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于是华夏儿女就有了山水气质。这山水气质是源源不断的传统文化浸润出来的。重视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随着黄河、长江源远流长。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要突显传统文化。惟其如此,我们的华夏文化方能一脉相传。语言是一把金钥匙,能打开民族之锁。作为北岳的语文教师,我们紧紧握住这把金钥匙,郑重地把它交给我们的学生。这把钥匙也藏着传统文化的密码,只有真正的中国人,才能破译。</h3><h3>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部《诗经》恰如一位金钗布裙的女子,衣袂飘裳,从远古款款走来。从此中国人生活有了诗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h3><h3> 今天,我们北岳中学语文教师手捧诗歌,齐聚一堂,研究传统文化中诗歌的魅力。今天,对于北岳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从此刻起,学术研究进入教学园地。开题了,亦即开荒垦田了。做传统文化教学研究的老黄牛,我们乐此不疲。</h3><h3> 这位指点文字的老师,是我们课题组的负责人——任志远。任情适意,志存高远。我想,要做成一件事,关键在于“想”和“做”。光想不做,那是白日做梦;光做不想,那是蛮干胡闹;边做边想,那是求真务实。任老师历来敢想敢干,学术研究需要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h3><h3> 我们课题组本着这么几个原则来开展研究:一是理论结合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基于此,我们对于研究成果所抱态度是:成果永远不是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实践的检验,成果必须随时予以完善和纠正。所以课题研究永远是动态的;二是调查与研究相结合。我们所做研究一定要立足教学,立根学生。先做调查,再做研究。多做调研,深入思考,静心整理。</h3> <h3> 研讨会上,同仁们口吐莲花。古诗词,在从教耕耘的岁月里,总有那么几首镌刻在师生生命的年轮里。触景生情、触目伤怀,诗人、词人感动的那一瞬,映入眼帘的景便定格成了永恒。“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那滴露珠,惹起万千思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缕香嗅古至今,从此梅花便有了暗香之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在水云间氤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月光织就的诗词,总交织着骚人的情思。</h3><h3> 没有了这些物象,诗词就失却了画意,就没有了构图美。把握物象,注重物象的叠加,已成我们语文教师古诗词教学的共识。这也必然是我们研究的重点。</h3><h3> “两林竹荫凉如雨,一径花浓没绣绒。”诗词中多是绿叶配红花,我们的阵容是花浓没绣绒。古之文坛男儿霸,青娥亦能显风流。“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微醺的少女情怀;“试问卷帘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初嫁了的你侬我侬;“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阴阳两隔的香消玉殒;“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巾帼不让须眉的嗔怒。我们当手执红牙板唱起这婉约,因为这是难能可贵的诗坛独步,因为这是从寂寞深深深几许的幽院高墙深闺中传出的绝响。</h3><h3> 重视女性诗人、词人在诗词中的独特地位,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在鉴赏诗词的同时,借此能很好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h3> <h3> 很遗憾,上学时,没能遇到杨永梅这样的老师;很庆幸,上班后,她成了我的同事。她的名字有诗韵,让人情不自禁地吟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她的教学简直就是一首诗,语言简净,引导自然,学生活跃,点题巧妙。</h3><h3> 仅限于此,还不能算空灵。杨老师不失时机的点拨,学生豁然开朗是空灵;杨老师的示范引领,使置身于知识的崇山峻岭中的学生领略其中的意趣,那很空灵;杨老师的教学艺术,使课堂别开生面;杨老师的教学智慧,使学生摩顶受戒。不染俗尘,涤荡心灵,能不空灵?</h3><h3> 诗词最讲究空灵!空灵,就是一瞬间的顿悟。古诗词教学最忌呆板,只有与古之骚人心灵契合,才能教得灵动。杨永梅老师本身就古灵精怪,所以她的古诗词教学是那么地富有灵性!</h3><h3> 今天的成果展示只窥见她古诗词教学之一斑。要知道,精彩的往往是水下冰山的十分之九。</h3> <h3> “巧笑倩兮”,她的笑,是这句诗最好的注脚。做研究需要“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呕心沥血”的精神,更需要“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具备了这两种精神,我们的研究成果会更加丰硕。</h3> <h3> 素娥不仅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李素清老师对于古诗词教学情有独钟,而且独树一帜。她借助古诗词,帮助学生积累字词。让学生在积累字词、丰富词汇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美。学生在诗词的优美意境中,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了词语的含义。我想,这是绝佳的情景记忆法,这也是上乘的思维导图。</h3><h3> 比如:“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凌烟阁中功臣画像颜色剥落了,将军下笔一描,画像焕发新颜。后来就有了“别开生面”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开创了新局面。</h3><h3> 又如:“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杨贵妃得宠,鸡犬升天,国舅爷杨国忠如日中天,权倾朝野,不可一世。</h3><h3> 这两首都是杜甫的笔底波澜,所涉成语,皆由诗出,既有情景,又有故事情节,学生积累的何止是两个成语呢?</h3><h3> 再如: “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这个妇人指的就是“烽火戏诸侯”的褒姒,由此产生了一个成语——长舌之妇。</h3><h3> 还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蜞,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顾倾城,再顾倾国。”这形容的是庄姜的美,美到什么程度——君王荒政,士兵弃城。从此“倾国倾城”的美,倾倒古今。</h3><h3> 最后举一例:“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一联系这首诗,学生马上就会浮想联翩,“小家碧玉”什么模样,也就不言而喻了。</h3><h3> 联系古诗词积累成语,实则在引导学生追溯词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我们才更明晰词义演变的历程;只有这样,我们方能在心中将传统文化积淀、接续和传承下去。</h3> <h3> 捡拾诗词的麦穗,一青砖、一碧瓦地重建诗词国度的麦加圣地。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李素清老师沉浸在诗词的梦中,不断扶犁耕耘,她手捧着的就是刚长出的诗词研究的麦苗。</h3> <h3> “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这两句诗平仄相对,音韵和谐。李霞老师研究古诗词的格律已有一段时间了。诗,分古体诗、律诗、古乐府诗。词,按字数分长调、中调、小令。词,不仅有词题,还有词牌名。诗以言志,歌以咏怀。诗词需吟唱,方知韵味。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诗词好比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只不过,它是古代的流行歌曲。词牌名已经限定了曲调,故而所填词的意义、格调得与曲调一致,不然不伦不类,仿佛着嫁衣,唱哀调。</h3><h3> 注意到这个方面,朗读教学就会大幅度提高。起码我们会意识到讲究平仄相协,朗读才会抑扬顿挫。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关注平仄声调,读起古诗词来就会书声琅琅。</h3><h3> </h3> <h3> 学唱古诗词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当我们吟唱这些或古朴,或典雅的诗词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感,无形中提高了师生的审美力。</h3><div> 当然,学唱古诗词是需要样板的。其实吟唱《诗经》的唱本很多,比如:吟唱《关雎》、《蒹葭》。翻唱古诗词的也很多,比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的《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芳草无情》(范仲淹的《苏幕遮》)。这些都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所选诗词。学唱古诗词,翻唱古诗词,既有利于识记,又有利于获得美的享受,一举多得,何乐不为?</div> <h3> 手捧奖状时,应吟唱古诗词。悠悠格调,绵绵情怀,果挂枝头。</h3> <h3>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喜欢这两句诗。化用一下,应为“落红簌簌不应哭,春泥齁齁万物苏。”很多古诗词名句都是化用来的。我研究的方向就是古诗词的化用问题。比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首诗不易察觉地涵化了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h3><h3>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h3><div> 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晨起理荒秽”,便是化用“芜秽不治”一句而来。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div><div> 这种化用,已经把杨诗的一部分涵意移植到自己诗里了。对于熟悉《汉书》的人来说,马上会联想到“朝廷之荒乱”、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div><div> 但是,这首诗又并不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div><div> 再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显然是化用宗悫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这样的化用可谓巧妙,既表明年少已胸怀大志,也表明自己追求远大理想的矢志不渝。歧路再多,也要跋涉。</div><div> 还有:“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简直如出一辙。陈与义师承杜甫,准确来讲,他是杜甫的私塾弟子。故而研究化用亦能发现诗词风格沿袭的问题。</div><div> 我个人觉得,化用应有这么几种做法:</div><div> 一是重组物象,把原先诗词中的物象,任情适意地叠加,以求营造一种符合化用者自己心境、心绪的意境。</div><div> 二是赋予新意,这新意较之原诗可能更胜一筹,境界更高;也可能与原诗之意相悖,迥然不同。</div><div> 三是兼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必然涉及前人之事,这样化用之中又兼用典,可谓一举两得,妙不可言。</div><div> 其实,研究古诗词化用,现实意义在于古诗词语言的学以致用,在于诗词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转化。古之骚人墨客炼字功力深厚,下笔如有神,这么简净凝炼的语言不活学活用,岂不可惜?</div><div> 怎样才能把精警的诗词语言继承下来,并广而用之呢?化用是不二法门。</div><div> 这是我化用《西游记》中的一首诗,请大家指正:</div><div> 原文为:“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div><div> 化用为:钗缀云鬓,玉佩烟罗,凌波微步,娉娉娜娜。纤纤细手似柔荑,斜拽烟罗踩花草恰似蜻蜓点水来。步步生莲,娇喘微微,香汗流颊好似初绽花朵含露珠。眉似一缕烟,眼似水波痕,眉眼盈盈处,万种风情存。</div><div> 这是学生化用训练的片段,请予以指正:</div><div> 原文为:“山以石为骨,石作土之精。烟霞含宿润,苔藓助新青。嵯峨势耸欺蓬岛,幽静花香若海瀛。几树乔松栖野鹤,数株衰柳语山莺。诚然是千年古迹,万载仙踪。碧梧鸣彩凤,活水隐苍龙。曲径荜萝垂挂,石梯藤葛攀笼。猿啸翠岩忻月上,鸟啼高树喜晴空。两林竹荫凉如雨,一径花浓没绣绒。时见白云来远岫,略无定体漫随风。”(《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div><div> 化用为:沧海桑田土变石,日积月累石成山。烟雾湿润,携昨夜露珠到天明。苔藓雾中沐浴,去尘更清新。山势巍峨赛过蓬莱,环境静谧,花香四溢,堪比海瀛。优雅仙鹤栖枝头,乔松随风舞婆娑。简直是鹤立绿云端,令人心驰往。驻足听莺歌,呢喃弱柳传,嘤嘤成韵。这翠云山呀!绿野仙踪的好去处。醴泉潺潺,梧桐碧,昨夜醴泉语一宿,一夜梧桐雨。凤凰飞来饮醴水,有凤来仪!涓涓细流汇成溪,活水注入,潮平岸阔不见底。天空云卷云舒,水底潜伏苍龙,龙尾翘出水!曲径通幽处,荜萝蛇行挂绝壁。青石阶阶,藤葛缠绵,台染绿,处处成诗意。天高猿啸哀,苍山翠巅月儿爬上来。晓来,参天树撑开千佛手,手掌承雨露,滴滴指缝漏。鸟儿佛掌自在跃,声声啼叫爱晴柔。径旁竹林,绿树成荫。绿荫恰似梅子黄时雨,细密绵长,丝丝凉意。手搭凉棚往前瞧,繁花似锦淹没了绿绣绒。白云出岫,似仙人备晨炊,炊烟袅袅漫随风。 </div><div> 化用,不仅实用,而且是种美的享受。化用训练,不仅可以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语言表述的能力,而且能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提升师生的审美力,更主要的是能把古诗词这种纯粹的中国元素传承下来。可能我们所做的事情有些不自量力,可想法是单纯的,但愿能为传统文化的接续尽绵薄之力。</div> <h3> 我们的课题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出发点都是教学中存在问题,都是师生互相生成的问题。这样,课题研究才有现实意义,才有实际价值。这是学生在展示他们“化用古诗文的成果”</h3><h3> 王程展示的是化用《岳阳楼记》的成果:</h3><div> 八百里洞庭好景色,湖水接远山,山水依畔。不尽长江滚滚来,吞吐长江水。水波浩荡撼岳阳,气蒸云梦泽。放眼望,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无边。旭日东升洞庭明,日薄西山暮色昏,景象幻化出。北通巫山神女峰,南极潇湘二妃魂。舜帝南巡至洞庭,身死苍梧;娥皇女英身相随,湘妃泣竹。谪仙李白览洞庭,凉风舞袖不愿回。迁客骚人会于此,览物之情定不同。</div><div> 淫雨霏霏如珠帘,羲和帘内榻中眠。阴风怒卷霜雪,浪滔天!日星藏光辉,山岳没形体。船漏偏遭连夜雨,樯倾楫摧,商旅不行。夜幕罩得天黑,更难堪虎咆哮、猿悲啼,闻声悲!登楼怀远,远贬怀乡都,谗讥碍脚步,愈走离家远。满目萧萧,凄凄惨惨戚戚。</div><div> 春风和煦,吹皱一湖水;阳光明媚,点燃一波粼。上下天光,水天一色,洞庭八百里碧。渚清沙白鸟飞回,时而停歇,时而飞。鱼鳞似锦自悠游,岸洲花草郁青青,渔歌唱晚。登楼怀远,风吹襟怀阔,神情怡然。宠辱,无故洒下的愁,任那东风吹散;临风,举杯流觞,忘怀得失喜洋洋。</div><div> 王献宇展示的是化用《小石潭记》的成果:</div><div>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琴声中忽然添一音。琴稍歇,静心听,潭水叩石,泠泠作响,似仙女步步生莲,佩环相鸣,清脆悦耳,听之怦然心动。无奈青林翠竹挡住了寻仙路,觅得斧柯伐竹开道,忽现一片碧潭,急趋之,蹲下身,掬一捧碎玉入口,顿觉一片冰心。</div><div> 窥见潭底一块石,青石潭碧。近岸,石底卷出水,这一处成洲,那一处成岛;这一处峥嵘山岩,那一处奇石突兀。潭四周,树木青葱,藤蔓缠绕,绿叶覆冠,风至叶婆娑。柔条垂下绿丝绦,参差不齐,随风飘逸。</div><div> 潭中游鱼可细数,屈指一算,一百来尾。观景良久,忽觉游鱼碧空游,似飞龙在天。这时间,日光下探眼,鱼影曼妙,映水底石上。鱼影随石凹凸,曲线优美,驻观忘我。鱼儿呆呆不动,似在凝眸看我;我亦呆呆不动,与那鱼儿忘情对视。也许是我那忧愁波痕触碰了她,她开合鱼鳍,倏忽游去,倏忽又来,来去之间似有不舍,来去之间似有恻隐。我把鱼儿染愁了,鱼儿把我染乐了。我的心上染了一层奇异的色彩!</div><div> 放眼望西南,溪身如天上的北斗曲曲折折。青树石岸遮望眼,那溪身波光粼粼,忽明忽暗,时隐时现。再看那岸势石头砌就,鬼斧神工,像犬牙一般参差。眼追随,却不见其源。</div><div> 独坐潭石上,四围青竹翠树环抱,寂静寥落只剩孤独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同行皆为景来,哪知我心?倏忽间,潭影空人心;倏忽间,世事纷繁从胸涌。幽深冷寂潭中境,凄凉我心,寒透我骨。触凄境生悲情,悲从中来,如这石潭一般悄怆幽邃。这潭太凄清,逼我神回京都遭凄楚,我只得仓皇逃,题字去。</div><div> 贺卓展示的是化用《西游记》的成果:</div><div> 原文: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div><div> 化用:巉岩叠翠,玉带环山,水流涧底。虎啸狼嚎,成群结队,声声摄人胆魄,影影望之魂飞。野猪出没于簇簇矮丛,狐穴兔窟随处可见。千尺巨蟒喷浓雾,雾霭沉沉惹人愁。长蛇吐芯,吹起尘埃无数。狂风卷尘,挟叶草旋向云天。荆棘丛生满道旁,牵牵绊绊举步维艰。叶上冷露打湿僧袍,茎上尖刺划破肌肤。走此一程已是衣衫褴褛、满目疮痍。好在美景驱散心头霾。那岭上,松树如宝塔耸立,楠木如擎天巨柱。树冠如伞盖,浓荫成蔽,疏密成林,风行其上,阵阵松涛声。放眼望去,满眼的薜荔,茎匍匐满地,叶似卵,果似球。百姓常以此作凉粉,所以望之生津,有望梅止渴之效。极目远望,芳草碧连天。近望所见,水中倒影恰如油印的山水。拂去云翳,窥见北斗星柄。斗转星移,海上生明月,江春入旧年,取经路不变。万古长青的树木不免浸透着衰老,巍巍群山日下绵亘古,仰之令人胆寒生!跋山涉水取经路,信仰虽坚无坦途。</div> <h3> 古诗词的韵律美,亦能拨动孩子的心弦。想想论语那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平等对话,畅所欲言,各言其志,期间曾皙一直在鼓瑟。这琴瑟知音,让孔子的课堂生色不少。无琴无韵,言寡味;琴瑟和鸣,言有情。</h3><div> 古诗词给人带来的美感不甚枚举,撷一片皆是红花绿叶,拾一贝都是颗颗珍珠。</div> <h3> 当然古诗词除了赏析,它还能吟唱。原本古诗词就是用来唱的,所以唱诗法也不失为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至少它能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就我个人而言,五音不全,不通音律,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憾事。对于我这样的老师,采用此法十分艰难,得求助于音乐老师。我想了个变通的办法:用我们熟悉歌曲的韵律,把所学诗词创编进去,新歌唱旧词。但有个前提必须注意:歌曲与诗词的基调要吻合,不能轻快的调子唱悲伤词。时下有很多人研究古诗词的原生态的唱法,唱得最多的当属《诗经》,我们也可把这些资料当做教学资源,师生学唱放歌。我们也看到很多流行歌曲都源自古诗词。比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毛宁的《涛声依旧》等。这些歌的风靡一时,得益于古诗词的美,何需旧曲新弹,就是旧曲原唱,依然令人如痴如醉。</h3><div><br></div> <h3> 双手接过的不是证书,而是激励。双手接过的不是奖状,而是传承。证书,对我而言,只是证明我在做事,不是具尸体;奖状,于我而言,只是催人奋进。我可以渺小如水滴,但水滴亦能映照大海。相信课题研究能在我们一洼心田流注一片海。</h3> <h3> 马家女儿画中出,地灵人美似婕妤。马婕老师虽年轻,但已是第二次参与课题研究了。诗词的简净凝炼离不开词语的铸炼。“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炼字”的艰辛。于是诗坛留下了“郊寒岛瘦”身影。苦吟推敲,才得一字传神。</h3><div>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诗既成,贾岛觉得“推”字不佳,欲将“推”易为“敲”——“僧敲月下门”。贾岛骑驴揣摩,反复吟咏行,不知不觉间,驴子闯进了时任京城行政长官的韩愈的出行队伍中间。扰乱京官出行,这可是一起不大不小的事件。韩愈在了解情况后,不仅未责怪贾岛,还帮贾岛一块思考分析。韩愈认为“僧敲月下门”更好,敲门声在月光下响起别有韵味。两人还由此结下了很深的“布衣之交”——“推敲”一词也诞生了。</div><div>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暖暖”即昏暗不明的样子。此一叠词,绘出了烟雨村落,朦胧迷人。“依依”是轻柔的样子,清风炊烟,袅袅上升,望一眼,魂魄随去。所以用“依依”来形容。乡村场景,陶潜写来语出自然,但读者却能从中体会到一种天然之趣。宋代苏轼说这几句诗“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确如斯言。想找别个词替代,竟找不到。无法替代当属传神。</div><div> “炼字”最见诗词功力,故而古诗词教学当从“炼字”始。</div><div><br></div> <h3> 获奖证书不仅是对曾经努力的认可,也是对将来的鼓励鞭策。马婕老师在成果驱策下,定会马不停蹄,一马当先!</h3> <h3> 山雨初霁欲变霞,雯云千态风光盛。孙霁雯老师研究的是古诗词评论教学法。</h3><h3> 例如,余光中评李白的诗:“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三分啸成剑气,锦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据此评论,让学生归纳梳理教材所选的李白的诗。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李白诗中月与剑这两个物象使用频率最高。比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又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酒杯消愁愁更愁。”再如“玉盘珍馐直万千,拔剑四顾心茫然。”</h3><h3> 酒、月、剑已被李白赋予特定的意义。酒中的豪迈、酒中的闲逸、酒中的愁苦、酒中的孤寂,谪仙的情感全在这酒中发酵。月下的落寞、月下的牵挂、月下的美景、月下的想象,诗仙的浪漫全在这月下飘逸。</h3><h3> 拔剑抽刀、剑阁峥嵘,太白的愤慨全在这剑气中显露无遗。</h3><h3> 如此的评论涵盖面极广,借助古诗词评论来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累。</h3><h3> 《朱子语类》评杜诗:“ 杜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箇韵。”</h3><h3> 我们以依此评论来学习杜甫的《羌村三首·其三》:“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h3><div>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div><div> 寻常农家景,虽是亲身经历,但敢把这写进诗里的寥寥无几。因为这样的物象入诗,处理不好,诗就会流俗,不够雅致。而杜甫信手拈来,随性而为,竟写得感情真挚、友谊醇厚。从国家分崩离析,到百姓骨肉分离,再到自己长歌当哭,感激不尽。一件久别归来,相亲慰问的寻常事足见安史之乱的祸国殃民,灾难深重。这真可谓:“橫逆不可当”</div><div> 以这样的方式学习杜甫的这首诗,让学生对杜诗的创作风格有了新颖而深入认识,再不会一学杜诗就是诗句精警,讲究格律,对仗工稳。见多方能识广,“大家”对古诗词的鉴赏、评析,学生见多了,见解才会独特。</div> <h3>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h3><h3> 也许平凡的教师谈不上境界,但默默无闻已入境,用心钻研已在境,不断探索亦是境。</h3><h3>孙霁雯,痴迷古诗文。能从评论的角度来研究古诗文教学,已是了不得的境界。</h3><h3><br></h3> <h3>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陶渊明《杂诗》中的诗句,字字含泪,可谓口吐心呕,时刻惊醒我们珍惜时光,勿把晨光抛却今,白了头发空悲切!这次课题研究给参与的老师创造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晓志老师年轻有为,当用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凌云壮志化雨露,晓来染得茂林醉。”</h3><h3> 晓志老师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研究古诗词教学。她一再强调,学习一首诗就是在结识一个人。</h3><h3> 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选的李清照词,串联起来,李清照一生脉络就清晰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十五岁所作,我们所见的是少女情怀。另一首《如梦令》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当是李清照婚后,倾吐情思之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应是赵明诚弃城逃跑被黜职免官后,南逃途中过乌江时的感愤之作,从此疏远赵明诚,夫妻感情不再琴瑟和鸣。《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靖康之变后,南渡思亡夫赵明诚,所作之词。《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分明写的是夫亡孀居,风烛残年的凄苦,这一年她五十三岁。</h3><h3> 当我们引导学生将教材所选李清照的词梳理总结后,我们会发现词记录了李清照的一生。通过学习这些词,我们走近了易安居士,了解她的悲苦喜乐,也随着这些词感受到了她一生的颠沛流离。</h3> <h3> 王晓志老师所做的研究,可谓工程浩大,需要大量地搜集资料,还得对资料进行考证辨别。这种巨大付出是值得的,有了这些资料,学生对于诗人、词人更加了解,对于所学诗词理解更透彻了。有时候课堂只是药引子,课下学习才是要务,所以真正的学习在课下。课堂只是指明学生学习方向和指导学习方法。古诗词学习,古诗词教学更是如此。</h3> <h3> “教海行舟处高挂锦标,千波竞起时要须好手。”课题研究定位得高,古语道:“法乎其上,取乎其中;法乎其中,取乎其下。”刘波老师从学科融合的角度研究古诗文教学,从中挖掘古诗文教学的审美价值。</h3><h3> 苏轼评王维的诗曰:“惟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画的诗,才叫诗。古诗文教学,画诗法尤为重要。通过反复吟咏、品啧,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穿越时空,联通古今,让稚嫩的画笔描绘出令人神往的丹青。</h3><div> 比如《使至塞上》,刘老师引导学生据自己体悟,描绘作画。有的以黄沙漫漫,血色落日为背景,主画面为一城池,守卫森严。城门延伸开去,数十卫士,护卫马车,向城门驶来。学生展示作品,师生点评。一生说:“护卫多余,不合意境。诗中分明写道:‘单车欲问边’”轻车简从,慰问边事;排挤出朝,何来前呼后拥?听到点评,作画的同学恍然大悟、频频点头。</div><div> 还有位同学画这出塞的天空,一只孤雁飞向血色落日。学生有的评论道:“与诗境不符!‘归雁入胡天’应该不只一只大雁,该是雁阵北归,一字排开。”有的却拍手赞成,道:“天高云淡,孤雁独飞,鸿雁与诗人同悲!”刘老师总结道:“一只也好,一排也罢,不是侧衬,就是反衬,孤寂是主基调。”</div><div> 古诗词很注重物象的选取,很注重意境的营造。画诗法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如何叠加物象才能营造出此情此景。拿起画笔,大胆勾勒,白描一番或可尺幅千里,工笔细绘亦能惟妙惟肖。以画诗法教授古诗词,教师可手持粉笔边讲边画,口中妙语,笔下画成,配以诗句,良多趣味。也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亦或小组集体创作,让每个人的领悟在画中呈现。这样的画定是神思飞扬、灵气飞动。</div><div> 画诗法巧妙地融合了绘画艺术与诗词艺术。让这两种艺术在水乳交融中创造美不胜收。古诗词的语句就是丹青画笔,那文字所激发的联想想象就是水墨山水。古诗词给予学生的,就是对美的感知:感知生活之美、山川之美、性灵之美。</div> <h3> 做教育的远行者,免不了尝尽各种各样的苦痛。生活的清苦、工作的艰辛、身体的病痛、变故的凄苦,这些苦对优秀的老师永远是修行。</h3><h3> “天将降大任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h3><h3> 往往数十载苦尽,才换来一次甘来!人生的甘甜屈指可数,但就是这难得的“甘”,让像刘波一样的老师乐此不疲。今天,得来的奖状,是刘波青灯苦熬的正果,所以绽开的笑容消融了曾经灯下的艰辛、寂寞。他人是一笑泯恩仇,刘波是一笑消辛劳!</h3> <h3> 任何研究都离不开指导,有了指导,课题研究才不会走弯路。我们课题组在马宝生校长和任志远主持人的引领和指导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初步成果。马校长学养深厚,擅长写诗词汉赋。他写的《北岳赋》是古文写作的范本;他为学生编写的《新三字经》涵盖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所有要求。学生读来既琅琅上口,又把行为规范牢记于心,这实在是运用古诗文进行养成教育很好的实践。由于马校长为人谦虚,多次嘱咐别提他,所以只能寥寥几笔诉衷肠。</h3><h3> 任志远主持人认为,吟诵古诗词,就是在与诗人、词人倾心相见,深情对白。吟诵久了,你会读懂一首诗,一首词,结识一个人。古诗词里总藏着催人泪下、发人奋进的故事。旧人故事新人泪,字字句句心意通。所以,故事演绎法也不失为学习古诗词最好的方法之一。</h3><div> 想解开一首古诗词其实很难,我们只有尽全力地“知人论世”以求真正解开古诗词尘封的谜。</div><div> 比如任老师教授《石壕吏》这首诗,就是将诗转化成一则哀怨而又悲壮的故事,既有情景,又有情节,如泣如诉,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任老师还原情景,让学生合作设计酷吏与老妪的对话,可以文言形式呈现,也可以白话文的形式呈现。</div><div> 一组学生是这样设计的——吏颐指气使道:“汝家有男丁否?”老妪悲悲切切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酷吏呵斥道:“啼哭者为谁?”老妪解释道:“惟有乳下孙。”酷吏威逼道:“其母何在?”老妪作难道:“出入无完群,不便见官家。”酷吏咄咄逼人:“着那妇人来,军中缺庖丁,急应河阳役。”老妪急切地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div><div> 这样的对话设置,还原了情景,学生恍然大悟:老妪之言皆为酷吏所逼。故事演绎法让诗中人物得以重生,彼此言语,形象鲜活。</div><div> 故事演绎教学古诗词,能最大程度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力。比如《石壕吏》,有的同学这样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开端和结局——夜深人静,老翁将睡未睡,半睡半醒。“开门、开门……”酷吏怒喝打破了夜的宁静——鸡犬之声相闻。老翁本是和衣而睡,翻身下床,夺门而出,翻墙而逃。在酷吏大叫“开门”的第三声,老翁已消失在旷野草际中……</div><div> 故事的结尾,他这样讲述。酷吏押走老妪已经很久。万籁俱寂,鸡犬归宁,时闻幽幽噎噎声。老翁鬼鬼祟祟,探头探脑,几经侦查,复翻墙而归。真是苛政猛于虎,有门不得入。</div><div>作为老师,我很感佩:一处细节,想象拓展,笔触细腻,哀婉凄伤;一堵矮墙,翻出翻入,生死逃亡,乳下希望,希望渺茫。</div><div> 故事演绎法,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细节充实了故事情节。情景的还原,让这首有故事的诗感人肺腑。老妪自请役,沉郁中振起,悲壮在学生心中回响。</div><div> 不是所有的诗词都适合用故事演绎法来教授。老杜的诗,大多是叙事诗,他的诗铺展开,就是一轴历史长卷。这样的诗最适合用故事演绎法来教授。师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心灵得以契合。诗词演绎成故事,师生将获得两种语言美感:诗词语言之美、叙事语言之美。美的享受,让我倾心于诗圣的笔底波澜,语不惊人死不休。</div> <h3> 作文,用笔犁出的田!我们的课题研究最终的目的是服务教学、服务学生。古诗文的语言是那么地美:古朴典雅、言简意赅。引导学生借鉴古诗文语言之美,来书写生动的故事,来表达感染人的情愫,这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h3><div> 大家应该记得《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对于母语的阐释:“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汉语又何尝不是呢?写到田字格里的汉字所组成的奇妙语句,恐怕比化学反应还令人称奇。好的文章是从胸臆中流出的,是用笔耕耘的,是用文字把心切开给世人看的。古诗文应是汉语最美之一。把这种文体和语言继承下来,我们就牢牢地把握住了打开中华民族大门的钥匙。</div><div> 本次征文,老师、评委看到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澄澈的心境。“创新杯”,属于全国性的征文活动,是高规格的作文比赛,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推成果的平台之一。我校参赛人数多,投稿数量大,作文质量优,获奖比率高。今天的颁奖活动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写中学生作文,而是写作、创作。众所周知,未来考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语文都至关重要,而决定语文考试成败的非作文莫属。更何况,写作会伴随你一生。作为成年人,我们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写作对于工作有极强的辅助作用。人们往往用写作来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和工作的能力。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好:“阅读能点燃远方的亮光,写作能搭起向上的天梯。”同学们!既然我们拿起笔,那就笔耕不辍吧!让我们用潮水般的掌声祝贺获奖的同学,相信你们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妙笔生花。当然我们更希望北岳的学子都能像热爱生活一样热爱写作。 </div><div><br></div> <h3> 文章是水田,创新之作就如震撼人心的云南梯田。当然,孩子田里长出的还是幼苗,浅鬣寸许,但有老师孜孜不倦地浇灌,一定会长成一片麦田。当孩子们置身麦田,听麦浪阵阵,那将是何等惬意的事。</h3><h3> 此次作文大赛,老师们多次审阅,多次修改,非常辛苦。如果说笔是热爱写作的同学背负终身的沉重的犁,那么老师就是那个扶犁的人。正因为有他们,我校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正因有了他们,学生的明天似锦。正所谓:“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今天我们辛勤的老师也甜一回,荣获作文指导奖的优秀教师们上台领奖了!</h3><div> 阅读与写作是分不开的。多阅读,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由;多写作,让写作像心跳一样自然;多铸炼,语不惊人死不休!</div><div> 学子们!有这么优秀的老师相伴,赶快拿起书,博览群书吧!赶快提笔,尽情挥毫吧!</div><div> 拿破仑用剑做不到的事,我用笔来做到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