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70年前,我家住上海市嘉兴路59弄(三德坊)。1956年9月,我上小学,就读“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该小学位于“九龙路”。我们每天上学,沿嘉兴路,到了嘉兴路桥边,右转弯,再沿小河边的九龙路,一直向前。大约需10分钟路程,就可到达学校。</p><p><br></p><p>几十年过去了,上海的变化太大了。大约2001年,嘉兴路经过彻底改造,将原来呈S型的马路拉直加宽。距离变短了,只剩下100多米。从此,嘉兴路消失了,统一叫“四平路”。但是九龙路变化不算大,还是原来老样子。</p><p><br></p><p>最近,我有幸与一位久别多年的小学同学相遇,我们回忆起小时候上学的趣事,谈笑甚欢,格外开心。我们忘不了我们母校的美丽的校园,忘不了曾经熟悉的老街和弄堂,忘不了老上海的民俗风情。时间在流逝,一切都在变化。人老了,喜欢怀旧。我们多么想再一次故地重游,重走上学之路。去寻找儿时的记忆,感受今天日新月异的变化。</p><p><br></p><p>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p> <h3></h3><h3>起点:四平路口(原嘉兴路口)。</h3><h3>终点:原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大门。(即后来虹口中学后门)。</h3><h3><br></h3> 现在,从四平路口步行,向北走。开始"重走上学之路"。左边是2003年才建成的楼盘“国际名佳城”(我家原址)。右边变化不算大,还是原“南克俭里”,只是将临街面房子拆了。说明一下:图片显示驾车路面情形,步行只能走在马路的栏杆后的人行道。 继续向北走,马路右边还是“南克俭里",左边还有拆迁修路时的建筑的工棚。六车道的大马路两旁有护栏,人行道被遮挡着,隐约可见是一条有绿化的小道。 继续向北,马路两旁高楼林立。大约走了100多米。注意:右边出现一块桥碑,上书“嘉兴路桥”。还可见过桥的人行道。很有趣吧!虽然嘉兴路已改名为“四平路”,但桥名还保留原来的历史痕迹:嘉兴路桥。 <p class="ql-block">在桥上停留一下,向前看。小河河面安安静静,清清爽爽。与60年前喧闹,脏乱的情形大不一样了。河边的那条小马路就是"九龙路"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四平路口到嘉兴路桥这段路,原来是弯弯曲曲呈S形的长距离,现在只剩下100多米了,竟然会这么短!一下就走完了。真令人感叹!</p> 在嘉兴路桥下,回望刚才步行走过的路,这是一条绿化的小道。小道旁边还是60年前的老房子。 向右转弯,进入九龙路。马路右转弯处还是60年前的老建筑,这是一座4层大楼,记忆中好像是一家“仪器仪表厂”。马路左边的小河边,以前是繁忙喧闹的水上运输码头,现在已变成一条漂亮的供人休闲的绿化带。 继续转弯。可见大楼宽敞的大门。 继续向前走。以前小河沿岸边,有好几个石阶码头。岸边堆满装卸的货物。现在这些情形都不复存在了。 沿着马路右边人行道,走过了这座大楼,就是民居了。路边的这排街面房子,还没有拆。属于原嘉兴路“德馨里”后弄堂。小河对面就是“溧阳路桥”。 继续前进,看见一个弄堂口,这就是“德馨里”后弄堂出口。弄堂口上方的碑名已被铲除掉了。顺便说一下,“德馨里”是嘉兴路58弄。我家“三德坊”是嘉兴路59弄。两个弄堂口相隔着嘉兴路,遥遥相望。那时,我们上学经常一走出弄堂口,先过马路,贪玩,穿过“德馨里”,从这个后弄堂口出来,就是九龙路了。 <h3><font color="#010101">继续向前走。右边看到这个大铁门的房子,原来是一家"建筑材料商店"。旁边这座漂亮的黃色三层楼房,以前是没有的。我估计是80年代后建的。原来这里是一块有围墙的空地,里面露天堆放大量的建筑材料。</font></h3> <p>再往前走,前方就是"哈尔滨路桥"了。在十字路口的右前方转弯处,可看见一座浅黄色的四层大楼。这就是我们“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的教学大楼。这座大楼是1929年日本人建造的。原来是一间日本侨民子弟学校。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成为“上海市新陆师范学校”的校园,还设有附小。解放后,再更名:中学部分叫“虹口中学”,小学部分叫“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1959年9月,“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全部迁出,成全了“虹口中学”。后来我上中学考取虹口中学,重新回到这个熟悉的校园学习。</p> <p>再向前进,穿过哈尔滨路。从2006年8月起,“虹口中学”逐步撤离,迁出。搬到“广粤路138号”新校址。从此,这座浅黄色的四层教学大楼被闲置荒废。整个校园的内部设施也被拆得七零八落。这座大楼将面临厄运?或拆迁?或重建?或保留?日渐衰败凋零。</p> <h3><font color="#010101">再向前走。</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马路右边,可以隐约看见“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的校门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再走几步。这就是“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门。原来的操场已成了临时停车场。此校门就是后来的“虹口中学”后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再远远地回望一下我们的母校吧,这是我们儿时启蒙,上学,受教育的地方。不久,她将归属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的医院大楼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注:以上图片均是2013年以前拍摄的。)</span></p><p><br></p><p>至此,"重走上学之路"结束。70年过去了,上海变化太大了。我们的母校“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和“虹口中学”,都见证了这一历史的变迁。我心中感慨万千,依然思若泉涌。</p><p><br></p> <p><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i>《我的小学》</i></b><br></p><p><br></p><p>70年前,我家住上海市嘉兴路“三德坊”。“三德坊”靠近吴淞路。相距“虹口中学”并不远。1956年9月我上小学。我猜想,那时可能也有“就近入学”这一规定吧。我入学的小学是“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虽然,这所小学的校门开设在"九龙路"上。但是,小学的地理位置,位于武进路地块内 (武进路86号)。小学校园只占“武进路地块”的一半。地块的另一半属于虹口中学。</p><p><br></p><p>可见,“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与“虹口中学”,这两个学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据记载:武进路86号地块,原来是一间日本侨民子弟学校。教学大楼是1929年日本人建造的。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成为“上海市新陆师范学校”的校园,并设有附小。</p><p><br></p><p>现在我大胆猜测:这所小学可能就是解放前“上海新陆师范学校”(虹口中学前身)的附属小学。解放后,改名为“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我记忆中:那时候,以教学大楼的折角处作为分界线,将整幢教学大楼和操场一分为二。大楼的每层走廊的分界线,都安装了一个大门,上锁,从来没开过。操场分界线用竹篱笆(高度大概3米),将两个学校分隔开。并在操场两边的跑道处开了2个竹篱笆门。这样,中学部份取名“虹口中学”,校门开在武进路上。小学部份取名“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门开在九龙路上。</p> <h5>▲<b style="color: inherit;">老照片:50年代“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迁出之前的情景。</b></h5><h5><b>操场用竹篱笆(高度大约3米)将两个学校分隔开。竹篱笆的背面就是“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竹篱笆的正面是“虹口中学”</b>。</h5><p><br></p><h3>操场的竹篱笆门平时用大锁锁上。由于跑道是两个学校公用的,每天下3:30分左右,两个篱笆门会打开。供学生使用跑道。(晚上又会关上篱笆门)。这时候,两个学校的中小学生就混合在一起。这样热闹的形情,现在看来真有点不可思议。虽然老师要求我们只能在小学这边玩,不要随便穿过篱巴门。但小孩的顽皮是天性的,会经常越界去中学那边玩,去中学大礼堂蹦蹦跳跳。经常被中学老师赶出来。有时候放学偷偷从中学的武进路校门逃出,換个方向抄近路回家。但早上上学,中学大门有人把守。我们是绝对混不进中学大门的。所以,我们每天只能乖乖沿着嘉兴路,再右转,沿着小河边的九龙路上学。那时的九龙路几乎没有车辆,沒有人行道,很少行人。路边堆满了建筑材料:砖瓦、沙堆、石灰,还有从小河的运输船卸下的货物。从家到学校最多10分钟的路程,上学要穿过两条横马路(嘉兴路、哈尔滨路)。但是,那时的治安很好,车辆很少,大人都十分放心。让我们小小年纪就独自上学回家。</h3>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b>老照片:这是原虹口中学教学大楼的正立面。</b></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b>老照片:这是原教学大楼的教室和走廊。</b></h5> 这样愉快的童年一直持续到3年级。我记得,3年级下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家长们都接到通知,从我们4年级(1959年9月)开始,“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全部迁出,学校的设施全部留给“虹口中学”,学校迁到三角地菜场和昆山路口之间(校门开在吴淞路上)。从此,我们上学就远了,还要穿过几条横马路。而且,学校改名为“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我一直在这所学校读到小学毕业(1962年)。<br><br>后记<div><br>2017年初,在武进路86号地块(虹口中学旧址)上,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面竣工。</div>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b>现在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筑群。雄伟壮丽!</b></h5> <h5>▲<b>航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筑群。<br>这是一座崭新的雄伟的呈“平行四边形”的医院大楼及其裙楼。其所占位置和空间就是武进路86号(原虹口中学旧址)。注意:大楼的西侧(靠哈尔滨路这边)的四层裙楼,就是原虹口中学教学大楼。而且,为解决医院东部大楼与西部大楼之间的连接,建有两个过街廊桥,横跨“武进路”。<br></b><p><br></p></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b>这座原虹口中学的教学大楼保全完好。经过改造,装修,煥然一新。现已华丽转身,与新竣工的医院大楼连成一体。</b></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b>这是改造装修后的医院“急诊诊区”。还依稀可见原来虹口中学教学大楼的模样。</b></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b>这是改造装修后的“急诊诊区”,依然还保留了原教学大楼二楼升旗阳台,没变。</b></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b>这是改造装修后的“诊室”和走廊。还基本保持原来的风貌。</b></h5> <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近,在九龙路与武进路交界处(原虹口中学后门附近),新增了一块纪念石碑——碑文简述了虹口中学的沿革历史。在此,感谢87届校友孙晓东先生,因为他的努力和坚持,给所有虹中人留下了一段关于青春的美好回忆。更期待虹口中学走向新的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br></span></p></h5><h5></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附: 纪念石碑文<br></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海市虹口中学建立于1949年,原址在虹口区武进路86号。1954年学校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59年学校被列为虹口区重点中学。1977年武进中学并入虹口中学。1978年学校重新被确认为虹口区重点中学。2003年5月学校改名为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2006年8月起,因虹口区区政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需要,学校逐步搬迁至广粤路138号新校区。</span></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