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的确,这并不是一本有着很好阅读体验的书。作者在最开始就让女主死了。但是他们,她的家人还不知道。</h3><h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感触颇深的一句话,写在小说的封面,我想应该有人仅因为这句话就会有想读的冲动。莉迪亚在父母眼里乖巧懂事,对于他们的任何要求,永远都会说:是的,好,我也这样认为;在老师眼里每天努力学习,不善言语,高一的学生在努力学习高二的课程,并不合群。有时父母真的是不理解孩子,把乖巧理解为善解人意,但不知可能她们只是因为恐惧而无法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莉迪亚担负着团结这个家的责任,她害怕母亲会再一次消失,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所以,此后母亲所有的心愿都变成她的承诺,只是母亲希望她与众不同,光芒四射,成为新一代女性,那是她未完成的梦想,而爸爸希望她合群,融入到白人社会,有很多的朋友,那是他努力后未竟的目标。这样的家庭让莉迪亚窒息。只有她的哥哥能完全理解并能够给她安慰,当这个唯一的依靠通过努力终于考到哈佛离开这个家时,她觉得她唯一救命稻草舍她而去了。所以,无尽的黑暗向她涌来,而当她真的想明白,想告诉她的父母她心底的声音时,却溺水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的父母,哥哥和妹妹都懂得了怎么表达爱,因为她的无声告白。</h3><h3>正如文中所说的,是什么让某些东西变得宝贵,失而复得。她的家人都因她而变的幸福,不再压抑。我们每个人在青春年少时,觉得那一点点悲伤也会比天大,那样琐碎敏感的微妙情绪,有时会想逃离。但是,大部分少年都带着悲伤坚强的走了过来,其实那是多么伟大,值得歌颂。但是,有很多人,尽管走过了青春,却一直对自己不满意,无法坦然面对自己。其实,就像之前看到的文章里说的,一个成年人的自爱应该是,勇敢的努力回头,看着蜷缩在角落里的那个小小的自己,拥抱他,赞美他,谢谢他当时那么努力,让你直到现在还能够活着。莉迪亚很努力,却依然没能走过死亡。我们是何其幸运!谢谢当年的自己🙏🙏</h3> <h3>莉迪亚的父母用他们的期待包裹她,让家成为牢笼。表面上温馨舒适,实际每个人都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生怕打破好不容易有的脆弱的平衡,生怕他们的家会分崩离析。怎么说呢,现在已为人母,很理解莉迪亚父母的心情,让子女完成自己未竟的梦想已经成为自己新的梦想,所以他们努力的让子女相信什么样的是最好的,什么路才是最好的路。我也会这样让孩子学学我想学的画画,跳舞,架子鼓,让他去我想去的地方玩。只是,这样的期待可能会成为他的枷锁和道德绑架。正如纪伯伦写的,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并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但是并不属于你;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明天。是的,孩子的灵魂不是我们的,我们没有所有权,又如何能要求他们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呢?</h3><h3>所以,除了感谢年少时的自己,另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随时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到儿女身上。摆脱他人期待的不仅是我自己,还有我的孩子,现在他虽然小,但是确定的是,他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有自己的期待,也有这样的权利。我无法剥夺。</h3><h3><br /></h3> <h3>我希望我的家能够让每个人真正敞开心扉,说出所思所想,不需要勇敢,不需要多大胆,就那么自然地就可以说出来,没有压力,没有那么多的顾虑。平等待人,包括自己的儿女,才是真正的平等吧。也只有真正的平等,一个家才会有那样真正平和的氛围。希望我们可以做到,我在努力。</h3>