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镇中心小学端午节放假通知

<h3><br></h3><div></div><div>放假时间</div><div>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端午节”杨村镇中心小学放假安排如下:</div><div>离校时间:5月27日15点30分(周六)</div><div>放假时间:5月28日至5月30日(周日至周二 共计3天)</div><div>返校时间:5月31日8点00分之前(周三)</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div><div>假期安全提醒</div><div>一、增强安全意识,注意以下事项:</div><div>1、注意教育子女不能私自下河玩水或到池塘、水库、废弃砖湖等地游玩以防发生溺水事故。</div><div>2、注意外出安全,预防疾病,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活动;旅游不参加危险性的项目活动;禁止孩子到施工、生产场所玩耍。不玩火玩电,谨防人身意外和火灾的发生。</div><div>3、注意交通安全,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玩耍。未满12周岁不得骑自行车上路,骑自行车不得在高速或在机动车道上骑行。</div><div>4、注意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复杂,提醒孩子增长辨别不合格食品的技能,防止食物中毒。</div><div>5、文明观看杨村镇举办的龙舟比赛活动,并注意子女观赛时的安全。</div><div>6、其他安全,教育子女远离游戏厅及“网吧”,按时回家,文明上网以免接触不良信息;加强用电安全教育,正确使用电器;教育子女雷雨天时尽量少在户外活动,以确保安全;禁止观看不健康书刊、影像,不参与赌博,不进入歌厅、舞厅、酒吧等不良娱乐场所。不吸烟,不喝酒,不接触毒品</div><div>二、合理安排时间:</div><div>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要求家长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孩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子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参加健心、健体的活动:爬山、郊游、看影视、书城购书、体育锻炼等;家长要督促孩子正常作息。</div><div> 孩子假期的安全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配合,希望各位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确保子女度过一个健康、文明、安全和有意义的假期。</div> <h3>认识端午节</h3><div>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秋瑾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div><div>  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div><div><br></div><div><br></div> <h3><br></h3><div>端午节风俗</div><div><br></div><div>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div><div><br></div> <h3>端午食粽</h3><div>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div><div>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div><div>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div><div>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div><div>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div><div><br></div><div> 佩香囊</div><div>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div><div><br></div><div>悬艾叶菖蒲</div><div>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div><div>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div> <h3> </h3><div>端午节的古诗词</div><div>《浣溪沙·端午》</div><div> 宋 苏轼</div><div><br></div><div>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div><div>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div><div> 本篇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