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一团团的火烧云在小南疙瘩儿的上空飘浮着,那种桔红色富丽堂皇,像是天宫的神仙们在云彩里开会,又像是七仙女在云房里织出大匹的绸缎晾晒在那儿,向逢石河炫耀她们的好手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逢石河成了一幅色彩热烈的油画,让人沉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河渠边的柳树、杨树的叶子,地里刚晒出红缨子的玉米,都像在靛池里洗了个澡,变成了紫红色;汤帝庙的台阶上,一队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下边的老街走来,晚霞映照着他们的脸蛋儿,那脸蛋像熟透了的红苹果。他们望着这美丽的晚霞——好美的天空哦!他们赞叹着。</font></h3> <div> 老街上一街两行的黛瓦粉墙也被涂抹了一层桔黄,显得凝重而端庄;大河里的水被染红了,逻逻潭、龙咀潭像倒进了洋桃红的大染缸……<div> 牛羊从东坡山神庙旁的那条小路和红花沟两个地方下了坡,此时都已到了大河边开始饮水。那白色的羊披着一身桔红,而那黄牛则披上了红色的斗篷。它们都低着头把嘴扎在流动的桔红色的云彩里,严然都沾染了仙气,成了天上银河岸边的仙家牛羊了。</div><div> 慢慢地,太阳落了山,仙女们收回了晾晒的绸缎,地里劳作的人们也三五成群的从那河地的大路上、坡地的小道上向着村里走来。</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 “闲说中心”的闲话开播时间是从晚饭端起饭碗的那一刻开始的。</font></h3> 这是个夏末秋初的傍晚,天气还很闷热。人们端着粗瓷大碗,纷纷出门云集到各自的闲话中心来。这些地方往往比闷在家里吃饭要凉快些,最主要的是这种“闲话”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休憩兼娱乐的方式。不过闲话开始前总有个序曲,这序曲刚开始时,呲溜呲溜的声音多些,到后来,便是一片呼噜呼噜的声音了。<div> 这声音,是吃饭的声音,准确的说不应该用“吃”而是“喝”饭的声音。因为大家的饭都是那种叫做“糊涂饭”的稀饭,不是“糊涂面旮瘩”,就是“糊涂面条”。生活好点的,会在喝稀饭的同时配着吃个“黑馍”,而那纯麦面蒸得白馍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够那样奢侈呀!有的家庭是连黑馍也舍不得随便吃的。</div><div> “糊涂面旮瘩”和“糊涂面条”这两种稀饭不光晚上喝,早上也喝,稀稠全看饭里菜和红薯的多少了。</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一段时间以后,大部分人已撩下了碗,喝饭交响乐由合奏变为三重、两重,直至成为独奏——单调的呲溜或呼噜声。主妇们拾起地上的碗筷回去洗碗,男人们那吸烟的燃起了火绳,端着烟袋美滋滋的吸着,烟锅里的烟一明一暗地闪烁着……闲话正式开始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四十多年前逢石河逢北村一个寻常的夜晚。在那个寻常的夜晚,各大闲话中心都在议论着一个不寻常的话题:村里要建水电站了!在粮店外的大场边上,在井后沟后堌洞(胡同)口的碾盘旁,在王祠堂背后的上卖(音)儿那个大土圪台上,在后庙沟的前堌堆上,在大庙后的打麦场边……闲话中心的人们都在讨论着那让“灯头朝下长”的盛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逢北村的人其实已经见识过用上电灯的美妙和幸福,早在上一个年头,在王家祠堂门前路东的那个水磨房,就安装了一台二十千瓦的蜗轮水力发电机,不但磨面变得容易快速,而且家家通了电,装上了电灯。尽管只能在晚饭前后供那么一会儿电,但人们终于认识了世上还有这么好的一种东西,可以带来如此璀璨的光亮,也重新认识了逢石河的水除了喝着甜、洗着爽,能浇地之外,还有如此神奇的妙用哦!</font></h3> 如今,要修电站嘞,要把那哗哗的清流全部磨成电嘞!他们怎能不兴奋呢!老辈人常说啥时候你们熬到那灯头朝下长就有好日子过了,看来,好日子真要来嘞!<div> 那一晚,人们一直“闲话”到很晚很晚。从要修的电站,到国家第一颗氢弹的试验成功;从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到在上海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从马王堆汉墓的女尸如何面带红晕到周恩来总理的“双脑袋”,一个工作一个休息;从坡地的棉花该脱花裤了到河地的玉米啥时候能授粉……</div> 夜深了,流萤四起,老街上传来孩童们招唤萤火虫的声音——<div> 丽佬儿丽佬儿来我家</div><div> 我家有个大西瓜</div><div> 仅你吃,仅你拿</div><div> 拿回你家哄你娃</div><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那年秋收以后,逢北村的水电站工程开始动工修建,机坑、地下涵洞、坑内两层机房的建设等历时二年,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及逢石河西岸河渠在原河渠基础上重新开挖并全部用方块石垒砌历时一年余。到了一九七六年的夏天,逢石河第一家水力发电站正式投入运营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那时开始,洋油灯用的少了。老奶奶纺花的时候,再不用就着那烧火盆里的微弱光亮了;婶婶们织布时闭着眼也能把梭子攒进经线里去了;妈妈们缝缝补补纫针时不怕灯头儿炼到头发了……娃们上夜自习的时候,洋油灯被纸盒罩着被纸筒罩着做为路上照明的“灯笼”,到学后放到书桌里只偶尔停电时才能派上用偿了。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水电站的建成还给孩子们带来玩乐的好去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以前耍水常要跑到大河滩去,特别是那酷热的晌午饭后,利用午体课的时间去龙咀潭,路上耗费时间太长,被老师逮住的风险也很大。现在直接到电站上边的供水池去耍,这个水池因供两个机组发电,所以建的比较宽大,北边进水端浅,南边泄水端深,两个泄水口都有机动闸板和铁护网,非常安全。所以,午饭后的学生娃们往往先来到这里,脱了衣服,搬几个菜瓜,来一阵狗刨,然向才去上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再有一个好去处就是水经过电站机组后排出去的那条地下涵洞了。这条洞从电站的地下一直通到田家祠堂附近才露出明渠,但在王家祠堂路东的水磨坊东边,有一个进入涵洞的入口,因为通过村里的大渠的水要从这里并入涵洞一起向南。来这涵洞里玩主要是为了逮鱼、抓虾、翻螃蟹,偶尔还会逮个老鳖呢!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逢北村的电站竣工后,薛庄村、上河村和黄庄村也相继修建了水力发电站。逢北、薛庄两个电站的装机容量两同,都是大小两个机组,据说大的为一百二十千瓦,小的为八十千瓦;上河村和黄庄村两个电站的装机容量一样,都为四十千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这项对当时逢石河人来说堪称宏大工程的建设中,逢石河人没有耽误农业生产,没有畏惧任何艰难困苦,挖隧道(龙王庙段、逢北电站地涵洞段、薛庄段)、架桥梁、拿土方、破石头……他们喝着“糊涂饭”,吃着菜糕,炎炎酷暑里,凛冽风霜中,前后奋战达四五年之多,才终于完成北至上河南到薛庄的逢石河西岸缎带般的大水渠,以及四个在当时农村堪称奇迹的水力发电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逢石河西干渠工程中,南吴、北吴等地也来参加援建,当时号称“大会战”,来参加会战的都是由年富力强的“基干民兵”组成的突击队。白天干活,夜里各地的学校、公社的宣传队还组识文艺节目对他们进行慰问,演出的地点在王家祠堂门前的月台上,演出的节目有“三句半”,革命样板戏和电影现代舞剧《白毛女》等。至今还记得北吴学校出了个节目《我是北吴炊事员》,那几个女学生用筷子敲着盘子说“三句半”的情景,特逗,一直在我们小学生之中流行了好几年。在那相对贫困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却总是那样饱满,情绪总是那样高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逢石河西干渠逢南至薛庄的涵洞是整个河渠中最艰苦、难度最大的工程,涵洞比较长,而且地质偏软,加之技术条件差,极易造成塌方事故。当时逢北村一女青年就是在这个涵洞工程中牺牲的。</font></h3> 逢北村的水电站建成后,机房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诗词中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而薛庄村的电站机房上镌刻的则是华国锋主席给工业行业的题词中“革命加拼命,无往而不胜”的这句话。所以这两个电站带着极明确的时光烙印。<div> 那几年里,三位伟人相继去世,至今曾记得人们掉念总理胸佩白花的情景;</div><div> 曾记得一九七六年九月十八日在王祠堂门前大院南边那排房子中西头儿的那个教室,逢北村为掉念毛泽东主席搭设的灵堂里,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拄着拐杖放声大哭的情景;</div><div> 粉碎“四人帮”后,嗽叭里到处播放着豫剧大师常香玉唱的“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逢石学校演的小品《四人帮丢丑》非常好看,特别是那个演江青的“捣蛋”的很,一时也成为了小学生们模仿的偶像。</div> <h3><font color="#010101"> 逢石河的逢北和薛庄两个电站建成后,由于发电量比较大,当时属于公社直接管理的单位,除供应逢石河用电,还有供应下冶水泥厂用电的专线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以后的岁月里,由于有了电这种能源,逢北村又建起了面粉厂,这个面粉厂就在汤帝庙后的那个麦场的边上,紧靠大路边的位置。面粉厂建成后,人都开始用麦子直接换面了,用钢磨磨面的人少了,而石磨和水磨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了丢弃在路边的一道风景、一段往事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逢石河这个地方一到夜晚是“明灯蜡烛”,大河渠在村中日夜奔流。挑水洗涮真方便,庄稼浇水不作难,菜园鲜蔬四季有,方圆左近都称羡!那岭头上的姑娘们都愿往逢石河来寻婆家,连那济源城的姑娘都跟着逢石河的小伙上了山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策划:雪里青</font></h3>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qskckr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逢石风物 之八</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