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绘本——盘中餐

芝麻妈爱分享

<h3>盘中餐(精装,荣获2016年博洛尼亚童书展插画奖!阿甲、粲然、史军等倾情推荐;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体味悠久的农耕文化。5~11岁适读)</h3> <h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你们家孩子最先会背诵的诗句吗?</h3><div>但是这句诗的含义你们都是如何向孩子们解释的呢?</div><div>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绘本就可以帮助我们诗意地解释这句诗。这本书就是《盘中餐》,它获得了2016年博洛尼亚童书展优秀作品奖,得奖的是一位85后女生,就是这本绘本的创作者:新锐绘本画家于虹呈。</div> <h3>首先我们看看封面,是一碗米。</h3> <h3>像是一碗盛满了中国大好山川河流。有读者表示,封面上这碗米让他们不自觉上手摸了好几次,太像是镶嵌上去的真米粒了。</h3><div>&nbsp;</div><div>实际上,它们就是作者拿不同颜色的真米一粒一粒黏上去的!其中有不少是云南元阳种植生长出来的红米。</div><div>脱去外面那层封面,内封是这样的:</div> <h3>远处层层叠叠的梯田,金灿灿的稻穗,近处农民正在忙着秋收。</h3><div>&nbsp;</div><div>往里翻,是一个有故事的环衬,上面画着各式各样的农具。</div> <h3>各种各样的农具!</h3><div>&nbsp;</div><div>别说家里的小朋友们了,恐怕我们也是认不全的。</div><div>&nbsp;</div><div>据我们实践,这一面环衬上的工具是特别能吸引小男生注意力的。妈妈们可以提前看看上面对各种农具用法的说明,再和家里的宝宝们介绍。当然,书里这些农具还会在适当时候亮相。</div><div>&nbsp;</div><div>接下来是扉页,是对封面丰收场面的映衬吧。几只麻雀在啄食饱满的稻穗。麻雀平时小朋友在路边一定都看到过,但它们细致的毛发、小眼睛小嘴的神态,宝贝们一定没有机会细细观摩过,在《盘中餐》里,作者于虹呈特别用心地刻画了它们,妈妈们可以领着孩子们在书里细细看。</div> <h3>接下来进入正文部分。</h3><div>&nbsp;</div><div>《盘中餐》在介绍“大米从哪里来的”,它是以中国云南元阳梯田这个地域为背景,以中国传统节气为记录线索,用它们为记录结点,将农民种植水稻的几个主要阶段,通过日记叙述和画面的方式呈现出来。</div><div>&nbsp;</div><div>也就是说,翻开《盘中餐》,就可以领着孩子展开一场进入元阳梯田、经历四时的纸上之旅啦~!</div> <h3>在《盘中餐》里,二十四节气是个很重要的元素,它们是千百年来,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时间表,它们是农民开展水稻耕种工作的重要参考。</h3> <h3>说到二十四节气,你和你们家宝宝会背二十四节气歌吗?</h3><div>&nbsp;</div><div>&nbsp;</div><div>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div><div>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div><div>&nbsp;</div><div>二十四节气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遗产,我觉得非常值得让家里的宝贝们吟诵、记背下来。</div><div>&nbsp;</div><div>有些背过二十四节气歌的小朋友在看《盘中餐》的时候表示:咦,书里并不是每个节气都提到呀!</div><div>&nbsp;</div><div>哈哈,是少了哪几个节气呢?跟着宝贝们一起去数一数吧!</div><div>&nbsp;</div><div>《盘中餐》映入眼帘的第一幅美图是雨水时节的元阳梯田:</div> <h3>波平如镜的梯田映照着日月,远处是当地特有的民居,以及开得正灿烂的山樱花。</h3><div>&nbsp;</div><div>《盘中餐》应该是个不错的体验,让他们在纸上对这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元阳梯田有个初步的接触和认识。</div><div>&nbsp;</div> <h3>第一页的左下方是一个年轻人在修整各种农具,这是为什么呢?</h3><div>&nbsp;</div><div>我们继续看下去来找答案。</div><div>&nbsp;</div> <h3>进入春耕期了,农民在播种之前要准备秧田。</h3><div>因为经过一整个冬天,田里的土结块、变硬了。所以农民要修整、准备好各种农具,赶上牛,对土壤进行疏松工作。</div> <h3>看,人和牛就是这样配合犁田的!牛脖子上挂着铃铛 </h3><h3>,身后牵引着木犁,很卖力地在劳作呢!</h3><div>&nbsp;</div><div>这个时候,还会有什么小动物呢?</div> <h3>一窝嗷嗷待哺的鸟儿啦!</h3><div>&nbsp;</div><div>要进入惊蛰节气了,万物复苏,树木新生,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农民加倍忙碌起来。</div><div>&nbsp;</div><div>耕种重要的一步是准备用来播种的稻种。</div><div>&nbsp;</div><div>我们跟着绘本走进当地的农家,看看他们是怎么准备的。</div><div>&nbsp;</div> <h3>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幅画!细致、生动。</h3> <h3>有我爱吃的腊肉!</h3> <h3>其实真实的当地农家就是如画中一般的!</h3><h3><br></h3><div>新一年的春耕开始,陈年稻谷有了焕发新生机的机会——农民从上一年保存下来的稻种中筛选出可以用来育秧的稻种。</div><div>&nbsp;</div><div>他们在浸泡稻种,他们操作的工序是祖辈们总结、传承下来的。具体操作说明,在书后的解说部分有详细的介绍。</div><div>家里的小伙子也没闲着,为家里的长辈们搬移装着石头的竹筐。</div><div>为什么要在竹筐里压着石头?</div><div>还是要卖个关子,你们可以在书里找答案。</div> <h3>挑选出稻种后,农民就要将它们播撒到秧田中。</h3><div>&nbsp;</div><div>从稻种到水稻植株,历经了三次搬迁。</div><div>&nbsp;</div><div>认真读过《盘中餐》后小编发现,农民像孟母,为水稻三迁其居。稻种的第一个家是温暖的竹筐,第二个家就是秧田了。</div><div>&nbsp;</div><div>进入清明时节,雨水渐渐多了,秧苗在秧田里顺利生长。</div><div>&nbsp;</div><div>这期间农民也不能闲着,他们得天天下地,在秧田里挖出沟壑,好让秧田里的水流出,这样长出芽的稻种才不会被淹死。</div> <h3>就这样,在农民小心翼翼地照料下,秧苗茁壮成长,到了进入夏天的时候,农民要再为秧苗搬一次家了!</h3><div>&nbsp;</div><div>这是因为秧田空间比较狭小,长大的秧苗需要更多的阳光、水分和成长空间,一小片的秧田已经满足不了它们的生长需求了,所以农民要将它们移栽到一大片的水田里。</div><div>&nbsp;</div><div>搬迁工作工程浩大,农民发动邻居亲戚们来帮忙,顶着烈日开始了辛苦的工作。</div> <h3>弯腰拔出秧苗。</h3><div>&nbsp;</div><div>&nbsp;</div><div>接下来就是插秧了,插秧也是一个技术活!</div> <h3>一遍一遍的弯腰是必备的。每一撮秧苗之间的距离还得几乎保持一致。</h3><div>提到插秧,我又想到一首诗。</div><div>&nbsp;</div><div>布袋和尚写的《插秧诗》 ,很有哲学意蕴的一首诗。把插秧的情景描绘地很美。</div><div>&nbsp;</div><div>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div><div>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div><div>&nbsp;</div><div>“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div><div><br></div><div>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div><div>&nbsp;</div><div>有机会真应该领着孩子到田间去体验一下!</div> <h3>水稻搬迁后开始茁壮成长。一层一层的梯田上,覆盖着绿油油的水稻,时不时下一场绵绵细雨,它们便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田边是当地人为孩子们搭起的简易秋千,这里便是他们的田间乐园。</h3><div>他们的嬉笑声,仿佛透过纸张从画面中传来!</div><div>这真是城里的孩子们很难体会到的童年乐事。</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日子到了盛夏,水稻开始开花,孕育稻穗。</div> <h3>无论是烈日当空,还是大雨临头,此时细细的田埂间总少不了农人的身影。</h3><div>他们要时时拔除杂草,除掉害虫,以免影响秋季的收成。</div><div>就这样,他们经历了春耕、夏耘,提心吊胆着过了无数个日夜,终于、终于要迎来丰收的金秋。</div><div><br></div><div>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div><div>至此,水稻完成了由一颗谷种到万千稻谷的自然传奇。</div><div>&nbsp;</div><div>&nbsp;</div><div>饱满的稻穗低着头,虔诚地等待着农人们来收割。</div><div>下地收割的时候,农人要准备好镰刀、打谷木桶、布袋……</div><div>还要牵上驴儿来帮忙。</div> <h3>收割稻子对大人们来说是很辛苦的,</h3> <h3>但对当地的孩子们来说,却是特别有趣的田间活动。</h3><div>他们可以下到田间,摸鱼,抓泥鳅、田螺,筹备一桌丰盛的晚餐!</div><div>辛苦收割下的稻谷还要经过晾晒才能长期保存。</div><div>那么,稻谷还要经过怎样的工序才能变成我们日常所见的白花花的大米呢?</div><div>那就是碾米、去壳啦!</div><div>这时候要见到的就是恐怕连爸爸妈妈都没怎么见过的几个古老农具:水碾和风谷车。</div><div><br></div> <h3>对于各种工具控的小男孩们一定会喜欢上!可以在文后的解说部分看到关于这两个工具详尽的工作原理解说。</h3><div>&nbsp;</div><div>最后,当然是要庆祝丰收了!到了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十月年”,村民们将寨子的各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都准备上各自的拿手菜,在街道上挨个摆上饭桌,大家聚在一起庆祝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的平安。</div><div>&nbsp;</div><div>坐在宴席“龙头”的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者。</div> <h3>这是一幅很值得细细品味的画面。</h3><div>哈尼族少数民族服饰都被作者描摹得细致入微。</div> <h3>丰盛的一桌饭菜。</h3><div>&nbsp;</div><div>&nbsp;</div><div>透过这幅画,可以带着宝贝们稍稍了解一下哈尼族风土人情,是不是会很有趣、有意义呢?</div> <h3>翻开《盘中餐》,扑面而来的,是土地的清新,是田野的宽广,是小黄狗的欢腾,还有在这片土地上才能找到的孩子们的纯净笑容!</h3><div>&nbsp;</div><div>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亦是如此。我们或许已不识五谷,不能体会四时的重要意义。《盘中餐》将我们重新拉回童年,剖出内心那份难能可贵的情感。</div><div>&nbsp;</div><div>《盘中餐》的封底以一碗米饭结束,</div> <h3>仿佛象征着一次循环。</h3><div>&nbsp;</div><div>这是承载着满满的情怀的一碗米饭,只是想以原创绘本这种方式提醒着我们当思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div> <h3>一本一年拿了近20个奖项的原创绘本是如何炼成的?</h3><div>2017-05-24 </div><div>作为讲述专业议题的原创科普绘本,《盘中餐》在过去一年里获得了2016年博洛尼亚国际插画展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等近20个奖项,在原创科普绘本里实属罕见。本文作者为《盘中餐》编辑戴葳,将这本书的策划与运营过程整理分享给同行,看看这本获奖无数的原创绘本究竟是如何炼成的。</div><div><br></div><div>以初心,打造佳作</div><div><br></div><div> 见素抱朴,情怀之作</div><div><br></div><div>于虹呈是我们在为原创中国古曲绘本《十面埋伏》寻觅合适的创作者时结识的优秀画者。在这之前不久,她的首部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问世了,并以精巧的皮影元素、传统水墨画移步易景的构图在业内引起不小的轰动。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于虹呈,年纪轻轻便擅长将中国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绘本创作中,给读者以殿堂级的美的享受,这位年轻创作者的潜力可见一斑。我们因为绘本《十面埋伏》找到了于虹呈,并很顺利地促成了合作。这之后我们得知,她手上还在创作她的第二部原创绘本,这是她在云南元阳梯田采风两年之后,潜心为孩子们创作的一部全新题材的绘本。中国大多数人终日以米为食,然而在面对“大米是从哪儿来的”问题我们却无法向孩子做出合理的、生动的解答。“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也许是多数孩子会吟诵的第一首诗,但其背后的深意,多数家长却无从说明白。于是,于虹呈决定创作这样一本绘本,来替家长诗意地解答这些问题。</div><div><br></div><div><br></div><div>《盘中餐》作者于虹呈</div><div>为了创作采风,她在当地的农民家租住下来,跟着他们下田、记录农耕生活。基于这两年的梯田采风经历,她创作出了这部赞誉农耕之美、自然之美的大爱之作《盘中餐》。当于虹呈将这部作品初稿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部足以填补儿童绘本界空白的绘本佳作。我们编辑部决定一定要把握住这位有潜力的新秀创作者和难得的原创佳作。为了赢得作者的信任,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认为,这部作品原创绘本不止停留在告诉孩子们“大米是从哪儿来的”的议题上,其背后还有赞誉中国农耕文明之美的厚重命题,这样主题的原创图书最适合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样国家级的出版平台上出版。为情怀之作找到最匹配的出版平台,我们最终成功促成了合作。</div><div><br></div><div>深挖内涵,动情呈现</div><div><br></div><div>绘本《盘中餐》从孩子最熟悉的意象出发,用清新的画风向读者诉说一碗米饭里的农耕智慧,呈现一方稻田里的人文精神。这是我们挖掘出来的这部小小的原创儿童绘本的深刻内核,这些也成为后来这部作品感动各个领域、不同年龄层读者的深层元素。从绘本里,读者们读到了一粒米的生命之旅,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也看到了故乡,旧时光景和美好希冀;重新拾起童心,做回自然的一部分,探寻生命个体与天地、四时的永恒联结。不仅科学展现了水稻的生长,更深情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意。这是绘本《盘中餐》的故事,更是我们盘中餐的故事。</div><div><br></div><div><br></div><div>以匠心,暖人心 </div><div><br></div><div>反复推敲,改头换面</div><div><br></div><div>初拿到的绘本《盘中餐》是一个定位为纯科普性的绘本,在文字表述和排版设计上都有鲜明的科普图书的痕迹,在介绍水稻种植过程、稻米相关知识上可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看过这个绘本,便基本上能回答“大米是如何种出来的”这样的问题了。除了内容上的知识性优势,作者的画作本身也是一大亮点,清新、写实的画面不由地将人拉回暌违的大自然。但其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在文字上,因为加入了很多专业性的知识点,让文字读起来很生涩,大人读起来都容易走神,想来小读者更是如此;在排版设计上,将包含科普知识的内容与主线的图画合在一起排版,看上去具有美感,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但深入想来确实可能干扰阅读,影响读者对高质量的画作本身的欣赏。</div><div><br></div><div><br></div><div>为了让这个绘本有更优质的水准,我们决定将原本偏向于科普性的图画书改头换面,打造成了更贴近于绘本的图书。经过这一阶段的打磨,我们将叙述性的文字和知识性的文字尽量分开,在绘本正文部分,我们保留了叙述性的文字,文字叙述风格简单、平实,通过传统节气标识来推进叙述,呈现出水稻种植、生长过程的概貌。</div><div><br></div><div>文字上做到了和主图的良好配合。对于知识性的文字,则将其作为知识链接的形式,附在绘本主体之后,便于让家长和小读者在感兴趣、自愿的情况下延伸阅读。在绘本版式上,我们先后经过三版调整才最终敲定。绘本排版注重图文之间的关系,文字一般排在画面视觉延伸的方位,好让画面有延展感,我们在文字排版上也按照这一小诀窍进行了设计。</div><div><br></div><div>细节把控,力求严谨</div><div><br></div><div>作为讲述专业议题的科普绘本,知识性内容的权威、可靠是最为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没有亲身实践过农活、没有植物生长知识的我们便开始多方寻觅专家、寻求专业支持。在开始初审前,我专门约请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植物学领域的专家陈忠平教授为《盘中餐》绘本的知识内容做专业上的把关。在面谈过程中,他详细介绍了水稻种植、生长的过程,及其中涉及的大部分专业知识。我们在根据获得的专业解答,对关于水稻生长的专业知识进行修正。此后,我又邀请了几位相关专家,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浙大的博士、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等,请他们细细审读专业知识部分,一一核对、严苛地纠错;最后还找到了袁隆平院士和杨耀松研究员为我们审读,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细抠字眼和知识点。这一系列工作不仅确保了绘本知识解读部分内容的专业可靠,对于这本书的后期营销也大有助力。有多位专家、院士为绘本背书,还有袁隆平院士的支持,为绘本增色不少。</div><div><br></div><div>整体设计,大胆尝试</div><div><br></div><div>绘本最初就一致敲定了以“盘中餐”为书名,但在书籍整体装帧设计上却经过多番推敲、讨论,才有了最终的设计方案。《盘中餐》书名的提法自然让人想到那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因此在装帧设计上为了呼应文题,大胆尝试了童书不太愿意触碰的白色、素雅基调,意在走古韵风。封面、封底的一碗米都是由作者专门用不同品种的米设计、拼贴而成,封面的一碗米盛满了中国大好山川河流,也装满了85后女孩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厚重情怀;封底又以米饭结尾,仿佛象征着一种循环。封面书名字特别手书为较为稚拙的字体,与手工拼贴的米饭呼应,意在拉近与儿童的距离。我们还专门为封面的那碗“米饭”做上了磨砂工艺,让读者摸起来有颗粒不平的触感和惊喜。揭开护封,内封呈现的是一幅梯田水稻秋收的美景,环衬设计加入了农耕时并不可少的传统农具,再翻至内文便开始用写实画风记录一粒米的成长历程。内文版式设计也力求简约、素雅,凸显图画本身的美感。装帧设计上有意造成护封和内文风格上的反差,意在打破妈妈们意料中的“原创绘本本应该”的窠臼,希望打造出既符合文题又带来惊喜的原创绘本。</div><div><br></div><div><br></div><div>以诚挚之心,传播价值</div><div><br></div><div>目前正是国内绘本市场井喷式发展期,原创绘本想要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营销工作不容忽视。编辑加工工作之初,我就开始从作品本身、作者的各个维度挖掘可推广的营销点,撰写多款文案以备后续使用。绘本正式出版前,便将绘本试读版交给了粲然、阿甲、史军等多位童书界的阅读推广人提前试读,邀请他们为绘本写推荐语、书评。由此为《盘中餐》准备了充分的、全方位的营销物料。在绘本上市前一周,我们在当当网启动了预售链接,同时利用微信MAKA工具,制作MAKA宣传页面,在朋友圈展开社群营销。</div><div><br></div><div>随着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崛起,社群营销在图书销售与宣传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现在家长和孩子们获取图书讯息、选购建议的渠道愈发多样化——阅读类自媒体平台、父母自发的qq 群、还有微信、微博、豆瓣等分享平台,与这些平台的合作也成为了绘本营销的重点。绘本上市后,我们除了在传统媒体上发布书讯、书评外,还发动微博大号、亲子号转发书讯、推荐绘本,借助豆瓣小组、微信公共号等新媒体的力量,推广绘本。因为绘本话题点充分,我们也获得多家电台、电视台的专题采访报道。之后,我又专门设计了微课,进入二十余个QQ群和微信群分享、推介绘本。</div><div><br></div><div><br></div><div>《盘中餐》把故事放在了世界文化遗产——云南元阳梯田里,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分别用雨水、惊蛰、清明、立夏、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和霜降这几个节气为记录结点,将中国最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用纯美的画面和平静的叙述呈现出来。这样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特点使得《盘中餐》非常适合在学校、教育机构等展开深度、立体的互动营销活动。我们先是争取在教师多在翻阅的媒体《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盘中餐》的书评——《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把稻穗》。同时又将绘本推介给阅读推广人、小学特级教师等关键人物,幼儿园、绘本馆、亲子游策划团队等活跃机构,在我们的策划、指导下,展开了结合课堂、生动教学的落地互动活动,如参观农耕博物馆,结合绘本上一堂农具课;挽起裤腿,下到田间的插秧体验活动;秋收时节收割稻穗,辨识谷物活动;“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主题语文课外延伸活动;走近梯田,上一堂“因地制宜”的地理课;诵读二十四节气,体味农耕智慧的一堂文化课等。形式多样的农耕体验式活动,联系课堂内外,颇受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这也转化为《盘中餐》宣传推广的直接、有效动力。</div><div><br></div><div>一年时间,近20个奖项加身,6次重印,收到无数读者的真诚反馈,回顾《盘中餐》从立项、策划到营销的全过程,我想这些便是对《盘中餐》这部原创情怀之作的最大嘉奖。</div><div><br></div><div><br></div>

绘本

盘中餐

我们

梯田

水稻

秧田

农耕

稻种

插秧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