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这个世界上,“我”永远是最重要的。“我”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喜、怒、哀、乐,仿佛都是自己独有的并且是最重要的感受。而周围其他的人,则只是被我们当作一种背景,一个让我们生活于其间的平台。做为背景的人们,是没有值得“我”为之牵挂的情感的。</h3><h3> 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射到“背景”中的某一个时点,比如在火车站候车的时候仔细观察曾经被我们漠不关心的周围人群中的某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将不再成为背景,我们会发现,他居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所遭受或者承受的居然也会像“我”一样的丰富。</h3><h3> 于是你学会了一点:从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你不再是独一无二的。</h3><h3> 接下来你会明白,对于你所仔细观察的那个时点,“我”本身也不过是构成背景的一个元素而已。</h3><h3> 最后可能会大彻大悟:所有的人都是差不多的,都把自己所做的一切想象得很重要,而很少会把别人所做的一切也作如此美好的想象。</h3><h3>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扪心自问:当我们责怪人家不理解自己时,我们是不是曾经努力去理解过人家?当我们骂人家所做的乃是小人之举时,自己是否也曾在某一个时刻有过类似之举?</h3><h3> 背景,不再只是没有感情一成不变的舞台,而照样是有血有肉的存在。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就会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宽容,什么是理解和欣赏。</h3><h3> 但是很多人常常会有这样的幻觉,以为所有的“他者”都只是具有工具意义上存在的价值,因此常常不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通常他们会高举道德的旗帜(例如“大公无私”等),然后将背景机器化和零件化。这种把他者彻底的“背景化”或者“垫脚石化”的人是从来不会把自己当作背景去思考的。这样的人成为领导,往往自我感觉非常好,因而也非常自负,说话和制定政策时基本上不会去考虑下属们的感受。对于下属的意见,他不是加以驳斥就是将其歪曲成对自己有利的观点。</h3><h3> 在很多的时候,我们说话和做事要慢半拍。这意思是说,在你匆匆下结论之前,一定要把下面这句话想一遍:任何事情都存在着另一种与你不同的解释。</h3><h3> 在利益面前无所谓好人坏人,大家其实都是一样的,即大家都是正常人。</h3><h3> 我这里所说的正常人包含着两层意思:(1)他首先不是“好人”;(2)他从来不以好人的标准要求人家。</h3><h3> 这第二层意思是很难被人认识到的,这也是很多总是感到受到伤害的原因。</h3><h3> 如果你觉得自己问心无愧,那么你就可以坦然地面对一切。即使人家对你不理解也是正常的,因为我们自己也常常不会愿意花很多时间去理解人家。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他人妖魔化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自我肯定的一种方式 而已。</h3><h3> 我曾经在心理咨询中心呆过一年,这一份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我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冲突。经常听听冲突的双方是如何描述自己和对方的,会让你悟出很多的道理。</h3><h3> 同一件事情,由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来描述,可能会让你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h3><h3> 始终想到还有另一种观察事物的方式,即使你已经很肯定地下了结论,你也要记住其实还是存在着另一种解释的。</h3><h3> 现在花点时间去想一件十年前很让你愤怒的事情,然后再站在现在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的愤怒还有多大的价值?</h3><h3> 一天、一周、一个月,当你数着日子过时,会觉得时间很慢。可是如果你经常回过头去看,你会发现曾经让你觉得非常重要的事情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无足轻重,曾经让你倍受煎熬的等待变得短暂和轻松。</h3><h3> 因此,把未来看作是现在的背景,可能你会对现在所承受的一切有了全新的体验和感悟。</h3><h3> 还是那句话:即使已经深深地陷入其中,还是要学会做一个旁观者,即把自己当作背景的一个元素。</h3><h3> 有时这么想也无妨:既然周围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背景,那么换一种背景便是换一种生活。因此如果如果不想让自己短暂的人生太过单调,那么就经常换换背景吧。</h3><h3> 以旁观者的心态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可能你就离自由不远了。</h3><h3> 人生很短,如白驹过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