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用传统文化来打底 </b></h1><h1><b> 在整合课程中求新</b></h1><h1><b> </b></h1> <h1><font color="#b04fbb"><b> 5月23日,一个特别的日子。我校二年级《忆清明·踏春归》主题整合课程体系,进行全校展示活动。</b></font></h1><h1><font color="#b04fbb"><b> 说到“整合”,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词。但如何“整”,怎样“合”,“整合”到什么程度?每个老师心里都拿不准。后来这个课程开发的任务落到了二年级老师的身上。</b></font></h1><h1><font color="#b04fbb"><b> 他们最初也曾茫然无绪,也曾辗转反侧。但如今,历时一个多月,他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不断尝试、推翻、重塑、突破,终于要展示给全校的同事看。这需要勇气。</b></font></h1><h1><b> </b></h1> <h1> 卢瑞红老师的德孝课——《忆清明·踏春归》拉开了展示活动的帷幕。这节课主要是话清明。开课伊始,一幅淡雅的水墨清明,一首略带忧伤的轻音乐,一下将学生带入了清明那淡淡的哀思情境。 接着将《清明上河图》铺展在学生面前,孩子们眼中的惊叹,告诉我们:此时,“清明”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方块字,而是“根祖文化”的符号,是打开传统文化的密匙。</h1><h1> 势已造足,便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们分组汇报,诵读谚语、图说传说,把清明探究个明明白白。最后“如何做”既是内容的升华,又为后面的几个课例作了铺垫。</h1> <h1> 带着对“清明”的充分了解,王晓庆老师和孩子们共上一堂语文课——《找春天》。短短的40分钟,如赴一场春的约会。万物复苏、天地清明,如何让学生明了。这堂课,孩子们在图片中乍见春光,在文字里触摸春天,在诵读中品悟春色。师生徜徉在春之旅,看芽苞初绽,听溪水潺潺,诗情画意在课堂流淌。</h1><h1> 这是一堂语文课,却绝不是一堂简单的语文课。他们一起寻春、赏春、读春、话春,既习得语言,又“春”根深种。</h1> <h1> 音乐课上,师生同唱一曲五声民族调式的《清明》作为律动。原来,清明还可以这样唱。在气氛活跃之后董萌老师便话锋一转,另辟蹊径,提醒学生不要沉浸在清明的哀思中,而是去感受春雷隐隐,春物萌动。孩子们学唱《小春笋》,边唱边打节奏,沉浸在音乐的美好中。</h1><h1> 在小组自编动作环节,孩子们想象丰富,姿态优美,在旋律中舞出个性,如小春笋一样在春风里,在阳光下,茁壮成长。</h1> <h1> 清明时节,风筝上天。韩冰老师在这个主题中觅得“风筝”这一媒介,和孩子们一起画风筝。韩老师从“传统”入手,通过精美课件,展示了传统风筝的造型,并简介美好寓意,如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品咂出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h1><h1> 当情绪渲染达到顶点时,老师点拨绘图技巧,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待一声令下,便拿起画笔,一笔一笔细细描绘。他们描出美丽,涂出个性,更绘出了春的希望。 </h1> <h1> 诵读展示课上,几位老师模仿晚会形式,独吟齐诵,唱舞相和,共同在清明的追思中感受春的生机与先烈的精神。一群二年级的孩子,说起清明,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诵读诗词,抑扬顿挫,铿锵有力。</h1><h1> 他们年龄虽小,但那深情的吟诵,也能听出风骨铮铮。这种感动,这种体验,已产生了“液化”特性,化作水一般,流淌在他们心田。</h1> <h1> 这五堂课,紧紧围绕《忆清明·踏春归》这一主题,内容上,既有鹅黄嫩绿的清新,又有浓墨重彩的厚重;情感上,既有清明思亲追远的淡淡哀思,又有处处清新明丽的欣喜。形式上,有学科之间的整合,又保有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了在统一中求变化,在整合中扬特色。</h1><h1> 这次的整合课程,只是一个尝试。相信在所有老师的努力探索下,我们可以突破瓶颈,窥见教育的另一个天地。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