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董晓维名师工作坊“阅读与感悟”活动。本次活动是阅读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大家用心阅读,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了对同一个故事不同的理解与感悟,从不同角度阐释“四块糖”的教育教学意义! <br></h3> <h3> 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四块糖”</h3><div>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友的学生,是学校中颇有名气的“孩子王”,经常惹是生非,屡生事端。一天,陶行知看见王友用土块砸一个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放学之后,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来,远远地看见王友在校长室门前徘徊等候,于是,他赶紧把王友请进校长室。</div><div> 进入校长室后,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带着歉意的语气说:“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长,迟疑地接过糖。这时,陶行知微笑地看了一眼他,想了一想,又掏出一块糖来递给他,说道:“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是因为我不让你砸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很尊重我。”这时,王友神态紧张,愈发不安起来。接着,陶行知就像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一块糖来,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位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啊!”没想到,陶行知话音刚落,王友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对他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听到这里,不禁大笑,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来递给他,高兴地说:“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好好地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自此以后,王友同学果然认真学习,团结同学,遵守学校纪律,再也没有犯过错误。</div> <h3>陶行知《四块糖》读后感——韩艳</h3><div> 糖固然甜但甜不过内心的蜜。四块糖体现的是理解与赏识的教育机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犯错的孩子不计其数,犯错的类型更是千奇百怪。处于决策者,处理者的我们其实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理解和宽容”是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有位心理学家这样说:人在发怒的时候不适合做任何决定。因为人在发怒时的智商会降到最低。可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无数次的无法抑制自己的怒火冲天,无论大小事情,一次作业未完,一句粗言秽语,一个你推我让……学生的任何一个不合乎规范的举动或者言行,皆可引起教师情绪的轩然大波。有时候怒火消退之后自己也曾这样的问自己:我们是什么?是尺度?是规章?是把学生的举动与规章对照检查的机器?是刑具?是老虎?是……却独独忘却了我们都是人的实质。</div><div> 陶行知先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孩子打开了自省的们而我们的方式竟然是说教与批评,岂不知这恰恰让我们用自认为合适的方式把孩子推到了自卑,胆怯,烦躁的境地甚至于我们的对立面。</div><div> 教育的机智不在于说教的语言有多么的精彩,而在于你是否真正的启迪了一颗灵魂。</div><div>在教育中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教学中由于我们的强烈的责任感迫使我们内心不再淡定反而有些焦急,再加上学校对于学生分数的硬杠子要求以及许多的考核制度,让我们原本平静的心早已焦躁不安,使自己面对许多的教育事件时,无法冷静的思考,更不会有巧妙的教育机智,很好的解决问题。</div><div>其次,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理解。一种以成年人对孩子的理解。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才会让孩子充分的信任我们。要给予孩子最起码的尊重和谅解,这样我们才能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心里。</div><div> 最后、要学会客观的分析孩子,用多扬少贬的方式,教育孩子自省,用自身的优点来克服自己的缺点。这也许就是教育的最后结局。</div><div>我们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学生犯了错误到处找批评,而在于启发学生自省,自悟,自改。这才是孩子受益终身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要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指挥官,不是裁判,更不是司法部门。我们的职责只在于引导和启发从而养成许多收益终身的良好习惯。</div><div>在教学中冷静下来,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谅解,更多一些关爱和智慧。这样,教育必将取得可喜的成绩。</div> <h3><br></h3><div>读陶行知四颗糖故事有感</div><div>——爱和智慧会让教育之花精彩绽放</div><div> 安静</div><div> 在初为人师时,就读到过这个故事,当时只是感慨陶老如此的胸襟开阔,不愧为教育大师。</div><div> 今日,再次读到这个故事时,似乎更多了些许感慨。</div><div> 以前,只是简单的以为陶老给了孩子糖,现在才明白,陶老给予孩子的远不止这些……</div><div> 第一颗糖,陶老给予的是对一名学生的尊重。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是一种智慧的胸襟。学生虽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以尊重为前提开展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div><div> 第二颗糖,陶老给予孩子的是信任。情始于尊重,心忠于信任,师生之间一旦出现了不信任,则会给师生关系添上冷漠的色调。</div><div> 第三颗糖,陶老给予孩子的是赏识。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好孩子,就像每棵幼苗都渴望成长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赏识是一种正能量的激励,会让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好。</div><div> 第四颗糖,陶老给予孩子的是宽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宽容并非包庇或放纵,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帮助。</div><div> 今日再读此故事,被陶老对教育事业、对孩子们的爱和智慧深深折服。是呀,我们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鲜活可爱的生命,我们对他们的爱应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且富有智慧的,我相信爱和智慧定会让教育之花精彩绽放!</div> <h3><br></h3><div>教育机智如你最真最醇——四块糖</div><div> 张燕</div><div> 教育机智的适时适地应用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陶行知校长的“四块糖”故事让我明白了:处理学生问题应平和,循序渐进,用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div><div> 想到我班一名同学,整天上课趴在桌上,不管怎样教育就是一节课三分钟等不了又趴下,我很气愤。过了不久就叫家长了。可结果让我心寒。母亲带着上大学的女儿来了,冷酷地告诉我:“是不是经常睡觉?是不是考试不好?”看到家长的一瞬间我感到恐慌,好像不是善茬。我有礼有节地请家长坐下,消消气,再把孩子唤来。当孩子把作业拿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的愤怒顿时喷发而出:“你让谁替你写?是我还是老师?”孩子在瑟瑟发抖,继续发难:“你怎么不自残呢?”看到此景,我赶紧让孩子躲到一边,去和家长面谈。但触目惊心的是:姐姐手掌响亮地煽着他的耳光,有瞬间掐死的感觉。我叫家长的目的荡然无存,只能给家长上一课了。</div><div> 我在反思自己,不了解学生,没有发现学生的问题:他是缺少关爱,信任。我只有鼓励他,一点点督促他,后来的一次课堂他竟然主动举手。</div><div> 想想那次叫家长都害怕,一个在家里缺失关爱和自信的男孩子,在哪里找回呢?也许这才是我应该做的。</div> <h3><br></h3><div>《请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div><div> 张丽敏</div><div> 我读完这故事,感触良多。让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别让孩子成为一只流泪的蜗牛》: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 喘着气,往前爬……。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在我们眼里孩子们的行为总是各种问题担忧,我们一直用成人世界的标准价值要求孩子们,可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视角是独特的,对世界是充满无限向往的。所以我们要从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放慢你的脚步,去体味孩子们的美妙世界,也许会有许多的意外收获。去倾听孩子的声音,走进他们的世界。也许你也会被感动,被他们的快乐感染。学会放低身姿,抬头仰望他们,用欣赏的眼光扑捉他们身上的光芒。学会尊重,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生命,他们需要被认可,而不是一味的苛责。让孩子在教师的关注与赞赏下,体验生命价值感,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雕琢,思考,反思。只有用心的教育才是真教育。</div> <h3>读陶行知《四颗糖》有感—— 李喜迎</h3><div> 读完陶行知的《四颗糖》后很受启发。感慨大家就是大家,很受教育。首先教育孩子应给予其尊重,然后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为何孩子会犯错?</div><div>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孩子犯错而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一味采取常规的说教的教育模式,而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孩子积极正确的一面,通过肯定和赏识其正确一面的方式让孩子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div> <h3><br></h3><div> 用宽容理解之举对待错误——侯君彦</div><div> 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div><div> 故事中的四颗糖,第一颗糖是尊重和理解之糖,表明对人的尊重和理解。第二颗糖:是信任和支持之糖。表明信任和支持对人的重要性。第三颗糖是赏识和鼓励之糖。第四颗糖:宽容和体贴之糖。</div><div>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孩子犯错,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应该一味采取常规的说教模式,而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办法。勇于在孩子的错误中发现孩子积极正确的一面,通过肯定和赏识其正确一面的方式让孩子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div> <h3> 做有味的教育</h3><div> -读陶行知《四颗糖》有感——刘佳宁</div><div> 细读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这四颗糖既是有教育意义的四颗糖,更是改变一个人人生轨迹的四颗糖。这四颗糖是陶先生爱的教育,这四颗糖是王友同学受益的教育。陶先生用这样的举动撼动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教育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吗?教育仅仅是为了培养状元吗?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div><div> 面对尚未成熟的学生,我们如何施教,如何正确指引?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人思考。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div><div> 陶先生的教育举动,就是用心用爱去感染犯错学生。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作为教育者,我们经常会面对这样淘气的学生,这种情况,我们要做到四心:爱心、细心、耐心和恒心。</div><div>首先,要懂得尊重学生;其次,要懂得理解学生;最后,要懂得鼓励和赏识学生。韩愈曾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div><div> 陶先生是教育先行者,“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得深处”,陶先生的教育理论伴我前行,做有味的教育。</div> <h3><br></h3><div> 转变方式,收获成功</div><div> 读陶行知《四颗糖》有感</div><div> 于倩</div><div>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的童心是稚嫩、天真、无邪的,即使偶尔的“恶作剧”也只不过是好动、活泼的年龄特点所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邪恶目的或居心叵测,这无数事例使我们教师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渴望表扬的心理需求,这也恰恰说明向上是人的共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及时地扑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吝啬自己的激励的语言,善于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他们就会把这种赏识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并能把这种赏识进一步升华,由赏识自己,到赏识他人,奉献他人,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良性循环和思想境界的提升。</div><div> </div> <h3> 读陶行知《四块糖》有感</h3><div> 苏乃妮</div><div> 读完陶行知的《四块糖》,我颇有感受。陶行知老先生对这位犯了错的学生进行了有爱教育;他用一种独特新颖的方式对这位学生进行了无声的教育;他的教育方式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div><div> 在平时的教育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处理那些犯错误的学生。是一味的说服教育呢?还是一些极端的教育方式?我们有没有用真爱去引导这些学生呢?学生屡次的犯错误,就只能说明我们在教育方法上没下功夫,或者说我们只盯住的学生的缺点不放,而没有发现他们的优点。在平时中,对于这些犯了错的学生,我们的的处理方式不能简单粗暴,我们应该用我们的真爱去打动他们,感染他们。我相信凡事只要有真爱,并想办法去解决,学生们定会有好的转变。</div> <h3> 从闪光点切入教育学生——张萍望</h3><div> 学生犯错误,天经地义;老师批评教育,顺理成章,但有的时候往往师生双方很不愉快,老师学生面红耳赤,剑拔弩张,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爆发。有甚者家长参与其中,为孩子的错误推泼助澜,各个部门参与其中,将老师置于不能反抗的境地,一篇“屁股和生命”的文章让我还心有余悸。学生的屁股让老师轻视了生命,最终选择命归黄泉,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逃脱职业带给她的不幸。我们在声讨家长的小题大做,我们在谴责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对老师心理的漠视。教师这份职业已经成为了一份高危职业,现在教育学生其实是在和学生斗智斗勇,要征服学生,心理战术必不可少。今天看了叶圣陶的教育案例“四块糖”,这应该是智者的教育,这是值得每一位一线老师学习的。从犯错误的孩子的闪光点切入,给了孩子一次甜蜜而自省的教育。</div><div> 王友用土块砸另一个同学,被陶行知看见,陶老师当即制止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这一冷处理的方法就很妥善,在王友等待放学的过程中,他的心里定是起伏不定的,因为他犯错误的现象让校长逮了个正着,他肯定会思考很多很多,例如怎样解释校长看到的?怎样维护自己?怎样承认错误?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的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当陶行知看到放学后的王友在校长室门前徘徊等候时,“徘徊”的动作让陶行知知道王友心理不平静,把王友叫进办公室给他一颗糖作为奖励,原因是王友按时到办公室了,他守时的闪光点让他得到一颗糖。接下来陶行知微笑着看他一眼,又掏出一颗糖给了他,原因是王友听他的话,不让砸同学,他就不砸了。陶校长的微笑,让谈话的气氛缓和了很多,同样教育孩子,这种方式更有亲和力,听话、会尊重别人又是他的一个闪光点,第二块糖让王友感到紧张,明明是自己犯了错误却得到微笑和奖赏。接下来陶老师说清了他对这件事的调查情况,让王友的富有同情心、富有正义感的闪光点表现了出来。王友得到了第三块糖。当王友“哇”的一声大哭时,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犯错误,老师是那么的理解他,而同学犯的小错误他就要通过武力来解决,他的错误的做法他自己已经认识到了,不用老师再帮他分析,更不用批评,也不会给他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第四块糖因他的主动承认错误而奖赏他。最后,当王友完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陶老师只是把与王友的这次谈话进行总结,为他指明努力的方向。整个教育过程,陶老师没有批评责骂王友一次,而是从犯错误的事中不断寻找他的闪光点,让王友对自己的认识是正面的,从正面去感受自己所犯的错误,让他自己反思,自己教育自己。</div><div> 通过这个案例,对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艺术,既要人感到美,又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我们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要融入智慧,请从最基本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切入。</div> <h3><br></h3><div> 教 育 需 要 智 慧</div><div> —— 读陶行知《四颗糖》有感 刘小妮</div><div> 陶行知的教育之所以能感动学生,和我们教师的粗暴的批评形成对比,仔细思考,他的教育充满智慧的火花。</div><div>一、 善于发现和赏识 他奖励的四颗糖每一颗都以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基础,如:学生的守时、“听话”、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说明陶先生爱学生,心中始终有学生,并及时赏识学生。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赏识和关注。安利有句话:“鼓励和表扬可以使白痴变天才,谩骂和批评可以使天才变白痴。”鼓励表扬就是一种赏识。我们平时教育学生应不吝啬自己的鼓励语言和激励语言。 学会赏识学生,让他有自信,并在赏识中发挥其自己的潜力。</div><div>二、 善于反思与自我批评</div><div>他让犯错误的学生在等他,结果他来迟了,并奖励学生守时的同时,向学生致歉,说明他善于反思自己,并及时在学生面前自我批评,这正是为师给学生做的榜样,让学生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批评。陶老师的之中勇于反思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div><div>三、 学会宽容与尊重</div><div> 他宽容学生,并尊重学生。其实学生犯错误很正常,我们应宽容,不能一味揪住其“小辫子”不放,应向陶先生一样做一个胸襟宽广的人,并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有效与学生沟通交流。同时用发自内心的爱来感化学生。学生思想有杂草一味想除掉杂草不可能,因为还有新的杂草长出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积极快乐去读书,去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学生自己成长了改变了思想的杂草空间就自然小了。</div><div> 总之,教育需要智慧,这智慧在反思中、在自我批评的榜样中,在赏识与尊重中。做智慧型的老师需要自己学习、改变、成长。</div> <h3> 化育成水,明净心湖——宁栋</h3><div> 再读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我的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是“水”,“上善若水”“智者乐水”,这些圣贤之语像水一样漫开。</div><div> 陶先生没有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惩戒,毋庸置疑,他是从事以善为根的爱的教育,智的教育。他送给犯错学生的第一颗糖——平等之糖,当孩子接过糖的瞬间,糖悄悄地化为清流,润开了孩子在思想的心湖中里自筑的清与浊壁垒。而第二颗糖——尊重之糖,送糖那一刻,何尝不是陶先生智慧的溪流绕过了孩子心湖中的问题藻群,冲开了湖底的水眼,唤出自涤沉渣的活水。第三颗糖——理解之糖,那就变成一股激流,直击问题藻群的根部,拔根平坑,藻去湖清。第四颗糖——鼓励之糖,那该是怎样的图景?老师的清流自然流进,湖底的水眼汩汩不息,湖水清澈见底,倒影天光云影,明净异常。</div><div> 向陶先生学习,成泱泱之水,可慢,可转,可急……化育为水,明净心湖。</div> <h3>读陶行知《四块糖》有感——王曼妮</h3><div>从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中,让我悟出激励教育的重要性。面对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众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极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div><div>“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为老师,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育时,不能用粗暴与野蛮的态度急于去批评,惩罚,而要冷静地对待,要用爱心与智慧给学生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呵护他们的自尊,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宽容与善良。要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鼓励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改正错误、完善自己的愿望。</div><div> 教师的责任就在长善救失。我们对犯错误学生采取的措施务必使学生真正得到关爱,受到教育,从而扬长避短。教育家陶行知对学生爱得朴实、真诚、厚重,他高超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每一名教师学习、反思、警醒。</div> <h3>读《四块糖》有感</h3><div> 李亚妮</div><div><br></div><div> 今天读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受益匪浅。我被大家的教育机智深深折服。作为老师天天与学生打交道,期间也碰到过不少处理学生之间纠纷的事情,想想别人对照自己觉得许多事情换一种方式也许会处理得更好。</div><div> 班上有一位性格顽劣的学生,经常惹事生非,学习一塌糊涂。老师们为此很头疼,作为班主任我对他丝毫不敢放松,每天神经紧绷,睁大眼睛盯紧了这个定时炸弹,可偏偏事与愿违。周四第六节课该学生被生物老师怒气冲冲扭送至办公室。原来他在上课时和同学传纸条给老师起绰号。弄清事情的缘由后,我一改以往声嘶力竭的训斥,让他自己反省过错,然后见他承认错误态度诚恳夸他文采好,有想法。他完全被老师的行为蒙住了,站到那不知所措。经过这件事后他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问起原因,他说老师尊重他,他才愿意改正。</div><div>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拦腰切苹果可以发现苹果里有一颗五角星。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轻松阐释了教育的本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换一种切苹果的方式。</div> <h3> 让爱充满校园 ———读陶行知的《四颗糖》感悟 王亚维</h3><div> 今天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果》之后,我深受启发。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我们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div><div> 从这个故事中,折射出陶行知爱的教育,教育的艺术。</div><div> 陶行知善于抓住学生错误的行为不放,先阻止,后教育。用"土块砸"貌似乡村孩子间的一种平常的游戏,但究其行为是不正当的。俗话说"小树要修,孩子要教。"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有时连学生自己也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误。但教师不能对学生错误的行为熟视无睹,应当及时制止,及时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忙忙碌碌于教学工作,疏忽了对学生细节行为的矫治工作,"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儿,那么要落实到行动中,就要把学生当作"小树"一样去修剪,使学生健康成长,因为教师是园丁,是有义务、有责任的。</div><div> 陶行知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循循善诱。"四颗糖"四次奖励,每一次的奖励都是挖掘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谋有略,循循善诱,使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衷地感悟自己错误的行为。同样是一件平常小事,有的教师或许看见就会当场严厉的批评几句就了事,这样学生往往是口服心不服,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还会出现同样的错误。"斩草要除根",教师要对学生错误的行为彻底的纠正过来,就要让学生知其然而知所以然,这样学生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用赞许的眼光,用表扬的语气,用奖励的方式,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更是融洽了师生间的情感,让学生感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比粗暴的指责,效果要好的多,所以说堵不如疏。</div><div> 总之,教育的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的艺术是一个常新的课题,让爱如空气一样,充斥在校园的周围,充满到学生的内心。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只要教师拥有爱,真情付出爱,就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潜力。让学生沿着陶行知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成真"的理念健康成长。</div> <h3> 读《四颗糖》有感</h3><div> 张岁娟</div><div>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div><div><br></div><div>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div><div><br></div><div> 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这说明积极的教育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鼓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法。</div><div><br></div><div>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正如陶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在教育第一线的我,陶先生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相信陶先生的博爱精神将激励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div> <h3> 《四颗糖》有感</h3><div> 何彩丽</div><div> 读了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则教育故事,心里很有些感触,那就是用爱心来感化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从而改正错误。教育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唯有爱才能真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教育。陶行知不用一句批评,只用了四颗糖和几句话就让学生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体现了真正的教育家的风范。这则故事使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处理过的一件事。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大半时间都是当班主任,经常处理各类学生之间的纠纷、违纪。我个性较温和,基本都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分析利害,讲明道理,提醒后果。一般情况下都能圆满解决,尤其骄傲的是处理一次跨年级勒索事件,当那个染着黄发、流里流气、吊儿郎当的学生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投向我的是满不在乎的眼光,我当时心里就知道事情不好处理,于是我就慢慢跟学生聊天来了解事情的原委。随着进一步的了解情况,我发现这个学生虽然是不服管教,但很重义气,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点,进行肯定并表达我的赞赏,慢慢的那个学生不再对我有抵触情绪,开始顺着我的思路走了,我因势利导,最终顺利解决了。近几年我们一直提倡的赏识教育也就是这样,尊重学生人格,适当鼓励,不吝惜表扬,不漏痕迹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才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应该学会并长期使用的技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