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一个水兵的日记摘要)

晚秋

<h1>  1968年3月,我国海洋亊业迎来初春的曙光,来自辽宁复县的100名新兵和来自上海的50名新兵,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调查船第一大队(青岛)会师。</h1><h1> 不久,他们分赴船大队各个岗位。</h1> <h3>  1968年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拥有"东方红"船、"水星"船和艇中队。</h3> <h1>  1959年,为培养海洋科学人才,完成海上调查任务,国家科委和高教部致函国家计委,希望为山东海洋学院建造一艘海上实习调查船。1962年沪东造船厂建造"东方红"开工,1965年12月28日交船。"东方红"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的第一首综合性海洋调查船。1968年起,戴福海、岑国伟、张谷成、俞康山、王明权、张克伟(已故)、吴昌和、王蓓生,施海贡、华均良(已故)、窦桂林、张礼忠、蒋巧龙、孙铁柱、俞宏广等战友在"东方红"船上工作、生活。</h1><h1>  (1996年"东方红"海洋实习调查船正式退役,安全运行30年。)</h1><h1>&nbsp;&nbsp;&nbsp;&nbsp;&nbsp;战友蒲玉臣曾任"东方红"船政委。</h1><p><br></p> <h3>(此照片取自网络)</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戴福海战友在"东方红"船上。</font></h3> <h3>  左起:俞康山、戴褔海、作者、沈国俊与"东方红"老船员高德刚的儿子合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水兵日记摘要</font></h1> <h1>  气象壹号调查船:1959年7月为预报灾害性气候及保证渔业生产安全,中央气象局委托一机部九局研制气象调查船。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由求新造船厂生产,1960年7月交付命名为"气象壹号"。船员基本上为原海军集体转业人员。1963年"气象壹号"划拨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名为"水星号"。1965年11月26日"水星"移交给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1966年2月水星归建北海分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h1><h1> (1984年8月水星船正式报废。)</h1><h1> 作者於1968年9月至1973年在"水星"船服役(1973年调去向阳红零七船),在水星船上还有王福林、黄国雄、陆银华、张朝、沈幼元、邹驭之、陆兆虎、沈国俊、沈龙龙等战友。</h1> <h1>  1969年3月8日,周六,多云。</h1><h1> 今天,水星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一致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心情非常激动,新的征程开始了!</h1><h1> 我记下了这段座右铭: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h1> <h1> 1971年8月4日、周三.少云一多云。</h1><h1> 夜9:20,电台报告,"红旗2号"有名陆军干部患急症,需立即返青岛抢救。21:42,又报,救援快艇只能停靠沙子口,要求派车接送。22:30许,我与张桂申、邹成江、宁宣浩等抵沙子口。虽是盛夏,但是海边夜间风呼啸而来,驾驶室里蚊子聚集。因此,我宁愿在外面受冷,也不愿被蚊子叮咬。凌晨1:40,护卫艇靠上码头,我们迅速将这位陆军干部送至青岛市立医院。……</h1><h1> 8月5日</h1><h1> 上午10:15,昨夜抢救陆军干部出院,来电深表谢意!</h1> <h3>戴福海战友在航行中测定舰位。</h3> <h1> 1971年9月23日、周四、晴一多云。 <br>  05:10起锚,驰离石岛港。一会儿,只能望见那绛紫色的山峰。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赞美山,为了看山、不辞千里,登山赋诗。但是,在海上的人,对山更有亲切的感觉,试想,在茫茫的大海,突然在天际露出一段山峰,无论是岛或是大陆,都会抓住,给船舶定位。这是水兵恋海、恋山的真实感情。</h1><h1> 8:30越过成山头,14:30抵达30号站。难得有如此平静的海面,海平面与天际的薄云相连,一丝丝地闪烁。调查队的同志开始作业,深水釆样仪器如海马似的钻入蔚蓝色的海。这里的水深达56米,故海水蓝的晶莹透亮。不一会儿,仪器隨着钢索骨碌碌地冒了出来,带来一系列数据……。</h1> <h1> 1971年9月6日、周日、多云转晴、风6一7级。</h1><h1> 晨06:20靠上海洋岛三号码头。友军己在码头上等待,相邀篮球比赛。</h1><h1> 上午与驻岛陆军比赛,下午与驻岛海军比赛,晚上则与驻岛陆、海军联队比赛。结果不用说也知道了。</h1> <h3>  作者在进行海图作业。</h3> <h1> 1971年9月25日、周六、阴有雨、E一N风7一8级</h1><h1> 早晨起来,风一阵紧一阵,最大风力达9级。</h1><h1> 辽宁大连的渔船很多,海洋岛我船的锚地两舷都挤满了渔船。上午,辽大15号渔船上有一渔民病了,卫生员小王即去就诊。回船时,渔船送来三箱鱼(其中一箱黃花鱼),我们知道,送钱去他们是不会收的。东北渔民缺少的是肉和油,于是船上送去了30斤猪肉及食油。果然渔民高兴的收下。</h1><h1> 海上的军民情谊是无法等价计算的!</h1> <p>前排左起:邹驭之、方东辉、戴福海。后排左起:陆兆虎、作者、我们入伍时体检军医苗医生。</p> <h1> 1971年12月30日、周四、晴一少云、西风5一6级。<br>  自28日在老铁山ws角定点观测结束后,沿渤海观测,连一块冰块都设有发现。仅在营口台子河口测定水温为摄氏一1度。但仍未结冰。</h1><h1> 02:30,在秦皇岛港内拋锚。</h1> <h3>战友戴福海在站岗</h3> <h1> 1972年元月二日、西南风2一3级、晴。<br>  晨7:30,完成最后一个观测点任务。中午越过登州水道,左舷望去,南长山岛、北长山岛、砣矶岛等诸岛历历在目。山峰巍然,渔村也清晰可见。右舷望去,在望远镜中,蓬莱港已经很清楚了,特别美丽的是蓬莱阁,几座亭阁并立于山崖。据说春、秋两季天气晴朗之日,站在楼阁上,能看到梦幻般的海市蜃楼。难怪古时将过登州水道视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br>  这一星期内,我船走遍了祖国的黄海、渤海,两海龙王当为惊叹!</h1> <h3>利用导航雷达导航</h3> <h1> 1972年7月26日、周三、暴雨、风力10级以上。</h1><h1> 昨晚,山东气象台报告今年三号台风位于北纬29度,东径127度,最大风力12级以上,台风向偏北方向移动。尚船长说,继续工作,什么时候来风,什么时候起锚。</h1><h1> 今天清晨起来,阵风7级,气压急骤下降。调查队同志说,再坚持!10:00,气压75.7mm,并继续下滑,有预兆有台风中心路经。起锚后,风急速增大,船激烈的颠波,左右晃摆竟达50度。狂风呼啸着,能见度极低,巨浪从船头飞越驾驶台而过。气压己下降至74.7mm,由于极度紧张,竟忘了晕船!我打开测深仪、请邹驭之开启导航雷达。水深21米、17米……,突然,船头了望更报告:发现山影!在望远镜中,航向前水雾中隐隐露出几个山影,距离约0.5一0.8(浬)……。</h1><h1> "停车"!,依据导航雷达,很快调整航向,19:00,在大连湾红土堆子海抛锚。……(此日记是在27日清晨补写)</h1><h1> </h1> <h3>  作者在学习使用六分仪,利用天体测定舰位。</h3> <h3>左起:作者、岑国伟、俞康山。</h3> <h3>战友王明权在山海关</h3> <h3>  作者在操控电舵</h3> <h3>前排左起:岑国伟、作者、戴福海。后排左起:张谷城、沈国俊。</h3> <h1>  向阳红07船由芜湖造船厂建造,1972年4月20日下水,1974年9月2O日出厂,编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首任船长王德隆,政委柳学同。</h1><h1>  王明权,张桂申,张克伟,贾原宏、刘忠敏和作者等都到芜湖造船厂接船并参加试航。<br></h1> <h3>  向阳红07船首批指战员合影。</h3><h3> 前排左3为首任王德隆船长,前排左4为本篇作者。</h3> <h1> 1973年2月7日、周三、大雪</h1><h1> 下了一天大雪,江南春色换上了白雪皑皑的银装。</h1><h1> 中午取得报纸,2月2日出版的《人民海军》报刊登了我在1月7日发出的两篇稿子:《两次航行的启示》、《登门釆访之后……》。这两篇稿子学习毛主席关于,胜利了,不要忘乎所以的教导。过去军队打仗,打了胜仗,就要总结经验,提出新任务,继续前进。</h1> <h1> 1973年5月15日、周三、雨转阴</h1><h1> 《人民海军》报来了,5月12日的第三版刊登了我撰写的:某部向阳红07船党支部在军训中"认真贯彻总路线精神"的报道,大队特别送了比往常多的多的报纸。</h1> <h3>向阳红O7船航海部门指战员合影</h3> <h1> 1973年5月18日、周五、多云</h1><h1> 上午,正在自学天文航海学,大队袁干事前来了解报道组的情况:这段时间共向《人民海军》报投稿十二篇(新闻报道6篇,党內通信、短评各1篇,诗歌、歌曲各2篇),被《人民海军》报录用刋登4篇。其中《新船新风》通讯得到了芜湖造船厂宣传科许祖本同志的润色。</h1><h1> 4篇刊登的文章都是我撰写,因此期望大队、支部能尽快培养新的力量。</h1> <h3>在芜湖造船厂接船期间,军民联欢合影。</h3> <h3>  入伍三十年,部分战友在《新民晚报》社前合影。</h3> <h1>  入伍五十年,部分战友在青岛留影。</h1> <h1>  黎明的曙光是短暂的,我国海洋事业如旭日东升,很快从浅海走向深海,从大陆架走向两极、走向万米深的海沟,走向全球大洋。我们为在这浩瀚的大海中献上青春而自豪!</h1><h1> 本文谨从网络上引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近年来&quot;极地&quot;号和海监船在极地海洋调查和维护我国海洋主权所作的辉煌成就,向曾经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指战员敬礼!</h1> <h1>  "极地"船归建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由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现中国海监第一支队)管理。1986年至1993年,"极地"船六赴南极,航行总天数941天,共计12399航时,总航程141675海里,参加航行的船员238人次,调查队员476人次。"极地船"科学考察工作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数据,获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集体记功一次,为我国南极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br />,</h1> <h1>  2007年,"中国海监22"船出海246天,航程37840海里;"中国海监11"船出海266天,航程12310海里;"中国海监17"船出海270天,航程25230海里,……。<br /> 这不仅是航程的记录,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北海分局执法船舶坚决打击了海洋违法行为,在海洋维权工作中屡建奇功,成为唯一一支跨3个海区执行维权任务的队伍。<br /> 从建局初期仅有5艘海洋调查船,到拥有海洋调查船和海洋执法船(艇)33艘,北海分局调查船队不断成长壮大,出色地完成了国家海洋局赋予的职责,在海洋事业和单位改革建设发展中,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h1> <h3>编后语:鉴于入伍时间在上世纪1968一1974年间,部队工作生活的照片很少,作者以自己所撰写的部分日记摘录来描述当时的海洋调查生活。部分调查船照片取自网络,盼谅解!</h3><h3> 战友戴褔海、王明权、俞康山都提供了珍贵的照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敬礼!</h3> <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上图为: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的"海监22"号船(原向阳红08船)。</font></h1><h1><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共同社2013年4月22日消息,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船22日下午确认,3艘中国海监船"海监23"、"海监46"和"海监51"自下午7时许至7时35分,从钓鱼岛鱼钓岛西北偏北方向先后驶入12海里以内。</font></h1>

海洋

年月日

调查

战友

大队

东方红

国家海洋局

左起

分局

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