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所以比往常早起。拉开窗帘的一刹那,越过窗棂望出去,一片郁郁葱葱的繁茂树木顷刻间激活了沉睡一夜的心,三两只麻雀不时飞上窗台,轻快地跳来跃去,往返两次便又“噗”地飞走了。这些精灵仿佛是过来问候我早安的,叽喳几声便又嬉戏玩耍去了。在夏日的清晨,有这样的邂逅才有人生的魅力。有时候,只要拥有那脉脉含情的一瞥,就足以驱散岁月的阴云,重新唤起我们对幸福的信心。</h3><h3> 准时9点出门,驱车前往女儿的学校。很久了,没有像今天这样以轻松自在的心情参加家长会。初中三年的记忆一次比一次让自己不愿回顾……,想必所有这些经历过的不如意都是上苍给我的礼物。也是很久没有这么重视自己的外形和服饰了,近些年总是奔忙于自己局限的小圈子里的繁琐工作,不知不觉已经淡忘了曾经那个叱咤职场的自己,今天为了女儿,也为了自己,让那个干练的职业女性再现一次。</h3><h3> 一路听着悠扬的音乐,心底是稳稳的踏实。</h3><h3><br></h3><h3> </h3><h3> </h3> <h3> 女儿中考之后的我们在一点一滴的改变。</h3><h3> 无法忘记那年在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景区里那片开得正艳的荷花池边,女儿得知中考成绩后撕心裂肺的哭声。在那些悠久的艺术建筑奇葩里,我们再也无心观看她奇特的文化与神秘,即使历史本身有对观者渴求解读的诉求,也无意顾及。在叠山流水环绕、轩榭楼阁的镶嵌间,这座“东方古城堡”以神话般的建筑模式幽居在记忆的深处,一直没有机会再去得解。</h3><h3> 那个哭声响彻山谷的女儿,甚至都没有允许我抱着她哭,她一直以愧疚之语站在离我两米远的位置反复说着“妈妈:对不起!”,而我的沉默,比那哭声中的痛又少了多少呢?也许将来有那么一天她一定会懂得,有时候母亲的静默,才是最大的哭声。那一次,我们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陪伴着对方,在那个如梦如幻的美丽的厦门岛与福建客家土楼间行走,是我们母女心理历程蜕变的一次旅行。也是在那一刻,我们才真正地向对方的内心走近并接纳,那是一种心灵的契合与碰撞。人生真是奇妙,母女俩原本保有各自空间的相处模式,在经历了一场“劫难”以后,又重回到紧密相系的关系。回到客栈后的几天里,她都像一只受伤的小鹿一般总是处在不安与无措之中。看着她无助的哭泣,看着被成绩挫败的快要崩溃的小女孩儿,我在心里暗暗发誓:“我要改变!”。</h3><h3><br></h3> <h3> 改变不是让“梦想”与功利的“目的”划等号,而是让骨感的愿望丰满起来,就如同当下常讲的那句话:“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要和女儿一起丰富我们的生活与梦想。于是,我的生活里,除了维持生计的工作之外,我把剩下的时间都交给了系统的阅读。这份阅读的书单是我20年前就已经收藏在书柜里的,可是没有读完就被八十年代高涨的经济热潮席卷了,20年的黄金岁月是我职场生涯凝结的极致,我常常挤在那密不透风的人群里比较着自以为是的莫名的自豪感,毫无尊严和思想可言。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人类精神将从未知领域中掬起一捧金辉,洒落在生命的肉体上,使生活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从而增进人类的尊严。或多或少把这份欢愉带给所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们,这乃是可贵的精神教育的最高宗旨。”。丰富的阅读给了我豁达,给了我指引,给了我精神上不可或缺的财富。短短两年时间,我好似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因为好书实在太多了,我恐怕读不完了,可是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需要。周国平说:“读书,让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有的书会唤醒我的血缘本能,使我辨认出我的家族渊源。书籍世界里是存在亲族谱系的,同谱系中的佼佼者既让我引以自豪,也刺激起了我的竞争欲望,使我也想为家族争光。……在灵魂与灵魂之间必定也有一种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超越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于生死,当你和同类灵魂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每一天,我都享受着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好的文字如同一片“安定”药片,让浮躁焦灼的心顿时安静下来,无数个智者圣贤在我的面前或激昂辩论或温婉陈述都给予我以特殊的生命意义。</h3><h3> 半个小时的行程,一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h3><h3> 课间操刚刚结束,早到的家长们已经很有秩序地站在操场边观看学生们上操,几分钟后,三三俩俩的学生或急或慢地径直走向家长群的方向。</h3><h3> 近视眼的小家伙四处张望寻找已经看到她的我,当我向她招手致意时她才欣喜而略带羞涩地快步过来,我们的手便自然而然地牵在了一起。</h3><h3> “妈你怎么这么高啊?”。</h3><h3> “妈你今天太高了!”。</h3><h3> “妈你穿高跟鞋感觉好高啊!”。</h3><h3> 见到我她连续说了三句内容一样且毫无艺术感的话,话语里有一点点像是抱怨又有些自豪更像是欣赏和赞美。我没有回答她,微笑着会意着听凭她对我主观理解的“赞美”。</h3><h3> “我不喜欢母亲穿朴素的和服去参加家长会。我希望看到母亲在那里比别人漂亮,比别人年轻。”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曾在他的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中坦露对母亲外形的要求。在这样相同的年纪,他们大概也有着这种相同的心理需求吧。虽然我借高跟鞋虚拔了自己的身高,满足了小家伙和我共有的“虚荣”,但自己饱满的精神是可以肯定的。</h3><h3> 几分钟的闲谈之后,鱼贯走向教学楼,走进教室,这一切都是女儿牵着我的手进行的。仿佛我这个外来者无从识别方向一般, 而这份牵引如初夏的微风舒爽周身。落座于家长席后,她仍然不放心地看看我,而我却觉得自己像个被关照呵护过度的孩子似的傻笑着看她。我的“退化”,是因为她变强了吗?还是因为她强化了那个曾经的我?曾几何时,我就是这样在呵护着她。</h3><h3> 顺善老师是学生和家长共同喜欢的语文老师,学生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因这位温文尔雅的老师而大大提高,每个周末,女儿与我讨论的话题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便是对某部小说,或者某个作家,某句富含哲理的话进行讨论,无论讨论结果如何,我都无比享受她分享这些思想时闪烁在她眼眸与眉宇间的那份自信!还有什么比这更快乐,更幸福的呢?这就够了。</h3><h3> 课堂上正在进行节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分析,文言文的生动感被师生间的互动体现得淋漓尽致,博学多才的老师,人性化教学理念,给了这些孩子放大放飞自己的空间。四十五分钟的课时像是缩短了,让人意犹未尽。</h3><h3> 课间休息时,我情不自禁地走到班级自备的书柜前,看到了《史记》、《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目送》……,内心激荡的欣喜让我捧书后爱不释手。如果这些孩子每天坚持闲暇阅读这类书籍,相信他们的人生境界必定不同。</h3><h3> 接下来是历史课,在段老师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表述中,我们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与她的引导起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中。学生们在“争鸣”时的面红耳赤,自信骄傲,浅笑自嘲,让一堂历史课别开生面。</h3><h3> 那些旁听的我们,那些阔别学堂30年的我们 ,仿佛猝然间重回校园,恍惚间的剥离感,让一颗心只剩下简单求知的虔诚。这一刻,贪婪享受。</h3><h3> 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午餐。</h3><h3> 一下课女儿就说要请我品尝学校的鱼,她知道我和她一样爱吃鱼。我自是欣然接受。母女依旧牵手而行,在夏日凉爽的正午,暖阳下徐徐微风吹来,衣裾飘动,心旷神怡。</h3><h3> 等候在宽敞又洁净的用餐大厅,一切井然有序。很快,女儿端来她精心为我选购的美食,两荤两素,营养搭配:“妈妈:今天没鱼了,我换成了鸡块儿,”,“我都喜欢!”,看着女儿忙前忙后地照顾着我,心理美滋滋的。</h3><h3> 整个午餐过程,我被女儿当客人一样热情招待着,无言的感动。</h3><h3> 真正的家长会是午餐后进行的,而前面的这一系列铺垫,让家长会显得不同寻常。</h3><h3> 是的,这里是孩子的另一个家,在经历了冲突、磨合、接纳、包容等等一个又一个情感历练之后,她已经以家的主人的姿态展示着自己。</h3><h3> 我们常常劝诫自己:孩子只是寄养在父母这里的,送行的一天必将到来,我们会惦念,但不能同行。当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他们长大了,开始以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回馈我们了,几多欣慰又几多心酸。生命轮回的过程里,我们彼此的参与就是最好的陪伴。</h3><h3> </h3><h3> </h3> <h3> 我与女儿的改变就是努力做回自己,我以一个温和的母亲的样子守护在她的左右,在她迷茫的时候,给予妥当的指引。我们之间的生活渐渐变得宁静而温馨,她以她敏感多变的状态丰富着我们的话题,但总是在不瘟不火的节奏里趋向平缓。如今,我仍然不变地喜欢着现在这个依旧爱哭的女儿,即使我是那么迫切地渴望看到那个坚强自立的女孩儿,我知道一定也会有那么一天,她会成为那样的人,我深以为然。</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