又称女人的城堡,因为她的历代拥有者都是女人;还称水上城堡,因为她是法国唯一一座建在河流上的城堡。</h1> <h1>  该城堡自16世纪中期后就属于王室领地,经过一代又一代女主人的打理装点,使之成为卢瓦河谷所有城堡中最精致雅典、最富有浪漫气息的一座城堡。<br>  舍农索城堡混合了哥德式建筑与早起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除去主堡,最耀眼的部分便是她架在河上的长廊,它既是廊也是桥,水上城堡也由此得名。</h1> <h1>  <br>  当你漫步在城堡左右两个花园,你会强烈的感到两个花园风格迥异,王妃的花园浪漫、时尚、小资、有情调,而王后的花园则美丽、端庄、秀气、大方,情人和妻子的差异泾渭分明。<br> 对法国人来说,有情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密特朗总统经常和他的妻子和情人一起共进早餐。在中国,有想法的多,有行动的少!</h1> <h1>横跨在谢尔河上的五孔长廊,既是廊也是桥,构筑了一幅美丽和诸的风景画。</h1> <h1>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洗礼,城堡里的很多珍奇异宝被盗流入黑市。尽管这样,当我们参观这座城堡时,还是有很多珍稀的文物,最值钱的也许就是每个房间墙面的挂毯和路易二世、路易三世遗传下来的家具吧。挂毯都是出自16世纪的名家之手,描绘着城堡的生活或狩猎的场景。</h1> <h1>王妃的卧室是还是那么高贵和华美</h1> <h1>  (七)曾经的海盗城----圣马洛</h1><h1></h1><h1><br></h1><h1> 到达圣马洛,已是晚上9点多钟。在分配好各自的房间后,导游告诉大家明天的旅行计划只有一个地方,出发的时间可以晚一点,早餐后顺便可以游览这个小城。  </h1><h1> 直觉告诉我,这个海滨城市还是有故事的。打开地图翻阅资料,原来这是一座中世纪的古城,是扼守法国西北部的一个重要战略要地,历史上也曾经是海盗出没的地方,有国家要塞和古城堡,是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h1> <h1>  天一亮,我们就快速收拾房间,简单的早餐后,凭着手机的导航直奔第一个目的地----国家要塞。<br>  来到海边,因天气云层较厚,太阳还没有露出脸来。沿着海岸线,在远处的礁盘上发现了一栋时隐时现的建筑,那就是法国的国家要塞。</h1> <h1>  国家要塞自1906年起就被列为历史古迹,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叫法:法国国王统治时期叫王室要塞,大革命时期称为依斯莱要塞,法兰西帝国时期则叫皇家要塞。<br>  因时间的原因,我们就没有登临要塞。我只是意猜:就要塞的功能而已,它只是一个防御工事。面对着英吉利海峡,在百年的英法战争和反海盗斗争中,要塞为保卫法兰西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h1> <h1>  在光影的世界里,透过金黄色的沙滩,远眺国家要塞,这是我比较满意的一幅照片。</h1> <h1> 在国家要塞的岸边,有一个巨大的几乎无法攀登的城墙,那就是圣马洛中世纪的古城。据了解,古城内商业繁华,古迹众多。二战中也曾遭炮火洗礼,一座大教堂几乎被毁。</h1> <h1>  古城外就是港口。港口内停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游艇、帆船,好一幅美丽的画面。</h1> <h1>  圣马洛----这座位于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上的一个港口城市。因其美丽的海滩、古老的城墙包围的城市而扬名世界,这里是世界潮水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布列塔尼最为热门的旅游胜地。<br>  因时间的关系,没有游览老城区,但与其他团员走错了方向来比,我还是很幸运的。</h1> <h1>  (八)天主教圣地----圣米歇尔山</h1><h1></h1><h1><br></h1><h1> 途径一望无垠的草地和并不高大的树木,透过车窗远远的就能看见一个貌似金字塔圆锥形的建筑矗立在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游览的目的地----圣米歇尔山。<br> 从车窗里望过去并没有什么遮拦,山不高,没有想象中的雄伟。随着汽车的前行,“金字塔”又长高了一些,样子也渐渐丰满起来,上面似乎有了其它建筑的轮廓。<br>  当我们渐渐靠近她时,才发现她是建在海上一个孤岛上。</h1> <h1>  圣米歇尔山,又称圣弥额尔山,是法国著名古迹和天主教朝圣地,位于芒什省,距海岸两公里。<br>  小岛呈圆锥形,周长900米,由耸立的花岗石构成,海拔88米。圣米歇尔山是天主教除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h1> <h1> 据说,在公元八世纪初,一名名叫奥贝尔的红衣主教,一连三次梦见大天使圣弥额尔,他用自己的神指在奥贝尔脑门上点了一下。从梦中醒来的奥贝尔主教摸到了脑门上的凹痕,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着手完成大天使的神旨。圣米歇尔山上从此就这样有了第一座教堂。<br>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直到16世纪,圣米歇尔修道院才真正完工,奥贝尔的一场梦让人整整忙活了8个世纪。后来,人们又在山脚下修建了众多的店铺和旅馆。</h1> <h1>  圣米歇尔山是由岩石、房舍、围墙、城堡和修道院组成的中世纪建筑群。走进城堡,你会发现城堡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功能,围墙建在坚硬无比的花岗岩石上,扼守城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br>  传说百年英法战争期间,119名法国骑士,以炮楼和围墙为支撑点,坚守24年抗击英军,可见城堡之坚固,固若金汤。</h1><h3><br></h3> <h1>  站在城堡的炮楼上,眺望远处的大海,海天一色。 </h1> <h1>  二战期间,得知盟军即将在诺曼底地区登陆,修道士们便组织起来,用生命来捍卫修道院,粉碎了德军企图炸毁修道院的阴谋。</h1> <h1>  圣米歇尔山虽没有凡尔赛宫的金碧辉煌、埃菲尔铁塔的宏伟壮观、卢浮宫的绚丽多彩、香榭丽舍大街的缤纷繁华,但它在法国人心中的位置,就如同金字塔在埃及人心中的位置一样重要。<br> 我虽不信仰宗教,但我知道信仰是人们灵魂之上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摧毁人们的灵魂,这就是信仰的力量!</h1> <h1> (九)诺曼底登陆战役之启示</h1><h1></h1><h1><br></h1><h1>  离开圣米歇尔山,我们西欧三国行除大巴黎外,所有的景点游览都已结束。<br>  车辆沿着诺曼底地区的高速公路向巴黎开进。我的老战友、军校同学,曾经军队院校的外军教员王先生,突然讲起了诺曼底登陆战役。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开辟欧洲战场的历史背景开始。从战略的层面,就盟军如何实施战略部署、战略欺骗:如何选择登陆场,组织战役实施并对双方作战的指挥官战略战役判断,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看来我这个科班出身的军校同学功底还是够扎实的。</h1> <h1>  曾经从军20多年,在战役机关工作的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欧洲战场及诺曼底登陆战役还是非常清楚的。望着窗外快速划过的美丽景色,我的思想却仿佛回到了44年6月的诺曼底战场。一张张战役企图、战役方案、战役计划、协同方案浮现在脑海中。盟军从五个登陆海滩突击上路,空降兵在战役纵深实施空降,与德军在整个诺曼底地区展开了空前、惨烈的战斗。《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描绘的就是这段历史。盟军280万登陆大军从诺曼底登陆,一路高歌,所向披靡,直指法西斯的老巢德国柏林。<br>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60多年,期间也发生了不少的局部战争。战争,剥夺了人们的生存权,丢失了家园,摧毁了文明。即使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战争的阴云仍然存在。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是这样给战争定义的,“战争是解决矛盾的最高手段”,而我国的军事家孙子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他认为解决矛盾的最高手段是谋略造势,以战止战。<br>  今天,我们国家的国防事业快速发展,军队的作战力不断增强。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敢对中国实施战争恐吓。冷战思维应当抛弃,和平与发展才是主基调。以战止战才是我们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目的。<br>  向为保卫世界和平的人民和军人致敬!<br> 闲人碎语,就此搁笔。</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