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39b54a"><b>我们都知道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认识各种资源的特点,就无法找到资源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必需对需要配置的资源归归类……<br></b><b>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归类方法就是从产权关系的角度对资源分类……如果一种资源的产权关系比较容易界定清晰的话,我们就可以把这类资源归入私人资源的范畴,也就是说,你需要自己全额支付费用才能获得消费权力的资源,比如,你去餐馆就餐,购买的绝大多数个人生活用品等……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关系非常难以界定清晰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它归类为公共资源,也就是说,你不用付出直接的花费就能享受到的资源,比如,城市照明,国防保护,公共绿地等等……还有一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资源,就是消费或者生产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且因为排他消费或排他生产的成本费用大概地可以衡量出来,这种资源通常归类到准公共资源部分,也就是说,你消费时得直接付出一部分费用,但不是全部费用,其余的部分政府无形之中替你买单了,比如,上大学的费用,用医保卡看病的费用等等……<br></b><b>值得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如何划分公共资源、准公共资源与私人资源的边界,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人们,特别是掌握执政权力的人们的意识形态的认知。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上层的意识形态,认为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工厂,住房等)都应该归国家所有,即均属于公共资源的领域。有时甚至把每个个体和家庭也规定为公共资源了。因为那时,人们连结婚和离婚等选择的权力也没有,如果组织上没有上级领导的批准签字和盖了单位的大印介绍信,没有谁能合法领到结婚证的……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们上层领导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产权边界开始重新认定和划分。先是,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来是小型集体,地方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所有的国有企业的改制,都是围绕着重新划分产权边界开展的。就家庭而言,从我们日常生活用品,粮食,直到住房的商品化改革,也是围绕产权边界的重新划分展开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产权边界划分越清晰的领域,资源配置越有效率;产权边界划分越模糊的领域,资源配置越缺乏效率。我们所谓的深化改革,不是要把原来划分清晰了的产权关系再模糊起来,而是把原来模糊的产权关系,进行更加清晰的划分。如果实在是无法清晰划分的产权关系,就需要研究制度层面的构建问题了……即构建一个更为有效率的公权力的配置机制,只有有效率的公权力的配置机制构建起来,才能真正地预防和控制各种各样奇葩的腐败问题……(待续)</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