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艾叶飘香

清风明月

<h3>古镇艾叶飘香</h3><h3>五五端午,来到久别的古镇水东,寻找那儿时的记忆。</h3><h3>水东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集镇,据记载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水东镇位于水阳江东岸,江水从镇西流过,与水西村隔河相望,故名"水东"。地理上处于宣、宁、广、郎二市二县交界处,水阳江畔,交通十分便利,自古以来是周围土特产品集散地,各种特产山货汇集于水东,当时陆路交通不发达,常以水路运往南京、上海等地,市场繁荣,商贾云集,曾有&quot;小南京&quot;之称。</h3><h3>在老街入口处的宁东寺(又名三官殿),是宣州现存最古老的寺庙,始建于唐代。在幽静的小巷深处,有一座天主教堂——水东圣母堂,这是一座哥特式教堂,系法籍传教士金式玉于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创建,是华东六省市两座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与上海佘山圣母堂齐名,在东南亚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h3><h3>我出生在港口镇,在儿时的记忆里,街上小摊铺买根棒棒糖什么的,摆摊的老奶奶都会说:&quot;这糖从水东进的货,很好吃的!&quot;所以在很小的印象里,水东是一个很大、很好玩、有东西很多的地方。港口镇距水东镇有十五里路程,距县城宁国三十五里,因为当时交通极不方便,当地人去过县城的没有到过水东的多,所以大人小孩经常谈最多是水东的故事。去一趟水东,一直是心中的梦想。</h3> <h3>港口镇与水东镇是两县相邻的两个古镇,没有直达公路和班车,虽然只有十五里路,往返三十里,只能一条小道相通,需要步行才要到达,一般办事往返需要一天时间。中间相隔着水阳江和一条叉河,需要坐二次渡船,方可到达水东镇。经常在大人面前唠叨,吵着要去水东,总被大人一句给否定了:&quot;你还小,太远了,走不动,等你长在了再带你去&quot;!</h3><h3>在上中学的一个暑假里,大人说:&quot;你长大了,明天带你到水东去&quot;。我高兴地差点跳了起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我,终于可以出去看看了!第二天起了一个大早,跟着大人就上路了,从来没有走过远路,也不知道累,一直往前跑着。第一次坐船,摇摇晃晃,心中还真有点恐慌。记得撑渡的大伯说:&quot;每人五分,回来不用交了&quot;。</h3><h3>我们从十八踏拾阶进入老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百货店、山货店、茶馆一间接着一间,门前还有赶集卖菜、卖柴的农民,买东西的人艰难地从人流间穿行,偶尔有人赶着一辆自行车,那顿时就塞的有点水泄不通了。大人花了二角钱,给我买了一根油条、二块绿豆糍粑、二根久违的棒棒糖、二根从未见过且非常好看的彩色橡皮筋,当时高兴很长一阵子。</h3><h3>…………</h3> <h3>时隔四十多年,再次来到水东老街,建筑虽有些变化,但古貌依旧,粉墙黛瓦、高高的马头墙、古老的木门板、石板路路上深深的车辙……只是没有往日的喧嚣、车水马龙,街道空荡荡的。沿十八踏石阶而上,不见旁边茶馆里当年大伯身影,只见一位动作一样熟练中年妇人,在炸着当年一样的油条、绿豆糍粑,据说大伯现在已经八十多了,做不动了,在家养老了。由他女儿接班了,但吃起来仍是当年的味道,油条还是当年那么松脆,绿豆糍粑还是当年那么淳香。</h3><h3>老街虽老,街道没有往日的繁华,但古风依然,沿街的店铺,大多已关门,或改为民居。但每家每户门口旁边,却依旧摆放着艾草和菖蒲。我也从卖艾蒿的板车上,顺便买了几束艾草。</h3><h3>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是在自家门旁,放上一束艾蒿,可以驱邪避病,祈求全家一年平平安安。这时,看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quot;说着跑了几趟了,也没有买到艾蒿一把。&quot;现在农民外出务工的人多了,留在家多是老人,所以卖艾蒿的人也少了。看着老奶奶一脸的愁怅,我赶过去叫回她,说你从我这拿一把艾蒿,老人家硬要给钱,看着这么慈祥的奶奶,心想她儿女一定不在身边,权当她的儿女,当然应当赠与。赠人艾草,手留余香,看老人家拿着艾蒿,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我的心情也格外地高兴。</h3><h3>为了找回儿时的记忆,我身着旗袍,撑起一把油纸伞,慢慢地走在悠静老街、悠长古巷,闻着远远飘来的艾香,回想着那老街久远的故事…………</h3>

水东

艾蒿

老街

古镇

大人

艾草

糍粑

油条

老奶奶

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