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金色的麦穗在灿烂的阳光下随风起伏,犹如一望无际的金色海洋,到处展现着丰收在望的醉人美景,一个大战三夏的火热季节又到来了。不知朋友,您可经历过当年的那大战三夏的艰苦岁月?每当想起往年那热火朝天的情景心里便充满了沉甸甸的回忆,人们披星戴月去收割,真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累得腰酸背痛,热得汗流夹背,渴得嗓子里冒火,躺在地头上休息一会便是享受生活,在树荫下凉快一会如同歩入天堂,其中的艰辛与困苦可想而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在生产队里的时候,开镰割麦是个非常隆重的事,割麦的开镰,也就是第一镰要有社员推荐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去开镰,用来祈求这一季的风调雨顺,期盼能有一个丰收年景。前边大人收割,后面就让孩子们挎着篮子来捡麦穗,或者拉着大竹筢来搂散落的麦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复收庄稼”,以达到颗粒归仓的目的。每年的三夏大战可谓男女老少齐上阵,干部群众一条心,就连城市里的工人有时也组织下乡帮助农民抢收抢种。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充分调动了老百姓劳动积极性,尤其是在三夏时节表现尤为突出,为了使小麦早日颗粒归仓,有许多人甚至夜里两三点钟便拿着镰刀,带着磨石,提着水葫芦饭包去下地割麦子去,一干就是大半天,吃喝全在风吹日晒的田间地头上,当然,割麦子也并非大人的专利,因为要“双抢”即抢收抢种,所以一些孩子们也去帮大人去收割,那时镰刀划破手割破腿的事就如同家常便饭,屡见不鲜,人也不那么娇贵,破了大多抓把土一按,用布条一包裹便完事了,然后继续干活。人们一边割还要一边捆,因为用麦杆捆麦子也是需要技术的,捆不好,装车时散了,不仅影响运输还会耽误时间,甚至拉麦子时在路上翻车歪倒,当然,其劳动的艰辛也体现在了这披星戴月的岁月之中。</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span></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拉麦子是即耗体力又要技术的活,没力气拉不动,尤其是上坡下坡时更需要消耗体力,上坡没力气爬不上去,下坡又不能让车子顺坡速度太快;在我们村的东面便是气势巍峨的泗河大堤,从河滩中靠人力往村里用地排车拉麦子更是难上加难,并且充满着危险,只有一家一家在堤下等上三五家后,再相互帮忙,大家伙你推我拉,将车子推到大堤顶上,否则若力量不够,拉到半坡,车子倒退下来是很危险的,我曾亲眼看到,沉重的车子快到堤顶时,人已累得筋疲力尽,结果连人带车顺坡退了下去,造成了车毁人亡的悲惨情景。如果没技术装不好车,路上麦子从车上歪下来还要再辛苦的一捆一捆去装,那其中的酸甜苦辣没经历的人是难以理解的,小时候,家长激励孩子们好好上学的办法之一就是帮大人拉麦子,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劳动的辛苦,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跳出“农”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麦子被运到场上并非束之高阁睡大觉,要首先在烈日下一遍一遍地摊麦子晾晒,直到麦穗晒到干透了,足以碾压了,才能步入下一个环节进行碾压,翻场摊麦晾晒一般是妇女与老年人的活,拉来的麦子均匀地摊开晾晒,隔一两个小时就要翻一遍,看起来活轻松,实质上在烈日下长久站着翻晒麦子也挺辛苦的,中暑昏倒的事时有发生,并旦挣的工分还少呀,如果遇上天气突变的情况进行抢场,这边用叉子堆的堆,用扫帚扫的扫,用抢车子拉的拉,那边垛的垛,用草栅子盖的盖,那个紧张与忙碌的景象是现在许多人无法想象的。</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碾压麦子一般是牲口把式的活,一般用牛或者驴来碾压,把式轻挥长鞭,戴顶草帽,嘴里哼着只有自己才听得懂听得清的歌谣,悠然自得地在烈日下赶着牲口拉着碌碌转圈,看似幸福生活实为无奈之举。麦子要人们不辞辛苦的一遍遍的碾,一遍遍的翻,碾完一遍便用木叉子翻麦秸,清扫碾下来的麦粒和麦糠堆在一起后,再把麦秸摊开晾晒碾压,如此要反复多少遍,常言道“打七捞八”,可见人们对粮食丰收的渴望和期盼。</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扬场是个又脏又累又要技术的农业工种,大多要三人合作,一人添锨,一人扬麦,一人打劣,配合不好就耽误时间不说,扬出来的小麦也不干净。</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打劣可谓收麦过程中最脏的活,打劣的人要及时把扬场人扬出来的麦子中的糠用扫帚清理出来</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把扬干净的粮食装入袋里是最令人喜悦的亊,其实那时亩产很低,即缺优良品种,也缺有效肥料,更缺农业技术员指导科学种田了,亩产五六百斤就算放卫星了,当然,真正的放“卫星”是要虚报产量的,浮夸风很厉害,那年代有个顺口溜: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一直骗到国务院。</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看了这幅图可别认为颗粒归仓了,这是准备的公粮与农业提留,其实去了这两项每家也剩不多少粮食。上交爱国粮是老百姓乐意而又无奈之举,即使自已饿肚子也要喜交爱国粮。因为中华儿女从古至今养成了爱国如家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抗战时期“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当军粮,最后一个儿送他上战场”,优秀的中华儿女在爱国这一点上从不含糊,从不与祖国的需要讨价还价,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已的选择,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强大的国就没有幸福的家。</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把麦秸合成麦垛三夏才算基本结束,接下来就是抢种秋季作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三夏只是农村农民当年辛苦劳作的一个缩影已经时过境迁,而今再也不见当年劳作的场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己将农业现代化推广到了田间地头,科学土质改良,无人机喷洒农药,技术员现场指导等已将农业现代化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更别提联合收割机已取代了锋利的镰刀,秸秆还田有机改良土质啦。可世世代代农民依旧如故用汗水滋润着土地,用如此的辛酸创造着生活,用辛勤劳动的成果供养着社会发展,大家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可农民的劳动创造着历史的每一页呀!农民用自己的纯朴,善良呵护着世界进步,用自己的勤劳勇敢推动着社会发展。我们深信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在惠农政策的激励机制下,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定会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人民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幸福。</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麦收时节布谷催,在家乡每当小麦成熟时便有被当地人称作“怪姑”的布谷鸟在田野上空“怪姑 怪姑~~怪姑 怪姑~~”地叫着飞来飞去,据说她是一个儿媳妇的化身,从前,麦收时节每年都从东山套里来些大姑娘小媳妇,甚至老太太们来我们这里捡拾麦穗,她们用包袱背着瓜干煎饼,提着塑料桶(下坡捡麦子带水喝),为防洒头上顶着各种各样的毛巾,早晚趁天气凉快下地捡麦穗,中午便在路上晾晒,用木棒槌一遍遍敲打,然后把敲打下来的麦子用簸箕簸干净,或有风时在风口上吹一吹,滤一滤,最后装入从家里带来的粗布口袋里,等麦收结来时一起带回家,现在想想几位妇女在烈日下头上顶块毛巾有说有笑的用棒槌敲打她们捡拾来的幸福果实的场景,心里总有些说不出来的滋味。当年我家曾住过来捡麦子的远房亲戚,曾记的母亲从不让她们喝凉水,家里再忙也总是早早起来,为她们烧些绿豆水或白汤之类的汤水喝,把家里平常都舍不得吃的腌制的咸鸡蛋鸭蛋煮了让她们带着下坡,虽然当年我们也不富裕,善良的母亲每当她们回家前,总要自家打下来的粮食中,用瓣舀出一些来,悄悄的装入她们的口袋中,她常说:“要饭不为孬,放下棍子一般高,世上人有几个敢夸永远没有落难的时候,皇上也有穷亲戚,朱元璋也曾讨过饭,力所能及帮助应帮之人,心安理得。”曾记得母亲经常用擀的白饼换人家的瓜干煎饼吃,说自己就喜欢吃这一口味,当的年纪小,不明白,白面馍怎么没瓜干煎饼好吃?后来才知道,母亲是想让她们多吃些白面粮食,又不能伤及人家的自尊,只好说自已爱吃煎饼。山区当年因为未开发那里山地贫瘠,土壤薄,粮食产量低,甚至无水浇条件,只有靠天吃饭,再加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生活极度困苦。传说有一嫂子领着年幼的小姑子来捡拾麦子,走散了,把小姑子弄丢了,回家后被婆婆不断抱怨,自已想想为一家人如同沿街乞讨般在他乡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寄人篱下,没白天没黑夜干活,捡麦子打粮食,再加上小姑子走失的自责,倍感委屈,一时想不开便悬梁自尽了,灵魂化作“怪姑”鸟,每到麦收时节,她便呼唤着“怪姑~怪姑~”,在天空中飞来飞去找她的小姑子。而今传说已变成了遥远的故事,中国人民的饭碗已牢牢端在了自已的手里,为生活而迫节衣缩食的年代已经走进了历史的过往里,中华民族正沐浴在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伟大盛世里,一批又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正在努力向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而奋斗,一批又一批追梦人正在“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幸福生活而筑梦圆梦,我们深信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幸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