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记忆…纪念成都知青到蒙山六十周年

成善

<p class="ql-block">2023年,是成都知青到蒙山六十周年。六十年,人生一花甲,当年16-7岁(最小的仅14岁)的少年,如今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93名成都知青已经有31名离世。1963年成立的“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也在2003年改制解体。但当年在蒙山奉献青春年华的成都知青、雅安(含天全)知青、名山知青们为蒙顶山如今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和遗产。如今的蒙顶山茶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品牌,蒙顶山风景名胜区也成为旅游胜地,正是这些知青们用青春为其奠的基。从2007年知青们开始聚会后就再也没有割裂,坚持至今,近年来因为疫情大家相聚少了点,但2022年(雅安知青上蒙山50年)2023年(成都知青上蒙山60年)2024年(名山知青上蒙山50年)这些节点,知青们还是要相聚的。因为,蒙顶山上,有大家太多的酸甜苦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p><p class="ql-block">1951年,西康省农林厅在蒙山永兴寺建立“西康省茶叶试验站”。在寺外建立第一个茶树良种园,面积约1亩,在蒙山茶树群体中选出20余优良单株进行培育。</p><p class="ql-block">1955年 10月1日,川康合省后,“西康省茶叶试验站”改名“四川省雅安专区茶叶试验站”,移交雅安专区管理。开展茶树移植补栽、补修堤坎和维修排水沟及新开茶园工作,至年底,有茶地20亩。</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至1955年底,先后有梁白希、陈少山、赵孟明、郭思聪、何专林、施嘉璠、徐廷均、戴书勤、(1955年后还有余静波、李宗階等)技术干部,有彭学成、何永祥、赵元松、牟俊辉、张文辉、卓员贵、尹大文、黄光全、李永富、唐树成、杨登富、周泉山、李绍云、戴明洪、高志成、李华书、许春元、郭荣成、李伯祥、王栋良、高显孝、尹大坤、黄光福、郭亨义等技术工人在此工作。1955年,彭学城、何永祥、李伯祥、王栋良被评为省模范,出席第三届农业模范大会。</p><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何专林、施嘉璠、彭学成、何永祥、赵元松、牟俊辉、张文辉、卓员贵、尹大文、黄光全、李永富、唐树成调往荥经县新建雅安地区第三茶场(荥经塔子山茶场)。</p><p class="ql-block">至1956年4月,该试验站有职工24人,其中干部5人,工人19人。8月,施嘉璠任副站长(主持工作)。1957年,改为“四川省雅安茶叶生产场”。</p><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26日至31日,为名山培训茶叶技术员27人。1956年,开展粗茶初制研究。8月,杨敬才主持开展茶叶试验工作并取得成功。1959年,该场及县商业局土产经理部所属茶厂,在雅安茶厂梁白希等人的指导协助下,恢复“蒙顶甘露”“蒙顶石花”“蒙顶黄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传统名茶制作工艺。是年,“蒙顶甘露”在全国第一次名茶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p><p class="ql-block">1958年,按照毛泽东主席“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名山组织817名民工到蒙山智炬寺、天盖寺四周垦荒,建成国营“名山县蒙山茶叶培植场”。1959年1月,有管理干部8人,民工168人。至3月,培植场共有茶地1500亩,其中:旧茶园(有收益)的60亩(每亩以1200株计),幼茶园1440亩(播种102亩,扦插35亩,移栽1303亩)。有留场民工176人。</p><p class="ql-block">1963年,四川省农业厅决定两场合并,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此时,有茶园面积850亩。场部设永兴寺,下辖四个生产队,永兴寺西、东两侧为一、二队,戒烟会为四队,其间托管了雅安县太平镇的一个农村生产队,改为三队。另在静居庵、智矩寺均派有少量人员留驻。此时的场领导为四川省农业厅工作组,组长戴崇明,组员有李复天、唐思厚等。原雅安茶叶生产场领导王永安、名山县蒙山茶叶培植场领导任四保任合并后的国营蒙山茶场副场长。同年8月、10月、11月,四川省农业厅从成都分三批招收了九十三名成都知青到场,使蒙山茶场形成了集“培育、生产、加工"一体化的企业。</p><p class="ql-block">1966年9月,移交雅安专区管理;11月,划归名山县,更名为“名山县国营蒙山茶场",场部迁至静居庵。1971年,从名山县境招收了一批农民合同工。1972年,抽调了部分领导和工人到名山县组建了“名山县茶厂"。1972年底,在雅安县招收了120名知青,在天全县招收了10名知青,1974年8月,又在名山县招收了69名知青。1963年至1980年间,茶园面积从800多亩扩大到1454亩。</p><p class="ql-block">1981年,注册“蒙顶”(五峰)商标,是名山县第一个经国家核准的茶叶类商标。</p><p class="ql-block">1983年,国家把茶叶从二类农产品调整为三类农产品后,蒙山茶场有了自主经营权,其生产的“蒙顶”牌“甘露”“黄芽”“石花”连续三年在全省名茶审评会上获得第一名。1984年,将茶坯运至龙泉驿石灵乡和简阳县海井乡加工花茶。1984年,该场“蒙顶”牌 “甘露”“黄芽”“石花”名茶和国营名山县茶厂生产的盒装“春露”销往香港市场,《文汇报》《东方日报》《明报》《城市周刊》《明报周刊》等撰文赞赏。1992年,“甘露”茶在香港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1994年,“甘露”茶在乌兰巴托博览会上再获金奖。1995年,“甘露”“黄芽”“石花”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分别获金、银、铜奖。1997年,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1998年,评为四川省“峨眉杯”优质绿名茶。</p><p class="ql-block">1980年后,原雅安地区农业局驻点蒙山茶场,李家光(后调至川农大任教)等茶叶专家,合作育成“蒙山”系列四个省级茶树良种和两个地区级地方茶树良种。</p><p class="ql-block">至1998年,该场恢复、创研、改进蒙顶“甘露”“石花”“黄芽”“玉叶长春”“万春银叶”“春露”等名茶制作新工艺,使蒙顶名茶驰名海内外,为名山蒙山茶的生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90年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蒙山茶场注册成立了“名山县国营蒙山农垦茶叶公司",公司幅员面积1.53平方公里,茶园2283亩,建筑面积14918平方米,加工厂房5320平方米,职工277人,固定资产380万元。2000年,推出“蒙顶”牌“绿叶”“雀舌”新品种。“蒙顶”牌“黄芽”获成都国际茶叶博览会银奖。2001年,职工273人,在职202人。3月,“蒙顶”牌商标评为雅安知名商标。6月,“蒙顶”牌“黄芽”“甘露”被四川省第六届“峨嵋杯”评定为优质名茶;11月,被中国(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p><p class="ql-block">2003年,企业改制,蒙山茶场所有职工被统一安置。</p> <p class="ql-block">1963年8月10月11月,前后三批共93名成都知青到了位于雅安市蒙顶山的“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他们经历了蒙顶山最艰苦的岁月,风雨几十载,至今,已有31人离世。茶场2003年解体,知青们也前后离开,但共同生活的岁月,结成了我们难以忘怀的情结……蒙山情!如今,我们都已将步入八十的殿堂,我们珍惜这段情谊!我们希望大家以后的日子幸福安康!</p> <h3>当年知青到蒙山,1964年冬就经历了历时四十多天的大雪。但就在这寒冬腊月里,成都知青们却在铺设高压线,修筑上山公路而忘我拼博,吃尽了苦头,为蒙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 <p class="ql-block">蒙顶山永兴寺,是当年的“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的场部所在地,也是成都知青到蒙山后的主要集中点。</p> <h3>知青们生活的地方</h3> <h3>开荒学大寨,修筑梯式茶园。</h3> <h3>播下茶种。</h3> <h3>茶园管理。</h3> <h3>采摘茶叶。</h3> <h3>在知青们的辛勤努力下,蒙山郁郁葱葱,茶山生机勃勃,这是知青们的贡献!他们是蒙顶山的开拓者!请记住他们!</h3> <p class="ql-block">1963年成都知青上蒙山时蒙山茶场的老职工们。</p> <h3>蒙顶山的旅游,也是知青们的智慧和开拓,他们是蒙顶山旅游文化的奠基人!请记住他们!</h3> <p class="ql-block">蒙顶山上如今留下的四川省历任领导的足迹当年正是知青们的努力带来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成都知青上蒙山六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各位知青朋友:</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张京董事长:</p><p class="ql-block">朋友们:</p><p class="ql-block">今年是成都知青上蒙山六十周年纪念,承蒙文旅集团蒙顶山景区张京董事长的支持,让我们继去年雅安知青上蒙山五十周年记念活动后,再次相聚在“天盖寺”,再次回家。</p><p class="ql-block">在这个相聚的时刻,我们不能不怀念已经离开了的31名成都知青、10名雅安知青、8名名山知青,我提议,请全体起立,默哀一分钟。(默哀毕)</p><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1963年的今天,17名成都知青率先来到蒙顶山上,十月十一月又有两批共76名成都知青来到蒙顶山。九十三名成都知青除了以后几个月提前回去的十余人外,剩下的八十多知青与当时为数不多的三十多名老职工一道,不仅垦复了长满荆棘的茶园,而且架高压电线、修上山公路、流鲜血、洒汗水,经历了最为艰苦的十年,至1973年迎来了130名雅安知青,1974年又迎来了70名名山知青。</p><p class="ql-block">蒙山知青们的贡献是什么?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见解,那我们用当年雅安市政府副市长孙前的几句话来总结的话“如果没有他们的到来,蒙顶茶的开发也许还要推迟,如果没有他们把寺庙作为栖身之地,永兴寺、禹王宫、智矩寺、…这些千年古刹在文革劫难中必会灰飞烟灭;如果没有他们对蒙顶山茶文化的梳理与传承,弘扬蒙顶山茶文化也许还会后延相当岁月…。”</p><p class="ql-block">刚才我们欣赏了精彩的“龙行十八式”,我们想到了什么?想到了成都知青成先勤的奉献。我们现在在“天盖寺”聚会,郁郁葱葱的大树,我们又想到了什么?旁边的这棵李子树,正是当年年仅十余岁的毛克勤亲手栽种。我们放眼望去的满目葱绿的茶园,在蒙顶山上随处可见的挺拔的冷杉树,不都是当年的知青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吗?!</p><p class="ql-block">六十年过去了,当年九十三名成都知青,已知的已经有三十一名知青离开了我们,我们刚才提到的成先勤毛克勤也已离世,但他们的奉献仍留给了后辈们,成为永久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朋友们,经历了六十年的岁月洗礼,我们回来了,回到曾经的“家”里看看,我们欣慰的看到,在文旅集团的管理下,蒙顶山景区更漂亮了更好看了。蒙顶山茶也已经成为雅安市的城市名片,走向了世界。</p><p class="ql-block">朋友们,悠悠岁月,都已过往,往事随风,往事如烟,不必留念!大家有个好身体,能参加类似的活动,已是一大快事!大家有个好心情,能与三朋四友谈谈心,更是一大好事!祝蒙山知青们安康!</p><p class="ql-block">最后也祝我们的“家”越来越漂亮!大家多回家看看!谢谢大家!</p> <p class="ql-block">雅安文旅集团副总经理、蒙顶山景区董事长张京出席活动现场并发表致辞:60年前,为了“蒙山茶好,蒙山茶要发展,要与广大群众见面,要和国际友人见面”这一重要指示,您们身披行囊,远离热闹的大都市,在蒙顶山上安营扎寨,掀起一场开荒种茶的群众运动。</p><p class="ql-block">“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是你们将“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得以展现,是你们将“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变为现实,是你们将蒙顶山茶文化再次传承和发展,诚挚地欢迎各位知青们常回家看看!</p> <p class="ql-block">致成都知识青年60周年庆典的贺信</p><p class="ql-block">各位在蒙山我们共同劳动生活十多年的知青伙伴们:</p><p class="ql-block">我要先向大家道一声对不起,没有亲自到场祝贺大家上蒙山60周年纪念。因年老体衰,弱不禁风,不想因安全风险给大家增加麻烦,特望原谅。</p><p class="ql-block">现以书面方式祝贺知青上蒙山六十周年纪念,祝大家欢聚快乐!“真是时光太仓促,转眼青春成老朋。庆幸适逢盛世好,回城喜度老来福”。</p><p class="ql-block"> 回顾知青在蒙山劳动生产生活几十年,其叫人感叹颇多。一个个生长在城市的青少年,突然离开大城市和温暖的家庭,来到高山劳动生活,真是不容易啊!那确实是意志力的表现,克苦奋斗的精神。是大家对党信赖的思想,是服从国家为民大局的决策。城市知青,虽说不像我们农村长大的人,对劳动生活早已自然适应了。但大家凭着一股战天斗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论男女,都毫无怨言,干劲冲天,活力四溢,谈笑风生。真使我们深受感动。因此,我对大家的称赞,那全是发自内心由衷之情。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舞。</p><p class="ql-block">虽然大家是在平凡的茶叶生产岗位,从事着劳动生产。但因是在世界人工种茶的发源地,是在中国千多年贡茶生产制作的蒙顶山,故有着非凡的贡献价值意义。因此,通过大家传承发掘和发展了历史悠久的蒙山名茶,使得“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现大批名优茶畅销省内外,真是“发展贡茶香人间,茶祖也要赞知青”。</p><p class="ql-block"> 再有“知青”这个历史形成的特殊群体和专用名词,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它包含着“顾全大局,为国分忧。城乡互助,同甘共苦。广阔天地,兴农业务。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因此知青的思想精神,在当时就得到完全的肯定赞誉,形成了一种历史的时代精神。就今天,社会在不断发展进程中,为解决一些社会利益矛盾问题吋,也应发扬这种“顾全大局,为国分忧,勇担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此,应以浓墨重彩之笔写下蒙山知青历史贡献的价值,以表彰其奉献青春发展贡茶之功绩。</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要真诚的感谢大家,对我在蒙山劳动工作生活阶段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信任。我将各位青春韶华的纯洁激情、积极上进的精神和光彩美好的形象,永记心中留念,以表感激之情。謝谢大家,祝各位都健康长寿!家庭幸福!!</p><p class="ql-block"> 致</p><p class="ql-block">敬礼</p><p class="ql-block"> 赵民先</p><p class="ql-block"> 2023,8,6,</p> <h3>农业厅工作组的领导</h3> <h3>杨正煜,任职最长的场长,以后雅安知青,名山知青都是在他任职期间招收的。</h3> <h3>杨天炯,从技术员到大师,为蒙顶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h3> <h3>侯瑞涛,1983年担任场长。在任时为蒙顶茶走向市场作出了贡献!</h3> <p class="ql-block">徐志华,老工人,担任生产队长多年,是很多知青的直接领导。2022年离世,享年95岁。</p> <h3>何光明(老职工),援藏人员,为西藏林芝茶叶发展作出了贡献!</h3> <h3>万雨忠(老职工)</h3><h3>郭士艾(成都知青)</h3><h3>名山县汽车队的创办人</h3> <h3>刘祥云(老职工)</h3><h3>吴永华(成都知青)</h3> <h3>江小波(老职工)制茶大师</h3><h3>郭光荣(名山茶厂)</h3> <h3>石裕霞(老职工),后担任生产队长。</h3> <p class="ql-block">老职工,老队长尹大昆的遗孀。</p> <h3>李春龙(技术人员)</h3><h3>柯红(成都知青)</h3> <h3>名山县茶厂的创办,也有成都知青的贡献。</h3><h3>共有三对半(郭松涛,任远秀,陈才云,李运琪,陈伦,王治贵,王敏)从蒙山茶场调到名山县茶厂。</h3> <h3>成先勤: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蒙顶山茶文化的开拓者。</h3> <p class="ql-block">1965年冬天12月上旬场部将我调往新建的第六生产队~福善祠。</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第六生产队一共只有五个人,他们是高显孝(队长),谭贤志,谭德元,李根元和我。因为是新建的生产队,又没有住房,我们白天从五队静居庵上山往上经过黄家大院爬到福善祠上班,下午收工后再回到静居庵休息睡觉。长久之计是在福善祠修建一幢自己的宿舍。经场部批准,我们大家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从山上砍下来白家竹子(比较小的一个竹子品种)仅用了几天时间就搭建起一座一楼一底共五间的竹子做墙、茅草当瓦的住房,在我的记忆中,住房的旁边有一棵大的梨树。1966年秋天上面挂满了个头不很大的梨子,但水份多,也很香甜,下班回家后摘下来放在床上慢慢品尝……。还在宿舍的转湾处连接起一个用来生活的厨房,方便做饭。我们每个人都安排有一间一楼一底的住房,上面住人,下面放锄头链刀等生产工具和白天用来休息、学习等。为什么要住在竹棚楼上呢?因为当时福善祠周边山上的原始森林植被很好,而听当地农民给我们讲,山上有野猪、豹子、山羊等大型动物活动,我们这里又处在荒山野岭之中,随时都会有野兽出没,为了安全,只能住在楼上(果不其然,有一天晚上,我们已经在楼上睡觉,半夜听见有动静,以为是小偷来偷东西,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只不很大的豹子从山上下来,到我们厨房里去光顧了一下,慢慢地东张西望找食物吃,直到找不到吃的才离开,为了报复,在离开时还把我们放在灶台上蒸饭用的杉木飯阵子掀到鍋里面),那次确实把我们吓了一大跳。</p><p class="ql-block"> 从1965年12月冬天开始至1966年10月全国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我们一边守护国有森林,在宿舍附近的地里种上各种各样品种的蔬菜自给自足,并在福善祠门前茶地里种上白萝卜,做成萝卜干拿到雅安去卖,记得第一次到雅安去卖萝卜干时,吃过午饭,我和队长莊开珍(1966年从永兴寺调到六队任队长)各背60斤从福善祠出发,一路下山经过静居庵、千佛寺、太平场沿上水电厂到达雅安时己是下午6点鈡了。莊开珍回家去住,萝卜干就放在他家里,而我在街上用过晚餐后返回华兴街,住在一个私人小旅馆里,对面是雅安县曲艺团。住的是地铺,一晩上只要两角钱,10多人住在一起,用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当枕头,出差费一天只有两角钱,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边在周家庵、福善祠、宝定庵等地开垦荒地种茶,恢复老旧茶园,一边在茶窝子行距中套种玉米,1966年7、8月份,玉米成熟了,而野猪也来糟蹋玉米,一到晚上睡觉后,就能听见野猪糟蹋周家庵茶地里玉米的声音。我们将这一情况告诉城西二大队的老猎人雷达山师傅,他约了几个专门打猎的师傅,那天傍晩埋伏在周家庵茶园里,第二天早晨五点过鈡,只听见几声枪响,大概在天微微亮的时候,几个猎人抬着一头约200多斤被打死的野猪来到我们住宿的地埧埧里休息,并告诉我们,逢山打鸟,见人有份,当天中午就给我们送上来了10斤野猪肉(当时队上五个人,每人2斤),晚餐时我们是又清炒、又红烧,而不管是清炒还是红烧,野猪肉确实好吃,又香,肉也很化渣,让我们美美的饱餐了一顿,这也是唯一一次平生一辈子吃过的一次野猪肉……:。并在场部的统一安排下,队上开始搞多种经营,在住房后面地里栽种党参,在宝定庵新栽种的茶苗地里种牛夕等中药材………。</p><p class="ql-block"> 隨着场内文化大革命开始深入的进行,因为工作需要,於1968年夏天我又被调回场部永兴寺,结束了长达两年多在六队的生产生活和学习………。</p> <p class="ql-block">很多蒙山茶场的老领导、老职工已经离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