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印象与旧时的记忆 (呼和浩特 2017)

沈忆成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我10岁那年(1964年)随父母举家来到呼市,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了,也算是老呼市人了。但细想起来对它的了解还是知之甚少,初夏的日子里带着老伴,拿着新买的拍照手机到处转转,去看看曾几何时认识的呼和浩特,也算是呼市深度游了。</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古老的青城也将重装亮相。借此机会从一个普通老市民的视角,近距离的观察一下,历经几十年变迁之后的呼和浩特。</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拿着这两张卡,就开始呼和浩特深度游了。除了新开行的观光铛铛车,乘坐所有的公交车都免费。旅游景点得待遇就大不一样了,有持老年证全免的、有持老年证减半的,也有不认老年证的。有的持身份证也行,还有不认身份证的。有优惠到60岁的,有优惠到65岁的,还有优惠到70岁的,名目繁多自立政策,政府应该把它统一起来。不可思议的是还有不认外地身份证和老年证的,显得我们呼市人太小气了。</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5月24日首站来到呼市的南湖湿地公园,这里原来是一片湿地沼泽。经过十几年的改造和建设已经成为呼市居民消夏避暑的景点。</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小时候与小伙伴骑自行车来过这里,至今已有50年了。那时这里叫南瓦窑,到处都是原生态,只有水泡子、芦苇、蒲棒、水鸟、小鱼、青蛙、还有废弃的砖窑。</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南湖湿地公园园区范围很大,可以直接开车进去,进门时不收费,出来时收取10元门票。</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过去这里有很多野生水鸟,小时候在这里见过野鸭、水鸡、灰鹤、白鹭、海鸥、甚至还看到过天鹅,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现在湖面上一只水鸟都没有了?</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如意河俗称东河,历史上有人曾描述它从山间奔涌而出时的情景为,"快若惊鹿,翻滚向前"。但是现在的如意河,完全是人工建造的,它的上游平时根本无水。</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今年的东河广场,最令人陶醉的仍旧是那如梦如痴的音乐喷泉。每当华灯初放,电子喷泉在美妙的乐曲中翩翩起舞,置身其中怎不流连忘返。</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它曾经创下5个全国之最:百米主喷中心水柱全国最高,主喷泉可喷到169米;两岸各4门百米"大炮"彩虹对射创全国第一;长达180米的"世纪追浪"跑泉也是全国最长;"欢乐跑泉"直径90米也居全国第一;另外它还是全国第一个抗洪防冻自动升降大型音乐彩色喷泉。</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为了庆祝自治区70周年生日,它又焕发了新的容颜,赋予了新的内容。背景中的椭圆形高楼进行了灯光美化,音乐节目进行了新的编排,充满了民族特色,更加炫目,动人心魄。</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这就是高达169米的主喷泉。这张照片拍的并不是喷泉最高点。</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一注注喷涌而出的水柱在美妙绝伦音乐伴奏下,演绎出一幕幕欢快的水的华尔兹、水的芭蕾舞。</font></h1> <h1>  <font color="#ff8a00">时而婷婷玉立,时而婀娜多姿,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抒情欢跳。</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歌伴着舞,光伴着影,一幕落下,一幕又起,视觉和听觉都被陶醉了!</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听说满都海公园的芍药花开了。5月26日兴冲冲直奔满都海的芍药园而来。</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过去的满都海就是一片水泡子,1973年改建为公园命名为满都海公园。经过40多年的建设,现已成为呼和浩特一处颇具魅力的休闲佳境。</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满都海是历史上一位蒙古族女政治家的名字,汉语是昌盛的意思。</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满都海的柳树最有特色,树形千奇百怪,据说最老的已有上百年的树龄了。</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39b54a"> 满都海公园不大,却是呼市景色最美的公园。初学摄影的人都会到这里练拍美景。我对这里太熟悉了,不论是清早的晨练还是傍晚的散步,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脚步。今年也曾在这里拍过雪景和桃花,感觉非常不错。</font></h1> <h1>  公园内有一小片地种植了近百棵芍药花,虽然面积不大,而且品种单一,前来观赏的游人还是络绎不绝。</h1> <h1><font color="#39b54a">  含苞欲放的芍药花蕾,让人垂涎欲滴!</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绽放的花蕊,象征着幸福和欢笑!飞来的小蜜蜂,充满劳动的快乐。</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这里是位于呼市成吉思汗大街东端的成吉思汗公园。5月27日到此一游。</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以前这里是个垃圾场,现在已经改造为独有特色的休闲之地。</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公园中的景物全部是人工修造的,有湖、雕塑、瀑布、峰峦叠嶂、怪石林立,人行其中曲径幽深,还真有一点点张家界的味道。</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公园以成吉思汗大街而得名,共分南北两区,被成吉思汗大街一分为二。南北两区以宽大的地下甬道而贯通。这是地下甬道的北口。</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甬道的上部描绘为万里蓝天,下部描绘为辽阔草原,置身其中美不胜收。这是地下甬道的南口。</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今年在公园中树立起一尊高大的蒙古族母亲的塑像,她就是诃额仑夫人,她养育了成吉思汗和四个弟弟。蒙古民族流传着她教育子女们要团结的故事。她说:“记得有一天,你们的外婆阿兰阿豁看到五个儿子不团结,便拿出五支箭,让五个儿子分别去折,他们很容易就折断了。后来,她又拿了五支箭,捆成一束,让他们折,结果谁也折不断。这时,外婆就对她五个儿子说:“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敌不过人多;最好的马,也经不起百条鞭子抽打。只有团结起来,握成一个拳头,才有力量,才能战胜敌人!”,在她的教育下,成吉思汗茁壮成长,后来成了“一代天骄”。</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为了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玉泉区在小黑河上建了一个消夏灯展晚会,很有特色。</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每当华灯初上之时,小黑河就变成了灯光璀璨的光彩世界。</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b04fbb">制作精美、形态各异的河灯承载着节日的祝福,漂流在小黑河上,宛如空中银河般流光溢彩,形成令人惊叹的人文奇观。</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百色霓虹交相辉映,河中倒影摇摇曳曳,将夜幕下的小黑河装扮得楚楚动人。</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老呼市分为旧城(归化城建于万历九年)和新城(绥远城建于雍正十三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定名为"归绥市",1954年改称"呼和浩特",并确立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的城镇。当时归化城的城墙全部用青砖砌成,城内建筑也多为青砖青瓦,远远望去一片青色。青城之名便由此而来。我初到呼市时听大人讲,因为呼市绿化的好,满城都是树木所以叫呼和浩特。我觉得前一种说法更准确,因为老归化城里能种几棵树呀。文革时有红卫兵造反,说是"呼和浩特"这个名字不革命要改,后来市名没改成,倒把区名改了,玉泉区改为向阳区,回民区改为红旗区。这两个名字好像一直到75年才改回去!</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老呼市的精髓都集中在旧城,旧城的精髓又集中在大召周边,了解老呼市应该从了解大召开始。虽然儿时记忆中的旧城已经荡然无存,但现在的大召及周边的建筑,还是勾起我对老呼市深深地眷恋。</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大召广场正中矗立着阿拉坦汗(1507年—1582年)的塑像,他是明朝土默特部重要首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主持修建归化城的是阿拉坦汗的妻子,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蒙古族妇女,名叫钟金哈屯,别名"三娘子"。因此呼市也称三娘子城。她辅政阿拉坦汗,对蒙汉两族的贸易往来,经济繁荣发展积极作用。明王朝曾封她为"忠顺夫人"。</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font><font color="#ed2308">蒙古族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归化城内“庙宇林立、比似佛国”,素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免名儿召”,“一座城池半城庙”之说。但遗憾的是现在这些召庙已经所剩无几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大召寺是由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的。明廷赐名 "弘慈寺"。清代改称"无量寺"。</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寺内供奉着一尊白银铸成的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达赖三世亲自前来为它开的光。</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大召寺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大召寺的"召"为藏语寺庙之意。"召"在字典中注音为[zhào]或 [shào],但呼市人都念作大召[zhāo]寺,公交车报站都是这么报,连电视剧"大盛魁"中都这么读,不知是谁错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小时候去大召玩耍,从北门走大北街、过大十字、到大南街,右拐进大召夹道巷。大召寺坐落在一片民宅和小商铺之中。</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今天的大召周边早已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广场、高大的仿古建筑,和苍松、绿草,古寺与新景相映成趣。清朗的诵经声,缭绕的香火,掠过的燕,仿佛在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呼市老城的大规模改造起始于文革后期,那时的方针就是一个"拆"字,此后的二三十年内把归化城遗留下来的建筑拆得干干净净,老呼市旧城的风貌已经荡然无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都拆没了。如今50岁以上的老呼市人还能在记忆中找到老呼市的影子,以后这些东西只能永远定格在先人留下的照片中了。</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大召前的玉泉井,传说当年乾隆爷的御马,用它的四个蹄子刨出了此井,所以又称御泉井。当年御泉井水四季常流,品尝其味,清冽甘甜、水质良好,远近闻名,当时来井泉汲水者,从早到晚不断,各式各样的水桶排成长龙。</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我们小时候常来此玩耍,那时井里还有水,水很清甜。由于水位不高,出水量很少,只能供人们饮用了。附近的居民打水都得排队,从井下取水用的是罐头盒做的小桶,打满一大桶是很费时的。直到1982年,由于呼和浩特地下水位下降,这口养育了古老青城的御泉枯竭了。</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大召寺东山门的门额上,悬挂着一块横匾,上书“九边第一泉”五个大字。就是说的这大召门前的御泉井。“九边第一泉”五个字相传是清通译业三大号之一的大盛魁帐房先生王用贞用棍子裹上棉花,饱蘸浓墨书写而成,笔势飞动有力。该匾称赞御泉井水在明朝时期长城沿线的众多井泉中,首屈一指。</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过去的归化城里有四大名井,分别是玉泉井(大召前)、海窟井(城南清泉街)、四眼井(大北街东四眼井巷)、大坑井(城西桥头街),这些井不仅养育着时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还承载着深深的文化底蕴。电视剧"大盛魁"中围绕着玉泉井,就讲述了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小时候呼市的地下水非常常丰富,有很多20公分左右的自流井日夜喷涌。所以当年乾隆爷的御马,刨出玉泉井的传说是可信的。</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与大召寺毗邻还有席力图召、五塔寺、乃莫齐召(隆寿寺)、小召(崇福寺)、观音庙等。</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端午节那天,一弯新月与席力图召寺外的神象同辉。</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几年前政府对大召周边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出了大召广场,修建了九九古玩城,以我之见并不成功,不伦不类,有点像北京对前门大街的改造。</font></h1> <h1> <font color="#39b54a">这是九九古玩城现状,店里冷冷清清,店外门可罗雀。和全国类似的地方一样,这里绝大部分的仿古商业建筑都是闲置的,本来的打算是‘大召搭台,经济唱戏’,但是一个大召怎么可能搭那个大的一个台呢?</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font><font color="#167efb"> 倒是大召广场西边修建的塞上老街,倒是让人耳目一新。这里很像小时候的大北街、大南街,走在石板街上,似乎又看到了老归化城街道的韵味。</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b04fbb"> 老街依照了老归化街道模式而建,有着较为浓郁的明清特色。街口石墩厚重、瓦楼古朴、充满明清遗韵的彩色牌楼上悬挂一块匾额,上书:塞上老街。</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塞上老街原名通顺街,它是呼和浩特市发祥地之一,也是当年归化城里面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塞上老街有400多年历史。现在的塞上老街应该是大清光绪年间最后形成的。这里还现存着大盛魁和元德盛旧址。</font></h1><h3><br></h3> <h1> <font color="#39b54a">塞上老街的西端有一座防照老归化城的北门而建的古城门。据老人们讲真正的归化城北门着落在现在的伊利广场南面,瑞福祥商场门前。它在1958年在城市扩建时被拆除了。可是人们为了纪念它,这个地方被永久的称作了“旧城北门”。</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塞上老街全长400米,两侧全是文物店、老字号,还有文明遐尔的古玩、字画、玉器及蒙古族皮画、铜具等手工艺品,展示着呼和浩特市36个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地方特产、旅游纪念品的、风味小吃。让我疑惑的是:已经有了塞上老街,为何又建九九古玩城,画蛇添足!</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今年的大召又火了一个地方,那就是与塞上老街比邻的通顺大巷。这里原是玉泉区旧城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巷子,前些年它被彻底拆除。最近政府在通顺大巷原址上建起了仿清风格的美食一条街。我听说此事时并未引起注意,今天来逛大召,偶然走进这里,首先是眼前一亮,然后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font></h1><h3><br></h3> <h1><font color="#167efb">  通顺大巷东到西共330多米,沿途一共规划65家商铺,以呼市及周边地区的特色小吃为主,整条小街充满了明清时期老归化城的风情。</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有人把通顺大巷美食街比作上海的城隍庙,北京前门的鲜鱼口,我觉得还差的很远。但不管怎么说它确实成了呼市今年的一道新的风景线。</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一走进通顺大巷,就唤起了我满满的回忆,巷口路边站着的一男一女两个沿街叫卖的小贩,似乎又听到了儿时熟悉的叫卖声。</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这个老奶奶右手拿的是糖三角,不知那时能卖几个大子儿一个?</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挑担买水我小时候见过,那时卖的是玉泉井里打上来的甜水。</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推车卖肉的小贩,这种独轮车曾是国民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小时候我也学着推过,功夫都在腰上。</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通顺大巷道路边上陈设了许多老呼市人使用过的老物件,看到这些东西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生活。</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167efb">莜面是庄户人的主食,做法很多,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压饸咯。这就是压饸咯的饸咯床子,小时候这个东西不是家家都有的,家里要吃莜面饸咯,还得去有饸咯床子的人家去借。</font></h1> <h1>  <font color="#ff8a00">这是洋井。小时候呼市的自来水很不普及,多数居民点使用的都是这种汲水工具,由于当时地表水很浅,将七八公分粗的将钢管打入地下十几米,按上井头就可以抽上水来了,打水的活我们叫压洋井,先在井头里灌上一瓢水,猛压十几下,依靠真空作用就可将地下水抽上来,然后压上十几下就可以抽满一大桶了。 我十二岁就可以担(挑)起两大桶水了,水担回家后储在缸里,那时候最怕家里洗衣服了。</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小时候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去农村劳动,每次至少半个月。所以我对农村的生活很熟悉。这是耕地用的犁。不知“耕”字是不是多音字,本地人叫[jīng ]地。</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这是石磨。过去人们用它磨面或豆腐。墙上挂的是播种用的农具叫:耧(lóu)。传说西汉赵国人发明的,已有两千多年历史。</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牲口拉的是碾子,用于给粮食脱壳。我记得应该蒙住它的眼睛。关于蒙眼睛的道理有两种说法,一是:怕它偷吃粮食,二是:怕它转晕了。小的时候碾和磨在村里是公用的。</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这个箱子好像叫大躺柜,听老人讲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才有,是放置衣物及细软的。</font></h1> <h1>  <font color="#b04fbb">这是碾场用的碌碡(liùzhou) ,一头大一头小,牲口拉着在场内转圈。用于将收获的谷类作物的颗粒,从谷穗上碾压下来。</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小时候呼市的汽车很少,路上跑的都是这种运输工具,有马拉的,驴拉的、还有骆驼拉的。所以那会儿有马车社、毛驴车社、驼运社。</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农村用来加工粮食的风车,靠人工转动的风叶,吹动漏下来的谷物,将谷壳和不饱满的谷子吹走,剩下的就是颗粒饱满的粮食了。</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辘辘(lù lù),农村用来从井下打水的工具。</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耱(mò ),庄户人用它耱地,有的地方叫盖地或耢地。耱地常在犁地、耙地后进行,用以平整和保墒。</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最吸引我的还是琳琅满目的美食店铺,呼市本地的,周边地区的,民族特色的小吃应有尽有。</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在通顺大巷的最西端,看到了山西浑源的凉粉,我入伍在浑源县驻扎了五年也没吃过呀,想不到在呼市补上了。</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这里的的小吃都很地道,小时候这些东西根本没见过,最多就是吃个焙子,那时白焙子5分钱,油焙子8分钱,还得2两粮票。稍麦、涮羊肉我是30多岁才第一次尝鲜的,现在好了,叫做"甩开了"吃。</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说到老呼市就必须提到清真大寺,它位于旧城北门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清真大寺建筑古朴,是传统的那种四合院式的建筑格局,全是用青砖垒砌的。清真大寺坐东向西,面朝麦加的方向。我们来时它的内部有在装修。</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寺中的望月楼,高高的楼顶有一湾弯弯的月亮。现在的望月楼进行了灯光美化,每当夜幕降临望月楼便披上亮丽的盛装,特别是那湾新月像真的一样。</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清真大寺南面的广场上坐落着气势恢宏的艾博伊和宫,这是典型的伊斯兰建筑,好像是6年前修建的。</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清真大寺广场的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水壶雕塑,这个水壶造型极其夸张飘逸,据说是取材于阿拉伯的民间故事。在望月楼和艾博伊和宫的陪衬下显得那么神奇。</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ff8a00">清真大寺周边就是呼市回族群众聚居区,近年来沿街的建筑都进行了伊斯兰风格装饰改造,所以这里也称伊斯兰风情一条街。这里回族群众是从明、清时期开始由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河北、山西等地迁入。</font></h1> <h1>  <font color="#39b54a">老一辈的回族很多人从事拉骆驼的职业,奔波在通往俄罗斯和蒙古的茫茫戈壁和草原上。清真大寺前的塑像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在这附近多是回族经营的清真食品商店或摊点,回族做买卖很讲诚信,从无虚假伪劣的东西,也从不缺斤短两。</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回族的面食很有特色,而且种类繁多,走在马路上就能不断地闻到食品飘香。</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清真大寺西面,穿过通道街是扎达盖河, 河上有一座呼市最老的桥,官名:庆凯桥。此桥建于清朝康熙35年,当时桥的两岸是归化城最为繁华的牛市,由此得名为牛桥,市民和商人通过此桥进行两岸的贸易往来。那是一座非常坚固的三孔拱形石桥。这座石桥成为归绥城旧八景之一,其雅号叫石桥绕月。</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1959年老牛桥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我们小时候知道这里地名叫牛桥,但那时候这里有河而没桥。2006年改造扎达盖河时,重修了"牛桥",新修的牛桥完全是按旧牛桥的结构修建的,并富有新创意。</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牛桥附近的天主教堂。据传是庚子赔款以后,由比利时建筑师设计,天津工匠建造完成的。1966年夏天红卫兵将教堂内保存的比利时传教士的遗体抬了出来,在扎达盖河边上烧了。有朋友当时在现场,看到了比利时传教士的遗体,遗体保存的很好。等我跑去看热闹,已经结束了。现在想那个传教士应该算是中比友好的使者,怎么也不会是个侵略中国的特务吧!</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传说民国时期天主教堂附近有座监狱,国民党曾在这里关押过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王若飞,小时候就是通过阅读小说《王若飞在狱中》知道牛桥边的天主教堂,和教堂边的绥远省看守所。</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今年的呼市还有一处非去不可的地方,就是和林格尔的南山芍药文化节。原本荒凉的南山,如今已是绿树成荫,满山遍野种满了品种各异的芍药花。今年的芍药节最美的时刻是夜幕降临之后,夕阳西下霓虹闪烁,整个南山映照在流光溢彩中,此时的芍药才显动容之美。</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远处的灯光斜射在白芍药的脸上,不加闪光将它拍下来,一睹她的素面真颜。</font></h1> <h1>  <font color="#39b54a">闪光灯下拍的红芍药,更加光彩夺目,争奇斗艳。</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  隔着夜幕远眺坐落在南山主峰的妙音阁。</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人造的月亮同样是仙境一般。</font></h1> <h1> <font color="#ed2308"> 昭君墓又称“青冢”,它是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远嫁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写下了不朽的民族和睦的历史篇章。我在上初中时第一次来此地,那时的昭君墓还没有保护起来,孤零零的一座墓耸立在那里,四周都是农田。经过历届政府的努力,它已经被很好的保护起来了。</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为了迎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政府又对昭君墓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改名为昭君博物院了。新竣工的昭君博物院占地面积为132000平方米,并新建了匈奴文化博物馆、单于大帐、和亲宫、昭君宅、“藏墨苑”书画展厅。扩建工程持续了一年多,我们一直在等着它重新开放的日子,终于等到了它解开面纱的日子,第一印象确实是旧貌换新颜了。</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这是新建的昭君故里,据说是按照湖北兴山的昭君宅进行复制而建造的。遗憾的是匈奴文化博物馆还在建设之中,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匈奴博物馆;</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由于美篇的限制,只选了这100幅照片。今年的呼市确实很美,游览之中唤起了那么多的旧时回忆。还有很多的地方没去,将军衙署,白塔,大窑遗址,五塔寺等等,拍的照片还有很多,无法在此与大家分享了,留下一些遗憾吧!</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美篇发表后得到了一些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的关注。指正了我的错误之处,佐证了我不确定的问题。例如:常乐先生指出的四眼井不是玉泉井,童永刚先生证实了,红卫兵在牛桥边上焚烧传教士遗体的事,等等。一并表示感谢!</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