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风采载史册 芳华无悔祭丰碑一一 重返老山纪行(三)

东山

<h3>也许我倒下将不再回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也许我长眠再也不会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h3><h3>每到听到这熟悉的歌词,悲壮的旋律,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在许多参战老兵心头油然而生,听着听着就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它让老兵想起驻守南疆的日日夜夜,想起那被鲜血浸染的红土地,那里有长眠地下的战友,有一处处松柏常青的烈士陵园,有一排排默默矗立的墓碑。</h3> <h3>重返老山,祭拜烈士陵园的英灵,是所有参战老兵的情结和心愿。据了解,散布在中越边境的有十几处烈士陵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麻栗坡烈士陵园。</h3> <h3>陵园位于麻栗坡县城四公里处的北磨山山坡上。1979年开始修建,1989年正式竣工。园内安葬着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和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牺牲的959位烈士。分别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河南20个省市19个民族,其中在收复老山、八里河东山战斗中牺牲的有750名。烈士中,年龄最大的35岁,最小的是一位叫李涛的山东籍战士,只有16岁。</h3> <h3>第一次去麻栗坡烈士陵园是1987年4月初的清明节,我们第三野战医疗所刚刚抵达战区的第十天。</h3><h3>一进入陵园,心就开始颤动,谒拜和凭吊的人潮如涌,以参战部队居多。即将回撤的兰州军区47军、21军的官兵,流着热泪向长眠的战友告别,正在接防的北京军区27军的干部战土则在纪念碑前为上阵壮行。</h3> <h3>记得当时陵园内张贴着一首手抄的小诗”吻你,我不惊醒你一一一个长眠南疆士兵的妻子在这里的留言”,最后一段诗句写道<br></h3><div> “吻你,我不惊醒你。</div><div>在这片庄严的土地上,将烙下一个普通女性的长吻。</div><div>为祝福你在这里静静安息,吻你,我不惊醒</div><div>你。</div><div>不惊醒你……不惊醒你……”,让人读得潸然泪下。</div> <h3>这是第三野战医疗所生活保障组的部分战友当天在烈土陵园留下的合影。从左到右第一排 赵金标、 路根群、李玉良,第二排 张明弟、李永道、韩红星、郭建华,第三排 于佩华、尹桂成、毕长岭、兰明生。</h3> <h3>据了解,前些年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和参观的人数每年有七八万人。2015年后,每年骤然增到20万人,特别是清明节前后和4.28周年纪念日,更是人流如织,参战老兵、烈士亲友、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县城大大小小的宾馆、旅社全部爆满,我想,恐怕这与近年来我国东海、南海、台海的风云变幻有关,闻鼙鼓而思良将,燃烽烟而悼英雄。</h3> <h3>由于烈士陵园位于第三野战医疗所往来麻栗坡的必经之路,参战一年,自己不知多少次从这里路过。每次都不由放慢车速,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在此安眠的英灵。不知为什么,稍有余暇,就想到陵园里看看,每次肃然登上那高高的石阶,双脚就格外沉重,心似隐隐作痛。</h3> <h3>夏日午后的一天,我再次来到归于寂静的烈士陵园,亲手为长眠的战友采摘一束鲜花。</h3> <h3>30年后,我们再次踏进神圣肃穆的麻栗坡烈士陵园。“战友们,我们来看你们了”!一声长长的呼唤,一捧象征圣洁的菊花,寄托着第三野战医疗所全体官兵深深的思念。</h3> <h3>进入陵园,正面是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铸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背面是邓小平题词”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前排列的是张大权、李海欣等12座被授予中央军委和昆明军区战斗英雄称号的烈士墓,又被称为英雄台。</h3> <h3>整座陵园烈士墓顺着山坡呈梯次整齐排列,远远望去,宛若一个整装待发、气势磅礴的英雄方阵;一座座墓碑,头顶五角星,就像一个个身着戎装,集合待命,随时准备再上战场的战士。</h3> <h3>陵园右侧,是前几年建成的老山作战纪念馆。馆内通过沙盘、图片以及烈士遗物、各种武器装备、文件等实物,向人们展示了参战官兵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英勇事迹,诠释了闪耀时代光芒的”老山精神”。</h3> <h3>纪念馆下面是”老山精神万岁”一组群体雕像。</h3> <h3>时间已经临近傍晚,陵园内人员稀少。大家排好队伍,站在纪念碑前肃立默哀,用一朵朵鲜花,表达对壮烈牺牲战友的缅怀、为国捐躯英灵的悼念。</h3> <h3>再一次走近一座座墓碑。一杯杯红土,有如他们胸中抛洒的热血,一棵棵松柏,仿佛他们挺立南疆的身躯;一朵朵野花,极像他们青春绽放的微笑;一阵阵清风,好似他们血染风采的低沉合声。佇立其间,我静静倾听他们昨天的诉说。</h3> <h3>陆正金 战士,1964年12月生,1983年1月入伍,1984年4月28日英勇牺牲,被追记三等功。</h3> <h3>王祖生 战士,1965年8月生,1984年1月入伍,1984年4月28日英勇牺牲,追记三等功,追认共青团员。</h3> <h3>向新平 战士,1965年9月生,1984年1月入伍,1984年4月28日英勇牺牲。</h3> <h3>班明生,班长,1962年5月生,1982年1月入伍,1984年4月28日英勇牺牲,追记三等功。</h3> <h3>牺牲的烈士,许多只有20来岁,有的入伍才三个月。镶嵌在石碑上的照片(很多烈士还没有),是一张张年轻的脸庞,镌刻的简短碑文,就像一首首青春诗行。在精忠报国的疆场上,他们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9岁、20岁、21岁……</h3> <h3>每一座墓碑,都承载一个年轻的生命;每个为国捐躯的英灵,都有一个叩击心扉的英雄故事。</h3> <h3>面对死亡镜头一</h3><div>担负老山主攻任务的40师118团,临战前发电报,要求所有休假干部火速归队。一位叫吉兴林的连长,当时正回家探亲,不巧刚到家就病倒了,怀孕的妻子不放心,陪他到了部队。当时规定家属三天之内必须离队,他已经晚了两天,因为是团长的老部下,所以对他更严。在全团干部大会上,他被团长点名,”吉兴林,你给我站起来,叫你家属今天就给我走”!他当天就把含泪的妻子送回家,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在随后的战斗中,吉兴林连长不幸中弹牺牲,他的女儿尚未出生,已经永远的失去了亲生的父亲。</div> <h3>用现时的观点看,人们会觉得部队似乎不近人情,缺乏点人性。但你可知道军令如山倒,恶战在即,容不得半点婆婆妈妈。此时此刻,为国不能顾家,这就是祖国的长城,这就是人民的军队。</h3> <h3>面对死亡镜头二。</h3><h3>打过仗的都知道,当突击队员意味着牺牲。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的战士在生死抉择面前,义无反顾,写血书、走后门争当突击队员的事在老山战区举不胜举。</h3> <h3>攻打老山主峰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一片雷区突然挡住进攻部队的脚步。危急关头,突击队的一位班长挺身而出,高喊一声”跟我来”!用自已滚动的身体引爆地雷,没滚几米,他倒在血泊中。后面的战土毫不犹豫紧跟上去,一个接一个用身体趟雷,他们用血肉之躯,为胜利打开了通道。</h3> <h3>面对死亡镜头三。</h3><h3>当年第三野战医疗所先后担负北京军区、沈阳军区五个侦察大队的医疗救治任务,对侦查兵出生入死的经历深有感触。战士们讲,每次深入敌后侦察捕俘,都不知能否活着回来。一进入敌方遍布雷区、全民皆兵的国度,时刻处在危机四伏、远离后援、高度紧张的境地。每次安全返回,在踏入国境的一瞬间,大家都会长出一口气,把一直悬了几天的心放回肚里。</h3> <h3>但很多时候并没这么幸运。1986年底,38军侦察大队副营职参谋傅平山,在越方1447高地执行侦察捕俘行动中,为掩护战友和首长撤离,深陷越军重围,与敌周旋六天五夜,打死打伤越军多人后壮烈牺牲,年仅30岁。后来越军将烈士遗体安葬在越南境内(因为越军不知道他的身份,所以我们刚上去时,有人听到越军对我军广播中天天播放”一个中国士兵之死”的反华文章,企图扰乱我军心)。我军侦悉后许以一万元,买通越南边民将地道挖到墓地,欲将遗体运回。无奈遗体已经高度腐烂,最后只得取下头骨带回中国。据说傅平山烈士是建国以来我军作战阵亡职务最高的侦察兵,战后被追记一等功。</h3> <h3>事后,侦察大队的官兵跟三所的医务人员一谈起亲如兄长、牺牲壮烈的傅参谋,都忍不住失声痛哭。三所一位女护士,因为长得与其妻子(也是38军一位军医)有几分相像,侦察大队的干部战士对这位女护士不由也多了几分敬重和亲近。</h3> <h3>面对死亡镜头四。</h3><h3>这是一位熟悉的战友,汽车43团2营6连连长陈叶华烈士。汽车团与第三野战医疗所同为八分部所属部队,当年一起赴滇参战,记得1988年3月,轮战一年的三所先行回撤。临行前我到建水出差,顺路与驻扎在那里的二营副教导员,我的发小同学姜山,6连陈叶华连长一块在连队吃了顿饭。他们汽车团上前线比我们早,回撤比我们晚。为此我们敬了一杯啤酒,互道珍重。不想回来不久,就传来噩耗。在最后一次去前线执行运输任务途中,他乘坐的汽车不幸坠入山涧,司机小刘当场牺牲,他从山涧背上来时还能说话,但送到医院时已停止了呼吸。部队都撤回来了,他却永远的留在那边。事隔30年,发小跟我提起往事,仍然泪花闪烁。</h3> <h3>坐在中间的为陈叶华连长,后面敞开军衣站立的,是时任二营副教导员,我的发小同学姜山。</h3> <h3>岁月如歌,夕阳如血。比起早已化作山脉的英灵,我们是幸存者,也是幸运者。还有什么虚名私利抛不开、个人得失放不下呢。</h3> <h3>3月22日清晨,我们即将踏上回程,又一次路过麻栗坡烈士陵园。一种不了之情让我停住脚步,独自一人踏上高高的石阶,与长眠的战友再作告别。</h3> <h3>比我们到的还早的是祭奠烈士的一群参战老兵,横幅上写着”119团5连战友2017年相聚老山”。念完祭文,为首的两位老兵,把酒瓶举过头顶,一边往地上祭洒,一边流着泪高声喊着“战友们!我们来看你们了,请你们喝点小酒,请你们喝点儿小酒啊”,听着、看着心里异常酸楚和悲壮。</h3><h3>我录下这段珍贵视频,随后又拍下多张让人泪下的照片。</h3> <h3>这群老兵50余人,来自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河南等地。都已年过半百,两鬓花白,不少人脸上已写满风霜,看出现在生活的窘迫。今天他们又重聚在一起,追忆浴血的荣光,追思长眠的战友。</h3> <h3>该连曾参加过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和1984年的老山对越防御作战,是一支战功卓著的连队。在收复和守卫老山的战斗中,连队先后牺牲了12位战士,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h3><h3><br></h3> <h3>据我查到的战史资料,在松毛岭7.12血战中,该连曾守卫103号和662.6高地,与敌一个连的兵力激战数小时,击退敌人6次进攻,毙敌35人。<br></h3> <h3>点上一炷香,告慰战友在天之灵。</h3> <h3>驻足流连,遍访战友可否安好?</h3> <h3>33年来第二次回麻栗坡烈士陵园探望牺牲的同乡战友。两位四川参战老兵手抚墓碑上碑文,凄切呼唤着战友的名字,忍不住涕泪交流。</h3> <h3>用国人最虔诚的传统习俗,在一座座烈士墓前上香、烧纸、献花、倒酒、点烟。</h3> <h3>再向地下的战友,行一个老兵的军礼。</h3> <h3>“姐姐来看你了”。党振明烈士墓前,一个花圈、一纸挽联,留下一幅让人伤感不已的画面。</h3> <h3>一场春雨,把墓顶的封土染的殷红。一枝柳条孤独地插进封土,上面系着一条白色绫布,是在祭奠?还是在招魂?未见一人、未见片纸、未见一字,却默默道出了思念亲人的哀愁与苦涩。</h3> <h3>此情此景,心不由在颤动,泪水一次次模糊了双眼</h3> <h3>云南省寻甸县人民政府在女县长带领下也来到陵园祭奠英烈。</h3> <h3>寻甸县共有七位烈士安葬在这里。</h3> <h3>陵园工作人员介绍说,每到清明节前后,来祭奠烈士的就络绎不绝,清明节是人最多的时候。那一天陵园里哭声一片,鞭炮从早响到晚,烧纸形成的烟雾漂浮在陵园上空,迟迟不散,人们敬献的花圈堆满纪念碑。</h3><h3>而这里更让人难过的是那些令人唏嘘伤感的故事。</h3> <h3>刘光、刘明烈士的母亲在麻栗坡为孩子扫墓,不知这位痛失两位爱子的母亲是怎么熬过这些年的。</h3> <h3>某部副连长丛明烈士的母亲边扫墓边恸哭。</h3> <h3>一等功荣立者刘贵彦烈士的母亲望着孩子的遗照伤心欲绝。</h3> <h3>刘树林烈士的父母趴在儿子的墓碑上泪如雨奔。</h3> <h3>在把烈士最宝贵的生命献给祖国和人民同时,家人也默默承受着悲痛。而一些烈士遗属,更因家中失去劳动力生活陷入贫困。</h3> <h3>这是一幅看着想哭,想起来心碎的照片。烈士赵占英的母亲赵斗兰老人,由于家中贫困,一直无钱凑足路费,20年后才第一次来为儿子扫墓。</h3><h3>老人抚摸孩子墓碑,满脸悲伤和无助。</h3><h3>没有工作人员,或许她根本找不到墓碑。</h3><h3>已显破旧的衣衫,或许是她家里最好的衣装。</h3><h3>这是第一次来,或许也是她最后一次来。</h3> <h3>这张被当地爱心人士朱孝敏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偶然拍到的照片上网不到一个月,一位名叫云淡水暖的网友就为这幅图片配了一首小诗《妈妈,我等你20年》。赵妈妈手扶儿子墓冢悲伤哭泣的照片和这首催人泪下的诗歌被广为流传,打动了千千万万国人的心。</h3><h3>一位参战女兵从云南嵩明县民政局查到赵妈妈的地址,开车赶了过去。眼前的情景让她一阵心酸。赵妈妈住的小屋子阴暗潮湿,没有窗户,塑料布挂在墙上用来挡风挡土,一块木板被当做床,床上那条又潮又脏的军被,竟是20年前烈士的遗物。许多闻讯的爱心人士后来纷纷解囊,为贫寒的赵妈妈捐款。</h3> <h3>2008年4月1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陈文陆烈士的母亲在儿子牺牲24年之后的清明节,第一次来陵园为儿子扫墓时的情景。照片上的老母亲伤心痛哭。烈士墓前没有鲜花、没有水果,也没有烟酒,甚至连农村人必备的上的香、烧的纸都没有。唯一的祭品,就是老人路上舍不得喝的半瓶矿泉水。老人说,知道儿子走了,埋在麻栗坡,每年总想来看看,可家里实在太穷,没有路费。现在老了,再不来,恐怕来不了了,所以今年凑了点路费,无论如何也要看儿子一眼。其实,从云南沾益县到麻栗坡只有500公里,可是老人却艰难的走了24年!!!</h3> <h3>每年清明,这种让国人泪奔的场景都会一幕幕的再现。</h3> <h3>据了解,在2005年,麻栗坡烈士陵园959位牺牲的烈士中,还有近300位遗属没有来过。基本上都是没有路费来不了,有的遗属来了却没有返回的路费。</h3> <h3>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民政部专门下发组织烈属扫墓的文件),在众多爱心人士的资助下,许多困难家庭终于圆了来麻栗坡扫墓的夙愿。前几年这些没来为烈士扫墓的家庭已减少到109人,分属于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广西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79个县市,90%以上来自西部地区。109个烈士中荣立三等功的69人,二等功16人,一等功4人。</h3><h3>麻栗坡烈士陵园里的山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坟冢上的野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109个早已化作山脉的忠魂,是否仍在冥冥中苦苦等待,等待自己的亲人奠扫一下墓碑,斟上一杯薄酒,点上一柱清香。</h3> <h3>30年后重返老山战场。抚今追昔,不由对这场战争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h3> <h1>思考之一 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h1> <h3>曾有人评议坚持六年之久的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是为了施压越南,帮助柬埔寨。还有评议说,这场战争是为了取悦西方国家。其实只要细查历史就可看出,前者的前提早已不复存在,何来帮柬之说。后者只是我国对外开放借助的条件之一。对一场战争的评价,往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而且要包括主观认识和客观效果两个方面。正是基于此,个人认为这场战争的历史作用应给予更高的评估。一是这场战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回想80年代初,经历浩劫的中国艰难起步,百业待兴。以牺牲奉献为主旨的老山精神,极大激发和释放了民族凝聚力,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最具代表性的时代精神。二是这场战争为中国近30年的和平发展奠定了一块重要基石。如同当年抗美援朝、中印边境反击战和中苏边境冲突一样,这场持久的战争,让骄横一时、自诩横扫法军、美军的军事强国俯首求和,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战争决心、战争实力和中国军人顽强的战斗意志。这也是多年来敌对的西方大国和周边不断生事的小国至今仍心存忌惮的原因所在。这两条历史功绩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显现并将越来越清楚地显现。</h3> <h1>思考之二 和平崛起是我们的愿景,但世界和周边并不太平。</h1> <h3>现在总有一些人自以为是,站在所谓人性的角度,和平主义的高度,对这场战争甚至历次卫国战争说三道四,妄加评判,这是误导人们对战争的认识。</h3><h3>作为现代战争的亲历者,见识过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我们热爱和平,希望人类和祖国远离战争。但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和平发展无疑是我们的良好愿望,然而西方国家并不期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一些并不友善的邻国也不会把抢占来的利益拱手相让。在国际利益格局重新划分的大前提下,且不说东海、南海随时有擦枪走火的可能,收复台湾必有一战。仅就中国海外利益的急速扩大,中国海上通道的日益紧要,谁能保证未来战火只在国土和边境燃烧。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中国在和平崛起的紧要关头,不希望战争,但也绝不惧怕强加在头上的战争。</h3><h3>前段时间网上热炒的一个从事搏击的无名之辈,只用20秒就将所谓太极高手击倒在地痛揍的视频,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实战经验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现在我们的军队近30年来没打仗了(这与不断对外作战的美军形成鲜明对比)。一个不容回避的尴尬现实,师以下军官基本上无实战经验,将军中也少有带兵作战的经历。另外郭、徐二人对军队建设的破坏更为致命。所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军队要有血性、能打仗、打胜仗,这绝不是一般要求,而是着眼现实与未来的紧迫任务。</h3><h3>面对一些战争的不可避免(例如南海、东海、台海),选择适当的时机,亮亮军力威慑的”牙齿”,磨磨提升战力的”爪子”,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国家利益,或许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的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h3> <h1>思考之三 遗忘历史,是没有根基的国家;淡忘英雄,是没有魂灵的民族。</h1> <h3>我军对越作战浴血荣光的历程,曾经助推了中国富起来、强起来的进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那些为国捐出血肉之躯的英雄,渐渐被世人淡忘。当今社会,一些人把当明星作为理想,追明星作为梦想,而英雄或被漠视,或被遗忘,甚至成为被质疑和嘲弄的对象。当战争离我们越来越远,当参战老兵渐渐离去,人们是否还铭记着他们的壮烈。</h3><h3>英雄的记忆,英雄的情怀,历来是一个国家的国魂,一个民族的脊梁。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民族的历史,守望英雄,就是守望民族的未来。如果不能善待参战老兵,不能厚待英烈遗属,不去敬仰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的英雄,一旦国家面临战火(尤其是年轻一代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国度里),还有多少人挺身而出,为国打仗,为国流血,为国捐躯?这难道不应当引起一些舆论媒体的深思,引起全社会的警觉吗?</h3><h3>一位网友说得好,”当和平的阳光洒满大地,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总会把目光投向那些为祖国洒下热血的人们”。英雄不应遗忘,也不容遗忘。老山英雄所传递的时代精神,必定历久弥新,永不褪色,成为我们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h3> <h3>告别了!麻栗坡烈士陵园。站在远远的高处回望,陵园造型恰如一面猎猎招展的军旗,捐躯的勇士即使长眠地下,也要护卫祖国的河山,书写报国的忠诚。</h3> <h3>4月28日,是收复老山作战胜利周年的纪念日,约定俗成也成为参战老兵谒拜英灵的祭奠日。今年的4月28日,我早已返回居住的城市,但从网上得知,作为收复老山作战胜利33周年,这一天和往年一样,再次吹响了集结号。</h3> <h3>成千上万的参战老兵、烈士亲友和社会爱心人士,从全国各地涌向云南这座边关小城。庄严肃穆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又汇成旌旗漫卷、花圈簇拥、绿色如潮的海洋。</h3> <h3>这是一个钢铁的方阵,尽管老兵满头华发、不再年轻,但他们的步伐仍旧铿锵有力,饱含泪水的眼里仍燃烧着青春火炬。</h3> <h3>这是一个坚强的群体。尽管老兵身上有伤痛,心里有哀痛,还有一部分人生活的并不如意,但他们历经坎坷的内心仍刻满刚毅,刻着对绿色军营的挚爱,刻着对祖国母亲的忠诚。</h3> <h3>33年前的那天,浴血奋战,举世瞩目。</h3><h3>33年后的今天,硝烟散尽,缺少关注。</h3><h3>这一天南疆属于参战老兵,属于淳朴的边关人民。</h3> <h3>把寄托哀思的蜡烛点起来,把通往天国的路照亮些。</h3> <h3>当国人即将享受五一温馨假期的时刻,有多少人知道,那些经受战火淬炼的数万老兵,那些经历生死别离的上千烈士遗属,在南疆一隅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又度过一个不眠之夜……</h3> <h1>青山不老,浩气长存!</h1><h1>英雄不朽,军魂永恒!</h1> <h3>当血染风采载史册(三)写下最后一行字时,时光已过去两个多月。可是重返老山的种种情景仍历历在目,30年前的参战经历们时刻流淌在心田里,铭刻在记忆中,以致几次热泪盈眶不能下笔。</h3><h3>放眼今天的祖国,日行千里的高铁,太空遨游的载人航天飞船,秒算亿亿次的天河计算机,足以让国人挺胸自豪。</h3><h3>放眼今天的祖国,已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度。都市繁华,生活安定,虽然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但国人已实实在在享受到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富足与快乐。</h3><h3>而那些为此浴血奋战的英烈们,他们想到了,却没有看到。而我们,则看到了,享受到了。</h3><h3>让我们珍爱和平</h3><h3>愿他们在天国安好</h3><h3>保卫祖国的英烈永一垂一不一朽</h3><h3> </h3><h3> 2017年6月1日完稿于天津</h3> <p class="ql-block">重返老山记行系列,就此完稿搁笔。血染风采载史册(一)(二)发出后,被数以万计的相识不相识的战友、朋友热情转发,再次感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感谢你们对参战老兵的关注、对那场卫我南疆战争的关注。为帮助大家全面了解那场战争,编写血染风采载史册(三)们采用当年一些老照片,再次感谢那些不知名战友提供的支持。由于年代久远和本人的局限,文中所述的事件,引用的数据和认识难免有不准确不全面的地方,希请见谅并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