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那个笑着走向天国的杨绛先生,离开我们一年了。<div><br></div><div>音容宛在,风骨长存!</div>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div><br></div><div><b>在民国才女之列,她是最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生于乱世,心中却有一份与世无争的宁静。</b></div> 世人了解杨绛多半是钱钟书那句“最贤的妻,最才的女。”<div><br></div><div>或是之前大家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情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div><div><br></div><div><b>但先生真正令人敬佩的是:走过战争与动荡,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不争不慌的状态。</b></div><div><br></div><div>亦如她自己所阐述:</div><div><br></div><div><font color="#808080">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b>在年轻时认真经历生命的历练,方能在岁月中优雅地老去。</b></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01 最才的女—</font></b></h3> 愚以为,杨绛先生的一生绝对不只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而是先有“最才的女”,<b>即使脱离钱钟书妻子这一身份,杨绛的才华也足以支撑她的名气。</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12年,杨绛一岁</h5> 仙童好静:这一年,杨绛3岁。<div><br></div><div>1914年,曾于美国留学、籍贯江苏无锡的杨荫杭,调任浙江高等审判厅长,举家迁居杭州保俶塔附近。子女中有排行老四、个头最矮的“阿季”——1911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取名季康,小名阿季。</div><div><br></div><div>他们在杭州度过短暂时光。1914年,父亲因国家法令,本省人不得为本地司法官,调任浙江高等审判厅长,驻杭州,举家迁居杭州保俶塔附近。大街二姐自学校归,三姐自无锡由大伯母送归,小弟保叔生。</div><div><br></div><div>12岁那年,杨绛进入苏州振华女中。生长在这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也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一星期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div><div><b><br></b></div><div><b>高中老师曾对杨绛批语——“仙童好静”。</b></div><div><br></div><div>1928年秋,杨绛到苏州东吴大学上学。 后来成为知名人类学家的费孝通,与杨绛在中学和大学都同班。他俨然充当起杨绛的“保护神”,有男生想追求杨绛,费孝通便对他们说:“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h5>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div><br></div><div>2007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b>“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b></div><div><br></div><div>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div><div><br></div><div>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div> 谁也不知道这个娇小的女人如何在丧夫之痛和丧女之恸中走出来,把自己困囿在小小的天地里,完成丈夫的遗愿。<div><br></div><div><b>她就在那里静静地站着,不像那带雨梨花般凄凉,却如那冬日的腊梅,傲然挺立着。</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02 最好的爱情:能花前月下,亦能岁月静好 —</font></b></div> 初遇钱钟书时,杨绛还是一名东吴大学的学生。<div><br></div><div>那时,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杨绛紧张得说不出话,红透的耳根却出卖了少女的心事。</div> 两人开始书信往来,再次见面时,<b>钱钟书着急说:我没有订婚。</b><div><br></div><div><b>杨绛也含羞解释:我也没有男朋友</b>,坊间所传,不可听信。</div><div><br></div><div>两个小年轻迫不及待表白自己的心迹。故事,就这样开始了。</div><div><br></div><div><b>于千万人之中,于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他遇见了她,相视一笑,莫逆于心,成了一生的朋友、知己和爱人。</b></div> <b>如果余生是你,我希望余生尽快开始。</b><div><br></div><div>1935 年 7 月 13 日,一场特殊的婚礼在苏州庙堂巷举行。</div><div><br></div><div>这是当年最热的一天,新郎西装笔挺,新娘白纱披身,他们手牵着手走进婚姻的围城,汗水肆无忌惮的洒落,却掩盖不住如花笑靥。</div><div><br></div><div>这一幕太惊艳,钱钟书甚至把它写进了《围城》中。 </div><div><br></div><div>而那一年,钱钟书24 岁,杨绛 23 岁。</div> 可有时,婚姻如穿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div></div><div>杨绛曾言:</div><div><br></div><div><font color="#808080">因为爱。我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让钱钟书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font></div><div><br></div><div><b>两人志趣相投,常常赌书消得泼茶香,花前月下,你看书,我撰文,岁月安好,自有不动声色的美感。</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03 最有风度的先生:淡泊名利 优雅老去—</font></b></div> 通身的才气总会吸引人趋之若鹜,但杨绛先生选择把自己“隐藏”起来。<div><br></div><div><b>虚张声势,矫揉造作之势,她做不来,也不愿做。</b></div><div><br></div><div>所以九十岁寿辰,无数人摩拳擦掌准备大肆庆祝一番时,她躲进了清华大学的招待所,</div><div><br></div><div>深居简出,闭门谢客。</div><div><br></div><div>但转身,她就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div> 杨绛先生能活得这般通透和自在,在于她无心与谁争辩,她曾说:<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font></div> 百年的沧桑造就了杨绛先生浑然天成的气质。无论是豆蔻年华还是满头银发,年轻的时候,她美丽动人,曾有近百个追求者。<div><br></div><div>而老了,即使满鬓白发却依然活得体面。</div><div><br></div><div>每天起床都要认真梳洗打扮,衣服总是穿着整洁得体。她知道那是对每个人的尊重,更是一个女人一生都要维系的体面和尊严。</div><div><br></div><div><b>能享受最好的,能承受最坏的,无论遭遇什么,都未曾丢弃内心的高贵和尊严。</b></div><div><br></div><div>一生高洁自若,不依不傍自成方圆。</div> 即使在最黑暗的十年,她依旧清净淡泊,未染俗尘。<div><br></div><div>被迫害逼着剃了个“阴阳头”,她连夜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买菜</div><div><br></div><div>被分去洗厕所,她将污垢重重的女厕擦得锃亮,毫无秽气,连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她闲时就坐在上面看书,倒是心远地自偏。<div><div><br></div><div>即使年近60被安排去耕地,她也总能抽空用膝盖当写字台,写写画画。</div><div><br></div><div>没有怨天尤人,没有郁郁寡欢,她总是一脸平静说:那场灾难对我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div></div></div><div><br></div><div><b>把灾难咀嚼下去,历练生命最优雅的弧度。</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04 最高的智慧:杨绛先生语录—</font></b></div> 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有修养的人,能喜怒不形于色。但不形于色,未必喜怒不影响他的判断选择。要等感情得到了相当 的满足或发泄,平静下来,智力才不受感情的驱使。 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font></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山苍苍,江水泱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先生之风,山高水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以上,是以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祭</b></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