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萋萋·浅怀曾经

湖光山色

<h3>  日子在指尖溜走,端午款款而来。随着时光流逝,传统节日的气氛在繁华都市渐渐淡了,唯有乡间的端午还有"节"的味道。</h3><h3> 仲夏的阳光不温不火,乡间小道还有丝丝清凉,田间地头已然芳菲散尽看不到春日的姹紫嫣红,然而小道旁娇艳的端阳景、不知名的小野花、山间的葱茏在我眼里却也是最美的景致。</h3><h3> </h3> <h3>  仲夏的乡间也是热闹而富有生机的,尤其在暮色中,扛着农具归家的脚步、竹林里清脆的鸟叫、树上高歌的知了、远处的屋舍炊烟缓缓升起又慢慢散去,嗅着清风中的烟火味,想起童年的端午!<br /></h3><h3> 小时候的端午节,母亲早早的去乡下或郊外谋了黄泥巴、草灰用来做咸鸭蛋,绿壳的鸭蛋裹上黄泥巴、草灰、盐用坛子装好,泥巴封了口,等着端午节拿出来品尝,期待端午的雀跃心情从腌制咸蛋那天开始了!</h3><h3> 节日的气氛早早的就很浓郁了,手巧的女同学用各色毛线编织"蛋袋"互相赠送,"万寿宫"的地摊上各式的香袋、香包琳琅满目,积攒了多时的零花钱这个时候最舍得掏出来了。</h3><h3> 家里的老太太提前几天就忙着洗粽叶、淘糯米,染红蛋,邻居们三三两两围着一个大圆木盆包粽子,家长里短聊着,煤球炉上的茶叶蛋芳香四溢,迫不及待的想吃,瓷碗中染蛋的红水鲜艳夺目,用食指蘸点涂在指甲上,指甲瞬间染上淡淡的红,心里欢喜极了。</h3><h3> 到了端午正日子,家里的木板门上挂着用红线扎着的菖蒲艾叶,散发着淡淡的药草香,我从小就喜欢闻这种香味。母亲早早起床去街头的包子店排队买肉包,端午的早餐最是丰富,粽子、茶蛋、肉包满满几盘,腌制一月有余的咸蛋终于摆上了桌,母亲用刀把咸蛋切成两半,蛋黄晶莹剔透渗着油,很是诱人。颇懂药理的父亲也会在这天给我和弟弟在额头点上雄黄,说是可以防蚊虫、驱病邪,其实我是最讨厌雄黄点在身上,即难闻又难看,不喜欢归不喜欢,那时的我是不敢违抗的。</h3><h3> 儿时的端午节没有假期,依旧要上课,这一天大部分同学的书包里都会带上两三个水煮蛋或者是染了红色的鸡蛋去学校玩"碰蛋"游戏,游戏的规则一般是"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可以先碰别人的蛋,赢了的小伙伴满脸兴奋,输了的就会直接把蛋剥壳吃了,以至整个教室都是鸡蛋味,整场"碰蛋"游戏下来,谁手上的蛋到放学回家时还没被碰破,这个蛋就是"蛋王"了,一定会让许多同学羡慕嫉妒。</h3> <h3>  端午节前后几天家里都是热闹的,时常会有客人,亲戚间相互串门送节,中国人对"双数"情有独钟,礼品多数是四样,太外婆的两个女儿我称之为"姑婆",她们每年端午都要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来看望老太太,按母亲当时的话说:"都是货真价实的礼品"。她们很多时候会在礼品中送一把鹅毛扇,扇柄上缀着红色的流苏、鹅毛扇的扇尖上也染着鲜艳的红色,很是喜庆,鹅毛扇除了扇风驱蚊,也蕴含了出嫁的女儿对母家富贵、平安的祝福。老太太整个夏天都用着女儿送的扇子,想必她当时的心里也是甜滋滋的!</h3> <h3>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漫步在夕阳下的田埂,情愫丝丝!我也越来越喜欢用仪式感迎接每一个节日和节气,这是上苍赐予的美好,我也特意在五月初一这天挂了菖蒲艾叶、做了米酒,也在心里默默怀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虽在官场不得志投汨罗江而去,然而清澈的江水没有污染他的身躯与灵魂,虽然他的母国最终被秦国消灭了,他的爱国情怀千百年来激荡人心,他的《离骚》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魂。</h3> <h3>  乡间的暮色渐浓,远处飘来阵阵浓郁的菜油香味,三哥已经烧好了满满一份野生龙虾,每年端午回来,三哥三嫂都要为我们备好一大份解馋,小朋友们大快朵颐,不亦乐乎。</h3> <h3>  艾草飘香中,端午将至。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祝福端午安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