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与找寻 一一参观白公馆、渣滓洞随想

yeyuanda

<h3>初夏,阳光灿烂,百花争艳,群山翠滴,两江碧透。素有江城、山城之称的重庆生机盎然,万物勃发。</h3> <h3>五月十四日,我偕老伴随同老吾老旅游团一行三十一人,参观了渣滓洞、白公馆。一路下来,缅怀、崇敬由然而生。看一路,问一路,信仰、初心是什么,后人、来者奔何方?</h3> <h3>江姐,这不是一个人的塑象,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是长城,是黄河,是新中国的垫基石,是劳苦大众的筑路人。</h3> <h3>面对先烈,我不时拷问自己的灵魂,初心是啥?信仰何物?</h3> <h3>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h3> <h3>显然,历史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里曾经关押的是旧制度的掘墓人,是为了大众,牺牲自已,燃烧自已,照亮后人的革命者。这里,应该重新命名:黄金洞或宝石坑!它所展现的铮铮铁骨、人生追求,值得每个共产党人思考一生,力行一世,这是精神宝矿,富坑!</h3> <h3>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最多时达三百余人,此地还曾居住过“小萝卜头”和他们一家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有文艺作品《烈火中永生》《红岩》《江姐》等以此为原型。</h3> <h3>1949年11月27日下午4时,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国民党开始屠杀被关押的人员。敌人对白公馆监狱的革命者进行屠杀时,从渣滓洞监狱也提出三批人押往白公馆附近枪杀。深夜后,已可隐约听到了人民解放军的枪炮声,此时白公馆尚有19名、渣滓洞约有200余名被关押的革命者。渣滓洞的刽子手向白公馆的刽子手求援,于是,丧心病狂的刽子手集中到渣滓洞,以“马上转移,要办移交”为名,将男女牢中的全部人员分别锁在男牢楼下的八间牢房里,突然用机枪、卡宾枪扫射。 屠杀后,又纵火焚烧了牢房。<br></h3> <h3>当刽子手在渣滓洞屠杀时,烈士们用自己的身躯堵住牢门挡住敌人的扫射。在刽子手纵火焚烧渣滓洞时,30名受伤或未中弹的难友,从血泊中挣扎逃出,冲到围墙缺口突围时,被刽子手发现,又有十几人被枪杀,最后有15人(包含两位小孩)脱险。<br></h3> <h3>当刽子手集中到渣滓洞进行大屠杀时,白公馆的看守杨钦典由于平时受到狱中革命者的教育,在这紧要关头毅然倒戈,站在了正义的一边。他去打开牢门放走了最后的19人。</h3> <h3>在这之前,歌乐山连续降雨曾把渣滓洞的一面墙冲跨,看守们就让监狱里的革命志士去修筑,这些革命者在修补时就用自己衣服里的烂棉花和在泥土里使泥土的粘性减弱,牢固性降低,所以当革命志士躲过特务的机枪扫射后,大家就一起将这面墙推倒,顺利脱逃。<br></h3> <h3>歌乐山下的这场悲剧,开始于1949年9月,结束于11月29日,殉难者达300余人。</h3> <h3>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是一处缅怀英烈的革命遗迹,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借用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把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h3> <h3>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h3> <h3>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抗战胜利后,白公馆被作为特别看守所。1947年春,渣滓洞“人犯”又迁回白公馆关押。</h3> <h3>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等皆是被囚禁于此,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关押于此。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命者进行大屠杀,仅20人脱险。白公馆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h3> <h3>白公馆,难道又是一个名称上的笔误?这里“住”的既非达官贵妇,也绝不是纨绔子弟,而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有志青年和革命志士。</h3> <h3>身居囚馆,方寸纸上跳动的却是火苗,闪烁的是剑光。这诗作的胸怀与情感,白公自叹不如。</h3> <h3>还在少年时期的我,是在书本和电视上看过的渣滓洞和白公馆。对渣滓洞白公馆的了解,最初是因为耳熟能详的《囚歌》、《红梅赞》、《绣红旗》,也还因为是1岁入狱、9岁就义的“小萝卜头”。那个身处牢狱却聪明好学的大头娃娃“小萝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草纸订成的作业本、用小布头缝制的小书包曾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际。</h3> <h3>我也曾大声朗诵“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的诗句,读得热血沸腾。</h3> <h3>后来,又看了《红岩》这部小说,我记住了许云峰、江姐、刘思扬、双枪老太婆等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h3> <h3>六十年时光过去,血淋淋的历史只好用张张图片来警示,历史已被浓缩成薄薄一层,老虎凳上的血腥味大概也被岁月的风雨淹没了。</h3> <h3>但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却是一座座巍巍高山,一条条奔腾不息的江河。人民不会忘记,新中国不会忘记!</h3> <h3>看了这些陈列,我陷入深思。烈士们为何在签个字就可以“自由”的情况下为何还是选择了就义,先烈们为何自知生还无望却还在牢房里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小萝卜头为何在监狱里学俄语,跟敌人周旋?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憾。从中我再次感受信仰的力量,领略初心的坚定!</h3> <h3>实地瞻仰,处于那曾经的“人间地狱”中,我心潮翻涌,内心久久难以平静,心灵受到冲刷和洗礼。</h3> <h3>阴森恐怖的老虎凳、锈迹斑斑的镣铐、破烂不堪的衣被、阴暗窄小的牢房,都诉说着革命志士曾遭受的非人待遇,也见证着他们在恶劣环境中的战斗坚守。精神摧残,肉体折磨,在革命者面前这算个啥?既然生死度外。只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舍身取义就是一种必然。面对死亡,先烈们仰天大笑。刽子手们发抖吧,他们的就义,正是旧王朝天崩地裂的开始!</h3> <h3>看到装满刑具的房间,设身处地,着实对革命烈士们充满了敬意。血肉之躯承受这些刑具,该有多大的毅力。是什么支撑起他们坚强的信念?“老虎凳”是一个长凳子,把手脚都捆到凳子上,然后给脚腕下落砖头,落到第三层的时候腿就断了。那种对剧烈痛苦的忍受靠什么?</h3> <h3>先烈们用血肉之躯告诉后人,什么叫奋斗,什么叫坚守。为了美好的明天,他们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百般的折磨!致敬,不朽的先驱!</h3> <h3>实地瞻仰,也让我更多地走进了这些革命志士的内心世界。</h3> <h3>就义时年仅26岁的陈然,强忍着伤痛,不断地编辑着“白公馆版”的《挺进报》,将斗志与希望传扬。“小萝卜头”虽然没有见过高墙外的世界,吃的是霉饭,住的是牢房,但是他用有限的笔头描摹了一个光明美好的世界。在陈列室中我见到了小萝卜头的画,虽然没有五彩的装饰,但是可爱的小鹿、骑着自行车的孩子、惟妙惟肖的飞机让人触碰到的是孩子澄净乐观的心灵。</h3> <h3>正是为了更多的孩子能够在阳光下自由地成长,小萝卜头的父母和许许多多的革命者用“共产党员的自白”付出了鲜血的代价,无怨无悔。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共产党员! </h3> <h3>“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这是陈然在受刑后写下的《节气歌》</h3> <h3>白公馆的防空洞,被改造成为地下刑讯室。</h3> <h3>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100多人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做了一面红旗。<br></h3> <h3>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胜利的前夜,除了罗广斌同志脱险以外,其他同志全部光荣牺牲。</h3> <h3>牺牲了的先烈虽然不能亲眼看到胜利,但胜利中却有他们一份沉甸甸的坚守。而这份坚守来自信仰,来自初心!后来者看到了,听到了,悟到了。信仰是旗帜,是共产党人的魂;拯救民众于水火,是革会者的初心,是根。饱含着这份崇敬和坚定,后人将沿迹前行。珍惜今天来之的不易,我们及后辈们将永远铭记。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红岩魂永存人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