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胜景”铁槎山之勇探哲家顶、石匣顶

千里目

<h1><b>  2017年5月29日,端午节头一天,在群主六号桥的精心组织下,威海文登巅峰游击队一行十三人,来到了搓山脚下的南石硼村,开始了对哲家顶、石匣顶的攀登!</b></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b>后排自左向右:老酒、宫哥、草原、老迟、老娜、素心、牧羊、金姐</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前排自左向右:微风、小谢、红军、老乔、桥哥</b></h3> <h3><b>  南石硼村近眺哲家顶和石匣顶(名字是村民说的,与相关材料不是很相符)。山坡基本上全由崩塌的块状岩石组成,这种山爬起来难度很大。</b></h3> <h3><b>  石匣顶,传说是七个仙女留下的,有盒子有盖子,能生7个闺女的才能揭开盖子。</b></h3> <h3><b>  村中民居全由槎山石垒砌而成,坚固结实,精美实用。</b></h3> <h1><b> 石中行<br></b><b> 真正爬起来,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看着好看,爬起来难爬了”。</b></h1> <h3><b>  群主爬山是有“一腚”水平的</b></h3> <h3><b>  和槎山西端的茶叶顶清凉顶比起来,哲家顶和石匣顶没有很完整的大块石硼,更没有清晰的驴道,所谓的攀爬基本上是爬完一个石硼爬上另一个石硼,钻出一个石硼缝又要探寻另一条石缝。</b></h3> <h3><b>  做为队伍的首领,六号桥毫不犹豫的走在前列,手拿登山杖,又要打草惊蛇,又要仔细探路。</b></h3> <h3><b>  老酒同志,虽然加入队伍的时间不长,虽然面相憨厚老实,虽然看似长着一副杨柳腰,但,什么也掩盖不了他的强驴本质。和群主一样,他也是走在队伍前列的人,他也是逢石放绳逢崖先下的人,他也是站在崖边为大伙儿留下一幅幅靓照的人…。他,就是队伍中的驴友们信任的人!</b></h3> <h3><b>  牧羊人,一个纯粹的女人,一个来自东北的农家后代,一个小时侯经常打猪草割麦子的人,一个长期活跃于党外的人士。客官请细看,当她勇敢的横跨大石缝保护着一个个男驴女驴安全通过的时侯,她此时的形象,何止是高大!</b></h3> <h3><b>  钻石缝,算是好路!</b></h3> <h3><b>攀绳上行,是常态!</b></h3> <h3><b>小谢,是群中最善于和山中人家交流的人,想象力最丰富的人。有小谢参与的爬山活动,一定是很有趣味的。</b></h3> <h3><b>山腰没有石硼的地方,一片绿油油的野草,仿佛来到了十万大山的高山草甸。</b></h3> <h3><b>  老乔这大眼珠子瞪的!亏的小苹果没上山,要不一准吓的摔成两半烂苹果。</b></h3> <h3><b>老娜的身影总是不紧不慢的跟上队伍。从来就没有难的住她的地方。</b></h3> <h3><b>美丽的微风,刚刚结束了破坏棒子国萨德的任务,就热情地加入到了爬山的队伍。</b></h3> <h3><b>  群主善于在山中丢东西,更善于在山中找东西。红军咋也学会了呢?这是找啥咧?!哦,原来是在看一个大石头缝,他想钻进去,然后从里面下到山底,他成功了,但他是踩着牧羊人的腿下去的!</b></h3> <h3><b>老宫当英雄当惯了,一看到这种地形就习惯性地举起了炸药包,一边高喊:“同志们冲啊”!</b></h3> <h3><b>石匣山上没有小庙,并不耽误咱打坐修行!</b></h3> <h3><b>有树当梯子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b></h3> <h3><b>才子的英姿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大自然瞬息间变的更美了!</b></h3> <h3><b>减肥己初见成效的草原君,再也受不了大山的诱惑,毅然爬到了顶峰!</b></h3> <h3><b>红玲姐虽然胃不舒服,但怎么能忘了展示一下最得意的小蛮腰?</b></h3> <h3><b>红军的眼镜是亮点。</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最美的风景属于攀登者</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肉肉石</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碾子石</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鲨鱼嘴</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瞌睡石</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崩塌石</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崩塌石</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爱情石</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拇指石</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馋嘴石</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猛将石</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孔雀石</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槎山孔雀石虽然赶不上昆嵛山孔雀石那般有名,但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见识到的。只有勇于攀登、永不服输的人,上帝才会在恰当的时侯最美的地方把他最珍贵的礼物奉献出来!昆嵛铁槎都有孔雀石守护,可见其都是吉祥之山,美丽之山!</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br></b></div> <h3><b>先行下山的四位驴友</b></h3> <h3>  后续下山的九位驴友,攀登完孔雀石下山时,太阳己近西落。</h3> <h3>再见,南石硼!</h3> <h3><b>路线图(作者:小漫步)</b></h3> <h3><b>配乐:汪峰《飞的更高》</b></h3> <h1><b>  粽叶飘香麦浪滚滚槎山行<br></b><b> 作者:迟到 <br></b><b>&nbsp; &nbsp; &nbsp;粽子香,香厨房。<br></b><b>&nbsp; &nbsp; &nbsp;艾叶香,香满堂。&nbsp;<br></b><b>&nbsp; &nbsp; &nbsp;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br></b><b>&nbsp; &nbsp; &nbsp;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br></b><b>&nbsp; &nbsp; &nbsp; 正是五月五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插艾蒿。今天早起赶早市,有几个摊位兜售艾草和桃枝,用彩绳扎成一捆捆,一块钱一把,我买了一捆,悬在门眉。想起了小时候的端午节。那艾蒿满地都是,根扎得很深,很难扯,手上留下一股奇异的怪怪香味,几天都消不了。有人就闻不得这味道,蚊蝇也闻不得,闻风而逃。村人常把艾蒿晒干,搓成绳,夏夜屋外纳凉,点着了艾绳熏蚊子,绳头的火一明一灭,天上的星一眨一眨,萤火虫在牵牛花丛中也一闪一闪。桃枝是没有的,因为砍资本主义尾巴把果树都砍掉了。吃粽子是很奢侈的事,包粽子用秫米、芦叶,勒线为绳。还有一种叫胡秫桶子,黏高梁米,用棒棒皮(苞米胞儿)裹住,里面包点红糖,那是会过日子的人家才包得起的。粽子吃不到,只好老早盼着几个鸡蛋。谁偶尔拿出半个咸鸭蛋,那是舍不得一口咬掉一块的,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地啃,生怕掉渣儿,馋煞了小伙伴。一直到长大,我对端午的印象,就是能分一两个鸡蛋,比二姐能多分一个,就特幸福。放在布兜里,舍不得吃,一会摸索一下,满满的幸福感。<br></b><b>&nbsp; &nbsp; &nbsp; “端午”一词,据说始于晋代一本叫《风土记》的书,里面说:“仲夏端午,端,初也。”明确地解释“端”的意思为“初”。在古代,“五”与“午”相通,故“端五”也称“端午”。古人认为五月为“恶月”,五月五日为“恶日”。进入五月,天气燥热,“蛇、蜈蚣、蜘蛛、蝎子和老鼠”五毒繁殖,蚊蝇滋生,瘟疫并起,于是人们在门上挂艾蒿菖蒲,饮雄黄酒,搿五索(红、黄、蓝、白、黑五色线合并成缕,缠在手脖和脖子上)驱邪禳灾。胶东风俗,在门头上挂艾蒿桃枝驱毒虫鬼兵,挂大蒜散灾,用煮艾叶水洗身,不生疮疖。这是最初端午节的起源。“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楚国贵族,芈姓。因先人封于屈地,遂以屈为姓。“屈原者,名平,楚之国姓也(芈)。为楚怀王左徒。”屈原为奸人所谗,罢官作《离骚》,相传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隋书》记载说“:“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午竞渡,乃遗俗也。”这是端午赛龙舟的起源了。梁代吴均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便是端午吃粽子的来历。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到:“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瞧瞧,端午节这天,不但要吃粽子,最好还要洒上白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棕,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b></h1> <h1><b>&nbsp; 一粽尝来千古事,而千古之事,却裹在那个曾叫角黍的粽子里。我们吃粽子,也是在品尝那已经十分遥远的千古旧事。体味了太多的人生况味,这个时候,回想起儿时的端午节,已经全然不是孩童时那种感受了。唐代诗人殷尧藩写过一首《七律端午》:“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这是一首沉甸甸的诗,读来令人怃然愀然。火红的石榴花,年年在眼前燃烧,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老之将至,鬓发如雪,且爬山去吧。<br></b><b>&nbsp; &nbsp; &nbsp; &nbsp;粽叶飘香的日子。2017年5月29日,阴历5月4日,端午节前一天,文登巅峰游击队一行14人,相约荣成铁槎山之香炉顶和虎狼顶。早上8点30分,众人集结于人和镇南石硼村。南石硼村位于槎山北麓,我们在村南头下车,往南穿过几块菜地,大山就迎面而来。两条小路,右伸向两山之间的峡谷,左似乎伸向山脊。我们选择左边小路前行。槎山多石山,多呈崩塌状,整个山头往往都由错落的石块堆成,石多圆角,青中泛红,表面粗粝。石峰下部多是黑松,石峰上除了错乱的石头,就是山腊树、榆叶梅等灌木在石缝间顽强生长,有土的地方茅草棵子、棘子丛生。山南是海,是渔村,山北村落也不见樱桃苹果等果树,更没有昆嵛山村那种屋前房后果树成林的景象。这可能与槎山靠海,人们耕耘大海,以船为家,自然顾不得房前屋后的花儿树儿了。<br></b><b>&nbsp; &nbsp; &nbsp; 我们这次从北坡而上,然后顺山脊折向东,经过的大的山头有三个,小的山头不记。出了黑松林就是一个个石山头 。远看一个石山,岩石错列,随便搭在一起,却一个个憨态可掬,很少棱角。一方方一块块圆圆的大小石头胡乱堆架在一起,就成了一个个山头。石上爬满“爬山虎”,藤叶拼成葱绿色的图案,有土的地方,一簇簇灰灰的“石硼花”。一山又比一山高,远看明明是几块大石垒成的山头,你脚登手撑上得石顶,前面却又是几块大石错乱地立着,缘绳揪草,好不容易攀上石壁,却发现前面是深沟峭壁,无下山路。要不沿原路返回,要不就钻石洞下石缝,手撑洞壁,屁股当刹车,如下井壁般,一步步下挪。上岩容易下岩难,有的地方明明似有路,等众人扯树攀草下到半坡,却发现下面是直直的悬崖,只好拐回山顶另找路。槎山的好处就在这,一个石山连着一个悬崖,东坡看着不陡,西坡却是百丈崖,南坡跋地而起,北坡石壁下却可以绕道到山的另一边。缘绳登壁,下洞跨沟,过足了攀岩瘾;明明没有了路,过了一个洞,柳黯花明又一村,又到了另一方天地,过足了探奇瘾。</b></h1> <h1><b>&nbsp;&nbsp; 一路迤逦而来,将近12点,我们终于翻过几个山头,登上了第一个主峰。我们不知这是虎狼顶还是香炉顶。顶上全是横七竖八的大石随意堆在一起,怪石嶙峋,有的有根,有的就架在它石上,下面空空,石缝石沟错综。我们在一块块石上跨越,终于到达一个巨石围成的山顶小平地。好大的风!风自海上来,山南面一望无际的黄海,水天一色。苏山岛在烟雨空濛中,沧海“海田”,那是近海的养殖筏架;山前一处处海湾,有渔船歇在码头,红瓦石墙,那是渔家的村落,负阴抱阳,背山面海。红军爬上一块尖削大石,未及站起,一阵大风,帽子早没了影子,战战兢兢下来,再不敢逞能。迟到拿出手机拍照,那手机乱抖,风似要把手机从手里夺走,赶紧扣紧帽扣,靠到了大石旁。危崖嵯峨,乱石如狼似虎,犬牙交错,当是“虎狼顶”吧?稍远点看,一块块岩石往外挣开,中间有底凹之地,说是“香炉”,也有点像。大概从海上看,一块块岩石耸立向天,像是一枝枝高香,插在香炉中。更奇的是,顶上西去20米,有一大石横平,上面横卧着几块方石,像盒子一样正正齐齐四四方方,人力整齐摆上去似的。众人登上平台,西看众峰耸翠,登斯山兮,可观黄海孤岛,可望峦霭空濛。“胜游何必蓬莱上,此地登临即是仙”。登临山顶,你才能体味到槎山的险峻巍峨,气概豪迈,“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嵸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於山也。”<br></b><b>&nbsp; &nbsp; &nbsp; 众人吃饭休息。下午1点30分,众人向东第二座主峰进发。在山的鞍部,老金身体不适,与草原等四位驴友,沿北山谷先行下山,余人继续沿山脊向东。槎山绝对高度不高,喜欢攀岩的驴友,却喜极了槎山的陡和峭。后面几个山头,往上登攀,众人没有费多大功夫,下山却碰到了一个个陡崖山洞和浓密的灌木林。山头好像走不完似的,“一山放过一山拦”,直到5点多钟,才走下山口。槎山的险奇,我们终于在大汗淋漓几近虚脱中领略到了。众人翻过一峰,一山突兀直立于眼前,像一堵直上直下的东西石墙,西坡壁立,石墙下,南北坡黑松山腊等树木灌木杂生,深不见底。桥哥领路,众人顺南石壁根丛林中绕行,石壁向东不见头,行百米左右,有一石缝,坡度稍缓,有可借力的石突和灌木伸出,众人从此登上石墙峰顶。老乔体胖,早累得尊容不整,上气不接下气,没了心情说笑话。歇一口气,向南一望,众人惊一跳,前面登过的山峰的东南面,石壁&nbsp;跋地而起,壁立百丈,一块飞来石立于峭崖边上。翻下墙峰,前面一沟,沟下有石洞,侧身穿过,到了山峰北石根,左为一人多高的荆棘灌木林坡,藤蔓挡路,低头穿过50米灌木林,又一岩沟横亘于前,手撑沟顶斜石,下到沟底,向东又登上一小山头。前头却无下山路。北山谷中一片山腊林,一拃粗,老酒看看密林中似有道,领众人攀树下崖,桥哥却在稍西处发现驴道,大喊:“跟我来”。树林中坡极陡,泥草滑脚,多亏山腊树密生,抓着山腊,众人像摆渡一样,横跨山谷,到了东北面山头。东望,一大溜斜坡伸向东面山鞍。顺山沟下探,半山腰,有峭壁近20米,上面无树可挂绳,把绳子勒在一大石上,微风在上面以手护绳,桥哥下到崖底,却发现别有洞天。原来悬崖中有石罅斜向上通到乱石中,瘦子可从上面乱石缝钻入,桥哥在下接应。我们男驴自然钻不过去,还是老老实实缒绳下崖。桥哥夫人马老师,尝试多次却钻不进去,屁股太大啦。桥哥急得跺脚。还是牧羊人瘦巧,双腿一顺,就钻了下来。马老师掌握了要领,也先屁股后大头,顺了下来。造化神奇,从崖上面看,似无路下沟,等众人下来,却发现,石壁中,一罅上通,一罅又斜向下通,蜿蜒直到山脚。众人不知爬过几个山,也不知走了多远,驴道一直向东,跨沟过脊,两边似乎都是深谷,灌木纵深,无下山驴道踪迹。众人无奈,继续沿路向东翻山越岭。已是下午4点30分,前面的山峰遥遥无头。红军在前探路,看到向北有一松林疏阔处,似可下山。众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决定从此处往北下山谷。在黑松林中下行,下得一段,突然被茂密灌木所蔽,桥哥在前披荆斩棘,左扑右绌,在灌木藤蔓中开出一个洞似的路,艰难前行100米,桥哥高呼,“找到路了!”果然有一条清晰的驴道,蜿蜒在河谷旁。&nbsp;</b></h1> <h1><b>&nbsp;&nbsp; &nbsp; 一路上,迟到没有看见的柞树,却在这个山谷,疯狂地窜高。山路上全是松针和柞树的枯叶。山上我曾问老酒,昆嵛山中到处可见的柞树,怎么在槎山就不见一棵?却原来全集中在了这里。这满山的柞树林,使我想起小时候我们村的北山,就全是这树和这树枝丛生的山岚子。我们称之为“菠椤枝”、“玻璃棵子”,冬天烧柴,主要以“菠椤枝”为主。每年深秋,我们都要上山砍“菠椤枝”,搂“菠椤枝”叶,以备一年的烧柴。胶东山中的树种以麻栎、黑松、刺槐、榆树、山杨等为主,麻栎即“菠椤枝”的学名,又名柞树,也是苏联文学家笔下的“橡子树”。秋天结小果,似板栗却比板栗小,味涩。在饥饿年代,橡子面可充饥,橡子叶可放养柞蚕。唐代皮日休有一首诗《橡媪叹》:“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岗。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可见,橡子曾经是一种粮食。栎树和黑松组成混合林。山谷的栎树,为获取阳光,一个劲向上疯长,叶子碧绿。而树脚下却铺满了去冬的枯叶松针。走在林中,脚下的栎树叶子嚓嚓作响,一踩一个蓬松的脚窝,不小心踩在落满松针的石头上,脚下一滑,一个屁墩,就摔在栎树叶子上。夕阳的光,在栎树和松林中穿行折射,寂静无声。心里不由生出“离红尘远,与世外近”的感慨。<br></b><b>&nbsp; &nbsp; &nbsp; 5点30分,终于到了谷口,一湾水在路边缠绕。迟到冲下斜坝,掬一捧水,洗去满脸泥尘和汗垢。槎山北脚,横布着一座座水库,今春大旱,水库没有干涸,只是水的颜色变的深绿,我问红军,红军说,这当是水不流动,水中微生物繁殖的结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但愿来一场大雨,槎山中的活水注入水库,水又能变得澄清。水库前就是阡陌纵横的麦田。在熏熏的南风中,在灿烂的夕阳下,麦子像临产的少妇,懒洋洋地站立着,经不得风儿一摇,那金黄的麦田,便掀起一层层的波浪。麦子以阳光的色彩写意着生命的历程。再过几天就是“芒种”,农人快忙收麦了。驴友春暖照了不少麦浪的照片,牧羊人评论说:“真好!麦田后的村庄,是我们心中的诗和远方。”老乔说:“远方可以,诗就不要了,俺是农村的。”“看着美有得苦,俺是农民的儿子俺知道。”“天不亮去割小麦,掏一镰又一镰,老是不到头,嗨!那个罪!”老乔的话,我深有同感。小时候麦收,我是真遭罪了。麦收没有序幕,一开始就进入高潮,一种暴烈与匆忙的气息笼罩了整个村,先时还能听见自然的声响,转眼就变成了热火朝天的沸腾。白日炙热的阳光在头顶上烘烤着,麦秆也在焦急地甩着炸响,人们就像扑向烈焰的救火者。这时候,你要敢在父母面前说个“不”字,一个巴掌就扇到了你脸上。农谚说:“麦收有五忙:割、拉、打、晒、藏”。老乔说得真形象,一镰镰地“掏”,天上日头暴晒,汗水和着麦尘糊满头脸,胳膊被麦芒拉出一道道血棱子,汗咸一激,生疼。半夜打麦,人在脱粒机前,陀螺一样转,续麦、装袋、叉麦秸,嘴里耳朵里全是尘土和麦糠,人不大,用单轮车,一趟趟往家推麦袋。真是抢收啊!直到一袋袋麦子进了仓,农民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没有经历过麦忙,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苦难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忙的无奈和农村人的成就感的。儿时的我只是感到生命的“无奈”和“疲于奔命”,过度的劳累,早消磨了我对美的感觉。所以说,麦田后的村庄,没有诗,只有一副沉甸甸的重担。现在的麦收早已机械化了,但农民忙收忙种的那种辛苦,是许多人不曾经历和无法体会的。</b></h1> <h1><b>&nbsp; &nbsp; &nbsp; 人们通常是用眼睛来欣赏山,“看”是大多数人与山对峙的最多方式,就像人们看驴友春暖的麦田照片,大多数人看到了“诗和远方”。只有经历过农忙的人,才看到这其中的劳累和收获。我们登山是想在喧嚣的后面,寻找一个静谧的所在,在那里,我们的心灵会得到一种安慰。当繁华喧嚣扬起的尘土在城市中弥漫,在我们的心里落下了阴影,山,便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的另一个世界——空灵、静谧、葳蕤、崔嵬。<br></b><b>&nbsp; &nbsp; &nbsp; &nbsp;同行者:桥哥、春暖、老酒、草原、牧羊人、老乔、老宫、红军、红玲、微风、谢谢、素心、老马、迟到。<br></b><b>&nbsp; 迟到 2017年5月31日作于古陌岭。</b></h1><h1><h1><b> </b></h1><h1><b>附:后来下山听村人说,南石硼村南两山叫“哲家顶”和“石匣顶”,其中石匣倒是和第一个山峰很相符。</b></h1><b>&nbsp;</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