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故居、游古镇、望古城墙

儒雅

<h3>川沙是近代纺织工业的发详地,如今的川沙,拥有浦东国际机场、迪斯尼乐园等著名景点。</h3><h3><br /></h3><h3>川沙还有一些名人故居与古迹,如:宋庆龄、黄炎培、张闻天等名人故居和古城墙旧址等。</h3> <h3>《内史第》原称沈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又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名人集聚的江南民宅,坐落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h3><h3><br /></h3><h3>在《内史第》出生的名人,有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沈树镛;中国毛巾业先驱沈毓庆;新中国老一辈国家领导人黄炎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及其弟、妹宋子文、宋美龄等。<br /></h3> <h3>《黄炎培故居》位于"内史第"的第三进内宅楼,坐北朝南,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h3><h3><br /></h3><h3>正楼上悬《黄炎培故居》匾额,故居内设黄炎培生平事迹展览,陈列有与黄炎培相关的书籍以及他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来往信件百余封,并按原状展示其居住部分。</h3><h3><br /></h3><h3>黄炎培故居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3>其实《内史第》的主人是清朝内阁中书沈树镛祖上所建。</h3> <h3>《立本堂》</h3><h3>原为沈家大院祖厅,取名用意为做人要有根本的准则。</h3> <h3>黄炎培之子:</h3><h3>黄万里,中国著名水利学家。(1911-2001)</h3><h3><br /></h3><h3>黄竞武,清华大学毕业,去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获经济硕士学位。(1903—1949)</h3><h3><br /></h3><h3>黄大能,中华职业教育社名誉副理事长,中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1916—2010 )</h3><h3><br /></h3><h3>黄方毅,美国杜克大学硕士,长年供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从事经济研究,并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h3><h3><br /></h3><h3>黄必信,曾任大连工学院无线电系教师,1957年被划为右派份子,文革开始后的1966年6月14日上吊自杀;2年后的1968年6月15日,他的妻子余启运在关押时自杀;十四岁小女儿在1966年10月失踪。</h3><h3>(又一个文革悲剧!!!)</h3><h3><br /></h3><h3>黄炎培之孙:</h3><h3>黄孟复,黄竞武之子,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h3><h3><br /></h3><h3>黄观鸿,黄万里长子,天津大学教授。</h3><h3><br /></h3><h3>黄自,黄炎培堂兄黄洪培的儿子,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家。(1904—1938)</h3><h3>黄英培,黄炎培堂妹,黄炎培的族叔黄士焕(伯文叔)之女,中国30年代知名的绒线编结专家。</h3> <h3>故居大厅《立本堂》</h3> <h3>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h3><h3><br /></h3><h3>黄炎培的妻子是王纠思,1940年病逝。1942年,黄续弦女大学毕业生姚维钧(1909-1968)。《延安归来》一书系黄炎培和姚维钧合著。</h3><h3><br /></h3><h3>文革开始了,姚维钧不堪造反派的羞辱折磨于1968年1月20日服安眠药自杀。</h3> <h3>黄炎培出生于内宅东厢房,《内史第》为他青少年时读书、求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h3> <h3>做事要高调,做人要低调。</h3> <h3>黄炎培手迹</h3> <h3>黄炎培印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秋十度凭飞去</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乡音一口认归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周慧珺书联</h3> <h3>1949年9月,新政协筹备常务委员会合影,左四为黄炎培。</h3> <h3>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于1890年停止巡回传道后,成为上海郊区川沙地方的传教士。此时,宋嘉树和倪桂珍夫妇安家在《内史第》沿街坊。</h3> <h3>此后,在《内史第》他们相继于1893年1月27日生下宋庆龄,1894年12月4日生下宋子文,1897年3月5日生下宋美龄,直至1904年全家离开川沙迁至上海市区,只留宋子文在川沙读书。<br /></h3><h3><br /></h3> <h3>宋庆龄在《内史第》生活了11年,宋子文在"内史第"生活了10多年,宋美龄在"内史第"生活了7年,可以说,宋家三姐弟的少儿时代是在川沙度过的。</h3> <h3>黄家与沈家有着密切的亲戚关系。黄炎培祖父黄典谟是沈树镛的姐夫,外祖父孟庆曾是沈的妹夫,而沈树镛之子沈肖韵又是黄炎培的姑父,两代都是亲上加亲,所以黄家四代都住此屋。</h3> <h3>原川沙政协委员沈敬之说:"宋庆龄在川沙长到十几岁,我常见她领着弟妹玩。她从小喜欢小孩子。有一次,她把周浦产的‘寸金糖’分给小孩子吃,我跑过去,她想给我,又犹豫了一下,大概见我年龄稍大。我也没问她要,就跑开了。</h3> <h3>1903年,由黄炎培和堂兄黄洪培开办,以黄炎培的堂嫂陆开群的名字命名的,这也是浦东大地上第一所女校。</h3> <h3>沈树镛(1832~1873),清藏书家、金石学家。官至内阁中书。生平收藏书画、秘籍、金石甚丰。尤对碑帖,考订精辟。同治二年(1863年)获得宋拓《熹平石经》残碑127字,他欣喜之极,遂将其书斋命名曰"汉石经室"。</h3> <h3>内史第主人沈树镛的书斋--汉石经室</h3> <h3>  胡适原籍皖南绩溪县上庄村,1891年12月28日生于上海大东门瑞馨茶叶庄内。</h3> <h3>早在清嘉庆年间,他的高祖在浦东川沙开设了茶叶庄,店号"万和",到他祖父时胡万和老店大大发展,在上海开了茶叶分店,在汉口开酒店。万和经营有方,财源颇旺。</h3><h3><br /></h3><h3>胡适14岁离开绩溪到上海读书之后,学杂费用均由川沙店支付。川沙原为滨海盐村,清嘉庆十五年设抚民厅,到清末宣统三年才改厅为县治。因此,当地有民谚云"先有胡万和,后有川沙县"。因为上海瑞馨泰是胡适祖上与他家合开的,所以第三年胡适就在他母亲冯氏怀抱中来到川沙胡万和茶叶庄。茶庄有三大间门面,里面楼室也颇宽敞,但已作为制茶工场及工人住宿所用,所以胡适母子被安置到离老万和很近的南市街《内史第》居住,租屋为《内史第》前进厅室东侧临街的厢房。</h3> <h3>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出典】南宋 辛弃疾《西江月》</h3> <h3>沈树镛自刻印章及收藏的赵之谦印章</h3> <h3>清代书法大家赵之谦是沈树镛的好友,所以沈收藏有大量赵之谦的书法作品,光印章就有三十多枚。</h3> <h3>音乐家黄自是黄炎培侄子,1904年3月23日诞生于川沙《内史第》东厢房二楼南房。</h3><h3><br /></h3><h3>黄自幼年在川沙小学堂求学,1916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留美入奥柏林大学,攻读心理学和音乐学,1926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旋即入耶鲁大学专攻音乐,1929年在耶鲁大学获音乐学学士学位,毕业作品《怀旧》序曲为我国作曲家所作的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h3> <h3>音乐家黄自1929年回国,在沪江大学任教,受聘于当时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员。许多卓有成就的音乐家,如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黄贻钧、钱仁康、林炎翁等都出自他门下。</h3> <h3>《内史第》至今保存着砖雕花门楼</h3><h3>一面题额"华堂映日",另一面是"德厚春秋"</h3> <h3>走走看看川沙的新场古镇</h3> <h3>石桥</h3> <h3>茶楼</h3> <h3>河道</h3> <h3>小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314</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爱你一生一世"</h3> <h3>河旁的枇杷树</h3> <h3>河对面的雕像</h3> <h3>三世二品</h3> <h3>古镇一条街</h3> <h3>江南土布大王</h3><h3>浦东土布馆</h3> <h3>历史文化名镇</h3> <h3>川沙古城墙建于1557年,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h3> <h3>青苔灰砖</h3> <h3>园内一景</h3> <h3>城墙掩映于古木丛中</h3> <h3>城墙上屹立的飞檐翘角的三层阁,即魁星阁,乃文昌宫旧物。</h3> <h3>历史沧桑,裂缝绵长。</h3><h3>古城墙尚留60余米,占地约2000平方米。<br /></h3> <h3>面对川沙古城墙,</h3><h3>护城河水不断流淌。</h3><h3>四百年前的历史浮现眼前,</h3><h3>炮声隆隆,硝烟迷茫……</h3><h3>恍惚间倭寇挥刀杀来,</h3><h3>烧杀掳掠,百姓遭殃。</h3><h3>太学生乔镗招募民勇,</h3><h3>挖河,筑城,建炮台,</h3><h3>誓与倭寇拼死疆场……</h3><h3>刀光剑影,血溅城墙。</h3><h3>击退了倭寇的侵袭,</h3><h3>书写川沙不屈的篇章。</h3> <h3>此城墙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物证。<br /></h3> <h3>城墙上屹立的飞檐翘角的三层阁,即魁星阁,乃文昌宫旧物,上海地区仅存两座,另一处在南市文庙。</h3><h3><br /></h3><h3>据说,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可点定中试人的姓名。</h3><h3><br /></h3><h3>一般文昌宫中还有焚化炉,写过字的纸片不能随便丢弃,只能在这里烧毁,显示了在古代社会里文字的神圣地位。昔日的川沙魁星阁大概也是如此吧。</h3> <h3>组织参观《黄炎培故居》并在《内史第》前集体合影留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