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

老王

<h3>一号坦克(Panzerkampfwagen I,PzKpfw I)是德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开发生产之轻型坦克。由于凡尔赛条约中明文禁止德国进行坦克研发及生产,因此德国在1932年用农业牵引机的名称(Landwirtschaftlicher Schlepper,简称LaS)来伪装开发计划。此车开发重点在于建立坦克生产技术以及训练教范,因此在武装以及装甲上并不出色,只装有两挺7.92毫米机枪。但是在战争爆发后,原先计划之主力三号坦克及四号坦克数量不足,因此一号坦克以及二号坦克仍然参加了实战。</h3><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一号坦克</div><div>生产商:亨舍尔、克虏伯、曼、莱茵金属</div><div>主要武器:两挺7.92mm MG13机枪</div><div>最大速度:40km/h</div><div>引擎类型:Krupp M305</div><div>车身重量:5吨</div><div>最大行程:145km</div> <h3>黄鼠狼式坦克歼击车</h3><div>貂鼠(黄鼠狼)I(德文: Marder I),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戦期间由纳粹德国所开发的对坦克自行火炮(或称坦克驱逐车)。</div><div>中文名称</div><div>黄鼠狼式坦克歼击车</div><div>研制时间</div><div>1942年5月</div><div>国家</div><div>德国</div><div>德文</div><div>Marder I</div> <h3>二号坦克</h3><h3>1934年,德国武器局正为陆军战斗坦克(三号坦克)和支援坦克(四号坦克)迟迟无法完成而发愁。为在短时间内填补装甲部队中产生的空白,武器局希望各军火商提供一种10吨以下重量、拥有20毫米机关炮和7. 92毫米机枪各一的轻型坦克,根据这些要求向MAN、克虏伯、亨舍尔发出了设计邀请。同年三家公司都拿出了样车。 亨舍尔公司的样车称为LaS 100H,即“100H农业拖拉机”,这是为防止凡尔赛不平等条约条款干涉的一种伪装名称。没有炮塔的敞开式车体由6个小直径负重轮支撑,使用板弹簧平衡式悬挂。 MAN公司的样车称为LaS 100MAN(100MAN农业拖拉机),外形和英国“卡登·洛伊德6”超轻型坦克相似,每侧有6个小直径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采用2个一组的板弹簧平衡式悬挂,同样没有炮塔。 克虏伯公司的样车称为LKA2(K)或LaS100K(100K农业拖拉机)。与其他2家公司不同,克虏伯将以前自己设计的一号坦克样车(中标)加以改进,仍使用4个大直径负重轮(最后一个接地作为诱导轮)支撑车体,炮塔比一号坦克的大并且装有一门KWK30型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拥有大型防弹板的7. 92毫米机枪,使用视野宽广的蔡斯(Zeiss)潜望镜。 但出人意料的是MAN公司最终中标,但军方规定MAN公司必须在新坦克上安装克虏伯公司制造的炮塔。其后的开发工作由MAN公司和戴姆勒·奔驰公司合作进行。</h3><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二号坦克</div><div>外文名:德语:Panzer II</div><div>乘员:3人</div><div>长度:4.8米</div><div>宽度:2.2米</div><div>重量:7.2吨</div><div>功率:140匹 (105千瓦)</div> <h3>38t坦克</h3><div>38t坦克,德国的PzKpfw 38(t)坦克其实就是原捷克的LT-38轻型坦克。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而获得的坦克</div><div>基本信息</div><div>名称:38t坦克</div><div>别名:LT-38轻型坦克</div><div>乘员与载员:4人</div><div>战斗全重:9.5千克</div><div>全长:4.61米</div><div>宽度:2.14米</div><div>高度:2.4米</div><div>主要武器:37毫米火炮</div><div>次要武器:2x7.92毫米机枪</div><div>发动机:Praga EPA</div><div>输出功率:125hp</div><div>最大行程:250千米</div><div>最大速度:42千米/小时</div> <h3>追猎者坦克歼击车</h3><div>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即38型坦克歼击车,简称JPK 38(t),是二战时期德军最有名的装甲战斗车辆之一,在二战后期有杰出表现。“追猎者”坦克歼击车从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产了2584辆。</div><div>中文名</div><div>追猎者坦克歼击车</div><div>外文名</div><div>Jagdpanzer 38(t) Hetze</div><div>别名</div><div>38型坦克歼击车</div><div>火炮口径</div><div>75毫米</div><div>车辆编号</div><div>Sd.Kfz.138/2</div> <h3>三号坦克(PanzerkampfwagenIII)为德国在1930年代生产的一款坦克,并广泛地投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被设计成打击敌方装甲战斗车辆的它,与支援步兵的四号坦克并肩作战。但不久后它也开始过时了,其大部份用途也逐渐为强化后的四号坦克所取代,只有少部份在战争后期担当步兵支援的角色。</h3><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三号坦克</div><div>类型:中型坦克</div><div>原产国:德国</div><div>服役期间:1939 - 1945</div><div>用户:德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土耳其、克罗地亚独立国</div><div>参与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div><div>研发者:戴姆勒.朋驰</div><div>研发日期:1935 - 1938</div><div>生产商:戴姆勒.朋驰</div><div>生产日期:1939 - 1943</div><div>制造数量:5774</div><div>衍生型:三号突击炮</div><div>总重:22吨</div><div>全长:5.52米</div><div>宽度:2.90米</div><div>全高:2.50米</div><div>操作人数:5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及通讯员)</div><div>主要武器:Kwk36 37公厘坦克炮A-F型,Kwk38 50公厘坦克炮F-J型,Kwk39 50公厘坦克炮J¹-M型,Kwk37 75公厘坦克炮N型</div><div>次要武器:2-3挺MG34机枪</div><div>发动机:梅巴赫HL120 TRM 12汽缸汽油发动机</div><div>输出功率:295匹马力</div><div>推重比:12匹/吨</div><div>悬挂系统:扭力轴</div><div>最大行程:155千米</div><div>最大速度:40千米/小时(平地)</div> <h3>三号突击炮</h3><div>三号突击炮(Sturmgeschütz III)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量最多的装甲战斗车辆。它以三号坦克的底盘作为基础而制造。德国最初打算以之作为步兵支援的机动装甲轻型火炮。经过不断的改良及精研后,它终于在1942年改造成坦克歼击车。直至战争完结,德国一共生产了10,500辆三号突击炮。三号突击炮的最后一种型号是G型,改型火炮改装了猪头型火炮防盾,侧面安装了大块外挂装甲,同时也换装了更长的48倍径火炮。在装备了长倍径的反坦克炮后,三号突击炮更成为前线倚重的全能性火力载台(主要仍着重在反装甲能力上),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某个战例即可证明其优异的表现:军士长库特·普弗瑞德纳指挥的三号突击炮F型,就曾经在20分钟内击毁9辆苏联坦克。</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三号突击炮</div><div>外文名:Sturmgeschütz III</div><div>重量:19600kg 23900kg</div><div>乘员人数:4</div><div>国家:德国</div><div>生产时间:1942年</div> <h3>四号坦克</h3><h3>Panzer-Ⅳ型坦克(德语全称为:Panzerkampfwagen IV),为纳粹德国二战中生产的一种中型坦克,大陆常称为四号坦克。它原本设计目的是支援步兵,并与专门执行反坦克任务的三号坦克协同作战。在三号坦克的整体性能逐渐不能满足二战中期装甲战斗需要时,四号坦克因所使用的技术较为成熟,并且有较大的改良空间,而被改造成主力突击坦克供给装甲师使用。二战期间,四号坦克先后生成过多种用途的改型战车,包括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弹药运送车、架桥坦克等。因其可靠的性能和多样的用途,被德军士兵昵称为“军马”。</h3><div>中文名称</div><div>Pzkpfw-Ⅳ型中型坦克</div><div>英文名称</div><div>Panzerkampfwagen IV</div><div>前型/级</div><div>三号中型坦克</div><div>次型/级</div><div>五号中型坦克</div><div>研制时间</div><div>1934年</div> <h3>德国IV型坦克歼击车</h3><div>四号自行反坦克炮(Jagdpanzer IV,Sd.Kfz. 162)是一种自行反坦克炮,为利用四号坦克底盘发展出的三种主要衍生型之一。本车系用以替代三号突击炮,其开发违反了装甲兵总监海因茨·古德里安的期望。古德里安认为不必要转移四号坦克的生产资源,因为三号、四号突击炮能够充分胜任它们的角色。</div><div>中文名称</div><div>德国IV型坦克歼击车</div><div>英文名称</div><div>Jagdpanzer IV,Sd.Kfz. 162</div><div>国家</div><div>德国</div><div>主武装</div><div>7.5cm炮,</div> <h3>豹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又称五号坦克)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入使用的一款坦克,它主要于1943年中期至1945年的欧洲战场服役。它原本被打算用作为对抗苏联T-34坦克的武器,及取代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并与它们和一些重型坦克一同作战,直至战争结束。而它亦被认定为德国在二战中最出色的坦克,并与苏联的T-34/85齐名。在1944年之前它被标识为五号坦克豹式,并被陆军部编号为Sd. Kfz. 171。在1944年2月27日,希特勒下令它改称“豹式坦克”。</h3><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豹式坦克</div><div>英文名: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div><div>类 型:中型坦克</div><div>别 称:黑豹坦克</div><div>服 役:1943年</div><div>退 役:1945年</div> <h3>猎豹坦克歼击车</h3><div>在二战各种固定战斗室的各种坦克歼击车中(自行反坦克炮)中,猎豹作为固定战斗室坦克歼击车的巅峰,这种布局让其弊端与优点在战争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该车从1943年10月生产第一辆样车到1945年4月停产,实际生产最高记录是1944年1月2月MIAG工厂生产的37辆,到1945年4月停产为止,陆军兵器局接收了共415辆猎豹,其中270辆由MIAG工厂生产。由于盟军的大规模轰炸使得运输困难,因此有很多猎豹不能像三号坦克歼击车、四号坦克歼击车一样编入独立坦克歼击营,紧急时甚至由附近的战斗单位直接从工厂接收,因此除配属第130装甲教导师的654独立坦克歼击营【时任营长诺克二级突击大队长(相当于国防军的少校)】装备45辆(含8辆指挥型)外,没有部队成建制的装备该车。</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猎豹坦克歼击车</div><div>外文名:Jagdpanther</div><div>外形:前倾斜甲板一直延伸到顶部</div><div>设计时间:1942年1月</div><div>设计公司:克虏伯公司</div><div>战斗全重:45500千克</div> <h3>虎式重型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Tiger Ausführung E (Sd.Kfz. 181),中文:虎式坦克/虎I坦克/六号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所使用的坦克。[1]</h3><div>虎式坦克是二战中最著名、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坦克之一。从1942年下半年服役起至1945年德国投降为止,一直活跃于战场第一线。虎式坦克在战争中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也包括其它火炮,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对手,凡是在战斗中能够击毁或击伤虎式坦克致其被遗弃的盟军坦克,人们都会尊称其为驯虎者。[2]</div><div>中文名称</div><div>虎式重型坦克</div><div>英文名称</div><div>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div><div>研制时间</div><div>1937年—1941年</div><div>服役时间</div><div>1942年—1945年(部分地区用至冷战)</div><div>定型时间</div><div>1944年6月</div> <h3>突击虎</h3><div>“突击虎(Sturmtiger)”也叫“强虎”。是一种自行重迫击炮(臼炮),主要用于城市巷战,设计思想源自于1942年秋斯大林格勒的残酷巷战,苏军利用断壁残垣的地利给予德军重大杀伤,而普通火力很难有效杀伤其中的目标。突击虎在实际作战中只编成过第1000突击炮连和第1001突击炮连,第1000连参加过镇压华沙起义的战斗,发射过2枚炮弹,一枚没有爆炸,一枚将起义者据守的一处房屋直接震碎。突击虎使用380毫米专用炮弹,内装阿玛托炸药和TNT炸药各50%,威力足以完全摧毁建筑物。</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突击虎</div><div>外文名:Sturmtiger</div><div>别称:强虎</div><div>自重:65000 kg</div> <h3>象式坦克歼击车</h3><div>“象”(德文Elefant,英文为Elephant)式坦克歼击车,前身是“斐迪南”(Ferdinant)坦克歼击车,是二战中后期德国研制的重型坦克歼击车。 1941年5月26日,德国军方决定研制新型重型坦克,以便与苏联的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相抗衡,研制代号为VK4501,由波尔舍(保时捷)和亨舍尔两家公司竞争。两家公司都生产出了样车,波尔舍公司的样车称为VK4501(P),亨舍尔公司的样车称为VK4501(H)。对比试验的结果,军方选中了VK4501(H),定型后便是大名鼎鼎的“虎”式重型坦克。而剩下落标的VK4501(P)便被改装成了”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由于在库尔斯克战场的实战得到的教训,后来便在前部安装了一挺机枪,并且命名为”象“式坦克歼击车。</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象式坦克歼击车</div><div>车宽:3.38m</div><div>车长:8.14m</div><div>战斗全重:68000kg</div> <h3>虎王坦克(德语: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II)坦克,又称虎王式(King Tiger, Königstiger)坦克和虎式王牌(Tiger Ace,Tigerart Trumpfkarte)坦克,而英国人则称之为皇家虎(Royal Tiger),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生产的重型坦克。虎II坦克较大部份是由豹式坦克所衍生出来,但设计概念却和虎I相似,设计目的是企图主导战场情势。它的设计概念沿袭自虎I坦克但采用了倾斜装甲概念。其重型的装甲及强力的火炮使得盟军望尘莫及,[1]但由于制造价格昂贵并且造工复杂导致生产数量较少,所以它对整体战线并没有太大的影响。</h3><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虎王坦克</div><div>别名: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II</div><div>乘员:5人</div><div>重量:69.8吨</div><div>发动机:V12 梅巴赫HL230 P30发动机</div><div>速度:41.5千米/小时</div><div>最大行程:170千米</div><div>装甲:80毫米-185毫米</div><div>主要武器:88毫米火炮</div><div>辅助武器:7.92毫米MG34机枪</div> <h3>猎虎坦克歼击车</h3><div>猎虎坦克歼击车是一种武器,于1943年2月开始研制,需要6名乘员操纵,车体前部为驾驶员和机电员,战斗室中有车长、炮手和两名装填员,装备了两支部队,一支是第653重型坦克歼击营,另外一支是第512重型坦克歼击营。</div><div>基本信息</div><div>名称:猎虎坦克歼击车</div><div>原产国:纳粹德国</div><div>服役期间:1944年7月</div><div>参与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div><div>诞生时间:1944年2月</div><div>主要武器:128毫米反坦克炮,MG34/42机枪一挺,MG34/42机枪一挺</div> <h3>八号坦克鼠式(德语:Panzerkampfwagen VIII Maus,英语:Panzer VIII Maus)是由德国保时捷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设计的超重型坦克,战斗全重达188吨,是当时最重的坦克。也正是由于车身极重,使得鼠式坦克的越野能力极差,最终因缺少实战价值而流产。</h3><div>本型坦克主要由克虏伯公司生产,由Alkett负责组装,只生产了两辆,一辆无武装只用作验证。装备一门128mm主炮和一门75mm同轴副炮,这在当时是足以摧毁任何装甲车辆的武器。[1]</div><div>中文名</div><div>鼠式超重型坦克(八号坦克)</div><div>外文名</div><div>Panzerkampfwagen VIII Maus</div><div>类型</div><div>超重型坦克</div><div>生产</div><div>1944年</div><div>产量</div><div>2辆</div> <h3>E-100</h3><div>德国的坦克型号复杂,通用性差。1943年4月,德国军方为了解决此问题,制定了坦克生产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的计划,这就是著名的E计划。E在德语中是通用一词的首字母。E系列包括E-50、E-75、E-100,也被人们称为纳粹德国的末日坦克。最著名的就是E-100。-100的研制工作是从1943年6月开始的,由阿道拉公司负责研制。</div><div>基本信息</div><div>名称:E-100</div><div>类型:坦克</div><div>别名:纳粹德国的末日坦克</div><div>原产国:德国</div><div>乘员与载员:6人</div><div>诞生时间:1943年</div><div>研发厂商:阿道拉公司</div> <h3>P-1000</h3><div>1942年12月,克虏伯公司拿出了全重1500吨的超级坦克方案P1500.它的正面装甲最厚处达360mm.P1500将装备口径800mm的臼炮,并且极有可能是安装2门!它的动力系统计划使用2台或者4台潜艇用柴油发动机· 两种超级坦克的研究工作一直进行到1943年上半年·其后在Alber的要求下方案被取消·P1000的炮塔被拆卸下来作为海岸炮,安放在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峡湾附近。尽管巨鼠与以往的坦克相比十分巨大,但仅相当于一艘轻型巡洋舰。但是有可证的材料表面所谓的炮塔不过是来自战列巡洋舰“格赖森瑙”号的三联装280炮塔,跟P1000无任何关系。</div><div>中文名</div><div>巨鼠式超重型坦克</div><div>外文名</div><div>P1000</div><div>车长</div><div>35米</div><div>宽度</div><div>14米</div><div>车高</div><div>11米</div> <h3>BT-5快速坦克</h3><div>1930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两辆“克里斯蒂”坦克。1931年,在沃罗涅什进行了广泛的试验,同年苏联设计了一种基于“克里斯蒂”坦克的简化型坦克。称为BT-1快速坦克。</div><div>中文名称</div><div>BT-5快速坦克</div><div>英文名称</div><div>克里斯蒂</div><div>研制时间</div><div>1930年</div><div>国家</div><div>苏联</div> <h3>T28</h3><div>T -28中型坦克是前苏联服役最早的中型坦克之一,从1933年起正式装备于苏联红军,一直服役到1941年。</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T-28中型坦克</div><div>外文名:T-28 medium tank</div><div>类型:中型坦克</div><div>所服役国家:苏联</div><div>生产时间:1933年</div> <h3>T34坦克</h3><div>T-34坦克是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注:此人非朱佐夫·雅科夫列维奇·科京)的呕血杰作。T-34最先是БТ坦克发展计划的产物,最先的设计方案A-20型中型坦克于1937年11月完成设计。A-20坦克装备一门45mm火炮,最大特点是大倾角的防护装甲,但仍保留了БТ坦克的轮履结构。而后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改装76.2mm火炮的A-30型。科什金针对轮履方式所带来的生产复杂、不合实用的情况,彻底抛弃轮履方式,于1939年在哈尔科夫首先试制出A-32履带坦克,后改称T-32坦克。</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T-34中型坦克</div><div>生产日期:1937年11月</div><div>外文名:T-34 Средний Танк</div><div>生产商: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div><div>设计者:科什金</div><div>成员数:4人</div> <h3>SU-85坦克歼击车</h3><div>SU-85为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的一种坦克歼击车。其车体以著名的T-34中型坦克为底盘。早期的苏联自行火炮不是用来作为突击炮,如SU-122者,就是当作具有机动力的反坦克武器,而SU-85即属于后者。SU-85的SU代表俄语:Samokhodnaya Ustanovka ,意为自行火炮载具,而85则表示它的武器—85mmD-5T火炮。[1]</div><div>中文名</div><div>SU-85坦克歼击车</div><div>外文名</div><div>SU-85 TANK</div><div>携带炮弹</div><div>携带48发炮弹</div><div>冲锋枪子弹</div><div>1500发</div><div>特点</div><div>乘员可以全方位观测</div> <h3>SU-100坦克歼击车</h3><div>SU-100是SU-85 坦克歼击车的衍生型号,底盘取自一部分SU-85,另一部分属于T34-85的底盘,是当时苏联机动反坦克力量的中坚,唯一能在远距离威胁当时德国人的以动物命名的坦克系列的战车。[1]</div><div>中文名称</div><div>SU-100坦克歼击车</div><div>英文名称</div><div>SU-100 Tank Destroyer</div><div>前型/级</div><div>SU-85坦克歼击车</div><div>次型/级</div><div>Su152</div><div>研制时间</div><div>1944年</div> <h3>T-44坦克</h3><div>T-44坦克是在早期T-34/85坦克基础上改进的,主要改进有扭杆悬挂、横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形状良好的车体。该坦克有4名乘员,取消了原本T-34/85坦克的机电员,航向机枪固定在车体上,由驾驶员控制发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进型,但是炮塔底部没有突出的颈环。T-44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1.8吨,全长7.65米,车体长6.07米,全宽2.64米,全高2.4米,乘员为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div><div><br></div><div>中文名称</div><div>T-44坦克</div><div>乘 员</div><div>4人</div><div> 高</div><div>2.4米 </div><div>长</div><div>7.65米</div> <h3>KV-2坦克</h3><div>KV-2坦克(俄文:Клим Ворошилов-2)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力重型坦克KV系列的第二型,搭载152mm榴弹炮的它拥有恐怖的火力,其巨大车体被德军称为“巨人”(Gigant)。 二战前夕,苏联西北方面军指挥部要求为4辆试验用的KV-1安装上152mm的榴弹炮。KTZ设计局最优秀的设计师被召集起来完成这个项目。两个星期后,一种新的试验车型设计完成了。一开始设计者决定安装152mm的mod1909/1930型榴弹炮,最终更现代的152mm的M-10 Model 1938/1940型榴弹炮取代了它。新的更大的炮塔也被设计出来以适应这种重型炮,该炮塔被命名为MT-1。</div><div>基本信息</div><div>名称:kv-2坦克</div><div>类型:重型坦克</div><div>别名:装备大炮塔的坦克,马桶头</div><div>原产国:前苏联</div><div>参与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div><div>制造数量:334辆</div><div>主要武器:152mm榴弹炮</div><div>次要武器:火炮</div> <h3>斯大林-3坦克</h3><div>当一九四四年春,红军新式的ИС-2重型坦克首次出现在战场上,并且给予德军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以沉重打击的时候,苏联的重型坦克设计师们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一九四三年夏秋,根据斯大林本人的命令,苏军装甲坦克兵总局的扎弗雅洛夫技术兵上校率领一个庞大的调查团来到了刚刚平息下来的库尔斯克战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仔细调查每一辆被击毁的德军和自己的重型车辆,主要包括“虎”式重型坦克、“黑豹”战斗坦克、“菲迪南”式重型自行火炮和自己的КВ系列重型坦克,考察它们各部位的中弹概率,被不同弹丸命中后不同的效果,原设计的装甲厚度及倾角在现有反坦克火力威胁下是否有效。苏军调查人员收获颇丰,很快他们的报告摊在了苏联坦克设计师的桌面上:КВ的防护性能在德军业已增强的火力面前已不再有效;新式坦克必需加强防护性能;工作的重点和往常一样:应该继续加强车首和炮塔正面装甲。</div><div><br></div><div>中文名称</div><div>斯大林-3坦克</div><div>外文名称</div><div>IS-3</div><div>榴弹重</div><div>27.3千克</div><div>制造数量</div><div>2311</div><div>初速</div><div>760米/秒</div> <h3>279工程</h3><div>博物馆中的279“279工程”的创意来自50年代初人类对核战争这一新型厮杀方式的探索。1953年苏军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同时在爆心放置了很多经过改装的坦克。1954年9月在多茨科耶地区进行了一次有步兵参加的特种核试验,军方发现靠近核爆中心的坦克全部被冲击波掀翻,这显然不合当时苏联领导人大打核战争的想法。</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称:279工程</div><div>全长:(炮向前)10238毫米</div><div>乘员:4人</div><div>战斗全重:60吨</div> <h3>斯图亚特型坦克</h3><div>”斯图亚特“型坦克(Stirling)是美国轻型坦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研制,有多种型号。1940年4 月投产的M —2A4 型,共生产375 辆。1941年11月,以M —5 轻型为标准型投产和装备部队。</div><div>中文名 斯图亚特型坦克</div><div>外文名 Stirling</div><div>地 点 美国</div><div>属 性 轻型坦克</div><div>战斗全重 12.5吨</div> <h3>美国M2中型坦克</h3><div>美国M2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17.23吨,乘员6人,包括车长、驾驶员和4名机枪手。车长5.33米,车宽2.51米,车高2.28米,其总体布置为,车体前部为驾驶室和传动装置,中部为战斗室,车体后部为动力舱,发动机的动力通过很长的传动轴传递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 主要武器:1门37毫米炮, 辅助武器:8挺7.62毫米机枪。 动力系统:“莱特”星级9缸风冷航空汽油机。 最大速度:43千米/小时。 最大越野速度:28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210千米。</div><div>中文名 美国M2中型坦克</div><div>类 别 军事装备</div><div>重 量 17.23吨</div><div>外 形 长5.33米,宽2.51米,高2.28米</div><div>乘 员 6人</div> <h3>M4中型坦克</h3><div>M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开发、制造的坦克。通称谢尔曼,又译雪曼或薛曼(Sherman),这个名字是英军起的,来源是美国南北战争北军的名将威廉·特库赛·谢尔曼。虽然在型号上统称为M4,但车身、引擎、炮塔、坦克炮、悬挂、履带等几乎是每种型号就是一种新规格,可说是一部多类形式的坦克。和上述的情况一样,由于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力,构成各种规格化的零件有大量生产的可能。生产工厂只从事自己擅长的生产方式,在所有规格化的零件生产完成后,令构成车身的零件有高度的兼容性。谢尔曼坦克是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之一,其产量达49234辆。美国于1942-43年生产了53500辆坦克,而二战中造船所用的钢能折算成超过三十万辆坦克。</div><div>中文名称</div><div>M4“谢尔曼”中型坦克</div><div>英文名称</div><div>M4 Sherman Medium Tank</div><div>前型/级</div><div>M3中型坦克</div><div>次型/级</div><div>M26中型坦克</div><div>研制时间</div><div>1940年</div> <h3>M26中型坦克</h3><div>二战期间交战双方坦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敌方坦克发展的影响。即在火力上要强于敌方坦克的火力,而在装甲防护上要能对抗敌方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打击。这种“水涨船高”的发展模式,也体现在美制M26中型坦克的研制上。</div><div>M26 Pershing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装备美军,虽然没有来得及在大战中发挥真正作用,但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中大量使用。[1]</div><div>中文名</div><div>M26“潘兴”坦克</div><div>外文名</div><div>M26 TANK</div><div>重量</div><div>41吨</div><div>研发国家</div><div>美国</div><div>使用年代</div><div>二战后期——朝鲜战争</div> <h3>M46"巴顿"中型坦克</h3><div>战后由于美苏对抗日益紧张,面对苏军强大的装甲力量,美国在1949年决定研制T41轻型坦克(即后来的M41 Bulldog"斗牛犬"式坦克)、T42中型坦克和T43重型坦克(即后来的M103重型坦克)3种新的车型,同时对M26坦克进行改进,陆续安装了新的发动机、传动装置和新型火炮。</div><div><br></div><div>中文名称</div><div>M46"巴顿"中型坦克</div><div>类 属</div><div>坦克</div><div>背 景</div><div>战后美苏对抗日益紧张</div><div>国 家</div><div>美国</div> <h3>超级潘兴中型坦克</h3><div>超级潘兴中型坦克于1945年问世,是美军所研发成功的第一种重型坦克。M26真正有所发挥的时间要等到1950年7月下旬大量M26运抵韩国后才开始,到1950年底运至韩国战场的M26共有309辆,运抵韩国的M26以一个69辆的混编坦克营编制分配给6个美军步兵师以及1个美军海军陆战队步兵师。另外每个步兵团还会分到一个连22辆坦克作为支援。</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超级潘兴中型坦克</div><div>完成时间:1945年</div><div>所属国家:美军</div><div>类型:中型坦克</div> <h3>M103坦克</h3><div>M103重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56.7吨,乘员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2名装填手)。车长(炮向前)为11.392米,车体长6.691米,车宽3.632米,车高(至炮塔顶)为2.927米,给人以“人高马大”的感觉。</div><div><br></div><div>中文名称</div><div>m103坦克</div><div>国家</div><div>美国</div><div>使用时间</div><div>第二次世界大战</div><div>车长</div><div>11.392米</div><div>车体长</div><div>6.691米</div> <h3>维克斯6吨坦克</h3><div>维克斯六吨坦克、或称维克斯MK.E,是英国维克斯公司所设计之轻坦克。此款坦克虽然没有被英国陆军大量采用,但是其创新且优秀的设计却被国家所欣赏购买并修改自制,虽然产量仅有153辆,但如果纳入他国授权生产的数量,其家族生产量高达12000台以上,成为二战前除了雷诺FT-17以外全世界最普遍的坦克。</div><div><br></div><div>中文名称</div><div>维克斯6吨坦克</div><div>乘 员</div><div>3</div><div>长 度</div><div>4.88米</div><div>宽 度</div><div>2.41米</div> <h3>MKVII“克伦威尔”巡洋坦克</h3><div>“克伦威尔”巡洋坦克于1943年1月开始生产,共有8种车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快速的英国坦克。</div><div>中文名</div><div>MKVII“克伦威尔”巡洋坦克</div><div>功率</div><div>500马力</div><div>备弹</div><div>50发</div><div>车型</div><div>8种</div> <h3>玛蒂尔达2型坦克</h3><div>玛蒂尔达是世界上唯一以女人名字命名的坦克。1936年,维基公司需要设计一种不高于6000镑的步兵支援型坦克,结果设计出来的模型在火力与速度上都显得很差,不过装甲确很厚。第一个版本有许多不足,只可以搭乘2人,只有一挺机枪,一个很糟糕的齿轮箱,只提供13千米/小时的速度。于是该公司开始改进在测试中的新坦克,为了使之更有效地对付敌人的步兵师团、炮兵与其他坦克。A12或玛蒂尔达II型最后增加了一门2磅重(40毫米)的反坦克加农炮,三人的炮塔和两个柴油发动机,正面的装甲也被加强。</div><div>中文名 “玛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div><div>重 量 26.5吨</div><div>主要武器 40毫米2磅炮或76毫米ZIS-96</div><div>成 员 4人</div> <h3>英国丘吉尔步兵坦克</h3><div>英国丘吉尔步兵坦克是英国的最后一种步兵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也是二战英国防护最好的步兵坦克。丘吉尔步兵坦克于1941年装备英军,1942年8月在袭击迪埃普的战斗中首次参战。于1941年到1952年间在英军中服役,参加了二战中后期的大部分战役。在北非,西欧,东线(曾提供给苏联),意大利战场有过不错的表现。爱尔兰,印度和约旦等国的军队也使用过这种坦克。和所有的英国步兵坦克一样,丘吉尔坦克最大的弱点就是火力不足,依旧无法和虎式豹式正面对抗。巡游坦克和步兵坦克,将坦克的三要素:机动,防护,火力强行分离,其后果就是,无论是步兵坦克还是巡洋坦克,都难以和苏德同期的主力坦克T34和虎豹对抗。</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英国丘吉尔步兵坦克</div><div>类型:步兵坦克</div><div>原产国:英国</div><div>服役期间:1941年 - 1952年(英国)</div><div>用户:英国,苏联,爱尔兰等</div><div>参与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div><div>研发日期:1939年 - 1941年</div><div>生产商: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沃克斯豪汽车</div><div>生产日期:1941年 - 1945年</div><div>制造数量:7368架(所有型号)</div><div>总重:38.5 吨</div><div>全长:7.4 米</div><div>宽度:3.3 米</div><div>全高:2.5 米</div><div>操作人数:5人</div><div>发动机:贝德福德双6汽缸汽油引擎</div><div>输出功率:350匹马力</div><div>推重比:9.1马力/吨</div><div>悬挂系统:螺旋弹簧</div><div>最大行程:90公里</div> <h3>土龟重型突击坦克</h3><div>A39"陆行龟"重型突击坦克(英军定名为Tank, Heavy Assault, Tortoise) 型号编为A39,是英国于二战时(1944年)开发的超重型坦克,最终并未量产。其发展目的是为突破战场上的坚固防护地区。在设计上装甲保护反而优于机动性。</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A39“土龟”重型突击坦克</div><div>时速:19公里(道路) 6公里(泥地)</div><div>武器配置:QF 32磅炮,机枪三挺</div><div>研发时间:1944年</div><div>研发国家:英国</div> <h3>百夫长坦克</h3><div>百夫长坦克是英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发的主战坦克,虽然在战争结束前有6辆原型车送到欧洲战场,可是并未赶上任何战斗。大战结束后,百人队长式坦克持续生产并且在英国陆军服役。 大战结束后,百夫长坦克持续生产并且在英国陆军服役。由于设计优良,受到其他国家的青睐,成为西方国家在二战之后服役国家最多的坦克,同时也是服役最久的设计。它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特别是赎罪日战争成了它光荣的回忆,以军第7装甲旅在戈兰高地用一百辆改进过的百夫长坦克击败了叙军600辆T-55和T-62的进攻。从1945年开始,直到2006年以色列陆军仍旧使用改装自百夫长坦克的装甲人员运输车与战斗工兵车。</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百夫长坦克</div><div>外文名:Centurion Main Battle Tank</div><div>属性:主战坦克</div><div>前装甲厚度:76毫米</div><div>炮塔主装甲厚:152毫米</div><div>生产国:英国</div> <h3>征服者坦克</h3><div>征服者坦克(英语:FV214Conqueror)是一款英国于二战后研发的重型坦克,它的研发目的是为了对抗苏联安装122mm火炮的IS-3重型坦克。</div><div>中文名称 征服者坦克</div><div>所属国家 英国</div><div>基本内容</div><div>征服者坦克(英语:FV214Conqueror),同样被称为安装120mm火炮的1号重型坦克(英语:Tank,HeavyNo.1,120mmGun,Conqueror)。它是一款英国于二战后研发的重型坦克。它的研发目的是为了对抗苏联安装122mm火炮的IS-3重型坦克。征服者坦克安装了一门百夫长坦克使用的QF20磅炮。它在作战中的任务是为百夫长坦克提供远程的反坦克支援。当时驻扎在西德的每一个团都配备了9辆这种坦克。通常,这9辆坦克会被分为3个小队。</div> <h3>法国雷诺ft17坦克</h3><div>基本内容</div><div>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又在Ⅰ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Ⅱ至Ⅴ型坦克,其中Ⅳ型坦克生产得最多,约1200辆,参加了费莱尔、 康布雷等著名的战役,并一直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同时英国还研制生产了“赛犬”中型坦克、C型中型坦克等。法国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生产坦克的国家,先后研制了“施纳德”突击坦克、“圣沙蒙”突击坦克、“雷诺”FT-17 轻型坦克和2C 重型坦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雷诺”FT-17轻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种装有可 360度旋转炮塔的坦克,而且动力舱后置、车体前设驾驶席,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绝大部分 现代坦克都沿用了这一设计。德国在遭到英国坦克的沉重打击后,在匆忙中 开始设计自己的坦克,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坦克的国家。1918年初,德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A7V被投入实战,但还没等它发挥什么作用德国即战败。美国、俄国也都在这一时期研制生产了自己的坦克,但此时它们的产品无论在性能和数量上均不如英国。一战期间的这些坦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其火力、机动性、防护性和可靠性都比较差,乘员的工作环境也很恶劣,只能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尽管如此,由于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并在战场上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 坦克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第一篇章。</div><div><br></div><div>  由于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地面作战部队的主要突击力量,其巨大的威力无人可敌,因而登上了“陆战之王”的宝座。同时,也造就了如德国的古德里安、隆美尔,美国的巴顿,苏联的朱可夫,法国的勒克莱尔等一批以运用装甲兵著称的名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看到了坦克的前途,纷纷根据各自的作战思想,研制装备了多种形式的坦克,其中轻型和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也出现过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履式轻型坦克及多炮塔结构的重型坦克。这些坦克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都有了明显提高,它们的战斗全重一般在9~28吨之间,最大行驶速度20~43千米/小时,最大装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毫米,有的达到了75或76毫米。各大国均组建了装甲部队,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已经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上的坦克已有约2万余辆。其中前苏联已成为第一坦克大国,拥有坦克15000余辆,德国跃居第二坦克大国,拥有坦克3500辆,原来的老牌坦克王国英国和法国发展坦克的势头已经减弱,分别拥有坦克1150辆和2200辆。此时的美国陆军由于保守势力占了上风,没有认识到坦克的强大突击作用,因而没有引起重视,只有470辆轻型坦克。</div><div><br></div><div>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垄断集团支持下当上了德国总理。这个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战役中被吓得丧魂落魄、躲在堑壕中瑟瑟发抖的原德军下士上台后,在德国推行法西斯主义,重整军备,开始为侵略扩张做准备。希特勒对坦克可谓是情有独钟,在看了陆军研制的几种坦克为他所做的表演后曾兴奋地大叫:“这正是我所要的!这正是我所要的!”因此,坦克在德国陆军中的地位简直就是如日中天,得到了迅速发展。</div> <h3>查狄伦25T</h3><div>巴蒂尼奥勒-查狄伦25t中型坦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召集了巴尔蒂诺-查狄伦公司、名望铁道机动车辆工厂共同来完成新坦克的研制工作,新坦克的设计思路是越轻越好,最大重量不能超过25吨,装有一门90毫米火炮。巴蒂尼奥勒·查狄伦仅制造了两辆这种坦克,这种坦克最终未能入役。</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称:巴蒂尼奥勒·查狄伦25吨中型坦克</div><div>英文名称:Batignolles-Châtillon-25T</div><div>服役时间:未服役</div><div>定型时间:1950年代末</div><div>国家:法国</div> <h3>92式骑兵装甲车</h3><div>中文名 92式骑兵装甲车</div><div>服役年代 1932-1945</div><div>重 量 3.5 t</div><div>装 甲 6 mm</div><div>此型骑兵战车主要装备骑兵旅团与日军野战师团的骑兵联队,用于战场火力支援,快速突袭与对敌追击任务,这型骑兵战车装备的13.2mm重机枪对1930年代的轻型坦克有很大破坏力,不过自身装甲防护也较弱,不能防护400 m 距离内步枪射来的7.92mm穿甲弹,因此很少用于直接引导步兵冲锋</div><div><br></div><div>92式骑兵装甲车资料</div><div><br></div><div>服役年代:1932-1945</div><div><br></div><div>重量:3.5 t</div><div><br></div><div>装甲:6 mm</div><div><br></div><div>装甲类型:渗碳钢装甲</div><div><br></div><div>装甲结构:焊接</div><div><br></div><div>速度:40 km / h</div><div><br></div><div>发动机:45马力汽油发动机</div><div><br></div><div>武器:13.2mm重机枪x 1 6.5mm轻机枪x 1</div><div><br></div><div>乘员:3名</div><div><br></div><div>装备数量:167辆</div> <h3>95式轻型坦克</h3><div>  1939年5~9月间的苏日哈拉哈河之战(日方称为诺门坎事件),是95式轻型坦克首次参加的一次较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场战争以日本军队彻底失败而告终。95式轻战车的自重为6.7吨,战斗全重7.4吨,乘员3人(车长、驾驶员、机枪手),车长4.3米,车宽2.07米,车高2.28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珑”。不过,95式轻型坦克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柴油机为动力装置。</div><div>中文名称 95式轻型坦</div><div>自重 6.7吨</div><div>战斗全重 7.4吨</div><div>乘员 3人(车长、驾驶员、机枪手)</div><div>车长 4.3米</div> <h3>日本四式中型坦克</h3><div>四式中型坦克的研制代号为“奇托”(日文假名为チト),四式坦克车全长6.343米,车全宽2.865米,车全高2.772米,比起三式坦克来要大一圈。乘员为5人:车长、炮长、驾驶员、装填手、副驾驶员。</div><div>中文名 日本四式中型坦克</div><div>全 长 6.343米</div><div>研制时间 1942年9月</div><div>最大功率 412马力</div> <h3>日本97式坦克</h3><div>日本97式坦克,是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有名的中型坦克。这种坦克于1937年设计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它名为中型坦克,实际上战斗全重只有15吨,只相当于别国的轻型坦克。它有4名乘员,装一门57mm短身管火炮,装甲厚度一般为25mm。采用风冷柴油机为动力装置,不对称的炮塔,铆接结构装甲车体和炮塔,无线电台的框形天线和主动轮在前,是97坦克的几大特征。97式坦克的总生产量为1500辆。</div><div>基本信息</div><div>名称:日本97式坦克</div><div>类型:轻型坦克</div><div>原产国:日本</div><div>操作人数:4</div><div>主要武器:57mm九七式炮</div><div>最大速度:38千米/小时</div><div>时期:二战</div> <h3>三式中型坦克</h3><div>三式中战车Chi-Nu(チヌ)为日本于二战末期最后一款量产的中型坦克。</div><div><br></div><div>中文名称</div><div>三式中型坦克</div><div>外文名称</div><div>Chi-Nu</div><div>类 型</div><div>中型坦克</div><div>日 文</div><div>チヌ</div> <h3>百式100吨重战车</h3><div>百式100吨重战车是日本陆军研制的第1种战车战型战车,主要用途是打击对方坦克,同样为多炮塔结构,在主炮塔前部有2个安装1门37mm战车炮的副炮塔,至于主炮是1门大正14年式105mm高射炮,火力十分强大,这型重战车火力强大,装甲厚重,很具威力。</div><div>中文名 百式100吨重战车</div><div>战车重量 100.0T</div><div>服役年代 1942—1944.12</div><div>结 构 多层铆接</div> <h3>59式中型坦克</h3><div>59式中型坦克(工厂产品代号WZ120)是中国仿制的中型坦克,50年代参考苏式T-54A中型坦克而研制,59式坦克亦是中国的第一代主战坦克。1959年开始装备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在1980年代以前,它一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主要装备。具有较强的火力,较好的装甲防护和机动性能,重量较轻,体积较小,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使用维护比较方便。坦克战斗全重34吨,乘员4人,最大时速50千米,最大行程560千米。主要武器有1门59-100线膛炮(见火炮),战斗射速4发/分,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配有红外夜视仪可夜间驾驶。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炮塔成流线型,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59式中型坦克</div><div>类型:中型坦克</div><div>别名:Type-59</div><div>定型年代:1959年</div><div>坦克原型:苏联T-54A</div><div>装备:100毫米59-100线膛炮</div><div>国家:中国</div> <h3>wz111重型坦克</h3><div>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陆军最新型的59式中型坦克只是苏联T-54A坦克的许可生产的产品,并且因为新中国脆弱的工业基础,59式还存在不少小毛病,重型坦克也较为落后,当时只有200辆苏联IS-2型坦克,并且常年没有进行技术升级。为彻底更新装甲坦克库,提高军队作战实力,中国领导人在1959-1960年间计划同时研制和量产3种坦克,分别替代62式轻型坦克、59式中型坦克和IS-2式重型坦克,其中WZ-111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也是最后一种重型坦克。</div><div>中文名</div><div>WZ111重型坦克</div><div>外文名</div><div>WZ111 heavy tank</div><div>时间</div><div>上世纪50年代末</div><div>部件</div><div>仿制的IS-2坦克部件</div><div>最大装甲厚度</div><div>230毫米</div> <h3>69式主战坦克</h3><div>同义词</div><div>中国69式中型坦克一般指69式主战坦克</div><div>69式主战坦克(英文:Type 69 Main Battle Tank[1]),是中国首次独立设计的主战坦克。该车于六十年代开始研制,七十年代初设计定型。以后经过几次改进,其型号不断扩展,从而形成了69式坦克车族。69式的研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坦克设计人才,这对中国的坦克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div><div>69式主战坦克,是在59式坦克基础上自行改进设计的中型坦克,1963年下达战技指标,1964年完成设计,1965年生产出样车,1974年设计定型。车上安装了100mm滑膛炮、426kW(580马力)发动机、双向稳定器及红外夜视夜瞄装置等。该坦克在火力和机动性以及夜间作战性能方面比59式坦克均有所提高[3]。</div><div>中文名称</div><div>69式主战坦克</div><div>英文名称</div><div>Type 69 Main Battle Tank</div><div>前型/级</div><div>59式主战坦克</div><div>次型/级</div><div>79式主战坦克</div><div>研制时间</div><div>1963~1974年</div> <h3>79式坦克</h3><div>79式坦克是我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的主战坦克。 该主战坦克战斗全重36.8吨,长6米,宽3.3米,高2.5米,最大公路行驶速度5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430千米,越壕宽2.7米,过垂直墙高0.8米。乘员为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其总体布置与59式、69式、69Ⅱ式坦克基本相同,内部布置从前至后为驾驶室、战斗室、动力室。该坦克有5对负重轮。79式坦克的105毫米线膛炮威力大,精度高,身管寿命长且更换方便。集体防护系统的探测器探测到γ射线或毒剂时,能立即输出信号,并自动关闭坦克上的所有门窗,增压风扇开始工作,使车内形成超压,阻止污染空气进入车内;自动抑爆灭火系统能够在10毫秒内探测出火源,并能在60毫秒内扑灭火点,避免“二次杀伤效应”发生,提高了坦克特种防护能力。</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79式主战坦克</div><div>外文名:Type 79 Main Battle Tank</div><div>研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div><div>制造商:中国北方工业公司</div><div>全重:36.8吨</div><div>最大速度:50千米</div> <h3>88式主战坦克</h3><div>88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继59式、69式、79式坦克以后研制的第二代新型主战坦克。而80/88式也是国产二代坦克的开山之作。该坦克于1978年开始研制,1987年设计定型,1988年正式装备部队,其正式命名为88式主战坦克。其改型有88A、88B,以及外贸型85-2AP、90、90-2式等。</div><div>[1]从1988年装备中国解放军,至2003年已有约1000辆服役,正逐步被国产新型96式主战坦克取代。</div><div>中文名</div><div>88式主战坦克</div><div>外文名</div><div>Type 88 Main Battle Tank</div><div>坦克类型</div><div>国产第二代主战坦克</div><div>前型</div><div>85式中型坦克</div><div>次型</div><div>96式中型坦克</div> <h3>96式坦克</h3><div>96式坦克又称88C型坦克,在吸收了85iim/85iiap成熟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而成的,为批量装备我军现役的准-第三代主战坦克,改进型96A式更向国际第三代主战坦克标准迈进了一步,正式定型时被命名为96式主战坦克。于2004年左右量产并列装我军主力装甲部队,其样车“801”号在京郊坦克博物馆内被永久收藏并展出。该车全长10.65米,采用方形焊接炮塔取代传统的苏式半卵形铸造炮塔,换装125毫米滑膛炮,采用自动装弹机,配备国产激光制导炮弹发射系统,可发射新型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可击穿世界上几乎所有现役主战坦克装甲,是中国主战坦克设计上的一次跨越!</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96式坦克</div><div>类别:坦克</div><div>乘员:3人</div><div>战斗全重:41.5吨</div><div>车长:10.56米</div><div>车宽:3.3米</div><div>车高:2.3米</div><div>主要武器:125毫米滑膛炮</div><div>辅助武器: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开列机枪</div> <h3>9910工程</h3><div>中国9910工程采用一门50倍口径的125MM高膛压滑膛炮,该炮与90-2和88C上的125MM滑膛炮有所不同,其身管显得较长,抽气装置位于炮的中部,而后两者的则位于炮的中部靠前。</div><div>基本信息</div><div>中文名:9910工程(尚未正式命名)</div><div>国家:中国</div><div>类别:坦克</div><div>乘员:3人</div><div>战斗全重:48吨</div><div>车长:11米</div><div>车宽:3.4米</div><div>车高:2米</div><div>越壕宽:3米</div><div>爬坡度:32度</div><div>公路最大速度:60千米/小时</div><div>公路最大行程:400千米</div><div>主要武器:火炮</div><div>辅助武器:高射机枪</div> <h3>99式主战坦克</h3><div><br></div><div>99式坦克一般指99式主战坦克</div><div>99式主战坦克(英语:Type 99 Main Battle Tank),是ZTZ-99式主战坦克(《全军武器装备命名规定》汉语拼音:主战坦克装甲车——Zhǔ Tǎn Zhuāng的缩写)的简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新一代主战坦克。</div><div>99式主战坦克主要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一研究所研制,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生产,具备优异的防护外型,大量采用复合装甲,融合新时代信息化作战技术,是中国陆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div><div>99式主战坦克出现在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是装甲方阵第一方队,体现了在解放军陆军中的重要地位。</div><div>2014年10月23日,99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中国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得主祝榆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div><div>中文名</div><div>99式主战坦克</div><div>外文名</div><div>Type 99 Main Battle Tank</div><div>前型</div><div>96式主战坦克</div><div>服役</div><div>1999年</div><div>类型</div><div>第三代主战坦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