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学习钟繇的《宣示表》。首先要了解钟繇这个人。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②,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③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⑤,如厕⑥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⑦,最妙者八分⑧。</h3><div>本 名 钟繇 字 号 元常 出生地 河南 主要成就三国魏大臣</div><div>注释编辑</div><div>①钟繇(yáo):三国魏大臣,书法家。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div><div>②刘胜:行书首创者。抱犊山:山名,在河南境内。</div><div>③魏太祖:曹操。邯郸淳:魏文学家,对文字书法很有研究。韦诞:魏书法家。</div><div>④蔡伯喈(jiē):东汉人,工书画。</div><div>⑤被穿过表:被子被手画穿了。</div><div>⑥如厕:到厕所去。</div><div>⑦三色书:楷书、行书、草书。</div><div>⑧八分:汉字书体名。</div><div>翻译编辑</div><div>魏国的钟繇,字元常,少年的时候跟随刘胜去抱犊山,学习了三年书法,然后和曹操、邯郸淳、韦诞等(书法家)讨论书法技巧。钟繇向韦诞借蔡伯喈的真迹,韦诞很吝啬,不给钟繇。钟繇(气愤地)捶打自己的胸部,直至吐血。曹操用五灵丹救钟繇,钟繇才得以活命。直到韦诞去世,钟繇让人盗掘了韦诞的坟墓,这才得到了蔡伯喈的真迹。于是钟繇用笔更加的奇妙了。钟繇专一考虑书法,躺在床上,被子被手(练字)写穿了,去厕所去一天也忘记回房。看到世间万物,都书写下来。钟繇善于写楷书、行书、草书,写的八分字最为巧妙。</div><div> </div><div><br></div> <h3>原文编辑</h3><div>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窃致愚虑,仍日达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浅。圣意所弃,则又割意,不敢献闻。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外震神武。度其拳拳,无有二计。高尚自疏,况未见信。今推款诚,欲求见信,实怀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当护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许,许之而反,不必可与,求之而不许,势必自绝,许而不与,其曲在己。里语曰:何以罚?与之夺;何以怒?许不与。思省所示报权疏,曲折得宜,宜神圣之虑。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与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数者,有似于此。粗表二事,以为今者事势,尚当有所依违,愿君思省。若以在所虑可,不须复貌。节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div><div>译文编辑</div><div>大意如下(如需精准译文,恐非一时之功): 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我常常夜不能眠,想到自己粗鄙疏浅,不能报国。皇帝似乎对孙权的投降的请求不以为然,想到这里我又犹豫了,不敢再申述自己的意见。但又想到,如今的天下,大部分已为我魏国平定,孙权之所以来献礼投诚,想必是震慑于陛下的天威。估计他是有诚意的,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高高在上者本来就容易与人疏远,况且我们也没有让他们见到我们的诚意。如今孙权拿出诚意来,想要我国相信他,其实他很担心我们会不相信他,这时我们应该以诚信待之,安抚他的不够自信。他所请求的,不应该不答应。如果答应了他,他的使节回去以后,也不必指望他一定能信守诺言诺言;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他请求而不答应,他一定就会孤注一掷与我国作对了。答应了他而他不真的来归附,那失信在他。俗话说:答应给人的东西又抢回去,就该处罚他;答应他的却不给他,他就会被激怒。我思前想后,觉得朝廷公示的孙权所上之书,如何定夺,终归是圣上之事,作臣子的不能左右。当年我与荀彧(字文若)跟随先帝之时,也曾遇到几件事,与今天的事情况类似。简单地说两件(两事的具体描述可能钟繇另附了,不在此表之中),我觉得如今的情势,应该对今天的事情有参考意义。惟愿陛下斟酌。如果您觉得我所想有道理,也不用回复。总之决定权在陛下。考虑到我的建议有可能不被采纳,所以我就不亲自把这个表交给陛下了(而是托人转交)。</div><div>钟繇小楷编辑</div><div>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div><div>钟繇 宣示表(5张)<br></div><div> 之后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div><div>钟繇:三国魏河南长葛人,字元常,官至大傅,故世称钟大傅。陈思《书小史》称其善书,师曹喜、刘德升、蔡邕。</div><div>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其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div><div>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传说钟繇在当时书家韦诞住所,见蔡邕真迹,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呕血。太祖曹操拿五灵丹救活了他。韦诞死后,钟繇密使人盗发其冢,终获蔡邕手迹,因而领悟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始得其笔法精髓。</div><div>钟繇向他儿子钟会讲书法时曾说,我精思学书30年,每逢和友人相谈,则画地广步探讨书法,被子因练字而被划破,每见大自然万物,则探索其形象而书之。可见其功力之深。钟繇的书法,与以后的王羲之并称“钟、王”,为后世所宗。</div><div><br></div><div> </div> <h3>这是原帖局部。钟繇是三国时期魏初的大书法家。他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位以擅长正书而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其书笔法清劲、古雅质朴、疏瘦圆浑,字形扁阔带有隶意。后世将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为书法的最高典范。</h3> <h3>俺临写钟繇的放大版,临的还不到位,我会继续努力,力争临的更好。何况学书之人,临古人的法帖是一辈子的事,笔耕不断,必须天天坚持,才能不断进步。活到老,学到老,临写到老。直到老了,临不动了为止。学书之人,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撒网,不但不会进步,反而会退步。劝君还是不要学了。不进则退,这样学习书法就没有意思了,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不如回家卖红薯,还能挣点零花钱!当然,作为练习写毛笔字还是可以的,修身养性,不要说是练书法。因为书法是有法度的,离开法就称不了书法了。书法是一名纯真的艺术,来不得半点虚伪。如果说是练毛笔字,想写就写,不写就不写,也不要考虑临帖,自己的自由体,想咋写就咋写,这样当然可取了。一定要区分书和书法的关系,也就是写字和书法的关系,不要弄混了。只有书法才称呼艺术,所谓的自由体写毛笔字,你就是写到99岁,那永远也只是写字。</h3> <h3>这些图片是钟繇宣示表放大版,供学书者学习。</h3> <h3>我觉得学古人书法,不只是要学会写以及学习书法技巧等,更要学习古人学书的精神,学习他们创作书法作品的真正内涵,包括创作的背影,创作的真正意愿等。学会揣摩古人创作当时的心情,了解他的心里状况,为什么会这样写等等,真正学会与古人对话。这样才能把古人的法帖临好,把神抓住。真正好的书法,是要有神,且形神兼备。必须是神采为上!</h3> <h3>这是俺楷书创作的作品,写的还不够好,我会继续努力。</h3> <h3>哈哈,喜欢上善若水,心如止水。</h3><h3>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 老子《道德经》</h3><h3>心如止水是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心内里面平静得像静止的水一样。比喻一个人坚持信念,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与万物争高下,做好自己就足矣。开心书画,快乐每天!<br></h3> <p class="ql-block">作者:颜其艳,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金融书法家协会理事,红旗飘飘书画院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