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后人今何在》之《跑水沟印象》

拓跋人

<h3>  山中有水为福地。点开中卫地图,香山地区以水为地名的村子不少,下流水、喊叫水、陈家水、石门水、梁家水园子、熊家水等有十几个,三眼井、深井、井滩、周家涝坝等与水有关的村子也很多。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之道。香山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降水稀少,这些涓涓细流不仅养活了一方百姓,也滋养了黄土文明。对于香山拓姓而言,跑水沟是家族重要源流之一。</h3><h3><br></h3><h3>【香山腹地概貌】</h3> <h3>【跑水沟】</h3> <h3>  从中卫市驱车南行70多公里,就来到了香山乡黄泉村。由黄泉村驶下公路,是一条宽约百米的平坦山沟,车辆碾压出了一条土路,一条宽约半米的小溪随路而行,山路旁不时冒出一簇簇翠柳。在干旱的香山地区,这是极为难得的景象,看来跑水沟名不虚传。跑水沟与火山相隔十几里地,过去都是陈家水大队的生产队,现属于黄泉村管辖。鼎盛时期,跑水沟有拓张陈朱四个姓500多人,拓姓占90%以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村陆续搬迁到条件更好的中卫南山台子和川区,目前村里常住的只有44岁的拓明俊两口子,其他村民只是在种瓜季节来住。</h3> <h3>【跑水沟村貌】</h3> <h3>【跑水沟民居】</h3> <h3>  拐过几道弯,沿山沟行驶约5里地,村子出现眼前。山沟左侧,几个院落依山而建宽大整齐。山沟右侧是一片高地,房屋羊圈的残垣断壁林立,30多年前的热闹景象不难想象。据记载,当初拓友杰兄弟俩落户石梯子生了六个儿子,迁居火山后家族繁衍壮大并由此分流,老大和老二两支住火山,老三少亡,老四和老五迁居峰台山和南长滩,老六迁到了跑水沟。由于六个儿子的姓名已不可考,香山拓姓尊称其为“祖”或者“门”。六门后代在跑水沟壮大,此后不断有人离开老家到其他地方发展,形成了常乐镇张家营子、迎水桥镇黑林村、迎水村等较大拓姓聚落,并由此继续分散各地,目前总人数4000人左右。由于是最小儿子的支脉,跑水沟拓姓辈分比较高,现在香山拓姓辈分最高的“占”字辈就在六门,不过已所剩无几,“兆”字辈基本成为香山拓姓的最高辈分。</h3><h3><br></h3><h3>【最后的留守者——拓明俊】</h3> <h3>【老屋】</h3> <h3>  “听老人讲,我们是从火山迁过来的!”拓明俊介绍说,跑水沟拓姓已经繁衍了11代人,有自己的祖坟。拓明俊的说法印证了火山分流说。香山地区属于半农耕、半放牧地区,种田放羊是当地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明朝时,香山是庆藩王的饲养军马的牧场,可见当时香山地区的生态较好,这似可与拓姓祖先拓友杰明朝时从兰州贩马到香山印证。上世纪70年代时,跑水沟生产队牛羊成群,马和骆驼也不少。“这里为啥叫跑水沟?据说马在沟里跑起来时,马蹄所踏之坑就会有水出来!”拓明俊介绍说,跑水沟的水是甜水,保证人畜饮水没问题,种地则不够。</h3><h3><br></h3><div>【拓明俊和他的绒山羊】</div> <h3>【给硒砂瓜浇水的水罐车】</h3><h3><br></h3> <h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村民陆续迁走后,高中毕业、村里学历最高的拓明俊留在老家边种地,边养羊。“之所以选择留下,是因为我觉得养羊是和好产业,能置下家产,肯定比打工强。”拓明俊介绍说,以前种着300亩旱地,主要是糜子、谷子、胡麻等,收成不行,于是近几年种了30亩硒砂瓜,年收入五六万元,将养羊规模扩大到200多只,年收入四万多元。两项加起来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收入水平远超中卫川区的农民,提前进入了小康。有钱后,他在中卫城里买了一套90多平米的楼房,供父母和孩子居住。“儿子拓云尚上高二,女儿拓鹤仙上六年级,学习都很好。我很欣慰,再苦再累都值得。”拓明俊满意地说。</h3> <h3>【废弃的村庄】</h3> <h3>【只有种瓜时才来住的老屋】</h3> <h3>  涓涓细流,汇聚成海。目前香山拓姓以“五门”和“六门”人丁最为兴旺,加起来8000多人,占据宁夏拓姓的80%左右。两三百年来,每逢天灾和战乱,都会有拓姓人回到跑水沟老家寻求帮助并短暂居住,跑水沟成为“六门”拓姓记忆深处的第二老家和全国拓姓人见面时互报家门的地理历史名片。于我来讲,也是如此,我的老家在跑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