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发小们走到了2016

Don Huang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4400亩),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北师大一群幼儿园开始的发小们,从2015年6月6日开始了每周日清晨,我们聚在这里,不间断的颐和园之旅,边走边看,照不完的美景,走不完的路。 霞光总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昆明湖畔的朝霞 北宫门,我们集合的地方。 从2015年六月,我们已经在这里留下了数十张合影。 石坊,最喜欢驻足寻找大片灵感的地方。 知春亭,是否有江南小桥流水的温馨。 远眺冰冻中的佛香阁。 颐和园长廊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1886年)重建;长廊建有273间画廊,会有8000余幅彩画,全长728米,1990年被《吉尼斯世界大全》评为当代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长廊的枋梁上绘有人物、山水、花鸟、风景绘画。其线条细腻,形象逼真,立体感强。其中约200幅人物故事彩画出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内容丰富多彩,贯穿中国五千年历史,引人注目。 沐浴着阳光,寻找新的灵感。 逆光倩影 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廓如亭建于乾隆时期,俗称八方亭。占地140余平方米,亭有内外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亭顶采用重檐攒尖的形式,造型舒展而稳重。当年颐和园没有东墙,亭北是烟波浩渺的湖水,亭南是干顷稻田,登亭远眺,一望无际,廓如亭由此得名。 踏上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象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北京最冷一天,也可以找到春意。 廊如亭定海神柱下聚精会神的摄影爱好者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占地3000亩。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颐和园玉带桥昆明湖长堤上,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该桥单孔净跨11.38米,矢高约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冬天的玉带桥 寒冷的冬天,也阻挡不住人们走到玉带桥的脚步。 郁郁葱葱幽静水 圆院 龙船 水天一色中的毽子乐趣 哪个角度照才好呢 满园春色谐趣园 园中园里小景 他在照什么? 吸引众多镜头的天鹅 小天鹅长的飞快 摄影发烧友最拼 孤舟 颐和园的美景照不尽,颐和园的路走不完。有句话叫,最好的地方,是没去过的地方。最好的时光,是回不来的时光。现在应加一句,最美的地方去不够,更好的时光是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时光。

颐和园

十七孔桥

昆明湖

玉带桥

佛香阁

园林

时光

南湖

长廊

飞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