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0527,参加省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心举办的第七期骨髓细胞形态学培训班。此次的血液、骨髓细胞形态学由张水生老师主讲,一天的课程下来我感觉收获颇丰。 <br></h3><h3>张老师说“看细胞以细胞核为主,胞浆兼顾,细胞核又以核染色质的形态为主”。“细胞划分时,MDS里如果看到Auer小体那么诊断要往下一个级别划,比如如果是MDS-REBTI型,那么诊断要报MDS-REBT2型……”。“分类时书上说的是体尾交界处,实际工作中是红细胞可见分布均匀单个存在的部位”……图片上方的文字用双引号的都是张老师口述时我用笔记下的,个人觉得老师的口头描述比喻非常形象贴切,加上老师那抑扬顿挫的嗓音,时不时的“挖坑”设计同学们……让本来枯燥乏味的细胞形态学变得立体形象起来,对于我这样的“记忆力减退人群”来说“简直”了😀😀</h3> <h3>血细胞发育规律图</h3> <h3>老师说“红系统的细胞浆内绝对没有颗粒,有颗粒的绝对不是红系,要记住是绝对”😀</h3> <h3>老师说“红系胞浆颜色由深蓝―浅蓝―嗜多色性―粉红色”,“区别原始与早幼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染色质是否有聚集”</h3> <h3>“对于贫血的病人,网织红细胞的计数尤其重要,AA病人网织红细胞下降,溶血性贫血病人网织红细胞大于5%……”</h3> <h3>“血片上如果易见泪滴形红细胞要考虑有骨髓纤维化”。“球形红细胞大于10%才有诊断价值”。“严重脱水,肝病肾病病人比较容易看到棘形红细胞”。“裂片红细胞又叫破碎红细胞易见于溶血性贫血,TTP的病人”</h3> <h3>靶形红细胞的诊断主要是血片上此类细胞>25%,采血时要待酒精完全挥发干后计数1000个红细胞。</h3> <h3>老师说“原粒细胞分1型和2型,2型胞浆内嗜天青颗粒少于20个”</h3> <h3>“早幼粒细胞还有一种异常早幼粒细胞,其核形多异胞浆内充满嗜天青颗粒”</h3> <h3>“嗜酸性颗粒像剥开的石榴或者说像鱼仔”,“在临床上有一种现象,嗜酸性比例越多,嗜酸性细胞内的嗜酸性颗粒越少”</h3> <h3>“中性杆状粒细胞中间细小两端钝圆,分叶核细胞核中间有丝状连接”</h3> <h3>“嗜碱性粒细胞因为有大量的紫色或紫黑色颗粒覆盖在核上,像阿拉伯的女人脸上蒙着面纱,所以很难分的清是否中、晚、杆状或者是分叶”</h3> <h3>典型的各系细胞就像细胞中的“俊男美女”</h3> <h3>中性中幼粒细胞</h3> <h3>早幼粒细胞</h3> <h3>柴捆细胞,常出现在M3的病人骨髓象中</h3> <h3>中性晚幼粒细胞</h3> <h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h3> <h3>嗜酸性中幼粒细胞</h3> <h3>嗜酸性晚幼粒细胞</h3> <h3>嗜酸性杆状粒细胞</h3> <h3>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可见中毒颗粒和空泡</h3> <h3>核右移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MDS</h3> <h3>粒细胞见核棘突多发生于接触辐射物质比较多的人群</h3> <h3>NEC的计算方法:原始细胞占除红系,淋系、浆细胞系,非造血细胞群 、网状细胞以外,包括粒系和单核系在内的细胞的比例</h3> <h3>原淋体积和原红原粒比是最小的,核浆比最大,核染色质介于红粒之间,外形呈圆形霍椭圆形,核仁由1―2个到可有可无到核仁消失,核周有浓染现象</h3> <h3>幼淋与原淋相比,核染色质有聚集现象</h3> <h3>淋巴细胞系统各阶段的“俊男美女”</h3> <h3>原淋。四周分布有涂抹细胞,又叫蓝细胞破碎细胞,大量出现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人骨髓象中</h3> <h3>幼稚淋巴细胞</h3> <h3>急淋L3型,胞浆内见空泡,如果是成年人得了这种疾病,预后较差</h3> <h3>急淋L1型</h3> <h3>异淋是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改变,常见于病毒感染、传单、流行性出血热。传单的症状可见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高热,和白血病相似。骨髓中异淋少于外周血,其比例低于外周血,否则就是骨髓中异形淋巴细胞是血液混入。淋巴瘤细胞则是骨髓中多于外周。</h3> <h3>异淋,浆细胞型</h3> <h3>异淋临床上不要求分型,只需报异淋总数</h3> <h3>异淋,单核细胞型</h3> <h3>异淋,幼稚细胞型</h3> <h3>“原单的条索状结构就像头发丝掉在平坦的沙滩上”</h3> <h3>单核细胞的条索状就像是鹅卵石中夹杂着绳索</h3> <h3>幼稚单核细胞的条索状结构就像一根根毛线掉在沙滩上</h3> <h3>原单</h3> <h3>幼单,核染色质可见聚集</h3> <h3>“怀疑M4的时候,先做个pox染色,看看原始细胞如果是阳性细胞为主,那么分类时以粒细胞为主,如果是阴性或是弱阳性为主,那么分类时以单核为主”</h3> <h3>“浆细胞是由淋巴细胞母系华产生的,原、幼浆细胞增多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白血病,区别这两个病主要看外周血浆细胞比例是否大于20,>20%就是浆细胞白血病,否则就是MM。”“MM如果两年内没有缓解,病人带瘤生存两年及两年以上就应该报PR”</h3> <h3>浆细胞</h3> <h3>双核浆细胞</h3> <h3>“正常让骨髓中可见8―40个巨核细胞”以前的教科书上面说的是7到35个。“在描述巨核细胞时一定要加上型字,比如颗粒巨,全称叫颗粒型巨核细胞,裸核巨叫裸核型巨核细胞……”我以前总是在这方面不太注意,文字书写不严谨。</h3> <h3>颗粒型巨核细胞</h3> <h3>中幼红细胞</h3> <h3>Petge-Hout在MDS的病人骨髓中易见。记得进修时有一位老师说如果骨髓中见到奇数核的细胞,比如三核五核的细胞,也要考虑MDS的可能性比较大</h3> <h3>核右移</h3> <h3>环铁粒幼红细胞一般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胞浆内铁粒颗粒在6个以上;第二,铁粒颗粒环核三分之二以上</h3> <h3>2号细胞是奇数核</h3> <h3>老师说“一个细胞中有N个核的就是破骨细胞”。我以前是这样记的:破骨细胞我想像是细胞核破了,所以分裂出N个细胞核,成骨细胞是因为一群形态相近的细胞成为了好朋友所以大家聚在一起。😁😁这样记忆后对于这两种细胞就不容易搞混了。</h3> <h3>“一个细胞核N个细胞聚在一起的是成骨细胞”</h3> <h3>转移癌细胞</h3> <h3>海蓝细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