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启东市聚阳小学 陆允如</h3> <h3> 首先要感谢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有幸在5月18日-20日去华师大参加全国小学语文"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暨第一届上海儿童阅读"点灯人"高峰论坛会。三天以来,我看到了专家、名师们多角度诠释教育教学的真谛和焕发生命力的魅力课堂,名师们开阔的教学视野及超前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匪浅。</h3><h3><br /></h3> <h3> 专家报告 指点迷津</h3><h3> 专家们的报告都直指语文的核心素养:听说读写思。上海的小语教研员薛峰作了《上海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关键词》的简短报告,指出语文应关注学生的语言素养、学习策略和学习经历。</h3><h3> 吴忠豪教授在《语文课要加强一个基础,两个实践》的报告中提出了"语文的重点是学习语文","丰富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强化表达实践是学习语文的重点","读书习惯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等理念,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直击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中的疑难问题。</h3> <h3> 林清玄大师为倡导儿童悦读与写作,特作《长颈鹿的翅膀》演讲,像和亲朋好友聊天,林清玄用一口台湾普遍话向听众讲述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像久别重逢的的哥哥和家人叙说着这些年在外的漂泊经历,林清玄语速平缓,柔软动听;像一个充满睿智的布道者,林清玄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给你启发和思考。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感性是重要的,有真感情才能写出好文章,要"心热如火,眼冷似灰"。<br /></h3> <h3>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跟我们分享了《红气球》《和爸爸一起读书》《戴高帽的猫》等经典绘本。他说,我们相信童话是相信他的美好情感,相信里面那种快乐的情绪,相信童话里面的乐观、豁达、智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想不到的生命原理、生命规则,相信那些能帮助我们度过一生的哲学。童话让人拥有爱、智慧和力量。<br /></h3> <h3> 吴立岗教授构建的作文教学序列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小学低年级要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培养学生重现表象的技能;小学中年级要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小学高年级要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技能。"对作文教学实践具有积极有效的指导意义,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br /></h3> <h3> 阅读教学 落实语用<br /></h3><h3> 大师的课堂上入情入境的诵读、巧妙睿智的点拨自不必多说,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大师们的课堂最终都落实到语用,与我们平时倡导的"一课一得"不谋而合。</h3><h3>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层层递进,设计巧妙,不知不觉中就带领学生通过读书、品词,全面认识"插叙"——什么是插叙、插叙的作用、如何来写插叙。让学生明白插叙有利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h3> <h3> 薛法根老师作课的《黄果树瀑布》,首先引导学生划出课文中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感受作者比喻的写作手法,进而体会比喻这一修辞表达出的声音的变化及情感的变化。接着薛老师着力让学生理解"移情"的写作手法,并用"移情"的方法尝试去修改校园风景。整节课流畅自然,学生学得轻松愉悦,但学有所得。</h3> <h3> 还比如李玉贵老师执教的《爱心树》渗透了"倒叙"的知识,王林琳老师在《爱写诗的小螃蟹》一课教给孩子分段的方法,卢雷老师在《人生的开关》一课中,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用转折关系来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胡红梅老师带孩子们读绘本《幸运的内德》,发现"对比"方法的运用,和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创编故事。糖果老师许嫣娜让孩子通过羊村的图片,区分"住着"和"住在"并练习说话,创编小诗来巩固八大行星的特点,都有效落实了语用,值得我们学习。<br /></h3> <h3> 吟咏古文 魅力无穷</h3><h3> 此行得遇陈琴老师,人生之幸也!陈老师执教《诗经王风黍离》,以优雅如歌的旋律,平仄合度的声腔,张弛有度的节奏,让学生在充满动感的节奏中将长长的文言文背了下来,让我们领略了古诗词的无穷魅力。陈琴老师采用"歌诀式诵读法",为我们整理出的平仄吟诵规则"平声读长仄声短,读准声调音不转。入声急促急收藏,韵字拖音音绵长"值得我们教学中一试。</h3> <h3> "自古读书皆吟诵",戴建荣执教《泊船瓜洲》则是从"入声字"着手,因为入声字往往说明作者要传递一份强烈的情感。刚开始,孩子们也是似懂非懂,当戴老师把每一句当中的入声字标注出来,并带领孩子反复吟咏的时候,王安石传递千年的情感便喷涌而出,不得不令人赞叹,诗歌真的是需要反复吟咏品读的。<br /></h3> <h3> 赵志祥老师则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对联大餐,课上和孩子们读对联、背对联、做对联,给同学们示范背千古长联。他那磁性的嗓音、沉稳的驾驭、睿智的点拨,让我们深深震憾于他文学功底。真是"忆往日读经典,可谓声声悦耳;看今朝学对联,真是句句赏心。"</h3> <h3> 罗才军老师执教的是世说新语课程《文言文三则》,由扶到放,揭示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精炼、称呼丰富、独字成词、省略人物等特点,激发学生的文言情怀。<br /></h3> <h3> 反思自己平时的诗歌教学,带领孩子读一读,便去大费口舌逐字解释诗句的意思,通过翻译诗句来体会情感。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学得累,老师教得累。原来我们只需抓住诗歌抑扬顿挫的韵律来反复吟诵,你便能体会千年之前古人的那一份情丝。读过之后,稍作背景的点拨,孩子们便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诗歌的情感。<br /></h3> <h3> 作文实践 注重方法<br /></h3><h3> 作文教学应当解决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尤其是"怎么写"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培训会上朱煜和何捷两位老师就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h3><h3> 朱煜老师的《味道好极了》一课,给我几点启发:一是当场修改习作,通过师生对话中的提炼与点拨,教会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启发学生语序的安排,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用词规范,语言简洁,带领学生经历一个炼词炼句的学习过程;二是写作中有效创设情境,比如一个品尝糖果讲感受,一个观察别人吃糖果谈感受,视觉、味觉、嗅觉、联想、细节,基于真实的体验,真切的感受呼之欲出。</h3> <h3> 何捷老师指导了一堂《发言稿》的撰写。突出了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成功的前提和关键。何捷老师超人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能写作表",神奇的解决了学生作文千篇一律这个难题。我觉得我们也可根据不同的作文需要,找出不同要素,设计出不同的"万能写作表"。何捷老师还让我们明白了一点:学生语句美不美、立意高不高,不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几堂作文课可以解决的,他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阅读量、家庭环境、交往情况和语言天赋等因素。我们老师只能指导作文的技巧和方法,作文教学的重心应从"写什么"转移到"怎么写"。</h3> <h3> 论坛压轴出场的是79岁高龄的贾志敏老师,身患重症的贾老执教的《推敲》尽显大师风彩,他的肺腑之言"我还活着,为孩子们活着,为教育活着,为语文教育活着。"让全场师生不禁热血沸腾!<br /></h3> <h3> 三天的观摩历程,无论是精彩的观摩课,还是深入浅出的专家报告,都让我品味了一次精神的饕餮盛宴。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我将以这次活动为起点,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不断找差距,从而不断创新自己的语文课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