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他的编辑过程很长,甚至到汉代还在继续,当时的传本也很多,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孔子的弟子的弟子记录孔子和他弟子曾经说过的话(有点绕)。最早的成书时间应该在孔、孟之间的战国早期,大致年代在前479年--前372年之间。我们今天看的的版本,是汉朝张禹用《齐论语》、《鲁论语》两个版本参照,编订的《张候论》,是用来教年仅七岁的皇太子用的,后来却一统天下,成了唯一的版本。</h3> <h3>《论语》中一共有155个人物,除孔子之外,还有四类:一类是孔子 学生,一共有29人;一类是孔子以前 人物,包括尧舜禹等,一共42人;第三类是孔子同时代 人物,包括国君、大夫、隐者等,共78人;还有一类人物时代不详,一共 5个。</h3> <h3>孔子是《论语》的中心人物。关于长相,有几个特点,一是个子比较大,九尺六寸,换算后是221.76厘米,像姚明。二是大脑袋,像清蒸狮子头。三是形象似丧家狗。这个形象是孔子他老人家生前认同过的,在周游列国期间。李零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h3> <h3>《论语》在汉朝还只是小孩子的入门读物,后来随着孔子的地位被越捧越高,《论语》的地位也就一路扶摇直上了。</h3> <h3>《论语》适合小孩子学,除了浅显之外,更重要的是生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一部《论语》就像是孔子学园里的小视频合辑,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活生生地在一起讲学问、发牢骚、闹矛盾、聊吃穿、碰钉子,还在背后说别人小话。</h3> <h3>用《论语》来代表儒学并不恰当。儒家最根正苗红、最高级的经典并不是《论语》,而是“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孔子“述而不作”,他并不是新思想的发明家,而是以“五经”为代表的周代官方学术的传承者。孔子的地位,原本是寄附于“五经”的。</h3> <h3>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六十一岁的朱熹在临漳做官,负责刊行“四经”和“四子”两套书。“四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四书”,朱熹原本是把它们当做“子书”的。在传统图书“经、史、子、集”的四大分类里,子书的地位低于经书。</h3> <h3>朱熹原本给“四书”排的顺序,由浅入深,先后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但《大学》和《中庸》篇幅很短,后人为了编排方便,就把这两部书排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h3> <h3>“四书”的编定可以说是绝大部分读书人的福音,因为比起“五经”,“四书”简直容易得不像话。科举当然也考“五经”,但既然有了“四书”,那还有谁愿意舍易求难呢?所以自程朱理学被官方认可之后,“四书”的实际重要性已经凌驾于“五经”之上,尽管人们还是更加尊崇“五经”。</h3> <h3>《论语》强调“仁”的概念,对后世的仁政思想影响很大。“仁”源于宗法封建的家族伦理,是从宗族聚居的熟人社会里发展来的,用亲缘之爱和尊卑长幼的秩序来维系社会关系,用经营家族的方式治理国家。所以,注定会反对“依法治国”和“契约精神”,不适应秦汉以后的陌生人大社会。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纯粹的儒家仁政必然会被“外儒内法”取代。</h3> <h3>传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成为宣扬《论语》功效的第一名言。但是,史学家洪业考证出这句话是以讹传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