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味道 文:罗平

轻云

<h1>  <br>  端午的天有情,端午的水有汛,端午的草知味,不知端午的人啊,你是否也有愁?<br>  ——题记</h1><h1><br></h1><div><br></div> <h1><br></h1><h1> 五月五,过端午。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按古代历法纪年的“十二地支”顺推,正月为“寅月”,五月为“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端”为初始意。仲夏第一个午日叫端午。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五月为仲夏,仲夏登高,顺阳在上。农历五月初五日,正是登高顺阳之日,亦称“端阳节”。</h1><div><br></div> <h1><br></h1><h1></h1><h1> 端午节最初起源于古代百越一带(今长江中下游以南),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在此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演变成为纪念屈子的节日。</h1><h1> </h1> <h1><br></h1><h1></h1><h1> 战国时期的那个端午,味道有几分酸楚,有几分苦涩。当我们穿越历史的天空,去感受千百年前的那个端午,去走进一位楚国臣民的内心情感,你也许会感受到,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仲夏之日,那是一个酸楚无奈的时代之痛。一位叫屈原的三吕大夫,怀着忧国忧民的满腔爱国情怀,怀着治国经世的政治抱负,怀着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理想,被放逐到湘楚之地。那个端午节的天空,也许一片灰暗,有雨如晦,有风如泣。 </h1><h1> 你披散着一头长发,在凄风苦雨中是那么的孤零,一点也不飘逸。也许,你赤着双足,在湘楚大地,一路行吟,“朝发枉清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檀徊兮,迷不知吾所如……”,这一路行,一路吟,谁能想到,竟然吟出了你的旷世奇才,吟出了你的深刻你的奇特和你的丰富想象,吟出了楚辞,吟出了一部文坛诗歌的开山之作——《离骚》。</h1><h1><br></h1> <h1><br></h1><h1></h1><h1> 也许,你就是那个时代的“犀利哥”。当时,没有人同情你,也没有人追捧你。只有当你身沉汨罗江后,才有家乡的姐姐站在长江岸边,日夜呼唤,唤你魂归故乡,唤你回家团圆。因此,你的家乡后来便叫“姊归”。也是因为你,才有湘楚民间的百姓,划舟投粽,在打捞你的身躯和灵魂。因此,湘楚之地才有了端午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流传。</h1><h1> <br></h1> <h1><br></h1><h1></h1><h1> 你一袭青衫长袍,如同一个时代的颜色。你斜背的那一柄青铜佩剑尽管锋利,却未能斩断你的缕缕愤恨悠悠愁绪。你无奈而悲怆地仰起头,在不断地诘问苍天。</h1><h1> 就连苍天也禁不住你的声声诘问。在你听到一个叫白起的秦国大将攻破了楚国都城之时,有几道闪电划破你头顶灰暗的天空,几声震耳的雷声,似乎是苍天在对你“天问”的回应。 </h1><h1><br></h1> <h1><br></h1><h1> 一场倾盆大雨,将你心中的念想之火彻底浇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你没能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励志奋进中继续前行。你抱着一生的遗憾,在五月五日投进了不知是清还是浊的汨罗江中。只留下沧浪之水在吟诵你文字的千古绝唱,成为后人将端午作为纪念你的传统怀想。</h1><h1><br></h1> <h1>  </h1><h1></h1><h1> 年年端午年年过,又是一年端午节。端午的味道虽然没有几千年前的悲怆,也没有春节那么浓烈,但家乡的端午也还别有一番风味,可以让人一生回味。</h1><h1> 因为端午,仲夏已始,阳光已不再像春天丽日那么温柔,却变得日渐刚烈,故又名“端阳”。即使你想享受一下“登高顺阳好天气”,驱除一下江南春天的一身潮味或未尽的寒气,你也得清晨起早,迎着东方的晨曦沐浴初升的端阳。</h1><h1><br></h1> <h1><br></h1><h1></h1><h1> 记得曾经家乡端午的清晨,像是一个神圣的日子。男女老少都得早起,特别是小孩。听大人们讲,能够在端午的早晨去沐浴阳光,可汲日月之精华,驱身体之邪气,提升精气神。所以,兴奋得小孩久久不能入睡。能在乡村五月的早晨,迎着晨曦,迎着朝阳,迎着清风,到村头,到溪畔,到东山,去呼吸那散发淡淡清香和那酽酽绿味的新鲜空气,那才是真正的人生一大享受。这在雾霾密布的城市,也许那是一场人生的奢华。</h1><h1> </h1> <h1><br></h1><h1></h1><h1> 因为端午,不但家乡那河水,那溪水,也开始有了温度,而且还有民间代代相传的神奇。长辈们都说,端午清晨的水可以濯身洁心,可以驱病防蚊,可以强身健体。这并不是讹传,汉代的《大戴礼》就有记载:“午日以兰汤沐浴”,谓之浴兰节。乡下的人们便要在端午清晨,去河边或井里,打上一担水,然后到野外的田边沟畔山中,寻来艾草、菖蒲、野兰、野樟、辣叶草等植物,用端午水烧成药汤,大人小孩,全家老少,沐个端午药浴。剩下的艾草、菖蒲便挂在门楣窗楣,以驱虫驱蚊。 </h1><h1> 于是,家乡端午的味道,便迷漫着艾草、菖蒲的气味,便有几分芳香,也有几分野味。</h1><h1><br></h1> <h1><br></h1><h1></h1><h1> 端午的味道,有几分香味,其实那就是香草美人的味道。因为江南多雨,多水,所以,有人说江南的姑娘都是水做成的,个个水灵灵的。她们有水灵灵的一双眸子,一眨一眨,如关不住的端午汛,都有水灵的面庞,水色红润,白里透红,特别是那份情感,细腻温婉,柔情似水,婉约如梦。</h1><h1> 因此,端午,便有浪漫的乡村姑娘,那双纤纤采薇的巧手,将陈年的艾草、菖蒲以及新采摘后晒干的金银花桅子花蔷薇花等花瓣花蕾,缝制成小巧精致且芬芳袭人的一个个小香囊或小香包,挂在胸前或装在兜里,散发一身的香味。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香草美人,也许比那城市佳人的法国香水更袭人迷人醉人。也有孩子们把母亲制作的香包香囊挂有胸口,更添几分童趣和天真。据说,这也有驱邪避暑之功效。那是母亲们的一份期愿。</h1><h1><br></h1> <h1><br></h1><h1> 端午的水,不但有温度,也还有性格。有些年份的端午,不但没有艳阳,但有雨有风。一不小心,便满了溪涧,涨了河水。人们叫它端午水,又叫端午汛。端午,在小满节气前后,是南方雨季的分界线。“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的俗谚,说的就是端午时节的雨水如还未蓄满,这意味着当年就要干旱。</h1><div><br></div> <h1><br></h1><h1> 因为屈原,因为有水,因为有中国人对龙的崇拜,端午节划龙舟比赛这一习俗,作为民间的一项竞技活动,不但增添了端午的热烈气氛,而且还在2009年9月作为中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为打捞屈子的愿望,本应痛苦哀伤,如今却演变成了人们的欢乐。这也许就是时代的变迁。那一声声震天的划浆号子,那一声声出征的鼓声或到达终点的锣鸣,把一个时代渲染得热血沸腾,激情满天。</h1><h1><br></h1> <h1><br></h1><h1></h1><h1> 曾经渣江小镇的蒸水河上,端午那天,河岸两边,人群相拥。一条条龙舟在呐喊声中你追我赶,飞梭竞渡。也有姑娘在簇拥的人群中,目不转睛地盯着某条舟上的某一少年,在祈祷着“千年修来同舟渡,万世修来共枕眠”的夙愿,因而,她的心啊,比那击浆的节拍跳得更快。因为,那是她心仪的男人。她比凤凰《边城》中那个翠翠还要羞涩。</h1><h1> 如今,渣江的蒸水已经沉寂了许多年。昔日的龙舟也许定格在那联合国。但渣江端午的水,却依然年年在流淌,只是少了几许热情与奔放的性格。</h1><h1><br></h1> <h1><br></h1><h1></h1><h1> 家乡端午的味道,其实有几分诱人,也有几分思念。那就是母亲煮粽子的味道,那就是乡亲们煮艾粑艾团的味道。</h1><h1> 母亲到山上砍回几把棕条,摘上一篮翠绿的粽叶,一家人围坐一起包粽子,或者从野地采回一筐新鲜的艾叶、蒿尖或者臭草,用温水一烫,拌上石磨碾就的糯米粉,做成野菜粑团,还未生火上锅,就满屋飘香。<br> </h1> <h1><br></h1><h1> 那时,母亲的笑容,比端午的阳光更灿烂,更美丽,更动人,更惬意。尽管那时的粽子里,只是一些糯米花生或豆子,没有鲜肉鲍鱼和山珍,但吃起来却是那么的香甜,那么的令人回味。这些,也只是曾经记忆中的情景与味道。</h1><h1><br></h1> <h1><br></h1><h1> 端午,因为是一个节,那就有节礼。已婚的男子,要给丈母娘送端午礼,有了婚约的姑娘,要接受男方的端午礼。因而,端午又叫“女儿节”。送端午礼,粽子必不可少。粽子的形状也很有寓意。有“枕头”型,有“棱角”状,也有圆形状,分别寓指共枕一生、山有棱角(《诗经》云“山无棱乃敢与君绝”)、生活圆满。谁家的女婿或女儿的对象送来了端午礼,都要把粽子分发给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分享幸福和喜悦,让乡亲们也能沾沾喜气。</h1><h1><br></h1> <h1><br></h1><h1></h1><h1> 端午这天,还要喝雄黄酒。母亲把过年省下的自酿湖之酒浸上雄黄,酒的颜色变得橙黄。母亲让我们每人都要喝,哪怕你滴酒不沾,但端午的雄黄酒却必须得喝。传说,喝了端午雄黄酒,就可以避邪,就可以不被白蛇青蛇所迷所缠。曾经不管是已婚还是未婚的男人到女方家,都要喝上一盅雄黄酒。也许那是你的岳母或准岳母怕你被千年蛇精或万年狐仙所迷惑。</h1><h1> </h1> <h1><br></h1><h1></h1><h1> 这一习俗,我后来才知道起源于《白蛇传》,来源于杭州西湖断桥上的那个“白娘子”,来源于灵隐寺那个不懂爱不懂情不懂女人心的和尚法海。那时年少,也和法海一样,也像不懂事的许仙一样,硬是痛痛快快地喝下了半杯,害得我睡过了午时。后来,我还真有些后悔,白蛇的故事是多么的美丽。</h1><h1> 万物有情,万物有灵,万物生性。那西湖里的白蛇青蛇,那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坞里千年狐仙,也许比当下的“白富美”,感情更加专一,心灵更加纯洁,德行更加高尚。所以,如今很少有人喝雄黄酒了。</h1><div><br></div> <h1><br></h1><h1> 因为端午,因为屈原,家乡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招魂。那时的医疗还不发达,乡亲们也还比较愚昧。哪家的孩子有了伤风感冒,有了夜啼久哭,祖母或母亲便会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河边,在溪畔,长一声,短一声地虔诚地呼唤,“孩子,你跟我回来。”一边呼,一边唤,一边用手在空中抓上几把,像把魂魄抓回放进衣襟包好,回到家里,在孩子的头上或心口,打开衣襟,寓示魂已招回,然后再在孩子的头上呵上三口阳气,祈愿孩子健康平安。<br></h1><h1> </h1> <h1><br></h1><h1></h1><h1> 母亲或乡亲那么做,也许是愚昧,也许是善良,但那才真正是母亲最原始的爱,最深厚的情,最美好的愿,最苦的一片心。</h1><h1> 如今,母亲已经年老,包粽子的手已经不再灵巧,也不可能再催你喝雄黄酒,也不可能在寂寞的长夜里,去河边溪边给你一声声招魂。而你,又何时能够回到家乡,回到母亲的身旁。这时,你可知道,母亲的心也许比年轻时更苦,更苦……</h1><h1><br></h1> <h1><br></h1><h1> 这就是端午的味道。也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这就是母亲的味道。有酸,有香,有甜,有愁,也有一些苦……</h1><h1><br></h1> <h1>  (记于二O一七年端午节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